如何改进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思考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gre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王逸峰,男,1969年生,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历史教学研究。
  
  摘 要:总结已有的经验,认真分析当前高校历史课的教学方式与效果,有助于推动高校历史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笔者从高校历史教学的现状、改进措施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学改革主要采取了教学组教学、专题讲授、采用多媒体、学生自主学习和改革考试等多种做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这些改革措施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课堂教学;研究
  
  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出了新的部署和安排。从2006年起,各高校逐步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认真分析总结一段时期以来的教学经验得失不无裨益。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历史课”)教学尚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历史课”的教学与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结果导致教师缺乏参加必要的培训和学术会议,教学和科研水平提高受到限制。而且,教师没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因而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2、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处理得不好。如何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是历史课教师的重要任务。历史尤其是现当代史部分讲述的就是刚刚发生的历史,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如果不能够处理好与现实的关系,恰恰削弱了“历史课”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但由于招生数量日益扩大而“历史课”教师数量相对不足,使得教师疲于应付繁重的课堂内教学任务而无力顾及社会实践,致使许多学生还不能自觉地运用学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对许多问题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颇。
  3、“历史课”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不仅与中小学的政治课、历史课内容有一定程度的重复,而且大学课程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并且,大学与中学政治课的内容之间没有拉开必要的层次差距,教学中往往存在重复中学内容,不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4、考核形式过于机械,任课教师往往缺乏必要地自主权。尽管“历史课”教师在考试方式方面做出了种种探索,运用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的方法核算学生的最后成绩,但由于日益增加的学生数量,与“历史课”教师数目偏少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得一部分“聪明”的学生靠最后几周加班加点的“背”也能过关。
  此外,大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动力不足、市场经济短期效应的负作用影响、目前的就业机制对大学生的考核没有与“历史课”相关的内容、大学生的入党条件中也没有相应的规定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历史课”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历史课”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历史课”教学改革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主渠道和多途径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和学两个积极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的发展,着眼于提高教学效果,努力实施教学内容、方法、评价方式的改革,增强“历史课”教学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
  1、总原则和目标
  历史课教学改革可以概括为:按照一个指导思想,构建两个平台,坚持三个原则(保证基本学时原则;少而精原则;学生为主体原则),体现四个创新(教学内容取舍设置创新;教学模式创新;考试模式创新;管理方式创新),实现五个结合(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教学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渠道与多途径相结合;统一要求与个性化需求相结合)。变应试型的考核为能力的综合测评。
  历史课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1)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国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近现代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具有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作用。(2)要深入了解中国是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直到俄国的十月革命成功,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信仰、传播马克思主义。通过开设这门课,让学生了解中国是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3)了解近现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以及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近代中国,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通过开设这门课,让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以及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2、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面,坚持贯彻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课内与课外相衔接的两个平台。
  课堂教学部分:贯彻“精讲”、“管用”的原则,紧密联系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联系学生成长、成才过程的各种困惑与迷惘,使“历史课”教学更具吸引力;对现有教材篇章结构进行大的调整,对有关问题的教学采用专题讲座形式,进行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深化探讨与讲解,同中学有关课程形成合理的知识层次梯度,避免简单重复。同时要积极研制、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逐步实现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教学手段,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过渡到校内网络教学。
  读书部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读书。选择重要的经典的历史著作制定读书目录,学生要做出读书笔记或写出心得体会,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记入总成绩。
  社会调查与实践部分:根据历史课程的特点,提倡实践形式多样化。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电视教学片;搞开放式课堂,请专家、历史事件的经历者进课堂,给学生开办讲座和专题报告;假期组织学生进行调研,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历史以及社会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历史教学中还可以将课堂教学、读书、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与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这种教学活动改变了学生被动和机械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历史、探究历史的空间,可以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核心能力即历史思维能力。研究性课题的类型可以多种多样。研究性课题的选择有自身鲜明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现实性等特点。有些课题与现实社会的问题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对于认识和理解当今社会有很大帮助,而且便于同其他政治理论课内容实现有机结合。
  通过上述三个环节,实现讲(系统讲课)、读(读书)、听(听报告)、谈(讨论交流)、看(看录像)、走(参加社会实践)、写(读书心得、调查报告、学术论文)多途径的结合。变抽象性的灌输教学为有针对性的教学,变被动接受式为参与式教学,变知识传授型为方法能力的综合培养,变单纯课堂讲授为与实践相结合的自我教育。
  3、进行考核方式变革:
  对“历史课”的考核形式与内容进行必要地改进,以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中心,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采取口试、笔试、客观题、主观题、开卷与闭卷相结合以及课程论文等多种考试方式。具体可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择优决定。
  
  三、几点思考
  
  1、高校历史课教学需要转变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历史教师形成了高校教学主要就是依靠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理念,结果往往是教师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昏昏欲睡。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首先,以学生为中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重结论的灌输者转变为重过程的学习促进者。其次,互动式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互动。由机械的课程阐述者转变为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再次,政治性和学术性的统一。研究理论问题,一般采用的是历史和逻辑的方法,而且二者本身也往往是紧密结合的。许多问题单纯采用逻辑说理的方法是很难令学生信服的。但是,事实胜于雄辩,历史是不能够假设的,读史使人明智。这也是历史课比其他政治理论课更有说服力的基本原因。
  2、追求历史教育研究的深度
  目前在校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系统地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对有关的历史事实已有基本的了解。因此,高校历史课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与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衔接关系。关键是要形成合理的知识能力培养的“梯度”。其次,“历史课”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概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之间要形成有机衔接互补的关系。因此,教学内容侧重点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方面,许多教师仍然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次。
  3、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目前,许多高校从事“历史课”教学的教师多数不是历史学专业科班出身,而是从其他专业改教历史,因此,历史学的专业功底相对欠缺。从目前实际情况看,高校历史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搬运工”转变为历史的研究者,没有科研做支撑,教学不可能达到高水平、高层次。因此,必须由教书匠提高成为专家学者型教师。
  4、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许多学生往往简单地认为历史学习就是机械地记忆,甚至有些教师也存在类似看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大力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和训练。目前,主要地应致力于以下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从而使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历史知识类型转变为思维训练的类型;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培养学生在掌握各种史料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历史的分析和理解,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历史解释,并提出自己的历史解释;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使学生通过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柳海民.教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陈桂生.教育理论的性质与研究取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黄济.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4]朱尔澄.从情理交融到历史思维[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付海梅,女,1979、3,汉族,吉林长春人,广东海洋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摘 要:在当前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与困境。本文通过阐述第三部门存在的问题,透析了导致第三部门弱势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在宪政的视阈下提出了培育第三部门的对策。  关键词:宪政;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政府    宪政是人民为了防止掌权者滥用职权,依照其认可
期刊
作者简介:吴传富(1966-)男,云南省华坪县人,研究生学历,华坪县高级职业中学校长,长期致力于中学语文的教学、职高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  摘 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到发达地区,对劳务输出地的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务工人员的“回流”现象却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笔者在文章中探究了“回流”现象的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为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中减少“回流”现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了超限超载运输的成因和影响,做出一些治理超限超载运输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超限超载运输;成因;影响;治理措施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收费形式的不合理,行业管理的不到位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超限超载运输在我国十分普遍。所谓超限超载运输是指在公路上行驶的各种机动车辆装载货物超过路政管理部门规定的行为。随着国民经济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运输车辆中,大型货运车量的比重不断增加,一些运
期刊
作者简介:董怀昌,山东聊城人,男,硕士研究生,烟台大学法学院在读法律硕士,主要研究知识产权法。  董怀良,山东聊城人,男,聊城大学管理学院工作,助教职称,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    摘 要:作为封建特权思想典型的“官当”思想,现今依然严重影响着中国的现代法制建设。本文分析了官当制度的形成演变、形成的原因及社会历史条件、对现代法制的消极影响等相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应对措施提出了一些简单看法。
期刊
作者简介:蒋伶俐(1983-),汉,硕士生,研究方向:体育产业。    摘 要:通过对上海体育彩票宏观环境中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策法律环境进行分析,了解上海体育彩票所处外部环境和行业环境,旨在为上海体育彩票在制定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提供依据。方法:文献法和专家访谈法。结果:本文通过对上海体育彩票的宏观环境和中观环境的分析,得出体育彩票未来存在很大发展空间;体育彩票作为一种公益事业,有
期刊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重新思考档案管理的新情况、新原则与新理论,确立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与档案服务的基本框架与基本方法,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涉及数字档案信息的形成、收集、归档、整理、鉴定、存储、保管、保护、检索、传递、利用、统计、销毁等全过程。随着数字档案信息在网络中的流动,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必将对相应的档案管理工作产生各种影响,原有的、适
期刊
作者简介:刘晓虹,女,1984年12月,云南大学法学院。  林海涛,女,1984年10月,云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摘 要:我国国内现时兴起了一股韩国电视剧(以下简称“韩剧”)热,这不仅对我国实行了文化输入,更严重的冲击了我国影视业的发展。现如今,我国已加入了WTO,经济活动逐渐被纳入国际轨道,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出于对文化保护和经济利益两方面的考虑,对韩剧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显得至关重要。
期刊
作者简介:杨 悦(1983-),男,江苏镇江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  摘 要:自上世纪九十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单位制的逐渐解体,引发了城市社会关系的深层次变化。以此为契机,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社区建设,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思路,强调政府减少干预,居民通过自助、互助和他助,发展社区服务,增加居民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最终推动社区的和谐、有序发展。
期刊
作者简介:庞健强(1971-),男,工程硕士,工程师,兰州商通工业锅炉制造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工业锅炉、压力容器的设计、工艺工作。    摘 要:甘肃河西地区某供热公司2003年10月安装投用的一台SZL7-1.0/95/70-AII型热水锅炉,在2004年3月运行期间,发生前拱管漏水事故,当时对漏水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必要的处理,之后继续运行工作,到2005年10月进行点炉前的水压
期刊
作者简介:王怀成(1982-),男,河南潢川人,云南民族大学0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诉讼与仲裁。    摘 要:民事诉讼目的的探讨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重要性已经获得学界的认可——不仅有利于指导立法,进而完善民事立法体系,也便于司法实践中的操作。但各种观点认识不一,尚未形成一致意见。鉴于分析当前的形势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国民事诉讼目的应为二元目的:直接目的是解决纠纷,根本目的在于利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