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有人问,湖南酉州在哪里?很多人可能回答不出。如果有人再问,湖南黑茶出在哪里?相当多的人都知道,黑茶出在安化。而酉州这地方,便是安化黑茶的策源地。
安化黑茶始隋唐
五月。湖南首届国际茶叶博览会,我平生第一次品尝了酉州黑茶,那金黄掺着金红、晶莹而透亮的汤色;醇和而又微甘的茶香味,真是吊足了我们的胃口。我与朋友当即决定去酉州访茶。
汽车进入益阳城区,路旁尽是黑茶广告, “中国黑茶湖南最好,湖南黑茶安化独尊。”车子稍作停顿,上来一位五十开外的中年汉子。朋友介绍说,他叫吴浪平,原是国企益阳茶厂压制车间主任,是个黑茶百事通。车过马迹塘,甩掉老公路。沿着资江边新修的水泥公路前行,两岸青山夹着一江碧水,风景撩人。老吴闲不住,一路上不断给大家讲黑茶的故事。
据历史记载,安化黑茶始于隋唐。自那时起,茶叶便是历代皇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换马匹的必备之物,山西商贾由此成了茶马贸易的中坚。战争年代马匹需求剧增,官府朝廷颁下的茶马交易数量剧增,晋商被迫寻找新的茶源。山青水秀的安化有自古种茶习俗,郁郁葱葱的茶山山山相连。正是晋商们要找的所在,于是陆续有茶商来到酉州一带,开起了制茶作坊。晋商们每年正月顺汉水而下,经长江人洞庭,再溯资江而上到酉州,收茶,制茶。到秋天装上制好的茶,原路经山西直达恰克图、俄罗斯各地。卖了茶返回山西过年。第二年开春再来安化。
花卷茶的来历
不知不觉间,酉州到了。安化“晋丰厚”茶行的谌小丰老板拿出招待贵客的陈茶让我们品用,并介绍说,这是千两花卷茶中的珍品。见我们一个个不明就里,老吴便一边品茶一边给大家讲述千两花卷茶的来历。
花卷茶是安化黑茶中的主要茶品。有人说是因其原料中有花白梗,故名;也有人说是外包装竹篓织有菱形花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称其外包装用竹篾捆了七道带花纹的箍,能保证茶叶压紧后不回弹因而取名“花卷茶”。古往今来,游牧民族“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花卷茶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备之物。但是,茶叶松散,很占地方,要从酉州运到几千里外的恰克图、俄罗斯等地,只有压得更紧实才便于船装畜驮。起初人们用竹篓装,靠脚踩紧:后来不断改进,用竹篾捆成半圆柱形,两捆相合组成帽盒状。俗称“帽盒茶”,但长途跋涉日晒雨淋,茶叶易走味。有个叫常万迭的晋商,看到安化这地方到处有楠竹、棕片和蓼叶。便用竹篾织成大小一样的圆柱形篓子,里面先铺一层棕片,再铺一层蓼叶。装上茶叶压紧后,外面再捆七道篾箍。这样包装出的茶叶,每支重量相当,既方便运输,又方便交易。茶叶因蓼叶包装更增添了清香,品质有了保证。第二年开春,常万达吩咐伙计,将每支茶的重量定为一百两,这便是“百两茶”。客商们提出体积太小,骆驼装运太少不划算,太多会垮塌。常万达就将每支茶的分量加到一千两。客商反映说,一峰骆驼装六支,四百二三十斤,运输正合适。牧民存放和迁徒放牧更方便。
踩制花卷茶
老吴娓娓道来,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越发想早点看看花卷茶是如何制出来的。吃过午饭,我们立马前往制茶车间参观。未进厂门,便远远地闻到了淡淡的茶香。谌老板和老吴领着大家逐道工序看。在压制车间,只见工人将蒸得热气直冒的黑毛茶装进事先备好的竹篓,封口后便放在工场踩制,然后用碗口粗的木棒反复碾压。他们两人一组,给压好的茶捆上七道篾箍,最后用短木棒给压得有些走形的茶整形。几分钟工夫,一支茶便加工完成。
看着工人们手脚麻利的操作,我问老吴:这花卷茶的压制方法历来如此么?老吴点点头告诉我,花卷茶的踩制看似简单,其实技术要求很高,没有专门师傅传授,一般人不易掌握。当年这门绝技只有晋商知道。他们历来不轻易外传,旧风俗即使自家人,也是传男(媳)不传女(婿)。因此安化本土人不会制茶。据说有位晋商,与安化白沙溪一位寡妇相好,便偷偷将技术传给了寡妇的儿子,安化人这才掌握了踩制花卷茶的技术。如今在安化,有这门技术的师傅总共不过百八十人。
老吴接着又领我们参观另一道工序。一位老工人拆去一支千两茶的包装,只见形如圆木,通体乌黑油润,坚如磐石。老工人告诉我们,曾有茶商将整支千两茶放入水中浸泡,七年后茶心仍是干的。说话间将茶敲断,截面呈猪肝色,布满了金黄色斑点,密密麻麻,有的还连成片。老吴端起一节茶让我拍照,特别提醒我,这黄色斑点就是“金花”。俄罗斯人管它叫谢瓦氏曲霉,韩国、日本和东南亚一带称为冠突散囊菌。前不久经湖南省茶叶检测中心检测,每克干茶冠突散囊菌数量达99万个,是茯茶冠突散囊菌国家标准的3 3倍,并且发花普遍茂盛,香气纯正。湖南农大与清华大学医学部作了临床试验,将其命名为茯茶素A和茯茶素B;证实了花卷茶是对人体极有益处的茶品,具有止渴生津、提神醒脑、调理肠胃、帮助消化的功能,长年饮用,对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增强毛细血管的韧性有很明显的作用。
离开安化,车已穿过桃江县城。 “老申!”坐在司机旁边的树荣突然回头来问我, “你感到嘴里还有黑茶的微甘味吗?”“有!”全车人不约而同地回答。树荣得意地笑了笑:“午餐后谌老板招待我们的是他最近用新配方制的茶,所以香味更绵长!”
安化黑茶始隋唐
五月。湖南首届国际茶叶博览会,我平生第一次品尝了酉州黑茶,那金黄掺着金红、晶莹而透亮的汤色;醇和而又微甘的茶香味,真是吊足了我们的胃口。我与朋友当即决定去酉州访茶。
汽车进入益阳城区,路旁尽是黑茶广告, “中国黑茶湖南最好,湖南黑茶安化独尊。”车子稍作停顿,上来一位五十开外的中年汉子。朋友介绍说,他叫吴浪平,原是国企益阳茶厂压制车间主任,是个黑茶百事通。车过马迹塘,甩掉老公路。沿着资江边新修的水泥公路前行,两岸青山夹着一江碧水,风景撩人。老吴闲不住,一路上不断给大家讲黑茶的故事。
据历史记载,安化黑茶始于隋唐。自那时起,茶叶便是历代皇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换马匹的必备之物,山西商贾由此成了茶马贸易的中坚。战争年代马匹需求剧增,官府朝廷颁下的茶马交易数量剧增,晋商被迫寻找新的茶源。山青水秀的安化有自古种茶习俗,郁郁葱葱的茶山山山相连。正是晋商们要找的所在,于是陆续有茶商来到酉州一带,开起了制茶作坊。晋商们每年正月顺汉水而下,经长江人洞庭,再溯资江而上到酉州,收茶,制茶。到秋天装上制好的茶,原路经山西直达恰克图、俄罗斯各地。卖了茶返回山西过年。第二年开春再来安化。
花卷茶的来历
不知不觉间,酉州到了。安化“晋丰厚”茶行的谌小丰老板拿出招待贵客的陈茶让我们品用,并介绍说,这是千两花卷茶中的珍品。见我们一个个不明就里,老吴便一边品茶一边给大家讲述千两花卷茶的来历。
花卷茶是安化黑茶中的主要茶品。有人说是因其原料中有花白梗,故名;也有人说是外包装竹篓织有菱形花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称其外包装用竹篾捆了七道带花纹的箍,能保证茶叶压紧后不回弹因而取名“花卷茶”。古往今来,游牧民族“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花卷茶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备之物。但是,茶叶松散,很占地方,要从酉州运到几千里外的恰克图、俄罗斯等地,只有压得更紧实才便于船装畜驮。起初人们用竹篓装,靠脚踩紧:后来不断改进,用竹篾捆成半圆柱形,两捆相合组成帽盒状。俗称“帽盒茶”,但长途跋涉日晒雨淋,茶叶易走味。有个叫常万迭的晋商,看到安化这地方到处有楠竹、棕片和蓼叶。便用竹篾织成大小一样的圆柱形篓子,里面先铺一层棕片,再铺一层蓼叶。装上茶叶压紧后,外面再捆七道篾箍。这样包装出的茶叶,每支重量相当,既方便运输,又方便交易。茶叶因蓼叶包装更增添了清香,品质有了保证。第二年开春,常万达吩咐伙计,将每支茶的重量定为一百两,这便是“百两茶”。客商们提出体积太小,骆驼装运太少不划算,太多会垮塌。常万达就将每支茶的分量加到一千两。客商反映说,一峰骆驼装六支,四百二三十斤,运输正合适。牧民存放和迁徒放牧更方便。
踩制花卷茶
老吴娓娓道来,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越发想早点看看花卷茶是如何制出来的。吃过午饭,我们立马前往制茶车间参观。未进厂门,便远远地闻到了淡淡的茶香。谌老板和老吴领着大家逐道工序看。在压制车间,只见工人将蒸得热气直冒的黑毛茶装进事先备好的竹篓,封口后便放在工场踩制,然后用碗口粗的木棒反复碾压。他们两人一组,给压好的茶捆上七道篾箍,最后用短木棒给压得有些走形的茶整形。几分钟工夫,一支茶便加工完成。
看着工人们手脚麻利的操作,我问老吴:这花卷茶的压制方法历来如此么?老吴点点头告诉我,花卷茶的踩制看似简单,其实技术要求很高,没有专门师傅传授,一般人不易掌握。当年这门绝技只有晋商知道。他们历来不轻易外传,旧风俗即使自家人,也是传男(媳)不传女(婿)。因此安化本土人不会制茶。据说有位晋商,与安化白沙溪一位寡妇相好,便偷偷将技术传给了寡妇的儿子,安化人这才掌握了踩制花卷茶的技术。如今在安化,有这门技术的师傅总共不过百八十人。
老吴接着又领我们参观另一道工序。一位老工人拆去一支千两茶的包装,只见形如圆木,通体乌黑油润,坚如磐石。老工人告诉我们,曾有茶商将整支千两茶放入水中浸泡,七年后茶心仍是干的。说话间将茶敲断,截面呈猪肝色,布满了金黄色斑点,密密麻麻,有的还连成片。老吴端起一节茶让我拍照,特别提醒我,这黄色斑点就是“金花”。俄罗斯人管它叫谢瓦氏曲霉,韩国、日本和东南亚一带称为冠突散囊菌。前不久经湖南省茶叶检测中心检测,每克干茶冠突散囊菌数量达99万个,是茯茶冠突散囊菌国家标准的3 3倍,并且发花普遍茂盛,香气纯正。湖南农大与清华大学医学部作了临床试验,将其命名为茯茶素A和茯茶素B;证实了花卷茶是对人体极有益处的茶品,具有止渴生津、提神醒脑、调理肠胃、帮助消化的功能,长年饮用,对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增强毛细血管的韧性有很明显的作用。
离开安化,车已穿过桃江县城。 “老申!”坐在司机旁边的树荣突然回头来问我, “你感到嘴里还有黑茶的微甘味吗?”“有!”全车人不约而同地回答。树荣得意地笑了笑:“午餐后谌老板招待我们的是他最近用新配方制的茶,所以香味更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