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的德鲁巴印刷展着实让数码印刷火了一把,让传统印刷人有了岌岌可危的感觉。但冷静观察,数码与传统印刷的双管齐下或许是印刷业的下一步发展趋势;调整印刷业的市场定位,转变经营方式,或许比单纯地从传统印刷进入数码印刷领域来得更为重要。
胶印的优势
大千世界需要有不同的生产手段来满足各种印刷需求,正因为如此,虽然胶印占据着市场最大份额,但柔版、凹版、丝网等各种印刷工艺都施展着各自在某方面的优势,依然有生存空间。数码印刷的出现固然加剧了不同印刷工艺间的竞争,但绝不会因此而导致其他印刷工艺的绝迹,它们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是补充而不是替代关系。
胶印的优势在于还原准确、色彩鲜艳、层次清晰。因为技术成熟、设备规格齐全,胶印从不同幅面的平板印刷机到高速商业轮转印刷机,应有尽有,足以满足各类产品的周期要求,加之版材的耐印率高,承印数量大的产品单位成本较低。传统胶印设备大量使用计算机软件后,更是如虎添翼,生产精度更高、消耗更少,印版调试的时间也更短。适合胶版印刷的产品众多,从书刊到商业印刷、包装印刷无所不能。上述种种优势的存在,使得胶版印刷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始终扮演着印刷市场的主角。
当然,胶版印刷也有自身的不足,那就是印版冲洗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需要回收处理,含酒精的润版液同样不适宜直接排放,使用量颇大的油墨对环境存在重金属污染……所有这一切都是基于人类越来越重视对生存环境的保护。也正因为如此,从设备到耗材供应商都在努力改进产品,争取最大程度地解决现存问题。
胶版印刷的广适性,加上经过长期改进的设备高性能,以及依旧精益求精的设备、耗材供应商,决定着其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依然会是市场的主角,不会隐退。
数码的特色
从1994年起推向市场的数码印刷设备毫无疑问也有自身优势,伴随着承印幅面、印刷速度、设备性能的不断改进、完善,数码印刷占有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提高。
就小批量的印刷品而言,数码印刷优势明显,相比胶印,它更适合可变数据印刷、个性化印刷与按需印刷。与此同时,数码印刷可以做到联机同步完成印后加工工艺,立等可取。尽管迄今为止数码印刷的单位成本还显得较为昂贵,但由于数码印刷设备省去了传统胶印所必需的出印版、上机调试、印后加工等一整套生产流程,因此在小批量印刷时拥有价格优势,这也是出版社送审样书已经普遍地由以往的传统打样改为数码印刷制作的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在同等价格条件下,数码印刷与胶印之间承印产品的起印量平衡点在不断提升。除此之外,目前来看,在减少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上,数码印刷肯定优于胶印。
相对于胶印,数码印刷也存在一定缺陷,比如承印尺寸相对偏小、对印刷用纸有一定的要求、单位成本总体偏高、印刷速度远不及传统胶印,针对这些问题的改进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探索。另外,数码印刷设备供应商一直自称印刷质量可以同胶印媲美,但实事求是地说,现有数码印刷产品的质量还远不及胶印,高速连续纸数码印刷机完成的产品质量与胶印的差距相对就更大。
但可以肯定的是,伴随着网络的普及、数码印刷成本的日趋降低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适用范围的扩大,数码印刷的市场占比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小批量、可变数据、个性化产品的印刷中将更多地采用数码印刷手段来完成。
二者的结合
胶印与数码印刷各自具备的优势使得两相结合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即用对方之长来补自身之短,最终达到相得益彰、锦上添花的效果。这一走势在2012年德鲁巴上就得到了体现,不少传统胶版印刷设备生产商都已经主动联手数码印刷设备生产商,加强了在研发等方面的合作。
胶印与数码印刷相结合将会成为一种趋势,这其中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是集两者之长产生一种新型的印刷设备。兰达公司在2012德鲁巴上推出的纳米数字印刷机即是典型,尽管该设备当时还仅仅是一种概念,但它预示着印刷业的发展方向。经过不断改进,按这种方向最终推出的设备应该既利用数码印刷的喷墨技术,达到数据可变、满足个性化印刷的要求,又利用胶印的宽幅面、高速传输,满足更多印刷生产的需求。
现时,胶印与数码印刷的融合体现在传统胶印设备更多地利用数字技术,让设备走向智能化、数字化;再则是两种印刷工艺结合的混合印刷将更多地应用于生产,例如目前混合印刷多用于个性化的账单印刷与药品外包装的条码印刷,伴随着直邮业务的发展,相信混合印刷也将广泛应用于具有可变数据的广告产品印刷。
其二是现有胶印企业将会逐渐增加数码印刷设备,同理,现有的数码印刷企业也会通过收购或直接采购等方式步入同时拥有胶印和数码印刷工艺的新阶段,通过生产手段的融合,更大程度上满足客户的需要。企业在组织生产时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与企业对生产成本的评估,选择最为经济适用又能满足客户产品要求的生产手段。
对印刷企业而言,其实最为重要的是改变印刷是单纯加工型产业的传统认识,向现代服务业方向转型,为客户提供更多类似设计、物流等方面的增值服务。
总之,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市场在变,印刷企业应以“创造市场”、“创造需求”为目标,对市场已经发生和可能进一步发生的变化有清醒的判断,先市场而动,主动地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最终为企业赢得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作者为上海数字印刷协会秘书长)
胶印的优势
大千世界需要有不同的生产手段来满足各种印刷需求,正因为如此,虽然胶印占据着市场最大份额,但柔版、凹版、丝网等各种印刷工艺都施展着各自在某方面的优势,依然有生存空间。数码印刷的出现固然加剧了不同印刷工艺间的竞争,但绝不会因此而导致其他印刷工艺的绝迹,它们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是补充而不是替代关系。
胶印的优势在于还原准确、色彩鲜艳、层次清晰。因为技术成熟、设备规格齐全,胶印从不同幅面的平板印刷机到高速商业轮转印刷机,应有尽有,足以满足各类产品的周期要求,加之版材的耐印率高,承印数量大的产品单位成本较低。传统胶印设备大量使用计算机软件后,更是如虎添翼,生产精度更高、消耗更少,印版调试的时间也更短。适合胶版印刷的产品众多,从书刊到商业印刷、包装印刷无所不能。上述种种优势的存在,使得胶版印刷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始终扮演着印刷市场的主角。
当然,胶版印刷也有自身的不足,那就是印版冲洗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需要回收处理,含酒精的润版液同样不适宜直接排放,使用量颇大的油墨对环境存在重金属污染……所有这一切都是基于人类越来越重视对生存环境的保护。也正因为如此,从设备到耗材供应商都在努力改进产品,争取最大程度地解决现存问题。
胶版印刷的广适性,加上经过长期改进的设备高性能,以及依旧精益求精的设备、耗材供应商,决定着其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依然会是市场的主角,不会隐退。
数码的特色
从1994年起推向市场的数码印刷设备毫无疑问也有自身优势,伴随着承印幅面、印刷速度、设备性能的不断改进、完善,数码印刷占有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提高。
就小批量的印刷品而言,数码印刷优势明显,相比胶印,它更适合可变数据印刷、个性化印刷与按需印刷。与此同时,数码印刷可以做到联机同步完成印后加工工艺,立等可取。尽管迄今为止数码印刷的单位成本还显得较为昂贵,但由于数码印刷设备省去了传统胶印所必需的出印版、上机调试、印后加工等一整套生产流程,因此在小批量印刷时拥有价格优势,这也是出版社送审样书已经普遍地由以往的传统打样改为数码印刷制作的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在同等价格条件下,数码印刷与胶印之间承印产品的起印量平衡点在不断提升。除此之外,目前来看,在减少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上,数码印刷肯定优于胶印。
相对于胶印,数码印刷也存在一定缺陷,比如承印尺寸相对偏小、对印刷用纸有一定的要求、单位成本总体偏高、印刷速度远不及传统胶印,针对这些问题的改进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探索。另外,数码印刷设备供应商一直自称印刷质量可以同胶印媲美,但实事求是地说,现有数码印刷产品的质量还远不及胶印,高速连续纸数码印刷机完成的产品质量与胶印的差距相对就更大。
但可以肯定的是,伴随着网络的普及、数码印刷成本的日趋降低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适用范围的扩大,数码印刷的市场占比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小批量、可变数据、个性化产品的印刷中将更多地采用数码印刷手段来完成。
二者的结合
胶印与数码印刷各自具备的优势使得两相结合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即用对方之长来补自身之短,最终达到相得益彰、锦上添花的效果。这一走势在2012年德鲁巴上就得到了体现,不少传统胶版印刷设备生产商都已经主动联手数码印刷设备生产商,加强了在研发等方面的合作。
胶印与数码印刷相结合将会成为一种趋势,这其中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是集两者之长产生一种新型的印刷设备。兰达公司在2012德鲁巴上推出的纳米数字印刷机即是典型,尽管该设备当时还仅仅是一种概念,但它预示着印刷业的发展方向。经过不断改进,按这种方向最终推出的设备应该既利用数码印刷的喷墨技术,达到数据可变、满足个性化印刷的要求,又利用胶印的宽幅面、高速传输,满足更多印刷生产的需求。
现时,胶印与数码印刷的融合体现在传统胶印设备更多地利用数字技术,让设备走向智能化、数字化;再则是两种印刷工艺结合的混合印刷将更多地应用于生产,例如目前混合印刷多用于个性化的账单印刷与药品外包装的条码印刷,伴随着直邮业务的发展,相信混合印刷也将广泛应用于具有可变数据的广告产品印刷。
其二是现有胶印企业将会逐渐增加数码印刷设备,同理,现有的数码印刷企业也会通过收购或直接采购等方式步入同时拥有胶印和数码印刷工艺的新阶段,通过生产手段的融合,更大程度上满足客户的需要。企业在组织生产时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与企业对生产成本的评估,选择最为经济适用又能满足客户产品要求的生产手段。
对印刷企业而言,其实最为重要的是改变印刷是单纯加工型产业的传统认识,向现代服务业方向转型,为客户提供更多类似设计、物流等方面的增值服务。
总之,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市场在变,印刷企业应以“创造市场”、“创造需求”为目标,对市场已经发生和可能进一步发生的变化有清醒的判断,先市场而动,主动地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最终为企业赢得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作者为上海数字印刷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