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对灾害经济学进行实际研究,笔者2013年在四川雅安420地震灾区、2014年在803鲁甸地震灾区分别长期驻扎进行田野调查和研究。在调研过程中,在观察事实的基础上,有序建立了理论模型,并在检验过程中逐步深入,通过多个生计项目的实际案例,探索了我国农村在遇到大型灾难后,灾区群众所处的生存的现状和灾民家庭亟待解决的系列问题。在为期一年半的摸索中,笔者通过引领灾区群众进行生计项目生产,在探求结论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实践路线,提供给各级组织和研究机构进行探讨。
【关键词】灾害 自然灾害 灾害经济 生计 灾区 灾民 雅安 鲁甸
一、我国近年灾害经济现状
灾害是一种突发的或逐渐积累的自然或人为事件,它的侵害是如此之严重,以至于受影响的社会必须对它采取专门的对策,影响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南北分区、东西分带、交叉成网是中国地质构造轮的特点是,并从中国版图上看,基本分为3个地带。第一地带青藏高原和第二地带中部山地,90%的地质灾害都在这两个地带发生,如汶川、玉树、雅安、鲁甸等四次地震都在这两个地带中发生,其时间之频繁、破坏力度之强大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直接的影响。第三地带为东部沿海,常发生海啸等灾害。
在我国,在山区发生的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使得山区更加贫困,人民长期挣扎在贫困线上,因此,灾害经济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自然灾害频发。据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的受灾人数每年都高达3-4亿人次,因灾致损的经济指标逐年升高。改革开放后截止2000年,每年经济损失达到千亿元,其中1998年因夏季洪水造成经济损失超3000亿元。2000年以后,尤其是有大地震、冰雪灾等大灾害的2008、2010、2013、2014年的自然灾害损失超过了2000亿元,2008年度直接经济损失更是达到8451亿元。
自然灾害不仅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出现了灾害交叠、次生灾害愈加频繁的势头。2008年以来,我国对灾害的响应进一步提升,通过国家层面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提供了日渐有力地保障。目前,已经建立了大灾由中央政府直接部署,各级地方政府分级进行响应和管理的机制体制,军队在紧急救援阶段进行集中参与;地方性较强的灾害则以地方为主、以中央为辅,中央各主管部门各司其责,进行灾害的安置和处理。
灾害的动态评估是进行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的重要工作,从过程上体现为灾前预评、灾中跟评、在灾后调查评估三个阶段。其中,灾前预评是指运用GIS等遥感分析方法和工具,在灾害发生前,对本地区的灾害承受能力和潜在灾害类别进行评估和预测,并提供灾害发生范围和疏散路线等相关信息。灾中跟评是指在灾害发生过程中,利用遥感方式动态监测和跟踪灾情,掌握灾害发生区域和周边范围内,灾害对地理、人员、资源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影响,便于决策者进行资源调配和采取行动,尽量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和伤害。灾后调查评估是指根据灾情报告、现场实际调查和遥感技术,把灾害对环境、人员和物质所造成的直接或者间接损失进行统计和评估,评估过程中一方面针对此前的灾前预评和灾中跟评进行修正,另一方面也为本地区新规划的设计和灾后重建安置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
本文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建立在灾害动态评估的基础上,针对灾民的现有生活和生存环境,进行调研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的灾后重建政策和步骤,着眼于灾民的实际需要,进行灾区群众生计的项目开发和落实,通过对长期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的灾民进行了解,逐步分析找寻符合当地文化、适合当地地理条件、适应当地人准入门槛和技术难度的生计项目,并通过长期努力把项目落到实处,形成真正的灾民日常经济收益,通过合作社等形式进一步固话本地群众在生计项目中的主导地位,外来支持和帮扶进一步撤出,并最终演化为本地人自己的集体企业,通过灾区群众的自食其力,实现灾后生活的软重建。
二、因灾返贫+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灾民需要生路
从农户角度看,据统计,我国农村因灾返贫的人数超过千万,同时因灾致贫的情况也非常严重。从返贫的直接原因看,自然灾害返贫占到了各种因素中的70%以上。农户面对大灾,各种经济作物都在土地上或者牲畜身上,灾害发生时第一紧急要务是救人,一般无法兼顾农户的其他经济物,使得灾民重返贫困陷阱,并且再次返贫后,人们丧失了经济基础,灾害使灾民脱贫难度更加加大。
(一)农耕
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在地震灾后,由于各个农户家庭因水质污染造成庄稼减收,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严重,灾区农民的生活也受到很大影响。灾民生计资产结构包括自然资产、物质资产、社会资产、人力资产、金融资产等五类资产的结构,以下对比地震前后,比照灾民的生活现状进行分析。
灾民在灾害发生前的生计水平直接影响灾后重建水平。抗灾和重建能力跟房屋建设、存款等直接相关。显而易见的是,牢固的房屋和较多的银行存款对于灾民的重建水平有决定性的正向影响。
以雅安市宝兴县永富乡中岗村为例,该村受到山洪泥石流侵袭的12、13、14三个大队一共194户880名群众,重灾户77户进入国家圈定的重建小区,其中的38户家庭的104间房屋被冲的彻底损毁,交通、电力、通讯全部中断,家具、电器、牲畜等重要的家庭财产全部消失,形成两个总量为20万方的小型堰塞湖,直接经济损失9800余万元。
据统计,除了房屋和家电等硬件损毁外,灾民打工工资收入、经商收入、养殖业收入、粮食收入、油料收入、经济作物收入分别降低2200元、174元、113元、632元、273元、502元,合计降低3894元,有些灾民家中的土地彻底被泥石流封存,无法进行下一个年度的撒籽种植;常规性政府补贴和灾后救助款每户平均增加1360元,每个家庭硬件外当年损失2534元。
(二)企业倒闭 从城镇角度看,失业率是根本性问题,社会能承受的失业率是5-6%。在2003年,香港回归之后,因失业率持续上升并达到8%,出现了港人万人大游行的情况。雅安地震灾害发生之前,本地区城镇中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导,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灾后一段时间已经超过16%-17%,达到20%以上,体现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警戒线0.4达到0.6。没有收入人群瞬间增多,不稳定因素凸显,社会秩序和经济现状一度非常危险。
雅安市宝兴县灵关镇是以大理石原料加工和高级石料加工为主的工业重镇,420地震后,当地的300家企业中的60%直接倒闭,环石通、三兴等大型的大理石料企业经济损失非常严重,因为公路不通,每天只能单向通行5小时,所以已经接下的国外的订单都无法完成送货,很多国外商家选定好花纹的石材,被地震落石和房屋顶梁砸烂,不可抗力造成企业直接单方面毁约,对于年营业额上千万的企业环石通来说,一次地震给他们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00万。
(三)灾后重建类别中软件建设极少,灾民需要有效途径来恢复重建信心
420地震后,5月底基本进入灾后重建阶段。灾后重建瞄准的都是公共产品和灾民居所的建设,没有针对灾民个体的有效恢复生计途径。灾民需要提升生计能力,需要具有耕种和林业资源,或者起码拥有生产工具等,一般情况下还需要拥有部分经济基础和社会人脉。
但是灾害发生后,四川等西部山区灾民的房屋遭到损毁、耕地彻底灭失、水资源遭到破坏,连饮水的安全都受到了威胁;与此同时,次生灾害和二次伤害的威胁时时都在,灾民的重建工作步伐迟缓,受灾群众的生存状态和生计脆弱性不断凸显。
为了帮助受灾农户尽快恢复原有生计能力,同时避免进一步的灾害风险,有必要对灾民的灾后生计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在进行试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促进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雅安、鲁甸等地区的亲身实践案例
(一)雅安市宝兴县永富乡基本情况
永富乡是少数民族藏族聚居区的宝兴,拥有汉藏两地融合文化。该乡距县城25.2公里,面积676.9平方公里,人口0.2万。两(河口)永(富)公路终点,山体坡度很大,大部分山体陡度都在15%以上。该地区海拔在2850米以上,属于山区高寒地带,近百年来,农民以种植牛膝、云木香等中药材为生,也是该地区主要的现金收入来源。村民们自产包谷、土豆、养猪,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副业以养蜂和酿造天然野生药蜜为主。
该地区受到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影响,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对宝兴第三次造成侵袭。该地区交通非常不便,距离宝兴县城虽然只有25公里,但是开车要走大约2.5小时,陡峭的山路使得村民生产的产品很难卖的出去,地震发生后,宝兴更是因断路成为了“孤岛”。
(二)打造品牌,转变观念,变输血为造血,直接对接外部资源
全国各地震灾区,从2008年汶川地震开始,都未能足够重视本地区民族品牌的塑造问题。各地灾区因为媒体报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灾区的名字也都耳熟能详,但因为没有进行整体策划,所以各地震灾区的特色产品依旧滞销。
宗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灾民观念未曾转变过来,没有抓住时机对本地区的特产进行宣传,错过了产品的最佳宣传时间,未利用好灾民在家休息等政策的时段,错过了本地区造血功能形成的最佳契机。即,各地震灾区尤其是新发生灾害的地区,应该进行经济类型转型和多样化的创收,一方面可以缓解灾区的贫困状态,减低贫困的脆弱性,使得灾民增加稳定的副业收入来源,另一方面,通过品牌的塑造和渠道的畅通,一方面利用外界资源进行阶段性的集中帮扶,另一方面经过阶段性帮助,帮助灾民在做好地区经济工作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并得以长期有效运行,通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最终实现变持续的外部输血为内部自行造血功能稳固。
(三)经济条件分析与多个项目列举与配比
【药材】宝兴县永富乡中岗村,在2008年地震重建过程中成立了中岗合作社,成立之初旨在针对药材进行集中烘烤和销售,同时针对药蜜进行集中提炼和包装。由于未能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细则进行管理运作,村民之间未能建立足够的信任机制,所以在本地雅安地震和中岗泥石流爆发后,该合作社硬件被彻底冲垮后,村民们对于再次建设合作社的热情不高,对于建设合作社为村民提供何种服务的信心不强。
基于此情况,我们于2013年7月在当地成立了宝兴科技产业化协会,所有会员全部自愿报名入会。协会针对当地的牛膝和云木香、玄参等药材的采集和加工方法进行了外来引入式培训,对蜂蜜的提炼和酿造方法进行了驻扎式的培训和花期样种的调整试点。联系一家台湾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并于今年将首批满足科学加工、可持续采集的高品质加工药品运出山区,产品因为品级较高,烘烤干松,得到购买厂家一致认可,也使得每斤药材的销售价格从3-5元,逐步提升到了6-10元,再向着可持续发展和高收益回报的方向挺进。本地区的案例也表明,灾民们从对提升野生中药材经济附加值的生计需求出发,逐步发展为可持续经济发展和对居住生态环境的保护,从无序的个人行为变为有序的组织运作,通过市场机制解决了本来就应该归属到市场中的问题,最终实现了经济效益提升。
【药蜜】成都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属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我们在调研当地人收入情况后,利用本身宝兴科技产业化协会的优势,引入了狮子会,针对本地的蜂蜜进行了直接收购,并组织双方签署了第二年的蜂蜜代为养殖和药蜜采集意向书,由狮子会支出部分费用扩大村民进行蜜蜂养殖规模,并引进成都花溪农场等有出口渠道的厂商和农场进行合作出主意想办法,在深圳谋求进入沃尔玛等超市的销售途径和渠道,在持续运行中,不断进行修正和观察,以期开办固定的合作组织,在保持药蜜品质的情况下,形成可持续的产量,并将药蜜产品提到电商上去销售,进一步扩大产品的灾区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用文化和无形资产引领产品品牌稳固、产品品质进步。 【手串】手串项目负责人亲身在6个残疾人家中居住调研,掌握第一手残疾人生计资料后,经过可行性研究和投入产出比计算,项目负责人亲自到广州、揭阳、石家庄、陆海丰宝玉石市场调研,联系北京大学城市环境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宝玉石专业教授,挖掘芦山县玉宝轩玉石加工公司授课教师资源,抵达深圳市坪山区雕塑产业园联系161名艺术家,联系北京、深圳、福建等销售渠道,形成了一个产、供、销的完备生产销售体系,帮助残疾人每月提高收入1000-1500元,在解决残疾人生计问题的同时,帮助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解决生计问题。
经过在北京、成都、上海、深圳的销售,目前残疾人家庭生产的手串销售的非常好,残疾人从每条手串中直接取得每条5元到20元不等的经济收入,残疾人家庭生活水平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残疾人家庭对生活的信心得到了有力的提升。
【刺绣】宝兴科技产业化协会积极与宝兴县妇联合作,于2014年春对本地留守妇女进行了引进性培训,聘请国际高水平的绣品专家,针对本地区农民的刺绣文化进行了分析,对藏羌绣品进行了与国际接轨的重新设计,从实用的T恤和包包等生活用品角度进行低经济附加值、高设计元素吸引的开发;从高经济附加值对当地的绣品进行转化刺绣手法变为高级国礼工艺品的角度进行开发,联合北京故宫宫苑公司等多个公司进行公益设计,把高端的元素融入到公益产品之中。目前,第一批刺绣产品已经出炉,留守妇女在一起进行刺绣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家庭收入,降低了家庭矛盾和妇女走失率。
【多项目资金配比】多个项目牵扯到的是多个项目资金的配比和引导。在针对药材、药蜜、手串、刺绣以及目前仍然正在试点的林下的种植(菌类)和养殖(土鸡)等项目,在项目启动和各个阶段的资金配比是不同的。
针对多个项目,我们采取了经济学的方式进行了不同的侧重和阶段性的重点培植,针对药材项目进行了全村性动员和外部资金引入,针对药蜜采取了缓一步投资等等看的思路进行了持续的尝试(主要怕资金过多引入药蜜项目造成蜂蜜品质不稳定,用金钱把灾民引入降低蜂蜜品质的歧途),针对需要启动资金稍大一些的手串项目进行了众融尝试,针对刺绣等需要智力支持的项目,我们尽量用其他资源进行了交换。通过对各个项目的资金配比和阶段性资金投入和回收机制,我们科学合理的做到了多项目的资金有效合理使用,让金融资本以更高效的方式在灾区进行了实践。
(四)从土绣到苏绣,从雅安到鲁甸,复制成功经验,因地制宜继续创新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我们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抗震救灾,并在救灾72小时黄金时间过后,马上集中精力进行灾区经济恢复的思索和考察。
在云南省昭通市与鲁甸县一河之隔的巧家县,我们找到了严重受灾的新店镇白牛场村包包、新槽、大坪和垭口四个社的社长,交流沟通建设刺绣厂的事宜,并以村民自愿加入的形式创办本地区群众自己的农村合作社,一方面争取国家对地震灾区农村合作社的支持,另一方面复制雅安的成功经验,引进国际高级设计师,对本地的方布进行分析和优化,探索出一套适合在国际市场和国内经济较为发达城市中快速好销的刺绣产品,通过灾民在灾后等待政府相关信息发布的时机,把灾后重建工作提前开始自主进行,让灾民等、靠、要的心态逐渐转变为自立、自强、自主的心态,让灾民的生活状态拜托每年年收入300元到2000元的每户收入总水平,让孩子不再辍学,就业困难降低。与此同时,通过持续努力,逐步过渡到以本地人为主导、外部支持力量全部撤出状态,留下农村合作社给村民进行自主经营,实现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可持续生计试点工作仍需继续推进
通过为期一年半的充分试点,我们在多个地区进行了配比和实践,基本达到了最初的目标,实现灾民经济收入百万元,净收益在30万元以上。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实现了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和市场的双重力量,让灾民不仅在实现对自然灾害的抵御,更要全面认识到社会经济与自然灾害的关系,让灾害变为一个契机,让灾害经济学不仅仅是负向的经济学,而是能够与市场进行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的。
通过在一个及多个地区进行多个方面试点,进一步探索灾区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让更多的人关注生计,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生计框架,通过试点工作为灾后重建等工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先一步的尝试性经验,让灾民能够看到重生的希望,提供一种思路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可以进入到灾后村民生计恢复工作中来,促进灾区生计项目工作水平不断提升,灾民收入合理有序提高。
参考文献:
[1]谢永刚、袁丽丽、孙亚男.自然灾害对农户经济的影响及农户承灾力分析.自然灾害学报,2007(6)
[2]源自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王国良7月4日在“灾害救助能力建设国际研讨会”的发言
[3]李小云、张悦、李鹤.地震灾害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基于生计资产体系的评价 贵州社会科学,2011(3)
[4]苏芳、徐中民、尚海洋.可持续生计分析研究综述.地球科学进展,2009,24(1)
[5]何路路、陈勇、茆长宝、张琴.我国西部山区受灾搬迁农户生计状况研究.西北人口,2012(6)
【关键词】灾害 自然灾害 灾害经济 生计 灾区 灾民 雅安 鲁甸
一、我国近年灾害经济现状
灾害是一种突发的或逐渐积累的自然或人为事件,它的侵害是如此之严重,以至于受影响的社会必须对它采取专门的对策,影响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南北分区、东西分带、交叉成网是中国地质构造轮的特点是,并从中国版图上看,基本分为3个地带。第一地带青藏高原和第二地带中部山地,90%的地质灾害都在这两个地带发生,如汶川、玉树、雅安、鲁甸等四次地震都在这两个地带中发生,其时间之频繁、破坏力度之强大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直接的影响。第三地带为东部沿海,常发生海啸等灾害。
在我国,在山区发生的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使得山区更加贫困,人民长期挣扎在贫困线上,因此,灾害经济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自然灾害频发。据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的受灾人数每年都高达3-4亿人次,因灾致损的经济指标逐年升高。改革开放后截止2000年,每年经济损失达到千亿元,其中1998年因夏季洪水造成经济损失超3000亿元。2000年以后,尤其是有大地震、冰雪灾等大灾害的2008、2010、2013、2014年的自然灾害损失超过了2000亿元,2008年度直接经济损失更是达到8451亿元。
自然灾害不仅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出现了灾害交叠、次生灾害愈加频繁的势头。2008年以来,我国对灾害的响应进一步提升,通过国家层面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提供了日渐有力地保障。目前,已经建立了大灾由中央政府直接部署,各级地方政府分级进行响应和管理的机制体制,军队在紧急救援阶段进行集中参与;地方性较强的灾害则以地方为主、以中央为辅,中央各主管部门各司其责,进行灾害的安置和处理。
灾害的动态评估是进行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的重要工作,从过程上体现为灾前预评、灾中跟评、在灾后调查评估三个阶段。其中,灾前预评是指运用GIS等遥感分析方法和工具,在灾害发生前,对本地区的灾害承受能力和潜在灾害类别进行评估和预测,并提供灾害发生范围和疏散路线等相关信息。灾中跟评是指在灾害发生过程中,利用遥感方式动态监测和跟踪灾情,掌握灾害发生区域和周边范围内,灾害对地理、人员、资源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影响,便于决策者进行资源调配和采取行动,尽量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和伤害。灾后调查评估是指根据灾情报告、现场实际调查和遥感技术,把灾害对环境、人员和物质所造成的直接或者间接损失进行统计和评估,评估过程中一方面针对此前的灾前预评和灾中跟评进行修正,另一方面也为本地区新规划的设计和灾后重建安置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
本文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建立在灾害动态评估的基础上,针对灾民的现有生活和生存环境,进行调研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的灾后重建政策和步骤,着眼于灾民的实际需要,进行灾区群众生计的项目开发和落实,通过对长期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的灾民进行了解,逐步分析找寻符合当地文化、适合当地地理条件、适应当地人准入门槛和技术难度的生计项目,并通过长期努力把项目落到实处,形成真正的灾民日常经济收益,通过合作社等形式进一步固话本地群众在生计项目中的主导地位,外来支持和帮扶进一步撤出,并最终演化为本地人自己的集体企业,通过灾区群众的自食其力,实现灾后生活的软重建。
二、因灾返贫+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灾民需要生路
从农户角度看,据统计,我国农村因灾返贫的人数超过千万,同时因灾致贫的情况也非常严重。从返贫的直接原因看,自然灾害返贫占到了各种因素中的70%以上。农户面对大灾,各种经济作物都在土地上或者牲畜身上,灾害发生时第一紧急要务是救人,一般无法兼顾农户的其他经济物,使得灾民重返贫困陷阱,并且再次返贫后,人们丧失了经济基础,灾害使灾民脱贫难度更加加大。
(一)农耕
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在地震灾后,由于各个农户家庭因水质污染造成庄稼减收,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严重,灾区农民的生活也受到很大影响。灾民生计资产结构包括自然资产、物质资产、社会资产、人力资产、金融资产等五类资产的结构,以下对比地震前后,比照灾民的生活现状进行分析。
灾民在灾害发生前的生计水平直接影响灾后重建水平。抗灾和重建能力跟房屋建设、存款等直接相关。显而易见的是,牢固的房屋和较多的银行存款对于灾民的重建水平有决定性的正向影响。
以雅安市宝兴县永富乡中岗村为例,该村受到山洪泥石流侵袭的12、13、14三个大队一共194户880名群众,重灾户77户进入国家圈定的重建小区,其中的38户家庭的104间房屋被冲的彻底损毁,交通、电力、通讯全部中断,家具、电器、牲畜等重要的家庭财产全部消失,形成两个总量为20万方的小型堰塞湖,直接经济损失9800余万元。
据统计,除了房屋和家电等硬件损毁外,灾民打工工资收入、经商收入、养殖业收入、粮食收入、油料收入、经济作物收入分别降低2200元、174元、113元、632元、273元、502元,合计降低3894元,有些灾民家中的土地彻底被泥石流封存,无法进行下一个年度的撒籽种植;常规性政府补贴和灾后救助款每户平均增加1360元,每个家庭硬件外当年损失2534元。
(二)企业倒闭 从城镇角度看,失业率是根本性问题,社会能承受的失业率是5-6%。在2003年,香港回归之后,因失业率持续上升并达到8%,出现了港人万人大游行的情况。雅安地震灾害发生之前,本地区城镇中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导,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灾后一段时间已经超过16%-17%,达到20%以上,体现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警戒线0.4达到0.6。没有收入人群瞬间增多,不稳定因素凸显,社会秩序和经济现状一度非常危险。
雅安市宝兴县灵关镇是以大理石原料加工和高级石料加工为主的工业重镇,420地震后,当地的300家企业中的60%直接倒闭,环石通、三兴等大型的大理石料企业经济损失非常严重,因为公路不通,每天只能单向通行5小时,所以已经接下的国外的订单都无法完成送货,很多国外商家选定好花纹的石材,被地震落石和房屋顶梁砸烂,不可抗力造成企业直接单方面毁约,对于年营业额上千万的企业环石通来说,一次地震给他们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00万。
(三)灾后重建类别中软件建设极少,灾民需要有效途径来恢复重建信心
420地震后,5月底基本进入灾后重建阶段。灾后重建瞄准的都是公共产品和灾民居所的建设,没有针对灾民个体的有效恢复生计途径。灾民需要提升生计能力,需要具有耕种和林业资源,或者起码拥有生产工具等,一般情况下还需要拥有部分经济基础和社会人脉。
但是灾害发生后,四川等西部山区灾民的房屋遭到损毁、耕地彻底灭失、水资源遭到破坏,连饮水的安全都受到了威胁;与此同时,次生灾害和二次伤害的威胁时时都在,灾民的重建工作步伐迟缓,受灾群众的生存状态和生计脆弱性不断凸显。
为了帮助受灾农户尽快恢复原有生计能力,同时避免进一步的灾害风险,有必要对灾民的灾后生计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在进行试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促进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雅安、鲁甸等地区的亲身实践案例
(一)雅安市宝兴县永富乡基本情况
永富乡是少数民族藏族聚居区的宝兴,拥有汉藏两地融合文化。该乡距县城25.2公里,面积676.9平方公里,人口0.2万。两(河口)永(富)公路终点,山体坡度很大,大部分山体陡度都在15%以上。该地区海拔在2850米以上,属于山区高寒地带,近百年来,农民以种植牛膝、云木香等中药材为生,也是该地区主要的现金收入来源。村民们自产包谷、土豆、养猪,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副业以养蜂和酿造天然野生药蜜为主。
该地区受到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影响,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对宝兴第三次造成侵袭。该地区交通非常不便,距离宝兴县城虽然只有25公里,但是开车要走大约2.5小时,陡峭的山路使得村民生产的产品很难卖的出去,地震发生后,宝兴更是因断路成为了“孤岛”。
(二)打造品牌,转变观念,变输血为造血,直接对接外部资源
全国各地震灾区,从2008年汶川地震开始,都未能足够重视本地区民族品牌的塑造问题。各地灾区因为媒体报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灾区的名字也都耳熟能详,但因为没有进行整体策划,所以各地震灾区的特色产品依旧滞销。
宗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灾民观念未曾转变过来,没有抓住时机对本地区的特产进行宣传,错过了产品的最佳宣传时间,未利用好灾民在家休息等政策的时段,错过了本地区造血功能形成的最佳契机。即,各地震灾区尤其是新发生灾害的地区,应该进行经济类型转型和多样化的创收,一方面可以缓解灾区的贫困状态,减低贫困的脆弱性,使得灾民增加稳定的副业收入来源,另一方面,通过品牌的塑造和渠道的畅通,一方面利用外界资源进行阶段性的集中帮扶,另一方面经过阶段性帮助,帮助灾民在做好地区经济工作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并得以长期有效运行,通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最终实现变持续的外部输血为内部自行造血功能稳固。
(三)经济条件分析与多个项目列举与配比
【药材】宝兴县永富乡中岗村,在2008年地震重建过程中成立了中岗合作社,成立之初旨在针对药材进行集中烘烤和销售,同时针对药蜜进行集中提炼和包装。由于未能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细则进行管理运作,村民之间未能建立足够的信任机制,所以在本地雅安地震和中岗泥石流爆发后,该合作社硬件被彻底冲垮后,村民们对于再次建设合作社的热情不高,对于建设合作社为村民提供何种服务的信心不强。
基于此情况,我们于2013年7月在当地成立了宝兴科技产业化协会,所有会员全部自愿报名入会。协会针对当地的牛膝和云木香、玄参等药材的采集和加工方法进行了外来引入式培训,对蜂蜜的提炼和酿造方法进行了驻扎式的培训和花期样种的调整试点。联系一家台湾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并于今年将首批满足科学加工、可持续采集的高品质加工药品运出山区,产品因为品级较高,烘烤干松,得到购买厂家一致认可,也使得每斤药材的销售价格从3-5元,逐步提升到了6-10元,再向着可持续发展和高收益回报的方向挺进。本地区的案例也表明,灾民们从对提升野生中药材经济附加值的生计需求出发,逐步发展为可持续经济发展和对居住生态环境的保护,从无序的个人行为变为有序的组织运作,通过市场机制解决了本来就应该归属到市场中的问题,最终实现了经济效益提升。
【药蜜】成都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属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我们在调研当地人收入情况后,利用本身宝兴科技产业化协会的优势,引入了狮子会,针对本地的蜂蜜进行了直接收购,并组织双方签署了第二年的蜂蜜代为养殖和药蜜采集意向书,由狮子会支出部分费用扩大村民进行蜜蜂养殖规模,并引进成都花溪农场等有出口渠道的厂商和农场进行合作出主意想办法,在深圳谋求进入沃尔玛等超市的销售途径和渠道,在持续运行中,不断进行修正和观察,以期开办固定的合作组织,在保持药蜜品质的情况下,形成可持续的产量,并将药蜜产品提到电商上去销售,进一步扩大产品的灾区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用文化和无形资产引领产品品牌稳固、产品品质进步。 【手串】手串项目负责人亲身在6个残疾人家中居住调研,掌握第一手残疾人生计资料后,经过可行性研究和投入产出比计算,项目负责人亲自到广州、揭阳、石家庄、陆海丰宝玉石市场调研,联系北京大学城市环境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宝玉石专业教授,挖掘芦山县玉宝轩玉石加工公司授课教师资源,抵达深圳市坪山区雕塑产业园联系161名艺术家,联系北京、深圳、福建等销售渠道,形成了一个产、供、销的完备生产销售体系,帮助残疾人每月提高收入1000-1500元,在解决残疾人生计问题的同时,帮助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解决生计问题。
经过在北京、成都、上海、深圳的销售,目前残疾人家庭生产的手串销售的非常好,残疾人从每条手串中直接取得每条5元到20元不等的经济收入,残疾人家庭生活水平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残疾人家庭对生活的信心得到了有力的提升。
【刺绣】宝兴科技产业化协会积极与宝兴县妇联合作,于2014年春对本地留守妇女进行了引进性培训,聘请国际高水平的绣品专家,针对本地区农民的刺绣文化进行了分析,对藏羌绣品进行了与国际接轨的重新设计,从实用的T恤和包包等生活用品角度进行低经济附加值、高设计元素吸引的开发;从高经济附加值对当地的绣品进行转化刺绣手法变为高级国礼工艺品的角度进行开发,联合北京故宫宫苑公司等多个公司进行公益设计,把高端的元素融入到公益产品之中。目前,第一批刺绣产品已经出炉,留守妇女在一起进行刺绣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家庭收入,降低了家庭矛盾和妇女走失率。
【多项目资金配比】多个项目牵扯到的是多个项目资金的配比和引导。在针对药材、药蜜、手串、刺绣以及目前仍然正在试点的林下的种植(菌类)和养殖(土鸡)等项目,在项目启动和各个阶段的资金配比是不同的。
针对多个项目,我们采取了经济学的方式进行了不同的侧重和阶段性的重点培植,针对药材项目进行了全村性动员和外部资金引入,针对药蜜采取了缓一步投资等等看的思路进行了持续的尝试(主要怕资金过多引入药蜜项目造成蜂蜜品质不稳定,用金钱把灾民引入降低蜂蜜品质的歧途),针对需要启动资金稍大一些的手串项目进行了众融尝试,针对刺绣等需要智力支持的项目,我们尽量用其他资源进行了交换。通过对各个项目的资金配比和阶段性资金投入和回收机制,我们科学合理的做到了多项目的资金有效合理使用,让金融资本以更高效的方式在灾区进行了实践。
(四)从土绣到苏绣,从雅安到鲁甸,复制成功经验,因地制宜继续创新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我们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抗震救灾,并在救灾72小时黄金时间过后,马上集中精力进行灾区经济恢复的思索和考察。
在云南省昭通市与鲁甸县一河之隔的巧家县,我们找到了严重受灾的新店镇白牛场村包包、新槽、大坪和垭口四个社的社长,交流沟通建设刺绣厂的事宜,并以村民自愿加入的形式创办本地区群众自己的农村合作社,一方面争取国家对地震灾区农村合作社的支持,另一方面复制雅安的成功经验,引进国际高级设计师,对本地的方布进行分析和优化,探索出一套适合在国际市场和国内经济较为发达城市中快速好销的刺绣产品,通过灾民在灾后等待政府相关信息发布的时机,把灾后重建工作提前开始自主进行,让灾民等、靠、要的心态逐渐转变为自立、自强、自主的心态,让灾民的生活状态拜托每年年收入300元到2000元的每户收入总水平,让孩子不再辍学,就业困难降低。与此同时,通过持续努力,逐步过渡到以本地人为主导、外部支持力量全部撤出状态,留下农村合作社给村民进行自主经营,实现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可持续生计试点工作仍需继续推进
通过为期一年半的充分试点,我们在多个地区进行了配比和实践,基本达到了最初的目标,实现灾民经济收入百万元,净收益在30万元以上。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实现了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和市场的双重力量,让灾民不仅在实现对自然灾害的抵御,更要全面认识到社会经济与自然灾害的关系,让灾害变为一个契机,让灾害经济学不仅仅是负向的经济学,而是能够与市场进行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的。
通过在一个及多个地区进行多个方面试点,进一步探索灾区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让更多的人关注生计,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生计框架,通过试点工作为灾后重建等工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先一步的尝试性经验,让灾民能够看到重生的希望,提供一种思路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可以进入到灾后村民生计恢复工作中来,促进灾区生计项目工作水平不断提升,灾民收入合理有序提高。
参考文献:
[1]谢永刚、袁丽丽、孙亚男.自然灾害对农户经济的影响及农户承灾力分析.自然灾害学报,2007(6)
[2]源自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王国良7月4日在“灾害救助能力建设国际研讨会”的发言
[3]李小云、张悦、李鹤.地震灾害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基于生计资产体系的评价 贵州社会科学,2011(3)
[4]苏芳、徐中民、尚海洋.可持续生计分析研究综述.地球科学进展,2009,24(1)
[5]何路路、陈勇、茆长宝、张琴.我国西部山区受灾搬迁农户生计状况研究.西北人口,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