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州归来说黑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4725595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有人问,湖南酉州在哪里?很多人可能回答不出。如果有人再问,湖南黑茶出在哪里?相当多的人都知道,黑茶出在安化。而酉州这地方,便是安化黑茶的策源地。
  
  安化黑茶始隋唐
  
  五月。湖南首届国际茶叶博览会,我平生第一次品尝了酉州黑茶,那金黄掺着金红、晶莹而透亮的汤色;醇和而又微甘的茶香味,真是吊足了我们的胃口。我与朋友当即决定去酉州访茶。
  汽车进入益阳城区,路旁尽是黑茶广告, “中国黑茶湖南最好,湖南黑茶安化独尊。”车子稍作停顿,上来一位五十开外的中年汉子。朋友介绍说,他叫吴浪平,原是国企益阳茶厂压制车间主任,是个黑茶百事通。车过马迹塘,甩掉老公路。沿着资江边新修的水泥公路前行,两岸青山夹着一江碧水,风景撩人。老吴闲不住,一路上不断给大家讲黑茶的故事。
  据历史记载,安化黑茶始于隋唐。自那时起,茶叶便是历代皇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换马匹的必备之物,山西商贾由此成了茶马贸易的中坚。战争年代马匹需求剧增,官府朝廷颁下的茶马交易数量剧增,晋商被迫寻找新的茶源。山青水秀的安化有自古种茶习俗,郁郁葱葱的茶山山山相连。正是晋商们要找的所在,于是陆续有茶商来到酉州一带,开起了制茶作坊。晋商们每年正月顺汉水而下,经长江人洞庭,再溯资江而上到酉州,收茶,制茶。到秋天装上制好的茶,原路经山西直达恰克图、俄罗斯各地。卖了茶返回山西过年。第二年开春再来安化。
  
  花卷茶的来历
  
  不知不觉间,酉州到了。安化“晋丰厚”茶行的谌小丰老板拿出招待贵客的陈茶让我们品用,并介绍说,这是千两花卷茶中的珍品。见我们一个个不明就里,老吴便一边品茶一边给大家讲述千两花卷茶的来历。
  花卷茶是安化黑茶中的主要茶品。有人说是因其原料中有花白梗,故名;也有人说是外包装竹篓织有菱形花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称其外包装用竹篾捆了七道带花纹的箍,能保证茶叶压紧后不回弹因而取名“花卷茶”。古往今来,游牧民族“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花卷茶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备之物。但是,茶叶松散,很占地方,要从酉州运到几千里外的恰克图、俄罗斯等地,只有压得更紧实才便于船装畜驮。起初人们用竹篓装,靠脚踩紧:后来不断改进,用竹篾捆成半圆柱形,两捆相合组成帽盒状。俗称“帽盒茶”,但长途跋涉日晒雨淋,茶叶易走味。有个叫常万迭的晋商,看到安化这地方到处有楠竹、棕片和蓼叶。便用竹篾织成大小一样的圆柱形篓子,里面先铺一层棕片,再铺一层蓼叶。装上茶叶压紧后,外面再捆七道篾箍。这样包装出的茶叶,每支重量相当,既方便运输,又方便交易。茶叶因蓼叶包装更增添了清香,品质有了保证。第二年开春,常万达吩咐伙计,将每支茶的重量定为一百两,这便是“百两茶”。客商们提出体积太小,骆驼装运太少不划算,太多会垮塌。常万达就将每支茶的分量加到一千两。客商反映说,一峰骆驼装六支,四百二三十斤,运输正合适。牧民存放和迁徒放牧更方便。
  
  踩制花卷茶
  
  老吴娓娓道来,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越发想早点看看花卷茶是如何制出来的。吃过午饭,我们立马前往制茶车间参观。未进厂门,便远远地闻到了淡淡的茶香。谌老板和老吴领着大家逐道工序看。在压制车间,只见工人将蒸得热气直冒的黑毛茶装进事先备好的竹篓,封口后便放在工场踩制,然后用碗口粗的木棒反复碾压。他们两人一组,给压好的茶捆上七道篾箍,最后用短木棒给压得有些走形的茶整形。几分钟工夫,一支茶便加工完成。
  看着工人们手脚麻利的操作,我问老吴:这花卷茶的压制方法历来如此么?老吴点点头告诉我,花卷茶的踩制看似简单,其实技术要求很高,没有专门师傅传授,一般人不易掌握。当年这门绝技只有晋商知道。他们历来不轻易外传,旧风俗即使自家人,也是传男(媳)不传女(婿)。因此安化本土人不会制茶。据说有位晋商,与安化白沙溪一位寡妇相好,便偷偷将技术传给了寡妇的儿子,安化人这才掌握了踩制花卷茶的技术。如今在安化,有这门技术的师傅总共不过百八十人。
  老吴接着又领我们参观另一道工序。一位老工人拆去一支千两茶的包装,只见形如圆木,通体乌黑油润,坚如磐石。老工人告诉我们,曾有茶商将整支千两茶放入水中浸泡,七年后茶心仍是干的。说话间将茶敲断,截面呈猪肝色,布满了金黄色斑点,密密麻麻,有的还连成片。老吴端起一节茶让我拍照,特别提醒我,这黄色斑点就是“金花”。俄罗斯人管它叫谢瓦氏曲霉,韩国、日本和东南亚一带称为冠突散囊菌。前不久经湖南省茶叶检测中心检测,每克干茶冠突散囊菌数量达99万个,是茯茶冠突散囊菌国家标准的3 3倍,并且发花普遍茂盛,香气纯正。湖南农大与清华大学医学部作了临床试验,将其命名为茯茶素A和茯茶素B;证实了花卷茶是对人体极有益处的茶品,具有止渴生津、提神醒脑、调理肠胃、帮助消化的功能,长年饮用,对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增强毛细血管的韧性有很明显的作用。
  离开安化,车已穿过桃江县城。 “老申!”坐在司机旁边的树荣突然回头来问我, “你感到嘴里还有黑茶的微甘味吗?”“有!”全车人不约而同地回答。树荣得意地笑了笑:“午餐后谌老板招待我们的是他最近用新配方制的茶,所以香味更绵长!”
其他文献
对于爱喝茶的人来说。常会遇到茶叶出现受潮、杂味、臭菁味等难题。此时将茶叶丢弃吗?还是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或预防方法?其实完全可以利用家庭中现有的厨具将茶叶简单复焙(烘焙),你也可以亲手来做。动起来,这些烘焙的过程一点也不复杂,并且乐在其中。  先介绍一个电饭煲简易烘茶法:先洗净电饭锅至无味。等干后倒茶叶于瓷盘或直接放入电饭锅内。开关切至“加温”位置,锅盖拿去。放层绵纸遮掩(有利于茶叶内水分的排出),适
期刊
江苏宜兴是我国著名的陶瓷产区,远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的人类祖先就发明了陶器。经过了历朝历代的变迁,而今的宜兴丁蜀镇窑场方圆数十里,仍然是家家做坯,处处皆窑,遍地产陶。随着紫砂壶工艺的不断更新,技艺的不断完善,在宜兴,烧制紫砂壶的窑炉也经历了龙窑、倒焰窑到隧道窑的演变。其中龙窑使用时间最长(宜兴羊角山早期紫砂窑址就是一条宽1米左右、长10余米的龙窑),所用的燃料是茅草、松柴。据考古发掘
期刊
迷恋“丰派艺文”,“子恺漫画”百看不厌,《缘缘堂随笔》百读不厌;尤其是丰老那幅成名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更成了平生之最爱。  记得前年夏天,与友人冒着酷暑。驱车数百公里,在浙江上虞地面几经辗转,终于在一片苍茫的暮色中,寻访到了昔年丰子恺先生任教过的春晖中学,并且在心仪已久的丰氏旧居“小杨柳屋”前,白马湖畔的依依垂柳边,领略夜幕下的湖光山色。在仿佛至今仍墨香犹存的静穆氛围中。感受着先贤们经久
期刊
壶的保养便称为养壶,养壶的目的在于使其能够涵香纳味,并使壶能焕发出本身浑朴的光泽。一把新壶从泡第一次茶就开始和你结缘了,你就得细心地呵护它。紫砂壶天生就具有吸水性。倘若长时间泡养。让其允吸茶汤,便能使壶色光泽古润。如果养壶的方式得当,养出来的壶便能晶莹剔透、珠圆玉润,这就是最佳的艺术效果。  想养好壶。首先要选择质地上乘的紫砂壶,那些低劣、残缺之壶养得再好,终究也是残缺。养壶还有外养与内养之说。只
期刊
他的行迹总是捉摸不定,因为他总是在找茶、品茶的路上,能够和他面对面静静地饮茶非常不易。他的头衔很多,能耐很大,茶人所知就是一个“全球十大杰出普洱茶人”,实际上按他所说这只是他的“第四职业”。2007年3月。他的一句“普洱茶已经成为期货、股票”一语惊天下。  结识石昆牧,总是掺杂着很多的情愫,他既有年轻时尚的狂野不羁,又是内敛深厚的行业高手。跟他谈茶、喝茶。轻松愉悦中你可以深刻感受他学者的气息,一种
期刊
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台湾推广茶艺文化的民间组织相继成立,其中位于台北地区由天仁集团附设之陆羽茶艺中心开始对外招生。稍后并成立“泡茶师检定考试”,陆续培育多位致力于台湾茶文化推广的泡茶师,直至现今仍持续运作,泡茶师检定考试及格人数也愈来愈多。  为了推广茶文化,这些泡茶师们提着茶具,开始到处设起茶席。设置茶席的经验一久。自然就对周边器具摆设及展现理念开始注意及讲究。陆羽茶艺中心有鉴于此并为提供相互
期刊
2006年,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中国茶文化“活化石”——玉山古茶场,在沉寂了数百年之后被人们发现。玉山古茶场位于著名的产茶县浙江省磐安。磐安产茶历史悠久,据传晋代名士许逊学道于吴猛,后举孝廉,感晋室纷乱,弃宫东归,周游江湖,以传播道教文化游历于玉山,喝到此地特制茶而流连忘返,他见茶树遍布山野,茶农为茶叶堆积成山卖不出而愁,就住下来,一心为茶农解忧去愁。一面研究改进茶叶加工方法,研制了“婺州东白”优质名
期刊
上周,到一个朋友的办公室谈事情。朋友是位设计师,四十岁左右,瘦瘦的高高的。平时工作很忙,办公室设计得很温馨,有一个独立的茶桌,谈事情用的。在他的茶桌上,摆满了各式红茶和有趣漂亮的茶具。当我从包里拿出一泡铁观音时,朋友摆了摆手: “现在的铁观音太清了,还有绿茶,伤胃,不敢喝。”  真的是这样吗?我有些诧异。从他那回来,我上网搜索了一些资料,请教了一些专家。希望通过我的整编,能帮助大家对胃和茶之间的
期刊
福州的三坊七巷是明清时期建筑领域的代表作。而随着时代变迁、城市改造,三坊七巷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消逝于流光溢彩的现代生活。  衣锦坊明清博物馆的建成是一次拯救,不仅对于三坊七巷,更是对于传统文化。博物馆中的白墙青瓦、古木灵石、荷花池水和精致庭院,都是明清时代辉煌建筑文化的重现。  走进明清博物馆。无意间已跨越百年。那个年代的客厅、书房、画室被巧妙地设计成八个主题展厅,每间展厅内都摆放着精致的茶具
期刊
2008年1月19日上午,九峰名茶在其东街旗舰店举办了新年开春第一个壶友会,宜兴紫砂世家的王小龙和高丽君两夫妇,携同女儿女婿王柯钧、李金林亲临现场与壶友们分享收藏紧砂壶的心得,并展示了他们自己制作的紫砂壶,其中有价值88万的“大龙头一捆竹”以及以北京奥运会为主题的“足球系列”。  壶友会现场气氛浓烈,壶友们热情高涨,不仅拿出自己收藏多年的紫砂壶让紫砂大师鉴定,还相互交流了各自的收藏经验。第一个报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