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找出过去30年多始终保持热度而不衰的词汇,“改革”无疑是其中一个。
十八大后人们把改革和法治放在一起,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即“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单翼难飞,独轮难行,这是常识。
具体来说,改革又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改革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改什么。另一个是改革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怎么改,“对改革的改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改什么的问题,应该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大方向和总要求已经讲清楚了。
现在重要的是怎么改。
再好的改革方案总要有人去细化,有人去落实。不用说,这也是常识。但就是这样的常识,现在却成了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
观察中国的改革,运作时间还不到两年的中央深化改革小组是个重要窗口。到目前为止,今年中央深改小组已经开过了7次会议。今年的会议和以前有一个突出的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越来越突出强调改革的方法。
5月份的十二次会议,是一个转折点,因为这次会议提出了“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其针对的现实,就是一段时间以来盛行的官员不作为。在用人上发出强烈的信号,实际上也是推动各级官员在改革上行动起来。
6月份的十三次会议,更进一步,在近几年比较多的强调“顶层设计”之后,又强调了“试点”的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试点能否迈开步子、趟出路子,直接关系改革成效。”如果“改革促进派”是用人上的导向,“试点”就是给空间,鼓励改革者按照中央精神进行突破。
7月份的十四次会议提出“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8月18日的十五次会议提出改革方案要力度大、措施实、接地气。这更是直接对“改革”本身提出要求了。
总结这4次会议关于改革的新提法,我认为,中央一定是看到了改革面临的一个现实,即再好的顶层设计的改革方案,具体到一个地方、一个部门那里落实,还是有可能被敷衍应付,变成了花样文章。
官员不作为的话,负有重大职责的权力机关可能空转,改革也可能空转。如果是假作为、乱作为,那对改革的伤害更大。在用人导向压力之下,不作为会越来越少,但假作为、乱作为肯定会滋长。
8月份这次会议提出的接地气,不仅是判断真假作为的基本标准,即“群众利益无小事”、“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更明确了一个重要的改革方法,就是从老百姓身边问题的解决入手,倒逼社会治理的体制性变革。
这是因为,老百姓身边问题看似是小事,其实都带有很大的普遍性,且其背后都反映了社会治理的普遍性问题。包括这次会议要解决的居民身份证补办在内的各种办证难现象,背后都是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孤岛和信息壁垒。这是困扰人们创新创业、影响人民安居乐业的大问题。
我们来看看中央深改小组十五次会议的第二天,也就是8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研究《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时,李克强总理的讲话:
“本来,信息的连接是最容易的,商业网站之间都是连接的,但我们各部门的数据就不行,我的网就是我的网,别的部门要用,就是进不来!”这话说的是部门壁垒对一个“政府”的割裂。
“我之前和企业家座谈,很多外贸企业负责人说,做出口贸易,挣钱再少至少收入可预期,回款正常,而在国内做生意,(因为与信用相关的数据平台不共享、不开放)有时候搞不清楚,款拿不到,货物运送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滞留。”这是干企业的人身边发生的事情,说的是对国内营商环境的影响。
看似小事,后果很严重:“现在一些地方、部门发布的数据,有时候会相互‘打架’,老百姓都搞不清楚究竟哪些数据是真实的。这怎么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怎么建设现代政府呢?”
问题和方法从来不是割裂的,方法不得当,问题不容易解决,但如果问题没有搞对,那么方法也肯定是错的。问题从哪里找?就是从老百姓身边去找,从想干事创业的人身边去找。这个找的过程其实也不复杂,没有多少技术含量,要的只是“诚”。如果是坐在办公室里凭理论想象去找,或者从一小部分有特殊利益诉求的人那里去找,改革一定会走歪、走偏,甚至走到反方向上去。
从具体问题入手去解决大问题,正是这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的一个整体特色。
比如说中纪委的反腐吧。一开始抓购物卡、送月饼这些事情,一些人还不太理解。现在想想,暗地里的权钱交易、利益输送行为,能有几个老百姓可以亲眼见到?纪委的同志也很难亲眼见证。但购物卡、送月饼等都是老百姓有切身感受的事情,到商场买东西能看到甚至还议论到购物卡吧?以前中秋节大城市交通差不多得瘫痪好一阵子吧?这些所谓小事,背后都有大问题,从小事入手不是停留在小事,是解决背后的大问题。大家都看到了,中纪委不光查购物卡,还打了不少大老虎,狠狠扎紧制度的篱笆,力度几十年来罕见。
我们已经处在一个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密集爆发,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阶段。从老百姓身边“小事”入手,不仅能够比较好的切入对背后大问题的治理,更能为改革赢得更大的民意支持,推动各级官员们争当改革促进派、改革实干家。
十八大后人们把改革和法治放在一起,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即“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单翼难飞,独轮难行,这是常识。
具体来说,改革又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改革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改什么。另一个是改革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怎么改,“对改革的改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改什么的问题,应该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大方向和总要求已经讲清楚了。
现在重要的是怎么改。
再好的改革方案总要有人去细化,有人去落实。不用说,这也是常识。但就是这样的常识,现在却成了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
观察中国的改革,运作时间还不到两年的中央深化改革小组是个重要窗口。到目前为止,今年中央深改小组已经开过了7次会议。今年的会议和以前有一个突出的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越来越突出强调改革的方法。
5月份的十二次会议,是一个转折点,因为这次会议提出了“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其针对的现实,就是一段时间以来盛行的官员不作为。在用人上发出强烈的信号,实际上也是推动各级官员在改革上行动起来。
6月份的十三次会议,更进一步,在近几年比较多的强调“顶层设计”之后,又强调了“试点”的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试点能否迈开步子、趟出路子,直接关系改革成效。”如果“改革促进派”是用人上的导向,“试点”就是给空间,鼓励改革者按照中央精神进行突破。
7月份的十四次会议提出“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8月18日的十五次会议提出改革方案要力度大、措施实、接地气。这更是直接对“改革”本身提出要求了。
总结这4次会议关于改革的新提法,我认为,中央一定是看到了改革面临的一个现实,即再好的顶层设计的改革方案,具体到一个地方、一个部门那里落实,还是有可能被敷衍应付,变成了花样文章。
官员不作为的话,负有重大职责的权力机关可能空转,改革也可能空转。如果是假作为、乱作为,那对改革的伤害更大。在用人导向压力之下,不作为会越来越少,但假作为、乱作为肯定会滋长。
8月份这次会议提出的接地气,不仅是判断真假作为的基本标准,即“群众利益无小事”、“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更明确了一个重要的改革方法,就是从老百姓身边问题的解决入手,倒逼社会治理的体制性变革。
这是因为,老百姓身边问题看似是小事,其实都带有很大的普遍性,且其背后都反映了社会治理的普遍性问题。包括这次会议要解决的居民身份证补办在内的各种办证难现象,背后都是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孤岛和信息壁垒。这是困扰人们创新创业、影响人民安居乐业的大问题。
我们来看看中央深改小组十五次会议的第二天,也就是8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研究《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时,李克强总理的讲话:
“本来,信息的连接是最容易的,商业网站之间都是连接的,但我们各部门的数据就不行,我的网就是我的网,别的部门要用,就是进不来!”这话说的是部门壁垒对一个“政府”的割裂。
“我之前和企业家座谈,很多外贸企业负责人说,做出口贸易,挣钱再少至少收入可预期,回款正常,而在国内做生意,(因为与信用相关的数据平台不共享、不开放)有时候搞不清楚,款拿不到,货物运送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滞留。”这是干企业的人身边发生的事情,说的是对国内营商环境的影响。
看似小事,后果很严重:“现在一些地方、部门发布的数据,有时候会相互‘打架’,老百姓都搞不清楚究竟哪些数据是真实的。这怎么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怎么建设现代政府呢?”
问题和方法从来不是割裂的,方法不得当,问题不容易解决,但如果问题没有搞对,那么方法也肯定是错的。问题从哪里找?就是从老百姓身边去找,从想干事创业的人身边去找。这个找的过程其实也不复杂,没有多少技术含量,要的只是“诚”。如果是坐在办公室里凭理论想象去找,或者从一小部分有特殊利益诉求的人那里去找,改革一定会走歪、走偏,甚至走到反方向上去。
从具体问题入手去解决大问题,正是这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的一个整体特色。
比如说中纪委的反腐吧。一开始抓购物卡、送月饼这些事情,一些人还不太理解。现在想想,暗地里的权钱交易、利益输送行为,能有几个老百姓可以亲眼见到?纪委的同志也很难亲眼见证。但购物卡、送月饼等都是老百姓有切身感受的事情,到商场买东西能看到甚至还议论到购物卡吧?以前中秋节大城市交通差不多得瘫痪好一阵子吧?这些所谓小事,背后都有大问题,从小事入手不是停留在小事,是解决背后的大问题。大家都看到了,中纪委不光查购物卡,还打了不少大老虎,狠狠扎紧制度的篱笆,力度几十年来罕见。
我们已经处在一个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密集爆发,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阶段。从老百姓身边“小事”入手,不仅能够比较好的切入对背后大问题的治理,更能为改革赢得更大的民意支持,推动各级官员们争当改革促进派、改革实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