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泡 水
泡水,就是洗澡,泡温泉。
康定多温泉,这跟地处横断山脉核心地段,地质结构多变化有关。城南有榆林宫温泉,东南方向的贡嘎山温泉现在声名日隆,但最有名的还是二道桥温泉。二道桥温泉位于康定城北四五公里的地方,远近适中,在过去县城里几乎没有洗浴行业的日子,去二道桥泡水,是康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记得小时候,每每说到去二道桥泡水,总是很兴奋。头一天,家里人会为这似乎很隆重的事情进行认真筹备,买凉粉和锅盔,准备野炊的柴火和炊具。凉粉是下桥田家的黄凉粉,豌豆粉做的,拌以豆豉、蒜汁、油辣椒等兑成的调料,锅盔当然是中桥马家的。经济状况好的时候,再买一些卤牛肉或卤猪头肉。第二天,为了能够赶早洗上头几道的水,也为了不至于等待过久,一家人总是顶着星星上路,出城后沿着那条发源于如今著名的风景区木格措的雅拉河,走头道桥到三道桥的乡间公路,大约一个钟头,就到了二道桥温泉。
照例是家里的大人或者大孩子背着背篼,里面装着各类吃食炊具,到了二道桥后,管财权的先去买牌子,那时有“各族人民大团结保卫世界和平”13个池子,每个池子有一个小竹牌,上头刻上池子的名字和表示顺序的阿拉伯数字,运气好的话,可以买到“各族人大”等公认水质比较好的还靠前的牌子,就紧紧地在手里攥了,带着一家子在旁边的茶馆里喝茶。茶一般是所谓“三花”,就是那时的三级茉莉花茶,是茉莉花茶的等下品。也许是早起走渴了的缘故,那个“三花”,如仙汁琼浆一样让我至今难忘,并且落下个好喝花茶的毛病,弄得经常在茶客们的面前自觉没有品位。
喝着茶等着叫号。那几个服务员,多是县商业局大姐级的人物,一个池子应该洗一个小时,洗到四十分钟时,她们便在外面捶门,说:“起来了起来了。”里面的赶紧应答:“起来了起来了。”如此三四回,才见里面热气腾腾地出来。于是大姐级的就拉长声音叫:“‘各’字三号——”就有人捏着个牌子高叫:“来了来了。”于是一家三五口人,或男丁或女眷,在等候者们的注目下鱼贯而入。
其实,洗澡只是泡水活动的一个环节,而且是并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比起郑重其事的筹备、让人兴奋的等待和随后兴致勃勃的野炊,在三五平米见方的水池子里慌慌张张的搓洗,实在没有什么兴致可言。那个时候个人家里是绝对没有洗浴设备的,整个县城也找不出一家浴池,所以家长们都恨不得把一个个泥猴崽子的皮搓下一层来,一家人候在各自身后互相搓背,打肥皂,直到个个白里透红、大汗淋漓,被捶门声叫起,才如释重负。
也真是如释重负。在温泉里泡软搓掉随污水而去的泥垢,少说也有两斤吧。那茶馆里的茶碗是留着的,等一家男丁女眷分别到齐了,茶也泡白了,在茶馆外的洗脸池里把毛巾搓干净了,一家人步履轻松地过二道桥那座木桥,从雅拉河对面的山脚小路往回走。一路农家的芍药怒放,大如碗盏,蜜蜂们嗡嗡地在高原的阳光下忙碌着,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淡淡的硫磺和阳光的味道,宛如仙子。仙子们目光灼灼地四处打量,发现一处花茂草密的近水地方,便歇下来,拿出头一天精心准备的各类吃食,烧火煮茶,在河水的哗哗声和蜜蜂的嗡嗡声中,享受那时候难得的人间温情。要知道,那是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日子,风雨如磐,这样的温情,如此深刻地铭刻在我的心头。以至后来在北京求学的日子里,我会为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音,每个周末,坐两三个小时的公交车,到西山去找那一处有流水声响的地方。
泡水,就如此生动地留在了我的印象里,它绝不是现在的桑拿、各种名目繁多的“浴”可以比拟的。当然,那每天早上在上班前匆匆进行的淋浴,对我来说,已多少含有一些生活的苦涩滋味了。
后来,有机会回康定,刻意早早起来,步行去二道桥。温泉还是那个温泉,池子还是那个池子,甚至更好,但那种郑重其事的感觉,那种大张旗鼓的味道,尤其是作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的那种兴奋,再也找不到了。
现代生活的水平日益提高,不要说公共浴池,桑拿房、洗浴中心也比比皆是。家家户户还有热水器,有淋浴花洒。洗澡,已变成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虽然如此,沿着尚且青绿的河边公路走上一个小时,在清澈的温泉水池里静静地泡上一个小时,再沿着来路慢慢返回(已不敢过二道桥走雅拉河对岸的山脚小路了,在那条小路的最精致处,过去有一个小小的湖泊,称为“海子”的地方,如今有一家水泥厂矗立,每天热火朝天地创造产值,安静早已不在)。这其间,听哗哗的小河流水,听偶尔传来的山雀的鸣叫,呼吸着尚未污染的空气,还是有许多现代生活中不敢奢望的安宁、平和、清洁,还是有一种东西触动内心深处留给故乡的软软的那个地方。
后来,读一些资料,知道康定的泡水,在生活平和的过往年代,大致也如我描绘的那样。康定,因地處藏东蜀西的藏汉文化交汇之处,生活里融汇着来自各种文化的元素。泡完水,在茶馆里摇头晃脑品味川剧的老先生,或者沿着山脚小路且歌且行回家的老阿妈们,都像一幅民风和谐的风俗画,让人觉得好。
二道桥温泉后来修葺了一座“与点楼”,在我小时候泡水时是没有的,不知它的意思。再后来,读《论语·先进》一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夫子问诸位的志向,问到曾皙,曾皙这会儿正在给大家弹琴助兴,听到老师问话,想了一下,然后才回答。《论语》里是这么描绘的:(子曰)“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点,是曾皙的字。读到这里,知道了“与点楼”的出处,也让人怦然心动,感觉那分明就是写的康定的泡水,觉得这个曾皙可爱,比他的几位师兄,品味要优雅得多,又觉得几千年前的孔圣人,说“吾与点也”,与藏地的老百姓心心相通,也很可爱。我的脑子里,这是一幅“二道桥浴归图”。再再后来,细读《论语》,知道自己对《先进》的理解似是而非,与原意大相径庭,其实曾皙讲的是一种春季求雨的祭祀仪式,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治国理想。
泡水,就是洗澡,泡温泉。
康定多温泉,这跟地处横断山脉核心地段,地质结构多变化有关。城南有榆林宫温泉,东南方向的贡嘎山温泉现在声名日隆,但最有名的还是二道桥温泉。二道桥温泉位于康定城北四五公里的地方,远近适中,在过去县城里几乎没有洗浴行业的日子,去二道桥泡水,是康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记得小时候,每每说到去二道桥泡水,总是很兴奋。头一天,家里人会为这似乎很隆重的事情进行认真筹备,买凉粉和锅盔,准备野炊的柴火和炊具。凉粉是下桥田家的黄凉粉,豌豆粉做的,拌以豆豉、蒜汁、油辣椒等兑成的调料,锅盔当然是中桥马家的。经济状况好的时候,再买一些卤牛肉或卤猪头肉。第二天,为了能够赶早洗上头几道的水,也为了不至于等待过久,一家人总是顶着星星上路,出城后沿着那条发源于如今著名的风景区木格措的雅拉河,走头道桥到三道桥的乡间公路,大约一个钟头,就到了二道桥温泉。
照例是家里的大人或者大孩子背着背篼,里面装着各类吃食炊具,到了二道桥后,管财权的先去买牌子,那时有“各族人民大团结保卫世界和平”13个池子,每个池子有一个小竹牌,上头刻上池子的名字和表示顺序的阿拉伯数字,运气好的话,可以买到“各族人大”等公认水质比较好的还靠前的牌子,就紧紧地在手里攥了,带着一家子在旁边的茶馆里喝茶。茶一般是所谓“三花”,就是那时的三级茉莉花茶,是茉莉花茶的等下品。也许是早起走渴了的缘故,那个“三花”,如仙汁琼浆一样让我至今难忘,并且落下个好喝花茶的毛病,弄得经常在茶客们的面前自觉没有品位。
喝着茶等着叫号。那几个服务员,多是县商业局大姐级的人物,一个池子应该洗一个小时,洗到四十分钟时,她们便在外面捶门,说:“起来了起来了。”里面的赶紧应答:“起来了起来了。”如此三四回,才见里面热气腾腾地出来。于是大姐级的就拉长声音叫:“‘各’字三号——”就有人捏着个牌子高叫:“来了来了。”于是一家三五口人,或男丁或女眷,在等候者们的注目下鱼贯而入。
其实,洗澡只是泡水活动的一个环节,而且是并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比起郑重其事的筹备、让人兴奋的等待和随后兴致勃勃的野炊,在三五平米见方的水池子里慌慌张张的搓洗,实在没有什么兴致可言。那个时候个人家里是绝对没有洗浴设备的,整个县城也找不出一家浴池,所以家长们都恨不得把一个个泥猴崽子的皮搓下一层来,一家人候在各自身后互相搓背,打肥皂,直到个个白里透红、大汗淋漓,被捶门声叫起,才如释重负。
也真是如释重负。在温泉里泡软搓掉随污水而去的泥垢,少说也有两斤吧。那茶馆里的茶碗是留着的,等一家男丁女眷分别到齐了,茶也泡白了,在茶馆外的洗脸池里把毛巾搓干净了,一家人步履轻松地过二道桥那座木桥,从雅拉河对面的山脚小路往回走。一路农家的芍药怒放,大如碗盏,蜜蜂们嗡嗡地在高原的阳光下忙碌着,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淡淡的硫磺和阳光的味道,宛如仙子。仙子们目光灼灼地四处打量,发现一处花茂草密的近水地方,便歇下来,拿出头一天精心准备的各类吃食,烧火煮茶,在河水的哗哗声和蜜蜂的嗡嗡声中,享受那时候难得的人间温情。要知道,那是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日子,风雨如磐,这样的温情,如此深刻地铭刻在我的心头。以至后来在北京求学的日子里,我会为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音,每个周末,坐两三个小时的公交车,到西山去找那一处有流水声响的地方。
泡水,就如此生动地留在了我的印象里,它绝不是现在的桑拿、各种名目繁多的“浴”可以比拟的。当然,那每天早上在上班前匆匆进行的淋浴,对我来说,已多少含有一些生活的苦涩滋味了。
后来,有机会回康定,刻意早早起来,步行去二道桥。温泉还是那个温泉,池子还是那个池子,甚至更好,但那种郑重其事的感觉,那种大张旗鼓的味道,尤其是作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的那种兴奋,再也找不到了。
现代生活的水平日益提高,不要说公共浴池,桑拿房、洗浴中心也比比皆是。家家户户还有热水器,有淋浴花洒。洗澡,已变成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虽然如此,沿着尚且青绿的河边公路走上一个小时,在清澈的温泉水池里静静地泡上一个小时,再沿着来路慢慢返回(已不敢过二道桥走雅拉河对岸的山脚小路了,在那条小路的最精致处,过去有一个小小的湖泊,称为“海子”的地方,如今有一家水泥厂矗立,每天热火朝天地创造产值,安静早已不在)。这其间,听哗哗的小河流水,听偶尔传来的山雀的鸣叫,呼吸着尚未污染的空气,还是有许多现代生活中不敢奢望的安宁、平和、清洁,还是有一种东西触动内心深处留给故乡的软软的那个地方。
后来,读一些资料,知道康定的泡水,在生活平和的过往年代,大致也如我描绘的那样。康定,因地處藏东蜀西的藏汉文化交汇之处,生活里融汇着来自各种文化的元素。泡完水,在茶馆里摇头晃脑品味川剧的老先生,或者沿着山脚小路且歌且行回家的老阿妈们,都像一幅民风和谐的风俗画,让人觉得好。
二道桥温泉后来修葺了一座“与点楼”,在我小时候泡水时是没有的,不知它的意思。再后来,读《论语·先进》一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夫子问诸位的志向,问到曾皙,曾皙这会儿正在给大家弹琴助兴,听到老师问话,想了一下,然后才回答。《论语》里是这么描绘的:(子曰)“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点,是曾皙的字。读到这里,知道了“与点楼”的出处,也让人怦然心动,感觉那分明就是写的康定的泡水,觉得这个曾皙可爱,比他的几位师兄,品味要优雅得多,又觉得几千年前的孔圣人,说“吾与点也”,与藏地的老百姓心心相通,也很可爱。我的脑子里,这是一幅“二道桥浴归图”。再再后来,细读《论语》,知道自己对《先进》的理解似是而非,与原意大相径庭,其实曾皙讲的是一种春季求雨的祭祀仪式,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治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