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毫无疑问,讲故事、听故事是父母与宝宝进行交流、加深感情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年轻的父母花了时间和精力给宝宝讲故事,宝宝却心不在焉,甚至跑到一旁玩玩具。究其原因,是父母没有很好地掌握给0~3岁婴幼儿讲故事的方法和手段,以至于事倍功半。
【NO.1:选】
如何选择适合0~3岁婴幼儿听的故事,是家长们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1. 故事主题单一明确,情节简单有趣,且有重复情节。0~3岁的宝宝,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主动记忆能力差,因此我们在选择故事材料时,要尽量以单一明确的故事主题为主,这样幼儿一听就懂,且能从中受益。比如《拔萝卜》这个故事,主题单一明确,人多力量大,情节简单且有重复的细节。此时的宝宝,会不厌其烦地愿意重复这个相同的情节,并且家长通过反复地讲述,加强了婴幼儿的无意记忆,也为他们的语言学习提供了素材。
2. 故事形象突出鲜明,语言生动浅显。由于婴幼儿的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有趣的故事情节可以起到吸引幼儿注意的作用,吸引他们全神贯注地倾听故事。而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又能使幼儿更易于分辨出谁好谁坏、孰是孰非,从而可以明白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生动浅显的语言,便于宝宝理解、记忆和模仿。比如《鹅大哥出门》这个故事,讲述的是鹅大哥由于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最后落得个泥水满身的尴尬下场,让宝宝在笑声中明白了谦和待人的道理。
【NO.2:讲】
选好了故事内容,接下来就是把这个故事形象生动地讲述出来,让宝宝愿意听、喜欢听。有的家长担心,1岁以内,尤其是在孩子还不会发音的时候讲故事,是否会有对牛弹琴的感觉?其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在母体里吸收了充足的营养,再加上很多妈妈在怀孕期间非常重视胎教,所以很多婴儿一出生就对声音非常敏感,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对爸爸妈妈的声音是最熟悉的。毫无疑问,讲故事、听故事是父母与宝宝进行交流、加深感情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年轻的父母花了时间和精力给宝宝讲故事,宝宝却心不在焉,甚至跑到一旁玩玩具。究其原因,是父母没有很好地掌握给0~3岁婴幼儿讲故事的方法和手段,以至于事倍功半。
1. 用标准的普通话讲故事。随着我国推普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家长倾向于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但是在一些偏远山区以及方言比较浓重的地区,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能很好地用普通话与宝宝交流。尤其是农村一些没有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家长,他们有心想用普通话,但说出来的普通话却不够标准,带有较浓厚的方言色彩。所以对于这些父母来说,他们还需要克服语言上的一些障碍,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为了下一代,做父母的也要与时俱进。
2. 通过语气、语调、语速的变化塑造人物形象。在给宝宝讲故事的过程中,声音的高低、粗细、快慢的变化,可以形成不同的语气语调。这种变化又代表着对不同事物的不同态度,表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这种对声音运用的技巧,就是讲故事的艺术,也是我们再塑故事人物和再现故事情节的有力手段。比如,给宝宝讲《小兔儿乖乖》,这个故事情节简单,是一个传统的民间故事,如果用生活中平淡普通的语气语调来讲述的话,必然是个老掉牙的故事,但是若能根据故事中的角色特点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那将另有一番韵味。我们可以用稚嫩的声音、较快的语速、活泼的语调模仿兔宝宝的讲话,用柔和、中速、亲切的语调模仿兔妈妈的讲话,用粗哑的声音、凶狠虚假的语调来塑造大灰狼的形象,那么宝宝一下子就能将故事中的角色好坏区分开来,并且能随着你语气语调、表情、情感的变化,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由自主地跟着你模仿小兔子、大灰狼讲话。
【NO.3:演】
父母讲故事,宝宝之所以不爱听,是因为我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把自己的感情与故事中的人物感情和情节融合起来,缺少感染力,平淡无味,才导致宝宝走神。虽然讲故事不必像演员那样尽情地嬉笑怒骂,但必要的一些方法和手段还是能为故事讲述增色不少。
1. 表情、动作适度夸张,可以吸引宝宝的注意力。由于0~3岁的婴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更喜欢感性的表达方式,因此在给宝宝讲故事时,家长要注意适度的表情和动作的辅助运用。尤其对于低幼儿童来说,听故事也是他们学习语言的一种方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学习语言不断进步的阶段,他们对语言更多的是一种直观学习,发音要领、语言学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喜欢观察大人的一举一动然后加以模仿,从而熟能生巧。所以爸爸妈妈在讲故事时,要尽量和宝宝面对面,让他们可以看清楚你的面部表情和口腔的运动变化,以便学习模仿。
2. 加强与宝宝的眼神交流和互动。由于婴幼儿注意力相对容易分散,因此爸爸妈妈在讲故事时,要尽可能地多与孩子交流。比如,孩子听故事跑神时,爸爸妈妈不一定非得停止讲述来安顿孩子,可以通过眼神的交流来提醒孩子,也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安抚宝宝,像摸摸宝宝的小脑瓜、拍拍手掌、摇摇小铃铛等方式,让宝宝回到故事的氛围中来。
【NO.4:问】
作为家长应该明白,适当的提问可以用来帮助宝宝理解故事内容。当然,为了吸引幼儿全神贯注地听故事,我们一般不要插问,以免打断幼儿思路和故事的完整性,致使幼儿失去听下去的兴趣。目前,虽然有一些幼教专家不赞成家长在讲故事过程中过多地提问,认为这样会导致孩子的抵触心理,但是对于1~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对故事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甚至会提出一些疑问,所以笔者认为适当的提问还是很有必要的。
1. 讲到重点情节时,为了引起幼儿注意,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印象,家长可以插入一个问题,让幼儿重述一遍,或者讲述者自问自答,以此帮助幼儿更好地记忆。比如讲《小猫钓鱼》,讲到猫妈妈告诉小猫,钓鱼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的时候,妈妈可以问一问:“宝宝,猫妈妈是怎样告诉小猫的呢?”让宝宝把猫妈妈的话重述一遍,再继续讲故事。
2. 也可以在讲到关键的地方提一个问题,启发宝宝思考,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的想象力。比如讲《三只羊》,讲到小羊、中羊上山去吃草被大灰狼吓了回来,在山脚遇见大羊时,这时,妈妈可以插入一个问题:“羊儿要吃草,可是山上有凶恶的大灰狼,这可怎么办呢?”启发宝宝积极思维,讲出打败大灰狼的办法,妈妈再继续把故事讲完。
3. 故事讲完以后,为了帮助宝宝回忆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主题,妈妈也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宝宝思考回答。根据宝宝的年龄和接受能力的不同,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程度不等的问题。比如,在讲完故事以后,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宝宝可以问:“这个故事的名称是什么?”“故事里都有谁?”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理解能力稍强一点的孩子,可以提一些难度稍大的问题,比如讲完《小猫钓鱼》之后,可以问:“小猫刚开始为什么没钓到鱼呢?”再问:“后来小猫为什么能钓到大鱼了呢?”然后再启发宝宝思考:“除了钓鱼要一心一意以外,还有干什么事也要一心一意,才能干好呢?”
总之,父母在设计问题时,基本原则就是让宝宝能够比较愉悦地完成任务,不能因为宝宝没有回答出问题而指责他,这样的话听故事会成为宝宝的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就会对家长的任何活动都产生一种抵触情绪。
【NO.5:多】
一个好的故事,幼儿是百听不厌的。宝宝在多次重复听讲故事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感受故事情节、语言、意境的美,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语言学习和运用的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故事的作用,家长可以多次重复讲述故事,但每遍的要求应有所不同,不断提高:
第一遍,可以要求幼儿记住故事的名称、角色,对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第二遍,可以让宝宝记住主要情节,进一步理解内容。
第三遍,可以让宝宝学习一些词句,如《小猫钓鱼》中可以让宝宝学习两个词语:“一心一意”和“三心二意”。
接下来,就可以让宝宝听录音、看卡通片,让宝宝在欣赏中发展美感。家长甚至还可以让宝宝自己学习复述故事,让宝宝也成为一个讲故事的能手。这一切,必将为宝宝今后接受正规语言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编辑:吴万夫】
【NO.1:选】
如何选择适合0~3岁婴幼儿听的故事,是家长们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1. 故事主题单一明确,情节简单有趣,且有重复情节。0~3岁的宝宝,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主动记忆能力差,因此我们在选择故事材料时,要尽量以单一明确的故事主题为主,这样幼儿一听就懂,且能从中受益。比如《拔萝卜》这个故事,主题单一明确,人多力量大,情节简单且有重复的细节。此时的宝宝,会不厌其烦地愿意重复这个相同的情节,并且家长通过反复地讲述,加强了婴幼儿的无意记忆,也为他们的语言学习提供了素材。
2. 故事形象突出鲜明,语言生动浅显。由于婴幼儿的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有趣的故事情节可以起到吸引幼儿注意的作用,吸引他们全神贯注地倾听故事。而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又能使幼儿更易于分辨出谁好谁坏、孰是孰非,从而可以明白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生动浅显的语言,便于宝宝理解、记忆和模仿。比如《鹅大哥出门》这个故事,讲述的是鹅大哥由于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最后落得个泥水满身的尴尬下场,让宝宝在笑声中明白了谦和待人的道理。
【NO.2:讲】
选好了故事内容,接下来就是把这个故事形象生动地讲述出来,让宝宝愿意听、喜欢听。有的家长担心,1岁以内,尤其是在孩子还不会发音的时候讲故事,是否会有对牛弹琴的感觉?其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在母体里吸收了充足的营养,再加上很多妈妈在怀孕期间非常重视胎教,所以很多婴儿一出生就对声音非常敏感,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对爸爸妈妈的声音是最熟悉的。毫无疑问,讲故事、听故事是父母与宝宝进行交流、加深感情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年轻的父母花了时间和精力给宝宝讲故事,宝宝却心不在焉,甚至跑到一旁玩玩具。究其原因,是父母没有很好地掌握给0~3岁婴幼儿讲故事的方法和手段,以至于事倍功半。
1. 用标准的普通话讲故事。随着我国推普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家长倾向于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但是在一些偏远山区以及方言比较浓重的地区,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能很好地用普通话与宝宝交流。尤其是农村一些没有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家长,他们有心想用普通话,但说出来的普通话却不够标准,带有较浓厚的方言色彩。所以对于这些父母来说,他们还需要克服语言上的一些障碍,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为了下一代,做父母的也要与时俱进。
2. 通过语气、语调、语速的变化塑造人物形象。在给宝宝讲故事的过程中,声音的高低、粗细、快慢的变化,可以形成不同的语气语调。这种变化又代表着对不同事物的不同态度,表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这种对声音运用的技巧,就是讲故事的艺术,也是我们再塑故事人物和再现故事情节的有力手段。比如,给宝宝讲《小兔儿乖乖》,这个故事情节简单,是一个传统的民间故事,如果用生活中平淡普通的语气语调来讲述的话,必然是个老掉牙的故事,但是若能根据故事中的角色特点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那将另有一番韵味。我们可以用稚嫩的声音、较快的语速、活泼的语调模仿兔宝宝的讲话,用柔和、中速、亲切的语调模仿兔妈妈的讲话,用粗哑的声音、凶狠虚假的语调来塑造大灰狼的形象,那么宝宝一下子就能将故事中的角色好坏区分开来,并且能随着你语气语调、表情、情感的变化,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由自主地跟着你模仿小兔子、大灰狼讲话。
【NO.3:演】
父母讲故事,宝宝之所以不爱听,是因为我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把自己的感情与故事中的人物感情和情节融合起来,缺少感染力,平淡无味,才导致宝宝走神。虽然讲故事不必像演员那样尽情地嬉笑怒骂,但必要的一些方法和手段还是能为故事讲述增色不少。
1. 表情、动作适度夸张,可以吸引宝宝的注意力。由于0~3岁的婴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更喜欢感性的表达方式,因此在给宝宝讲故事时,家长要注意适度的表情和动作的辅助运用。尤其对于低幼儿童来说,听故事也是他们学习语言的一种方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学习语言不断进步的阶段,他们对语言更多的是一种直观学习,发音要领、语言学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喜欢观察大人的一举一动然后加以模仿,从而熟能生巧。所以爸爸妈妈在讲故事时,要尽量和宝宝面对面,让他们可以看清楚你的面部表情和口腔的运动变化,以便学习模仿。
2. 加强与宝宝的眼神交流和互动。由于婴幼儿注意力相对容易分散,因此爸爸妈妈在讲故事时,要尽可能地多与孩子交流。比如,孩子听故事跑神时,爸爸妈妈不一定非得停止讲述来安顿孩子,可以通过眼神的交流来提醒孩子,也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安抚宝宝,像摸摸宝宝的小脑瓜、拍拍手掌、摇摇小铃铛等方式,让宝宝回到故事的氛围中来。
【NO.4:问】
作为家长应该明白,适当的提问可以用来帮助宝宝理解故事内容。当然,为了吸引幼儿全神贯注地听故事,我们一般不要插问,以免打断幼儿思路和故事的完整性,致使幼儿失去听下去的兴趣。目前,虽然有一些幼教专家不赞成家长在讲故事过程中过多地提问,认为这样会导致孩子的抵触心理,但是对于1~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对故事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甚至会提出一些疑问,所以笔者认为适当的提问还是很有必要的。
1. 讲到重点情节时,为了引起幼儿注意,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印象,家长可以插入一个问题,让幼儿重述一遍,或者讲述者自问自答,以此帮助幼儿更好地记忆。比如讲《小猫钓鱼》,讲到猫妈妈告诉小猫,钓鱼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的时候,妈妈可以问一问:“宝宝,猫妈妈是怎样告诉小猫的呢?”让宝宝把猫妈妈的话重述一遍,再继续讲故事。
2. 也可以在讲到关键的地方提一个问题,启发宝宝思考,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的想象力。比如讲《三只羊》,讲到小羊、中羊上山去吃草被大灰狼吓了回来,在山脚遇见大羊时,这时,妈妈可以插入一个问题:“羊儿要吃草,可是山上有凶恶的大灰狼,这可怎么办呢?”启发宝宝积极思维,讲出打败大灰狼的办法,妈妈再继续把故事讲完。
3. 故事讲完以后,为了帮助宝宝回忆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主题,妈妈也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宝宝思考回答。根据宝宝的年龄和接受能力的不同,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程度不等的问题。比如,在讲完故事以后,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宝宝可以问:“这个故事的名称是什么?”“故事里都有谁?”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理解能力稍强一点的孩子,可以提一些难度稍大的问题,比如讲完《小猫钓鱼》之后,可以问:“小猫刚开始为什么没钓到鱼呢?”再问:“后来小猫为什么能钓到大鱼了呢?”然后再启发宝宝思考:“除了钓鱼要一心一意以外,还有干什么事也要一心一意,才能干好呢?”
总之,父母在设计问题时,基本原则就是让宝宝能够比较愉悦地完成任务,不能因为宝宝没有回答出问题而指责他,这样的话听故事会成为宝宝的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就会对家长的任何活动都产生一种抵触情绪。
【NO.5:多】
一个好的故事,幼儿是百听不厌的。宝宝在多次重复听讲故事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感受故事情节、语言、意境的美,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语言学习和运用的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故事的作用,家长可以多次重复讲述故事,但每遍的要求应有所不同,不断提高:
第一遍,可以要求幼儿记住故事的名称、角色,对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第二遍,可以让宝宝记住主要情节,进一步理解内容。
第三遍,可以让宝宝学习一些词句,如《小猫钓鱼》中可以让宝宝学习两个词语:“一心一意”和“三心二意”。
接下来,就可以让宝宝听录音、看卡通片,让宝宝在欣赏中发展美感。家长甚至还可以让宝宝自己学习复述故事,让宝宝也成为一个讲故事的能手。这一切,必将为宝宝今后接受正规语言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编辑:吴万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