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沅先生,祖籍北京市宣武区,出生于湖南沅陵,1951年随父来到邯郸市峰峰矿区。1961年毕业于邢台师范学院,分配在磁县学校任教,后调到磁县文化馆工作。1976年至1977年到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进修班深造一年,自1978年开始走上文物考古工作岗位,曾任邯郸市文物局副局长、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支部书记,直至2003年正式退休,从事文物工作25个春秋(图一)。
1978年4月,张先生任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负责人,1993年12月地市合并,又任邯郸市文物管理处处长。1996年市文物局成立,市文物管理处更名为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张先生又任市文物局副局长兼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
我与张沅先生初识于1980年,相处了23年,对张先生比较了解。当年,张沅先生任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负责人时,所址在黄粱梦吕仙祠。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将居住在吕仙祠内的单位、临时住户全部迁出,使所有权真正归属于文物部门,并对部分建筑进行了抢修和维护,初步建立了吕仙祠资料档案,作了整体发展规划,为黄粱梦吕仙祠的文物保护和后来成为邯郸市近郊旅游景区奠定了基础。
1978年4月到1984年6月的6年间,张沅先生将全部心血扑在吕仙祠的修缮和治安工作上。当时他全家6口人分居6处,老父亲70多岁,他无法床前尽孝;身为教师的爱人在学校住单身;孩子则分别寄宿在同学家。黄粱梦到邯郸市区10多公里,办事、开会只能乘坐公共汽车,有时着急又没有班车就只好骑自行车。张先生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特别是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劳累过度就会疼痛难忍,但他为了吕仙祠这个烂摊子焕发新的光彩,无数次往返于黄粱梦与市区之间,有时甚至一天跑两趟,真正尝到了新建单位“头三脚难踢”的苦头。为做好安保工作,他精心安排值班,并经常带头,一墙之隔的黄粱梦村每年上演数十场电影,张先生从未去看过。在张先生及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吕仙祠多年来未发生过火灾及被盗事故。
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肩负着全地区的文物考古工作,张先生先后组织、主持了磁州窑专题调查、洺河流域古遗址调查、1984年至1988年各县区的文物大普查、漳河磁县段古遗址调查等大型专题文物考古调查工作。在全区文物普查期间,规范了档案的组建和内容,完成了《中国文物地图集·邯郸各县文物地图》的编写和制图工作。每次田野徒步调查期间,张先生总是身先士卒,任劳任怨,尽心尽责,善始善终。磁州窑专题调查期间,由于长期野外作业,工作环境艰苦,卫生条件较差,加上白天调查,晚上还要加夜班写文字记录,整理标本,生活没有规律,张先生患上了急性阑尾炎,疼痛难忍但他仍不肯回家看病,只肯到一个小诊所就医,确诊阑尾炎后,才不得已转到峰峰矿区医院。病好出院后,张先生连家也没顾上回,就直接回到工作岗位,直到调查结束。调查中在观台、冶子、东艾口等窑址采集到许多瓷器标本,让他非常兴奋,记得在观台时,晚上他将采集到的瓷器残片摆了一地,请当时观台乡的张学仁书记来看,兴奋地介绍采集地点及其价值,如数家珍。这种对文物工作的无限热爱,其实才是他有病不肯回家的真正原因。
1991年,在张沅先生主持下,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文物勘探队成立,第一个勘探工地是永年县临洺关北东街村民住宅区工地,探明了唐代寺庙遗址及部分宋代墓葬,经省文物局批准,对遗址及7座墓葬进行了发掘,获得了河北省文物局的好评。随后的磁县外贸局、邱县纺织厂、大淑村煤矿、京深高速公路等工地的勘探工作也逐渐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而后来市内三区的基建及房地产开发工地的文物考古勘探工作,使一大批大面积动土地点的文物得到了保护,也开辟了邯郸文物保护工作的崭新局面。
张先生参加、组织过邯郸境内几十项古遗址、古墓葬的发掘工作。他不仅参加了河北省文物管理处主持的磁县下七垣商代遗址的发掘,还参与了发掘报告的整理;另外还参加了武安赵窑商代遗址、墓葬群及西周、仰韶文化遗存的发掘。由他组织主持了涉县北关战国墓、磁县东魏北齐墓、邯钢扩建工程彭家寨村南战汉墓群、市铁西水厂战汉墓群、峰峰彭城盐店磁州窑遗址及邯郸市区建设大街、复兴路、人民路、西环路等工地大型发掘工作。在邯郸市建设大街中段西汉墓的发掘过程中,由于墓内大青土的作用,棺板保存较好,张先生经过周密的分析、策划,边指挥边干,并亲自跳到泥水没脚的墓坑内清理,一干就是两个多小时,在圆满地完成了发掘任务之后,他已经成了一个泥人。他对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以身作则、不畏艰苦的精神深深打动了考古工地的每一个人。
张先生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邯郸故城的安全问题非常重视,不仅主持制定了多项规章制度,以加强保护人员的责任心,更反反复复地找有关行政主管和建设部门陈述赵王城保护的重要性,从而使赵王城一次又一次地“脱离了险境”:首先制止了在赵王城内挖沙、取土、建墓、倾倒垃圾等损坏文物安全的事件发生,另外使三项涉及赵王城的邯郸市规划局的工程修改了方案:一是东西向横跨赵王城的铁塔架高压线路改往城外,二是南北纵贯赵王城的引岳济邯引水管道绕道城东,三是紧挨赵王城南墙的东西向邯郸南环路调整为向西南偏移。
在延缓退休期间,张先生还参与了赵王陵管理处的筹建工作,完善了《赵王陵保护和展示规划》。另外,他还在《磁州窑保护、继承、发展的调查报告》中提出了磁州窑发展的新思路,促成了磁州窑仿古作坊的建成,在抢救、继承的基础上,使古磁州制陶传统工艺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张先生在任期间,除坚持田野考古工作外,还与其他同志合作,先后编写了《磁县下七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2期)、《河北省永年何庄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2年4期)、《河北省磁县境内牤牛河两岸考古调查》(《华夏考古》1993年2期)、《涉县中皇山北齐佛教摩崖刻经调查》(《文物》1995年5期)等调查报告和发掘报告。《磁县下七垣遗址发掘报告》一文的发表,引起了考古界的极大关注,下七垣遗址下层文化遗存被考古学术界作为先商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命名为“下七垣文化”。涉县娲皇宫刻经总计13.1万字,其规模和刻字数量在北朝摩崖刻经中均居全国之冠,但因地处深山,世人不晓,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还未见系统报告,在《涉县中皇山北齐佛教摩崖刻经调查》发表后,才引起了文物考古界、佛教界、书法界等的极大兴趣,并于1996年11月列入第四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张沅先生热爱文物事业,工作认真负责,作风正派,团结同志,曾多次评为邯郸地直工委、市文化局系统的优秀共产党员,并获市级劳模称号,还曾被河北省文物局、省人事厅、省总工会评为全省文物先进工作者,他领导下的原地区文物保管所于还曾1986年获“全国文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及文化部颁发的奖牌。
张沅先生是我的领导、我的师傅,也是文博战线的一名老兵。愿他青春常在,身体健康,晚年幸福。
〔责任编辑:成彩虹〕
1978年4月,张先生任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负责人,1993年12月地市合并,又任邯郸市文物管理处处长。1996年市文物局成立,市文物管理处更名为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张先生又任市文物局副局长兼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
我与张沅先生初识于1980年,相处了23年,对张先生比较了解。当年,张沅先生任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负责人时,所址在黄粱梦吕仙祠。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将居住在吕仙祠内的单位、临时住户全部迁出,使所有权真正归属于文物部门,并对部分建筑进行了抢修和维护,初步建立了吕仙祠资料档案,作了整体发展规划,为黄粱梦吕仙祠的文物保护和后来成为邯郸市近郊旅游景区奠定了基础。
1978年4月到1984年6月的6年间,张沅先生将全部心血扑在吕仙祠的修缮和治安工作上。当时他全家6口人分居6处,老父亲70多岁,他无法床前尽孝;身为教师的爱人在学校住单身;孩子则分别寄宿在同学家。黄粱梦到邯郸市区10多公里,办事、开会只能乘坐公共汽车,有时着急又没有班车就只好骑自行车。张先生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特别是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劳累过度就会疼痛难忍,但他为了吕仙祠这个烂摊子焕发新的光彩,无数次往返于黄粱梦与市区之间,有时甚至一天跑两趟,真正尝到了新建单位“头三脚难踢”的苦头。为做好安保工作,他精心安排值班,并经常带头,一墙之隔的黄粱梦村每年上演数十场电影,张先生从未去看过。在张先生及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吕仙祠多年来未发生过火灾及被盗事故。
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肩负着全地区的文物考古工作,张先生先后组织、主持了磁州窑专题调查、洺河流域古遗址调查、1984年至1988年各县区的文物大普查、漳河磁县段古遗址调查等大型专题文物考古调查工作。在全区文物普查期间,规范了档案的组建和内容,完成了《中国文物地图集·邯郸各县文物地图》的编写和制图工作。每次田野徒步调查期间,张先生总是身先士卒,任劳任怨,尽心尽责,善始善终。磁州窑专题调查期间,由于长期野外作业,工作环境艰苦,卫生条件较差,加上白天调查,晚上还要加夜班写文字记录,整理标本,生活没有规律,张先生患上了急性阑尾炎,疼痛难忍但他仍不肯回家看病,只肯到一个小诊所就医,确诊阑尾炎后,才不得已转到峰峰矿区医院。病好出院后,张先生连家也没顾上回,就直接回到工作岗位,直到调查结束。调查中在观台、冶子、东艾口等窑址采集到许多瓷器标本,让他非常兴奋,记得在观台时,晚上他将采集到的瓷器残片摆了一地,请当时观台乡的张学仁书记来看,兴奋地介绍采集地点及其价值,如数家珍。这种对文物工作的无限热爱,其实才是他有病不肯回家的真正原因。
1991年,在张沅先生主持下,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文物勘探队成立,第一个勘探工地是永年县临洺关北东街村民住宅区工地,探明了唐代寺庙遗址及部分宋代墓葬,经省文物局批准,对遗址及7座墓葬进行了发掘,获得了河北省文物局的好评。随后的磁县外贸局、邱县纺织厂、大淑村煤矿、京深高速公路等工地的勘探工作也逐渐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而后来市内三区的基建及房地产开发工地的文物考古勘探工作,使一大批大面积动土地点的文物得到了保护,也开辟了邯郸文物保护工作的崭新局面。
张先生参加、组织过邯郸境内几十项古遗址、古墓葬的发掘工作。他不仅参加了河北省文物管理处主持的磁县下七垣商代遗址的发掘,还参与了发掘报告的整理;另外还参加了武安赵窑商代遗址、墓葬群及西周、仰韶文化遗存的发掘。由他组织主持了涉县北关战国墓、磁县东魏北齐墓、邯钢扩建工程彭家寨村南战汉墓群、市铁西水厂战汉墓群、峰峰彭城盐店磁州窑遗址及邯郸市区建设大街、复兴路、人民路、西环路等工地大型发掘工作。在邯郸市建设大街中段西汉墓的发掘过程中,由于墓内大青土的作用,棺板保存较好,张先生经过周密的分析、策划,边指挥边干,并亲自跳到泥水没脚的墓坑内清理,一干就是两个多小时,在圆满地完成了发掘任务之后,他已经成了一个泥人。他对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以身作则、不畏艰苦的精神深深打动了考古工地的每一个人。
张先生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邯郸故城的安全问题非常重视,不仅主持制定了多项规章制度,以加强保护人员的责任心,更反反复复地找有关行政主管和建设部门陈述赵王城保护的重要性,从而使赵王城一次又一次地“脱离了险境”:首先制止了在赵王城内挖沙、取土、建墓、倾倒垃圾等损坏文物安全的事件发生,另外使三项涉及赵王城的邯郸市规划局的工程修改了方案:一是东西向横跨赵王城的铁塔架高压线路改往城外,二是南北纵贯赵王城的引岳济邯引水管道绕道城东,三是紧挨赵王城南墙的东西向邯郸南环路调整为向西南偏移。
在延缓退休期间,张先生还参与了赵王陵管理处的筹建工作,完善了《赵王陵保护和展示规划》。另外,他还在《磁州窑保护、继承、发展的调查报告》中提出了磁州窑发展的新思路,促成了磁州窑仿古作坊的建成,在抢救、继承的基础上,使古磁州制陶传统工艺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张先生在任期间,除坚持田野考古工作外,还与其他同志合作,先后编写了《磁县下七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2期)、《河北省永年何庄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2年4期)、《河北省磁县境内牤牛河两岸考古调查》(《华夏考古》1993年2期)、《涉县中皇山北齐佛教摩崖刻经调查》(《文物》1995年5期)等调查报告和发掘报告。《磁县下七垣遗址发掘报告》一文的发表,引起了考古界的极大关注,下七垣遗址下层文化遗存被考古学术界作为先商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命名为“下七垣文化”。涉县娲皇宫刻经总计13.1万字,其规模和刻字数量在北朝摩崖刻经中均居全国之冠,但因地处深山,世人不晓,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还未见系统报告,在《涉县中皇山北齐佛教摩崖刻经调查》发表后,才引起了文物考古界、佛教界、书法界等的极大兴趣,并于1996年11月列入第四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张沅先生热爱文物事业,工作认真负责,作风正派,团结同志,曾多次评为邯郸地直工委、市文化局系统的优秀共产党员,并获市级劳模称号,还曾被河北省文物局、省人事厅、省总工会评为全省文物先进工作者,他领导下的原地区文物保管所于还曾1986年获“全国文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及文化部颁发的奖牌。
张沅先生是我的领导、我的师傅,也是文博战线的一名老兵。愿他青春常在,身体健康,晚年幸福。
〔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