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认为,儿童发展的机遇始自生命最初的1000天,养育决定儿童的未来,陪伴决定养育的质量。高质量的陪伴能够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积极影响,亲子关系会更和谐,家庭也会成为人生幸福的港湾。这就促使我们这些亲子教育工作者开始思考如何陪伴婴幼儿的问题。陪伴是对婴幼儿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感染,是身体力行的示范,是平等尊重,是鼓励欣赏……为了让家长实现高质量的陪伴,我们认为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汇总分析,提供不同的菜单供家长选择,引导家庭合作等多种方式对家长施以影响。
一、组织菜单式培训,直接指导立竿见影
菜单式培训,顾名思义,就是由家长们“点菜”,提出需求,我们开展相应的培训和辅导。根据家长们的问题,我们曾罗列了部分菜单,采用对话式培训、案例研讨会、情景再现模拟等方式,让家长逐渐了解陪伴的重要性和陪伴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1.参与(对话或辩论)式培训重体验。
我们围绕“陪伴需要不停指导还是少做指导”的问题,让家长进行辩论。先是主持人带家长进行热身活动,接着开展“抱一抱”的热身游戏,随机分组,开始破冰行动。然后各组推选一位组长、一位讲述员、一位插图员,给自己小组取一个组名。主持人抛出两个话题,请各组家长讨论。30分钟后,各组汇报。然后专家老师就这个问题进行专题讲解,最后主持人小结。这种菜单式的参与培训,大家的参与机会是平等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见解、经验和困惑,极大地提高了参训人员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通过菜单式选择,参与式培训,家长明白了:要守在自己恰当的位置,进行自然而然的陪伴,给婴幼儿充分沟通的机会,观察婴幼儿的情绪变化,做婴幼儿的倾听者,在婴幼儿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更多的时候,让婴幼儿自己往前走,家长只是陪伴左右,适时点拨。
2.案例研讨式重梳理。
案例研讨采用看视频的方式进行,家长通过观看、思辨、总结案例中各种陪伴的优缺点,更清晰地了解陪伴各年龄段孩子的不同要求,陪伴不同气质类型孩子的不同方法,逐步明确了应如何把握好陪伴的尺度。如通过“哭不够的晓彤”的案例研讨,了解到高质量陪伴不能过度控制。如果我们的父母对婴幼儿事事监控,事事唠叨,会让陪伴变得比不陪伴还要糟糕。过度的陪伴让我们的孩子没有了责任感,没有了充足的、良好的心理能量,会丧失自主能力,对发展非常不利。
二、开展亲子活动,间接指导细水长流
我们的亲子活动旨在为0~3岁婴幼儿的发展构建崭新的教育平台,给家长提供学习模仿的现场,在快乐、轻松、自由自在的环境中,让婴幼儿和家长在专职教师的带领下共同参与亲子游戏,增进亲情交流,营造家庭气氛,在游戏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将如何陪伴的理念与方法渗透其中,让婴幼儿在愉快、积极的情绪中学习,促进婴幼儿语言、动作发展,提高婴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专职教师还对家长进行间接的陪伴指导,使家长回家后可以继续正规地培养婴幼儿,从而帮助家长掌握民主的教养方式、现代科学的育儿方法,促使婴幼儿更早地步入健康成长的轨道!
1.资料传递话陪伴。
目前,我园组织0~3岁婴幼儿及家长的亲子活动,主要采取每周一次,每次半天的形式。对于20多对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我们分别有固定的两位亲子教师进行指导。我们每个月会发放与陪伴话题有关的育子材料,如小年龄段的资料——《用足够的时间陪伴你》《温馨的陪伴环境》,大年龄段的资料——《陪伴是不着痕迹的》《高质量陪伴的方法》……家长将这些育子良方视为珍宝。
2.亲子活动做示范。
在亲子活动中,我们的亲子教师做到:给婴幼儿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创造多种选择的机会,让婴幼儿细致观察,认真倾听。示范时动作夸张到位,但不做多余的动作,让婴幼儿充分探究各种创造性的玩法……在师幼互动环节,教师更注重观察、鼓励,拓展婴幼儿的想象空间,支持婴幼儿的探索行为,很少给予直接的帮助。教师不是每次都用语言告知,而是在一次次的互动中为家长做隐形示范,指导家长该怎样陪伴。这样的师幼陪伴让家长豁然开朗,有距离的陪伴才更有效、更科学,鼓励比起手把手的教更有魅力。原来高控制下的陪伴,往往会遏制婴幼儿的个性,会束缚婴幼儿的天性,使婴幼儿不敢大胆去尝试。当然,这距离要与年龄相吻合,年龄越小,关注度越高,更能够让孩子感到爱和安全。
三、引导家庭合作,用心陪伴身体力行
通过菜单式培训、亲子活动,家长对陪伴教育有了更深入地了解,理论需要实践得以落实,陪伴的行为需要巩固才会有效。于是我们采用发放《亲子陪伴时间记录表》《家庭公约建议单》《高质量陪伴记录表》等,使家长对陪伴的意识和行为更加到位。
1.时间的保证:自己的孩子自己带
高质量陪伴首先要有时间的保证。美国某研究中心认为,家长陪伴孩子的底线时间是每周21.2个小时。当然,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具体的时间并不一定,但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参数,没有时间是肯定不对的。陪伴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孩子会每天对这段时间有一个期待。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在相对比较固定的时间陪伴孩子。同时,还应该重视父亲的陪伴。大量的研究发现,相比母亲,父亲的陪伴是远远不足的,我们希望父母都能走在“回家和孩子吃饭”的路上,每日“家庭共处1小时”,拒做“失陪族”。我们建议家长做好如下陪伴记录。
家长也可以采取“家庭公约”的方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两岁的阿梨是个开朗活泼、能说会道、人见人爱的孩子,可以说长相和个性都集中了爸妈的优点。据他的爷爷奶奶说,尽管阿梨的爸妈都是白领,工作很忙,但约定每周每人外出应酬最多不超过一次。他们的加班资料宁可带到家里做,也不会很晚回家。而且他们有明确的分工,没有特殊的情况,每周一、三、五晚上的18:00~20:00由爸爸来陪伴她。如果爸妈偶尔有事情,他们也会在九点之前回家。阿莉的爸妈认为,陪伴孩子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2.质量的保证:用心陪伴的建议和要求
时间的保证是基础,要实现高质量的陪伴,更需要爱的情感投入,用心才是最重要的。“高质量陪伴”是指能够对婴幼儿的成长起到积极影响的父母陪伴,是一种亲子双方身心俱在的陪伴,是父母“时间+心思”的陪伴。父母不仅和婴幼儿共度时光,而且通过积极的沟通和引导,让婴幼儿从中获益。为了让家长更清晰地了解并对照实施,也有利于继续反思——改善,解决新的问题,我们制定了如下陪伴情况反馈表。
每一个孩子的长大,都离不开适时、适性的教育,最高境界的教育就是融在日常生活的陪伴中,实施无痕的教育。让我们把握0~3岁婴幼儿成长的关键期,家园互动,形成合力,花足够的心思,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爱的情感陪伴孩子慢慢向前走,和孩子一起欣赏成长旅途的风景。
一、组织菜单式培训,直接指导立竿见影
菜单式培训,顾名思义,就是由家长们“点菜”,提出需求,我们开展相应的培训和辅导。根据家长们的问题,我们曾罗列了部分菜单,采用对话式培训、案例研讨会、情景再现模拟等方式,让家长逐渐了解陪伴的重要性和陪伴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1.参与(对话或辩论)式培训重体验。
我们围绕“陪伴需要不停指导还是少做指导”的问题,让家长进行辩论。先是主持人带家长进行热身活动,接着开展“抱一抱”的热身游戏,随机分组,开始破冰行动。然后各组推选一位组长、一位讲述员、一位插图员,给自己小组取一个组名。主持人抛出两个话题,请各组家长讨论。30分钟后,各组汇报。然后专家老师就这个问题进行专题讲解,最后主持人小结。这种菜单式的参与培训,大家的参与机会是平等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见解、经验和困惑,极大地提高了参训人员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通过菜单式选择,参与式培训,家长明白了:要守在自己恰当的位置,进行自然而然的陪伴,给婴幼儿充分沟通的机会,观察婴幼儿的情绪变化,做婴幼儿的倾听者,在婴幼儿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更多的时候,让婴幼儿自己往前走,家长只是陪伴左右,适时点拨。
2.案例研讨式重梳理。
案例研讨采用看视频的方式进行,家长通过观看、思辨、总结案例中各种陪伴的优缺点,更清晰地了解陪伴各年龄段孩子的不同要求,陪伴不同气质类型孩子的不同方法,逐步明确了应如何把握好陪伴的尺度。如通过“哭不够的晓彤”的案例研讨,了解到高质量陪伴不能过度控制。如果我们的父母对婴幼儿事事监控,事事唠叨,会让陪伴变得比不陪伴还要糟糕。过度的陪伴让我们的孩子没有了责任感,没有了充足的、良好的心理能量,会丧失自主能力,对发展非常不利。
二、开展亲子活动,间接指导细水长流
我们的亲子活动旨在为0~3岁婴幼儿的发展构建崭新的教育平台,给家长提供学习模仿的现场,在快乐、轻松、自由自在的环境中,让婴幼儿和家长在专职教师的带领下共同参与亲子游戏,增进亲情交流,营造家庭气氛,在游戏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将如何陪伴的理念与方法渗透其中,让婴幼儿在愉快、积极的情绪中学习,促进婴幼儿语言、动作发展,提高婴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专职教师还对家长进行间接的陪伴指导,使家长回家后可以继续正规地培养婴幼儿,从而帮助家长掌握民主的教养方式、现代科学的育儿方法,促使婴幼儿更早地步入健康成长的轨道!
1.资料传递话陪伴。
目前,我园组织0~3岁婴幼儿及家长的亲子活动,主要采取每周一次,每次半天的形式。对于20多对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我们分别有固定的两位亲子教师进行指导。我们每个月会发放与陪伴话题有关的育子材料,如小年龄段的资料——《用足够的时间陪伴你》《温馨的陪伴环境》,大年龄段的资料——《陪伴是不着痕迹的》《高质量陪伴的方法》……家长将这些育子良方视为珍宝。
2.亲子活动做示范。
在亲子活动中,我们的亲子教师做到:给婴幼儿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创造多种选择的机会,让婴幼儿细致观察,认真倾听。示范时动作夸张到位,但不做多余的动作,让婴幼儿充分探究各种创造性的玩法……在师幼互动环节,教师更注重观察、鼓励,拓展婴幼儿的想象空间,支持婴幼儿的探索行为,很少给予直接的帮助。教师不是每次都用语言告知,而是在一次次的互动中为家长做隐形示范,指导家长该怎样陪伴。这样的师幼陪伴让家长豁然开朗,有距离的陪伴才更有效、更科学,鼓励比起手把手的教更有魅力。原来高控制下的陪伴,往往会遏制婴幼儿的个性,会束缚婴幼儿的天性,使婴幼儿不敢大胆去尝试。当然,这距离要与年龄相吻合,年龄越小,关注度越高,更能够让孩子感到爱和安全。
三、引导家庭合作,用心陪伴身体力行
通过菜单式培训、亲子活动,家长对陪伴教育有了更深入地了解,理论需要实践得以落实,陪伴的行为需要巩固才会有效。于是我们采用发放《亲子陪伴时间记录表》《家庭公约建议单》《高质量陪伴记录表》等,使家长对陪伴的意识和行为更加到位。
1.时间的保证:自己的孩子自己带
高质量陪伴首先要有时间的保证。美国某研究中心认为,家长陪伴孩子的底线时间是每周21.2个小时。当然,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具体的时间并不一定,但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参数,没有时间是肯定不对的。陪伴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孩子会每天对这段时间有一个期待。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在相对比较固定的时间陪伴孩子。同时,还应该重视父亲的陪伴。大量的研究发现,相比母亲,父亲的陪伴是远远不足的,我们希望父母都能走在“回家和孩子吃饭”的路上,每日“家庭共处1小时”,拒做“失陪族”。我们建议家长做好如下陪伴记录。
家长也可以采取“家庭公约”的方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两岁的阿梨是个开朗活泼、能说会道、人见人爱的孩子,可以说长相和个性都集中了爸妈的优点。据他的爷爷奶奶说,尽管阿梨的爸妈都是白领,工作很忙,但约定每周每人外出应酬最多不超过一次。他们的加班资料宁可带到家里做,也不会很晚回家。而且他们有明确的分工,没有特殊的情况,每周一、三、五晚上的18:00~20:00由爸爸来陪伴她。如果爸妈偶尔有事情,他们也会在九点之前回家。阿莉的爸妈认为,陪伴孩子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2.质量的保证:用心陪伴的建议和要求
时间的保证是基础,要实现高质量的陪伴,更需要爱的情感投入,用心才是最重要的。“高质量陪伴”是指能够对婴幼儿的成长起到积极影响的父母陪伴,是一种亲子双方身心俱在的陪伴,是父母“时间+心思”的陪伴。父母不仅和婴幼儿共度时光,而且通过积极的沟通和引导,让婴幼儿从中获益。为了让家长更清晰地了解并对照实施,也有利于继续反思——改善,解决新的问题,我们制定了如下陪伴情况反馈表。
每一个孩子的长大,都离不开适时、适性的教育,最高境界的教育就是融在日常生活的陪伴中,实施无痕的教育。让我们把握0~3岁婴幼儿成长的关键期,家园互动,形成合力,花足够的心思,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爱的情感陪伴孩子慢慢向前走,和孩子一起欣赏成长旅途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