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地位日益重要,而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各种问题,其中潜在需求巨大而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更为迫切。本文基于我国三次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现状,分析了制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直接影响因素和深层次影响因素,从而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有效需求;服务业;市场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6.1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29-03
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现状分析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
生产性服务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是由 Greenfield首先提出,后经Singelmann and Browning等国外经济学家不断发展,主要包括为其他产品或服务提供中间需求的行业,具体而言为一种以服务方式存在的生产性资料。本文采取按照中间需求率(即各产业对某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之和,与整个国民经济对该产业部门产品的总需求之比)大于50%这一本质指标,作为划分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的标准,并将中间需求率高于50%的行业认定为生产性服务业。因此,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6大行业。
(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现状分析
1、我国三次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实物产品投入,而对生产性服务的中间需求较小。目前,从我国三次产业发展中的总体消耗量来看,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较低。其中,第二产业吸收了50%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虽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但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期水平。第一产业的生产性服务投入率介于 3.8%-7.4%,第二产业的生产性服务投入率波动区间为 8.1%-10.6%,同样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第三产业对生产性服务的消耗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经济结构依赖于机器设备等实物投入,属于典型的实物型经济结构,而对于信息、知识的需求较少。这充分论证了我国现阶段的要素驱动型经济结构现实,远远没发展到创新驱动型阶段。
2、我国工业占生产性服务需求总量的50%左右,而服务业在其中所占比例较少。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需求的主体为工业,在服务业中对于生产性服务的需求较低,第一产业在其中所占比例也很小,其原因在于我国的产业结构高度化。但目前工业的发展状况对生产性服务的有效需求拉动不够,与发达国家存在阶段性差距。
3、对传统生产性服务在各产业使用较多,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使用较少,需求层次较低。目前,从工业及其他产业使用生产性服务业的情况来看,交通运输邮储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占主体地位,信息技术服务、商务等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现代生产性服务应用较少。因为现代服务业需求拉动乏力,我国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发展层次较低,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二、 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直接因素分析
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由潜在需求向有效需求转化,需要具备3个条件:一是生产性服务外包需求;二是外包的生产性服务业需要有足够的供给;三是完善的市场实现机制。根据研究的需要,逐步展开分析。
1、生产性服务外包的制度制约,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基于我国工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分析,工业企业中生产活动外包趋势逐步明显,增加了对生产性服务需求,但是由于受体制、自身观念以及竞争环境等制度方面的影响,缺乏服务外包意识,通过下属子公司或下属部门提供服务需求还占有很大的比重。大部分工业企业继续采用 “大而全”和“小而全”的传统管理模式,外包项目还主要依赖产品生产,服务外包涉及面较窄且数量少,与工业产品生产相关联的研发设计、金融、信息服务、人力培训、市场销售等仍占有比较小的比重,限制工业企业潜在需求的释放。
2、生产性服务提供商满足需求和服务能力薄弱。因为生产性服务提供商满足需求和服务能力不足,企业不得不自行解决或到外地需求高水平的服务供应商,从而抑制了企业实际需求的增加,最终不利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的生存与发展。由于市场上存在个性化、高质量的需求,显然低质的服务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增加了由潜在需求转化为实际需求的难度,这种现象在商务服务、物流、信息服务中是比较普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开放,工业企业将会增加对商务服务的需求,其中的服务外包占有很高的比例。例如,税务、会计、法律咨询和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然而,商务服务业务范围较窄,自身企业规模较小,造成了供给服务水平和质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现状。
3、市场秩序混乱、交易成本高。生产性服务外包遵循成本——效率原则,外包所造成的交易成本必须低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否则将会出现服务内部化代替市场行为的现象。所以,外包交易成本直接影响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行业发展极不规范,存在着信用缺失、不正当竞争等市场机制问题,行业内相互压价,价格竞争成为主要手段。除此之外,有些生产性服务企业依赖某些政策优惠,非经济竞争因素严重,难以形成公平竞争机制,市场交易成本增加,降低和限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三、生产性服务业有效需求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落后,存在着供给和需求均不足的现象,这些都不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生产性服务行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由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根本的制约因素包括体制障碍、经济发展模式落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缺少政策支持。
(一)经济发展模式落后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的影响
1、工业低度化和要素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压缩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生存空间。目前,我国工业结构以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为主。制造业目前使用较多的生产性服务业仍然集中在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等较为传统型生产服务业,对信息技术服务、高知识含量的商务需求较少。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的互动发展过程是一种具有累积性的内生性过程,并且生产性服务业受工业需求的制约程度较大。另外,由于我国工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多的低沉本的要素投入和依赖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生存和压力和创新动力,对高端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也更加缺乏。 2、服务业粗放型发展态势对生产性服务需求有限。总的来说,目前我国服务业总量不足,消费性服务业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和自然垄断的存在,制约了其持续增长的态势。由于政府管理体制的问题,限制了大部分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充分释放,生产性服务自身的中间投入也比较小。
3、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减弱了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我国目前的农村经营制度的缺陷在于“小而全”、“小而散”,造成了农村规模经营与农户分散经营存在着矛盾,农户之间协作意识不强,导致了农业分工协作体系严重滞后,制约了农业分工体系的深化,最终限制农业生产性服务需求的扩展。
(二)我国经济体制限制了生产性服务需求的扩大
我国体制性问题主要指资源分配和所有权等方面存在问题,包括行政分割、垄断、政企不分等。具体而言,我国经济体制限制了生产性服务需求的扩大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观念上的落后制约了生产性服务需求市场的形成。长期以来我国观念中忽视服务业而重视工业,在人们的思维中服务业根本不能创造价值,这种观念和思维深刻的影响着企业和政府领导的行为。这种认识首先产生于物质贫乏时期,形成了政府和社会重视硬件而忽视软件的观念,即应该为硬件买单,而主观观念中认为软件就应该免费,这种观念影响着我国生产性服务行业的生存与发展。
2、体制性障碍限制生产性服务外包的发展。首先,旧体制导致的观念影响严重。企业服务外包意识不强,导致了外部化和市场化服务不足,制约了有效需求的扩大。其次,我国体制抑制了服务外包的动力。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产权改革不到位,地方保护和垄断,限制了企业组织规模的扩展,缺乏追求自身利益的动力,追求高效率的压力不足,抑制社会分工的深化,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不足。
3、垄断抑制了需求增长。首先,金融保险、电信、铁路、公用事业等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性服务产业,一方面存在行政限制准入、政企不分等问题;另一方面新的行政性垄断又出现了。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通过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的体现,一方面造成了较差的服务外包意识,增加了潜在生产性服务需求释放的难度;另一方面垄断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发挥,较差的服务质量,高价格抑制了对于潜在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其次,生产性服务行业中存在着某些部门收费不合理,抑制了对其需求的增长。最后,事业单位中关于保险、咨询、后勤服务的公共需求存在着严重不足的现象。这些垄断服务行业缺乏服务外包意识,信息较为封闭,制约了信息服务、软件以及管理咨询等相关服务业的增长。
(三)市场实现机制障碍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影响
市场自身发育不足、缺乏规范和标准、诚信机制缺乏,交易成本的居高不下,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有效需求的进一步扩大。较高的交易成本造成了潜在需求向有效需求转化过程中的困难,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催生了对生产性服务市场中的信用问题,从而降低了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的有效需求。
四、结论和建议
生产性服务业要取得长远的发展,市场的需求至关重要,如果单一的增加供给扶持,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要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重视需求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通过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计划,制定倾斜性、保护性政策,拉动国民经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进一步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破除行业垄断,放松管制,营造充分开放、有序竞争、规范诚信的市场环境,为企业消除外包障碍,推进生产性服务需求、鼓励政策试点、制定服务标准等政策措施,从而克服生产性服务有效需求的困境,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子先.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报告——2007[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 刘志彪.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规律[J].中国经济问题,2006,(01):3-9.
[3] 程大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和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2008,(01).
[4]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 2006,(06).
[5] 黄莉芳.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关系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11,(01).
[6] 肖文、樊文静.产业关联下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基于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的研究[J]. 经济学家, 2011,(06).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有效需求;服务业;市场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6.1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29-03
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现状分析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
生产性服务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是由 Greenfield首先提出,后经Singelmann and Browning等国外经济学家不断发展,主要包括为其他产品或服务提供中间需求的行业,具体而言为一种以服务方式存在的生产性资料。本文采取按照中间需求率(即各产业对某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之和,与整个国民经济对该产业部门产品的总需求之比)大于50%这一本质指标,作为划分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的标准,并将中间需求率高于50%的行业认定为生产性服务业。因此,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6大行业。
(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现状分析
1、我国三次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实物产品投入,而对生产性服务的中间需求较小。目前,从我国三次产业发展中的总体消耗量来看,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较低。其中,第二产业吸收了50%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虽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但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期水平。第一产业的生产性服务投入率介于 3.8%-7.4%,第二产业的生产性服务投入率波动区间为 8.1%-10.6%,同样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第三产业对生产性服务的消耗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经济结构依赖于机器设备等实物投入,属于典型的实物型经济结构,而对于信息、知识的需求较少。这充分论证了我国现阶段的要素驱动型经济结构现实,远远没发展到创新驱动型阶段。
2、我国工业占生产性服务需求总量的50%左右,而服务业在其中所占比例较少。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需求的主体为工业,在服务业中对于生产性服务的需求较低,第一产业在其中所占比例也很小,其原因在于我国的产业结构高度化。但目前工业的发展状况对生产性服务的有效需求拉动不够,与发达国家存在阶段性差距。
3、对传统生产性服务在各产业使用较多,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使用较少,需求层次较低。目前,从工业及其他产业使用生产性服务业的情况来看,交通运输邮储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占主体地位,信息技术服务、商务等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现代生产性服务应用较少。因为现代服务业需求拉动乏力,我国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发展层次较低,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二、 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直接因素分析
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由潜在需求向有效需求转化,需要具备3个条件:一是生产性服务外包需求;二是外包的生产性服务业需要有足够的供给;三是完善的市场实现机制。根据研究的需要,逐步展开分析。
1、生产性服务外包的制度制约,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基于我国工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分析,工业企业中生产活动外包趋势逐步明显,增加了对生产性服务需求,但是由于受体制、自身观念以及竞争环境等制度方面的影响,缺乏服务外包意识,通过下属子公司或下属部门提供服务需求还占有很大的比重。大部分工业企业继续采用 “大而全”和“小而全”的传统管理模式,外包项目还主要依赖产品生产,服务外包涉及面较窄且数量少,与工业产品生产相关联的研发设计、金融、信息服务、人力培训、市场销售等仍占有比较小的比重,限制工业企业潜在需求的释放。
2、生产性服务提供商满足需求和服务能力薄弱。因为生产性服务提供商满足需求和服务能力不足,企业不得不自行解决或到外地需求高水平的服务供应商,从而抑制了企业实际需求的增加,最终不利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的生存与发展。由于市场上存在个性化、高质量的需求,显然低质的服务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增加了由潜在需求转化为实际需求的难度,这种现象在商务服务、物流、信息服务中是比较普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开放,工业企业将会增加对商务服务的需求,其中的服务外包占有很高的比例。例如,税务、会计、法律咨询和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然而,商务服务业务范围较窄,自身企业规模较小,造成了供给服务水平和质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现状。
3、市场秩序混乱、交易成本高。生产性服务外包遵循成本——效率原则,外包所造成的交易成本必须低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否则将会出现服务内部化代替市场行为的现象。所以,外包交易成本直接影响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行业发展极不规范,存在着信用缺失、不正当竞争等市场机制问题,行业内相互压价,价格竞争成为主要手段。除此之外,有些生产性服务企业依赖某些政策优惠,非经济竞争因素严重,难以形成公平竞争机制,市场交易成本增加,降低和限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三、生产性服务业有效需求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落后,存在着供给和需求均不足的现象,这些都不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生产性服务行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由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根本的制约因素包括体制障碍、经济发展模式落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缺少政策支持。
(一)经济发展模式落后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的影响
1、工业低度化和要素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压缩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生存空间。目前,我国工业结构以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为主。制造业目前使用较多的生产性服务业仍然集中在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等较为传统型生产服务业,对信息技术服务、高知识含量的商务需求较少。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的互动发展过程是一种具有累积性的内生性过程,并且生产性服务业受工业需求的制约程度较大。另外,由于我国工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多的低沉本的要素投入和依赖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生存和压力和创新动力,对高端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也更加缺乏。 2、服务业粗放型发展态势对生产性服务需求有限。总的来说,目前我国服务业总量不足,消费性服务业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和自然垄断的存在,制约了其持续增长的态势。由于政府管理体制的问题,限制了大部分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充分释放,生产性服务自身的中间投入也比较小。
3、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减弱了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我国目前的农村经营制度的缺陷在于“小而全”、“小而散”,造成了农村规模经营与农户分散经营存在着矛盾,农户之间协作意识不强,导致了农业分工协作体系严重滞后,制约了农业分工体系的深化,最终限制农业生产性服务需求的扩展。
(二)我国经济体制限制了生产性服务需求的扩大
我国体制性问题主要指资源分配和所有权等方面存在问题,包括行政分割、垄断、政企不分等。具体而言,我国经济体制限制了生产性服务需求的扩大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观念上的落后制约了生产性服务需求市场的形成。长期以来我国观念中忽视服务业而重视工业,在人们的思维中服务业根本不能创造价值,这种观念和思维深刻的影响着企业和政府领导的行为。这种认识首先产生于物质贫乏时期,形成了政府和社会重视硬件而忽视软件的观念,即应该为硬件买单,而主观观念中认为软件就应该免费,这种观念影响着我国生产性服务行业的生存与发展。
2、体制性障碍限制生产性服务外包的发展。首先,旧体制导致的观念影响严重。企业服务外包意识不强,导致了外部化和市场化服务不足,制约了有效需求的扩大。其次,我国体制抑制了服务外包的动力。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产权改革不到位,地方保护和垄断,限制了企业组织规模的扩展,缺乏追求自身利益的动力,追求高效率的压力不足,抑制社会分工的深化,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不足。
3、垄断抑制了需求增长。首先,金融保险、电信、铁路、公用事业等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性服务产业,一方面存在行政限制准入、政企不分等问题;另一方面新的行政性垄断又出现了。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通过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的体现,一方面造成了较差的服务外包意识,增加了潜在生产性服务需求释放的难度;另一方面垄断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发挥,较差的服务质量,高价格抑制了对于潜在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其次,生产性服务行业中存在着某些部门收费不合理,抑制了对其需求的增长。最后,事业单位中关于保险、咨询、后勤服务的公共需求存在着严重不足的现象。这些垄断服务行业缺乏服务外包意识,信息较为封闭,制约了信息服务、软件以及管理咨询等相关服务业的增长。
(三)市场实现机制障碍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影响
市场自身发育不足、缺乏规范和标准、诚信机制缺乏,交易成本的居高不下,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有效需求的进一步扩大。较高的交易成本造成了潜在需求向有效需求转化过程中的困难,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催生了对生产性服务市场中的信用问题,从而降低了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的有效需求。
四、结论和建议
生产性服务业要取得长远的发展,市场的需求至关重要,如果单一的增加供给扶持,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要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重视需求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通过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计划,制定倾斜性、保护性政策,拉动国民经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进一步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破除行业垄断,放松管制,营造充分开放、有序竞争、规范诚信的市场环境,为企业消除外包障碍,推进生产性服务需求、鼓励政策试点、制定服务标准等政策措施,从而克服生产性服务有效需求的困境,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子先.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报告——2007[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 刘志彪.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规律[J].中国经济问题,2006,(01):3-9.
[3] 程大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和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2008,(01).
[4]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 2006,(06).
[5] 黄莉芳.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关系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11,(01).
[6] 肖文、樊文静.产业关联下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基于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的研究[J]. 经济学家,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