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逸周书》;西周金文;献俘礼
【摘要】献俘礼见于古代文献记述,但其具体程序已不为人所知,传世和近出的青铜器铭文为我们重新认识这种古代军礼提供了可能。根据《逸周书·世俘》的记述及小盂鼎等西周青铜器铭文的内容,先秦时期的献俘礼包括告俘、献俘于天、燎祭、献俘于周庙、审讯俘酋、告成、■祖、饮至、封赏将领等诸项内容。
献俘礼属于古代军礼的一种。关于西周时期的献俘礼,古代文献与出土材料虽都有记载,但皆不完整。其中,集中记述献俘礼的为《逸周书·世俘》与小盂鼎内所铸的铭文,除此之外,《■方鼎》、《■簋》、《多友鼎》等金文也都保留了有关献俘礼的一些史实。笔者利用这些材料,结合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试图揭示西周献俘礼的程序和特点。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据学者研究,《逸周书·世俘》可能存在历日舛错、文字讹误等现象,但它仍是一篇研究商周之际史事的重要材料。关于该篇的主旨,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传统观点认为《世俘》的主题为记述武王伐纣的经过,顾颉刚先生认为该篇主要记武王伐纣后的俘获情况[1],罗琨、张怀通等先生认为《世俘》的主旨是记述武王时期隆重的献俘礼[2]。《世俘》之“世”训大,“世俘”即大俘。笔者认为,罗、张二位先生之说是符合《世俘》篇的内容与结构的,该篇所记伐商、俘获等事都是围绕献俘礼仪这一中心来展开的。
《世俘》首先介绍伐商战争的情况,重点记太公望等各路将领俘馘及武王俘馘总数。对俘馘数量的统计应该即是献俘程序之始。武王于周正四月庚戌回到宗周,其后六日内所记典礼如下:
庚戌:武王朝至燎于周。
武王降自车,乃俾史佚繇书于天号,司
徒、司马初■于郊。
武王在祀,太师负商王纣悬首白■、妻
二首赤■乃以先馘入。
燎于周庙。
杀罚纣之邪恶臣以祭。
辛亥:祀于位,用■于天。
荐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矢宪,告
天宗上帝。
王不革服,格于庙,语治庶国,■人九终。
列诸先王神主于庙堂,告殷罪。
■人造,王秉黄钺正国伯。
壬子:王服衮衣矢琰格庙。
■人造,武王秉黄钺正邦君。
癸丑:荐俘殷王士百人。
■人造,王矢琰秉黄钺,执戈。
王入,奏庸《大享》一终。
王拜手稽首,王定,奏庸《大享》三终。
甲寅:谒伐殷于牧野。
王佩赤、白■。
■奏《武》。
王入,进《万》献《明明》三终。
乙卯:■人奏《崇禹生开》三终,王定。
以庶国祀馘于周庙,断牛六,断羊二。
告于天、于稷,用小牲羊犬豕于百神水土
于社,用牛于天、于稷。
以斩纣身告于天、于稷。
前后共计6天。有关典礼的记述,具体细节或有出入,但献俘礼的大致轮廓已可得见。
第一天(庚戌),周武王朝至于周,降自车,然后“乃俾史佚繇(籀)书于天号”。籀书,如王国维先生《史籀篇疏证》所说,即读书[3],向上天诵读文书。孔晁注曰:“使史佚用书荐俘于天。”所以,献俘礼在程序上首先要献俘于天,此时司徒、司马在郊外举行对上天的■祭。其后,武王主持周庙的祭祀,由太师负悬挂纣首的白■和悬挂纣二妻首的赤■,先馘入庙,在周庙举行燎祭。太师一职见于西周金文,其地位较高,李学勤先生以为或即太公望[4]。燎为祭名,见于殷商甲骨文,多行于祭祀夔、王亥、凤、土、河等祖先神及各种自然神。西周金文亦有关于燎祭的记载:保■簋铭文曰:“唯王既燎,厥伐东夷。”[5]庸伯■簋铭文记载:“唯王伐■鱼,■伐淖黑。至,燎于宗周。”保■簋所记行于伐东夷之前,祈求先祖保佑战争胜利。庸伯■簋记征伐归来,燎于宗周,告慰先祖,应与《世俘》篇情况相同,属于献俘礼的程序之一。“武王乃废于纣矢恶臣百人,伐右厥甲,小子鼎;大师伐厥四十夫,家君鼎。”裘锡圭先生认为“废”当读为发,训为射,指祭祀时的射牲礼。而“伐右厥甲”,当指武王射殷俘后砍其头以举行人祭[6]。此处所用人祭,应仅是十分邪恶的少数殷俘及其首领。所谓献,并非将所有俘虏杀死祭天,其重点是将克殷之事告于上天。
第二天(辛亥),周武王于郊外用乐于天,将俘获的殷王之鼎进献于上天,手执玉圭、身披法服以报告代殷之事。献殷鼎于天,以示伐殷成功,完成天命。此处的殷王鼎当即《左传》桓公二年所载“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中所言之九鼎。其后,周武王秉黄钺,语治庶国,置先王神主于庙堂,告殷罪于列祖。治庶国、正国伯及壬子日举行的正邦君,都当指封绌诸侯之事。这是辛亥、壬子两日的主要活动,这些都在周庙中举行,期间始终有■人奏乐。
第四天(癸丑),“荐俘殷王士百人”。“殷王士”,《尚书·多士》作“商王士”,俞樾《尚书平议》:“‘王士’之称犹《周易》言‘王臣’” [7],即殷商旧臣。此处的“俘殷王士”,即未被用作人祭的殷俘。庚戌日献俘于天,此时又献俘于周庙。商王秉钺持戈,拜手稽首,用《大享》等乐。
第五天(甲寅),武王佩赤、白■,以牧野克商事告先王,用《武》、《万》、《明明》等乐。
第六天(乙卯),武王率诸侯献馘于周庙,以牛羊为牲举行祭祀。其后,武王将伐纣代商事分别告于上天、始祖,祈求保佑,并祭祀百神。稷,即周之始祖后稷。
我们可以将以上典礼加以归纳:1、祭于郊,献俘于天。2、燎于周庙,杀罚俘虏以祭先祖。3、封绌诸侯。4、献俘于周庙,告伐纣代商事于列祖、上天。5、祭祀百神。
除此之外,记述献俘礼最详尽、可信的出土材料莫过于西周康王时期的小盂鼎铭文,其内容如下:
唯八月既望辰在甲申,昧爽,三左三右多君入服酒,明,王各周庙,□□□邦宾,延邦宾尊其旅服,东向。盂以多■佩鬼方子□□入南门,告曰:王令盂以□□伐鬼方,□□□馘□,执酋三人,获馘四千八百又二馘,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人,俘马□□匹,俘车卅辆,俘牛三百五十五牛,羊卅八羊。盂又告曰:□□□□,乎蔑我征,执酋一人,获馘二百卅七馘,俘人□□人,俘马百四匹,俘车百□辆。王若曰:嘉!盂拜稽首,以酋进,即大廷。王令荣讯首。荣即酋,讯厥故。□■伯□□鬼獯,鬼獯■以新□从。成。折酋于□。王乎费伯令盂以人馘入门,献西旅。以□入于周庙。盂以□□□□□入三门,即立中廷,北向。盂告。费伯即位,费伯告□□□于明伯、继伯、□伯,告。咸。盂以诸侯侯、田、男□□从盂征。即咸,宾即位,献宾。王乎献盂,王以□□□进宾。□□大采,三周入服酒,王各庙,祝延□□□□□邦宾,丕■,□□用牲■周王、武王、成王。□□卜有藏,王■,■从,赞邦宾。王乎□□□令盂以区入,凡区以品。雩若翌日乙酉,□三事□□入服酒。王各庙。赞王邦宾,诞王令赏盂,□□□□□,弓一、矢百、画皋一、贝胄一、金干一、■戈二、矢■八。用作□伯宝尊彝。唯王廿又五祀。
该鼎已佚,铭拓漫漶不清,但经过郭沫若、陈梦家、唐兰、李学勤等前辈学者细心考察研究,已大体可读。小盂鼎记载的献俘礼在甲申与乙酉两天举行,刘雨先生将典礼的程序归纳为10项:1、告献:报告俘获情况,包括执酋、获馘、俘人、俘车马牛羊的具体数字。2、讯酋:将所执酋首进即大廷,由荣伯主持审讯,弄清其反叛的原因。3、折酋:将鬼方酋首斩首。4、献馘:斩杀酋首之馘,献于西旅。5、燎祭:以所折酋首之馘入燎周庙,告慰于先王。6、告成:由明伯等接受告成功的礼仪。7、饮至:刘雨先生认为是王亲自祝贺、嘉奖盂的大飨礼。8、■祖:祭祀文、武、成诸先王。9、献俘获:入献俘获于周庙。10、赏赐:第二天在宗庙中专门举行赏赐典礼[8]。此次典礼由周王主持,但盂作为出征将领参与献俘礼,并担任了重要任务。
对比《世俘》篇与小盂鼎铭文,可以看出二者所载献俘礼的仪节大致是一致的。不过《世俘》是记载武王克商后的典礼,所以进行时间长,仪式也格外的隆重,这是小盂鼎铭文无法比拟的。所不同者,小盂鼎所记有饮至一项,不见于《世俘》篇。饮至,西周■方鼎亦有记载。■方鼎铭文曰:“惟周公于征伐东夷,丰伯、薄姑咸■。公归,■于周庙。戊辰,饮秦饮。公赏■贝百朋,用作尊彝。”此鼎记周公征伐东夷,个别字形、行文较为特异,如周公之周作“■”,“周庙”连用更是西周铭文中仅见之例。铭文记载周公东征胜利归来,“■于周庙”。■字不识,但其字从■从倒“隹”从示,像在神主前杀鸡荐血之形,应是祭名。■祭应当也是献俘礼的仪节之一,或相当于燎祭,目的在于告慰先祖。“饮秦饮”,谭戒甫先生读为“饮臻饮”,即后世饮至之初名[9]。李学勤先生则径读为“饮臻”二字,训为“饮至”。《左传》隐公五年:“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又桓公二年:“九月,公及戎盟于唐,修旧好也。冬,公至自唐,告于庙也。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杜注:“爵,饮酒器也。既饮置爵,则书勋劳于策,言速纪有功也。”孔疏:“凡公行者,或朝、或会、或盟、或伐皆是也。……饮至者,嘉其行至,故因在庙中饮酒为乐也。”又僖公二十八年:“秋七月丙申,振旅恺以入于晋,献俘授馘,饮至大赏。”《左传》所言伐还告庙、饮至策勋诸仪节与■方鼎铭文无一不合,可见春秋时鲁晋皆远秉周礼,渊源有自。另外,虢季子白盘铭文记载:“丕显子白,将武于戎功,经维四方,捕伐猃狁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子白,献馘于王,王孔嘉子白义,王各周庙宣榭,爰飨。”应由虢季子白先献馘于王, 然后王献俘于周庙,其后,王也在周庙宣榭举行了飨礼。刘雨先生将饮至礼与飨礼相比附,是有道理的。饮至礼或许正是征战归来后所举行之飨礼的特殊称谓。
西周厉王时期的多友鼎铭文首先叙述与猃狁战争的俘获情况,然后曰:“多友■献俘、馘,讯于公,武公■献于王。”[10]多友先献俘于武公,由武公献俘于王。与此相似,■簋铭文先记■与南淮夷的战争情况,然后曰:“长榜载首百,执讯四十,夺俘人四百,献于荣伯所。……武公入右■,告擒:馘百,讯四十。”[11]■献俘于荣伯所,然后在武公的护佑下向王报告俘数,受赏。由此看来,多友与■虽有战功,但并非高级贵族,不能直接向王献俘,但他们仍有机会获得周王的亲自赏赐。
综合以上记述,西周时期对淮夷戎狄等边远部族战争之后,出征将领逐级献俘于王,最后由王主持献俘礼。献俘礼的核心仪节包括告俘、献俘于天、燎祭、献俘于周庙、审讯俘酋、告成、■祖、饮至、封赏将领等诸项内容。
————————
[1]顾颉刚:《〈逸周书·世俘篇〉校注、写定与评论》,载《文史》第2辑,中华书局,1963年。
[2]a.罗琨:《从〈世俘〉探索武王伐商日谱》,载《周秦文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b.张怀通:《小盂鼎与〈世俘〉新证》,《中国史研究》2008年1期。
[3]王国维:《〈古籀篇疏证〉序》,载《观堂集林(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51页。
[4]李学勤:《世俘篇研究》,《史学月刊》1988年2期。
[5]张光裕:《新见保■簋铭试释》,《考古》1991年7期。
[6]裘锡圭:《释“勿”“发”》,载《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
[7]转引自钱宗武、杜纯梓:《〈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2页。
[8]刘雨:《西周金文中的军事》,载《胡厚宣先生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29~251页。
[9]谭戒甫:《西周〈■鼎铭〉研究》,《考古》1963年12期。
[10]a.刘雨:《多友鼎铭的时代与地名考订》,《考古》1983年2期; b.田醒农、雒忠如:《多友鼎的发现及其铭文试释》,《人文杂志》1984年4期。
[11]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上册,中华书局,2004年,第229页。
〔责任编辑:许潞梅〕
【摘要】献俘礼见于古代文献记述,但其具体程序已不为人所知,传世和近出的青铜器铭文为我们重新认识这种古代军礼提供了可能。根据《逸周书·世俘》的记述及小盂鼎等西周青铜器铭文的内容,先秦时期的献俘礼包括告俘、献俘于天、燎祭、献俘于周庙、审讯俘酋、告成、■祖、饮至、封赏将领等诸项内容。
献俘礼属于古代军礼的一种。关于西周时期的献俘礼,古代文献与出土材料虽都有记载,但皆不完整。其中,集中记述献俘礼的为《逸周书·世俘》与小盂鼎内所铸的铭文,除此之外,《■方鼎》、《■簋》、《多友鼎》等金文也都保留了有关献俘礼的一些史实。笔者利用这些材料,结合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试图揭示西周献俘礼的程序和特点。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据学者研究,《逸周书·世俘》可能存在历日舛错、文字讹误等现象,但它仍是一篇研究商周之际史事的重要材料。关于该篇的主旨,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传统观点认为《世俘》的主题为记述武王伐纣的经过,顾颉刚先生认为该篇主要记武王伐纣后的俘获情况[1],罗琨、张怀通等先生认为《世俘》的主旨是记述武王时期隆重的献俘礼[2]。《世俘》之“世”训大,“世俘”即大俘。笔者认为,罗、张二位先生之说是符合《世俘》篇的内容与结构的,该篇所记伐商、俘获等事都是围绕献俘礼仪这一中心来展开的。
《世俘》首先介绍伐商战争的情况,重点记太公望等各路将领俘馘及武王俘馘总数。对俘馘数量的统计应该即是献俘程序之始。武王于周正四月庚戌回到宗周,其后六日内所记典礼如下:
庚戌:武王朝至燎于周。
武王降自车,乃俾史佚繇书于天号,司
徒、司马初■于郊。
武王在祀,太师负商王纣悬首白■、妻
二首赤■乃以先馘入。
燎于周庙。
杀罚纣之邪恶臣以祭。
辛亥:祀于位,用■于天。
荐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矢宪,告
天宗上帝。
王不革服,格于庙,语治庶国,■人九终。
列诸先王神主于庙堂,告殷罪。
■人造,王秉黄钺正国伯。
壬子:王服衮衣矢琰格庙。
■人造,武王秉黄钺正邦君。
癸丑:荐俘殷王士百人。
■人造,王矢琰秉黄钺,执戈。
王入,奏庸《大享》一终。
王拜手稽首,王定,奏庸《大享》三终。
甲寅:谒伐殷于牧野。
王佩赤、白■。
■奏《武》。
王入,进《万》献《明明》三终。
乙卯:■人奏《崇禹生开》三终,王定。
以庶国祀馘于周庙,断牛六,断羊二。
告于天、于稷,用小牲羊犬豕于百神水土
于社,用牛于天、于稷。
以斩纣身告于天、于稷。
前后共计6天。有关典礼的记述,具体细节或有出入,但献俘礼的大致轮廓已可得见。
第一天(庚戌),周武王朝至于周,降自车,然后“乃俾史佚繇(籀)书于天号”。籀书,如王国维先生《史籀篇疏证》所说,即读书[3],向上天诵读文书。孔晁注曰:“使史佚用书荐俘于天。”所以,献俘礼在程序上首先要献俘于天,此时司徒、司马在郊外举行对上天的■祭。其后,武王主持周庙的祭祀,由太师负悬挂纣首的白■和悬挂纣二妻首的赤■,先馘入庙,在周庙举行燎祭。太师一职见于西周金文,其地位较高,李学勤先生以为或即太公望[4]。燎为祭名,见于殷商甲骨文,多行于祭祀夔、王亥、凤、土、河等祖先神及各种自然神。西周金文亦有关于燎祭的记载:保■簋铭文曰:“唯王既燎,厥伐东夷。”[5]庸伯■簋铭文记载:“唯王伐■鱼,■伐淖黑。至,燎于宗周。”保■簋所记行于伐东夷之前,祈求先祖保佑战争胜利。庸伯■簋记征伐归来,燎于宗周,告慰先祖,应与《世俘》篇情况相同,属于献俘礼的程序之一。“武王乃废于纣矢恶臣百人,伐右厥甲,小子鼎;大师伐厥四十夫,家君鼎。”裘锡圭先生认为“废”当读为发,训为射,指祭祀时的射牲礼。而“伐右厥甲”,当指武王射殷俘后砍其头以举行人祭[6]。此处所用人祭,应仅是十分邪恶的少数殷俘及其首领。所谓献,并非将所有俘虏杀死祭天,其重点是将克殷之事告于上天。
第二天(辛亥),周武王于郊外用乐于天,将俘获的殷王之鼎进献于上天,手执玉圭、身披法服以报告代殷之事。献殷鼎于天,以示伐殷成功,完成天命。此处的殷王鼎当即《左传》桓公二年所载“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中所言之九鼎。其后,周武王秉黄钺,语治庶国,置先王神主于庙堂,告殷罪于列祖。治庶国、正国伯及壬子日举行的正邦君,都当指封绌诸侯之事。这是辛亥、壬子两日的主要活动,这些都在周庙中举行,期间始终有■人奏乐。
第四天(癸丑),“荐俘殷王士百人”。“殷王士”,《尚书·多士》作“商王士”,俞樾《尚书平议》:“‘王士’之称犹《周易》言‘王臣’” [7],即殷商旧臣。此处的“俘殷王士”,即未被用作人祭的殷俘。庚戌日献俘于天,此时又献俘于周庙。商王秉钺持戈,拜手稽首,用《大享》等乐。
第五天(甲寅),武王佩赤、白■,以牧野克商事告先王,用《武》、《万》、《明明》等乐。
第六天(乙卯),武王率诸侯献馘于周庙,以牛羊为牲举行祭祀。其后,武王将伐纣代商事分别告于上天、始祖,祈求保佑,并祭祀百神。稷,即周之始祖后稷。
我们可以将以上典礼加以归纳:1、祭于郊,献俘于天。2、燎于周庙,杀罚俘虏以祭先祖。3、封绌诸侯。4、献俘于周庙,告伐纣代商事于列祖、上天。5、祭祀百神。
除此之外,记述献俘礼最详尽、可信的出土材料莫过于西周康王时期的小盂鼎铭文,其内容如下:
唯八月既望辰在甲申,昧爽,三左三右多君入服酒,明,王各周庙,□□□邦宾,延邦宾尊其旅服,东向。盂以多■佩鬼方子□□入南门,告曰:王令盂以□□伐鬼方,□□□馘□,执酋三人,获馘四千八百又二馘,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人,俘马□□匹,俘车卅辆,俘牛三百五十五牛,羊卅八羊。盂又告曰:□□□□,乎蔑我征,执酋一人,获馘二百卅七馘,俘人□□人,俘马百四匹,俘车百□辆。王若曰:嘉!盂拜稽首,以酋进,即大廷。王令荣讯首。荣即酋,讯厥故。□■伯□□鬼獯,鬼獯■以新□从。成。折酋于□。王乎费伯令盂以人馘入门,献西旅。以□入于周庙。盂以□□□□□入三门,即立中廷,北向。盂告。费伯即位,费伯告□□□于明伯、继伯、□伯,告。咸。盂以诸侯侯、田、男□□从盂征。即咸,宾即位,献宾。王乎献盂,王以□□□进宾。□□大采,三周入服酒,王各庙,祝延□□□□□邦宾,丕■,□□用牲■周王、武王、成王。□□卜有藏,王■,■从,赞邦宾。王乎□□□令盂以区入,凡区以品。雩若翌日乙酉,□三事□□入服酒。王各庙。赞王邦宾,诞王令赏盂,□□□□□,弓一、矢百、画皋一、贝胄一、金干一、■戈二、矢■八。用作□伯宝尊彝。唯王廿又五祀。
该鼎已佚,铭拓漫漶不清,但经过郭沫若、陈梦家、唐兰、李学勤等前辈学者细心考察研究,已大体可读。小盂鼎记载的献俘礼在甲申与乙酉两天举行,刘雨先生将典礼的程序归纳为10项:1、告献:报告俘获情况,包括执酋、获馘、俘人、俘车马牛羊的具体数字。2、讯酋:将所执酋首进即大廷,由荣伯主持审讯,弄清其反叛的原因。3、折酋:将鬼方酋首斩首。4、献馘:斩杀酋首之馘,献于西旅。5、燎祭:以所折酋首之馘入燎周庙,告慰于先王。6、告成:由明伯等接受告成功的礼仪。7、饮至:刘雨先生认为是王亲自祝贺、嘉奖盂的大飨礼。8、■祖:祭祀文、武、成诸先王。9、献俘获:入献俘获于周庙。10、赏赐:第二天在宗庙中专门举行赏赐典礼[8]。此次典礼由周王主持,但盂作为出征将领参与献俘礼,并担任了重要任务。
对比《世俘》篇与小盂鼎铭文,可以看出二者所载献俘礼的仪节大致是一致的。不过《世俘》是记载武王克商后的典礼,所以进行时间长,仪式也格外的隆重,这是小盂鼎铭文无法比拟的。所不同者,小盂鼎所记有饮至一项,不见于《世俘》篇。饮至,西周■方鼎亦有记载。■方鼎铭文曰:“惟周公于征伐东夷,丰伯、薄姑咸■。公归,■于周庙。戊辰,饮秦饮。公赏■贝百朋,用作尊彝。”此鼎记周公征伐东夷,个别字形、行文较为特异,如周公之周作“■”,“周庙”连用更是西周铭文中仅见之例。铭文记载周公东征胜利归来,“■于周庙”。■字不识,但其字从■从倒“隹”从示,像在神主前杀鸡荐血之形,应是祭名。■祭应当也是献俘礼的仪节之一,或相当于燎祭,目的在于告慰先祖。“饮秦饮”,谭戒甫先生读为“饮臻饮”,即后世饮至之初名[9]。李学勤先生则径读为“饮臻”二字,训为“饮至”。《左传》隐公五年:“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又桓公二年:“九月,公及戎盟于唐,修旧好也。冬,公至自唐,告于庙也。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杜注:“爵,饮酒器也。既饮置爵,则书勋劳于策,言速纪有功也。”孔疏:“凡公行者,或朝、或会、或盟、或伐皆是也。……饮至者,嘉其行至,故因在庙中饮酒为乐也。”又僖公二十八年:“秋七月丙申,振旅恺以入于晋,献俘授馘,饮至大赏。”《左传》所言伐还告庙、饮至策勋诸仪节与■方鼎铭文无一不合,可见春秋时鲁晋皆远秉周礼,渊源有自。另外,虢季子白盘铭文记载:“丕显子白,将武于戎功,经维四方,捕伐猃狁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子白,献馘于王,王孔嘉子白义,王各周庙宣榭,爰飨。”应由虢季子白先献馘于王, 然后王献俘于周庙,其后,王也在周庙宣榭举行了飨礼。刘雨先生将饮至礼与飨礼相比附,是有道理的。饮至礼或许正是征战归来后所举行之飨礼的特殊称谓。
西周厉王时期的多友鼎铭文首先叙述与猃狁战争的俘获情况,然后曰:“多友■献俘、馘,讯于公,武公■献于王。”[10]多友先献俘于武公,由武公献俘于王。与此相似,■簋铭文先记■与南淮夷的战争情况,然后曰:“长榜载首百,执讯四十,夺俘人四百,献于荣伯所。……武公入右■,告擒:馘百,讯四十。”[11]■献俘于荣伯所,然后在武公的护佑下向王报告俘数,受赏。由此看来,多友与■虽有战功,但并非高级贵族,不能直接向王献俘,但他们仍有机会获得周王的亲自赏赐。
综合以上记述,西周时期对淮夷戎狄等边远部族战争之后,出征将领逐级献俘于王,最后由王主持献俘礼。献俘礼的核心仪节包括告俘、献俘于天、燎祭、献俘于周庙、审讯俘酋、告成、■祖、饮至、封赏将领等诸项内容。
————————
[1]顾颉刚:《〈逸周书·世俘篇〉校注、写定与评论》,载《文史》第2辑,中华书局,1963年。
[2]a.罗琨:《从〈世俘〉探索武王伐商日谱》,载《周秦文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b.张怀通:《小盂鼎与〈世俘〉新证》,《中国史研究》2008年1期。
[3]王国维:《〈古籀篇疏证〉序》,载《观堂集林(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51页。
[4]李学勤:《世俘篇研究》,《史学月刊》1988年2期。
[5]张光裕:《新见保■簋铭试释》,《考古》1991年7期。
[6]裘锡圭:《释“勿”“发”》,载《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
[7]转引自钱宗武、杜纯梓:《〈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2页。
[8]刘雨:《西周金文中的军事》,载《胡厚宣先生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29~251页。
[9]谭戒甫:《西周〈■鼎铭〉研究》,《考古》1963年12期。
[10]a.刘雨:《多友鼎铭的时代与地名考订》,《考古》1983年2期; b.田醒农、雒忠如:《多友鼎的发现及其铭文试释》,《人文杂志》1984年4期。
[11]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上册,中华书局,2004年,第229页。
〔责任编辑:许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