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根据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关研究,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较好地阐述了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措施。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面向社会;职业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052-0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员意识到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各地区返乡创业的社会人员来说,由于他们缺乏相关的职业技能,增加了他们的创业难度,所以需要各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一、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众多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社会对其的评价及认可,但地方高职院校发展一直以来有其发展的局限性(如受教育资源、教育对象、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应如何有效发挥自身的优势,展示自身的特色专业魅力,更好地顺应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发展空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以湖南永州的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例进行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还是比较艰难的,主要原因有这几个方面:(1)自我提升意识薄弱。社会上好多工作人员不愿意抽出时间去学习,去深刻认识他们的工作技能中的缺点,认为他们现在能够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没必要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2)培训缺乏组织性与系统性。返乡创业人员得不到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增加了创业难度。(3)高职院校在对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时,培训流于形式。忽略了培训的质量,很多培训缺乏考核性,培训效果不佳。(4)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多的职业院校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时,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适用性与地方化。这些都不利于地方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推广,也不利于促进当地新兴行业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措施
(一)宣传发动,正确引导,加强社会人员对职业技能的认识
永州,是湖南较偏远的山区,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在那里,经济相对落后,观念也相对滞后,高职院校应积极走访,多宣传,多发动,让大家认识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让广大老百姓看到科技致富的成效。例如,在市区、乡镇定期举办职业技能知识专题宣传课,让老百姓看到职业技能培训给受培训人员带来的效益,鼓励大家去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课,使他们逐步认识到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二)联系群众,发展教育,加强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永州,因与广西、广东毗邻,很多农民外出打工,而随着他们对技能的掌握,有不少农民工返乡选择自主创业,但是由于他们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使他们的创业过程步履维艰,强烈地削弱了他们的积极性。而乡镇创业主要是有关农业方面的创业,当地的高职院校应尽最大可能挖掘当地的资源,紧密联系当地群众,为此可以在学院组建一支有关农业技能教育的师资队伍,有针对性地对返乡创业人员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素养,让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
(三)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推广当地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
高职院校在对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时,应该有针对性地对不同行业的社会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要因地制宜,根据永州的特点、永州的发展模式,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开展“三农”培训,像生猪养殖培训、柑橘种植培训、养老院护理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乡镇干部培训,还可以针对职业院校的一些特色专业,开展一些如护理骨干教师培训、乡村医生培训、妇幼保健师培训、公共营养师培训、育婴师培训、心理咨询师培训等众多的培训项目。这些既有针对性地提高了当地相关行业人员的职业技能,也推广了职业院校的特色培训项目,还推进了新兴行业与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端正态度,提升技能,改正获得培训证书提高工资和职位的错误观念
对于社会上那些只想获得证书的人要进行严格的思想教育,并且在培训结课考试时注重专业技能的考核,将考核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通过他们工作中的专业技能的表现予以考核成绩,对于专业考核不及格的再进行下一轮的培训,从根本上打消那些只为考证而不去真正掌握专业技能的社会人员的侥幸心理,这样也可以有效地增加我国持证人员的真实本领。
(五)与政府、企业联手,落实好高职院校對社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关政策
为保障各地区对社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各地方的教育部门应该成立相关的教育基地,鼓励社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各地方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关系,也可以实行订单培养,对各地方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的、对口的职业培训,培养更专业的人才,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与发展潜力。
通过以上对永州社会人员职业技能掌握情况及对加强社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措施分析,我们更应该重视社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当地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促进高职院校与当地经济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赵浩兴.关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战略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3):29-31.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面向社会;职业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052-0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员意识到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各地区返乡创业的社会人员来说,由于他们缺乏相关的职业技能,增加了他们的创业难度,所以需要各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一、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众多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社会对其的评价及认可,但地方高职院校发展一直以来有其发展的局限性(如受教育资源、教育对象、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应如何有效发挥自身的优势,展示自身的特色专业魅力,更好地顺应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发展空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以湖南永州的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例进行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还是比较艰难的,主要原因有这几个方面:(1)自我提升意识薄弱。社会上好多工作人员不愿意抽出时间去学习,去深刻认识他们的工作技能中的缺点,认为他们现在能够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没必要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2)培训缺乏组织性与系统性。返乡创业人员得不到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增加了创业难度。(3)高职院校在对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时,培训流于形式。忽略了培训的质量,很多培训缺乏考核性,培训效果不佳。(4)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多的职业院校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时,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适用性与地方化。这些都不利于地方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推广,也不利于促进当地新兴行业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措施
(一)宣传发动,正确引导,加强社会人员对职业技能的认识
永州,是湖南较偏远的山区,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在那里,经济相对落后,观念也相对滞后,高职院校应积极走访,多宣传,多发动,让大家认识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让广大老百姓看到科技致富的成效。例如,在市区、乡镇定期举办职业技能知识专题宣传课,让老百姓看到职业技能培训给受培训人员带来的效益,鼓励大家去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课,使他们逐步认识到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二)联系群众,发展教育,加强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永州,因与广西、广东毗邻,很多农民外出打工,而随着他们对技能的掌握,有不少农民工返乡选择自主创业,但是由于他们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使他们的创业过程步履维艰,强烈地削弱了他们的积极性。而乡镇创业主要是有关农业方面的创业,当地的高职院校应尽最大可能挖掘当地的资源,紧密联系当地群众,为此可以在学院组建一支有关农业技能教育的师资队伍,有针对性地对返乡创业人员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素养,让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
(三)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推广当地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
高职院校在对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时,应该有针对性地对不同行业的社会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要因地制宜,根据永州的特点、永州的发展模式,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开展“三农”培训,像生猪养殖培训、柑橘种植培训、养老院护理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乡镇干部培训,还可以针对职业院校的一些特色专业,开展一些如护理骨干教师培训、乡村医生培训、妇幼保健师培训、公共营养师培训、育婴师培训、心理咨询师培训等众多的培训项目。这些既有针对性地提高了当地相关行业人员的职业技能,也推广了职业院校的特色培训项目,还推进了新兴行业与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端正态度,提升技能,改正获得培训证书提高工资和职位的错误观念
对于社会上那些只想获得证书的人要进行严格的思想教育,并且在培训结课考试时注重专业技能的考核,将考核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通过他们工作中的专业技能的表现予以考核成绩,对于专业考核不及格的再进行下一轮的培训,从根本上打消那些只为考证而不去真正掌握专业技能的社会人员的侥幸心理,这样也可以有效地增加我国持证人员的真实本领。
(五)与政府、企业联手,落实好高职院校對社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关政策
为保障各地区对社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各地方的教育部门应该成立相关的教育基地,鼓励社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各地方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关系,也可以实行订单培养,对各地方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的、对口的职业培训,培养更专业的人才,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与发展潜力。
通过以上对永州社会人员职业技能掌握情况及对加强社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措施分析,我们更应该重视社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当地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促进高职院校与当地经济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赵浩兴.关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战略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3):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