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中芯国际越来越具有国资背景,有强势的政府作为后盾,但未来仍难以判断这家公司的走势
没人想到,张汝京会这样黯然走下舞台,没有掌声,只有悲情。也不会有人想到,老对手台积电有朝一日会成为中芯国际(00981.HK)的第三大股东。张汝京的谢幕是在去年11月10日,当天,中国内地最大的集成电路晶片代工企业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宣布,其CEO张汝京辞任,由半导体设备巨头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前任全球副总裁王宁国出任总裁和CEO一职,王还曾担任过国资背景的上海华虹集团CEO。 当天,持续了几年的台湾积体电路制造服务有限公司控告中芯国际窃取商业机密一案达成和解,中芯国际将赔偿台积电2亿美元现金,并在2013年底前付清;同时,出让给台积电17亿股股份,相当于公司已发行股本约8%。此外,台积电还获授予认沽权证,可以每股1.3港元的价格认购另外6.96亿股股份。交易完成后,台积电将持有中芯国际10%的股份。张汝京的老对手也是曾经的老上司台积电创始人、董事长张忠谋终于少了心腹大患。 自中芯国际2000年成立以来,外界看到,不论是连年亏损,还是面对台积电的强大诉讼,张汝京打造大陆“台积电”的雄心始终未减。过去9年时间里,在张汝京的努力下,中芯国际已经是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芯片代工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但这一切并没有让大股东和董事会继续宽容下去。中芯国际的张汝京时代可谓命运多舛,除了短暂的赢利外,大部分时间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批评者认为,张汝京过于重视建厂和产能扩张,只安于纯代工模式,从长期看,对于一家从事芯片产业的高科技企业来说,难以有竞争优势和应对市场变化的强大能力。 而在技术上的短板也成为中芯国际被台积电送上被告席的主要原因。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双方多次兵戎相见,台积电始终抓住中芯国际不放,本刊曾在2006年的年终特刊中对双方的恩怨情仇有过详细的报道,可以看出张忠谋多么希望除掉这个宿怨已久的对手(参见《商务周刊》2006年12月20日杂志《芯片江湖恩怨录》一文)。不断的诉讼缠身明显影响了中芯国际的发展,给本来营利能力不佳的这家公司雪上加霜。去年11月4日,美国法院最终判决,中芯国际窃取并使用竞争对手台积电商业机密成立,台积电狮子大开口,开出了10亿美元的赔偿请求。也正是中芯国际的败诉,再加上长久亏损,加速了中芯国际两大股东大唐控股和上海实业对张汝京的罢黜。 随后,王宁国开始主政中芯国际,有业内人士分析,中芯国际选择王宁国可能有着更深层意味。王曾任职华虹集团,较早时曾有过整合上海半导体产业、打造垂直一体模式的思路。而几年来一直有传闻说,有关方面可能希望将中芯与华虹或上海另一半导体企业宏力整合,甚至不排除“三合一”。 中芯国际虽然进入了新的时代,但王宁国接手的却是一个沉重的企业。他上任不久,中芯国际发布的2009年第四季财报显示,该季净亏损4.823亿美元,同比亏损幅度增加245.8%。当然,这其中主要包括与诉讼和解相关的费用2.997亿美元。另外,王宁国上任后,不得不首先稳定团队以及稳定客户关系。外界也注意到,王上任后不久即公布了一项“机构精简计划”,意在推动公司组织结构变革,核心是调整上层管理队伍与基层队伍,融合技术、生产、市场等资源,提高运营效率。王宁国初上任的“三把火”虽温和,却基本稳定了军心。 中芯国际在张汝京时代,通过自建、当地政府共管与合资等模式,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汉、成都、深圳等地建立6座8寸晶圆厂与5座12寸晶圆厂,这被业内称为“菱形布局”。这种模式是由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中芯国际提供托管服务,虽然缓解了中芯国际的资金压力,但并没有在赢利上为其有过多贡献,相反,除了中芯国际的上海、天津晶圆厂一直都在获利,成都与武汉的工厂表现不理想,被认为是拖累中芯无法转亏为盈的主因之一。 上任不久,王宁国就透露出要评估关闭武汉与成都的两座晶圆厂的想法,但这引起了地方政府的不满,最终经过双方协商,改变了先前武汉和成都两家芯片厂客户将款项交给地方政府、中芯国际只收取一笔托管费的经营方式,这两家芯片厂变成中芯国际的代工厂,客户直接将订单和款项交给中芯国际。今年第二季度,两座芯片厂为中芯国际贡献了1770万美元的收入,占总体的4.6%。但媒体分析,这两座工厂目前仍对其毛利率构成负担,随时有被出卖的风险,今年7月份,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挂出一则公告,称成都芯片厂的相关股东欲以118825万元的价格转让该公司旗下所有资产。 与此同时,王宁国上任后,为扭转市场和提高毛利,开始重视中国内地市场和提高90纳米及以下工艺先进制程的产能,效果明显,根据今年8月中芯国际公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内地市场的销售额在中芯国际的比重,已经从之前两个季度的21.9%和24.4%提高到28.7%;90纳米及以下工艺先进制程在中芯国际总产能中所占比重,从之前两个季度的18.7%、20.3%增加到23.6%。 这份季报似乎让外界看到中芯国际走出长久困扰自己的亏损梦魇。财报显示,该季内营收3.811亿美元,同比增长42.5%;净利润9603.7万美元。而就在今年第一季度,中芯国际仍亏损1.81亿美元。 根据公司的报告,今年第二季度中芯国际的毛利率继续上扬,从之前两个季度的7.6%、14.6%上升到15.6%,是2007年第一季度以来毛利率最高的季度,并且该公司预计今年第三季度的毛利率将继续提高到20%—22%。王宁国由此乐观地断言中芯国际“正走向持续赢利”。 但外界认为,中芯国际突然扭亏为盈的主要原因是台积电为获得中芯国际2%的认购权而付出的5.6亿港元,如果没有这笔钱,中芯国际将不可避免地迎来第13个季度的亏损,亏损额约为990万美元。 虽然中芯国际越来越具有国资背景,有强势的政府作为后盾,但未来仍难以判断这家公司的走势。起码,从核心技术上看,目前仍难判断新领导如何带领中芯国际摆脱代工模式。
没人想到,张汝京会这样黯然走下舞台,没有掌声,只有悲情。也不会有人想到,老对手台积电有朝一日会成为中芯国际(00981.HK)的第三大股东。张汝京的谢幕是在去年11月10日,当天,中国内地最大的集成电路晶片代工企业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宣布,其CEO张汝京辞任,由半导体设备巨头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前任全球副总裁王宁国出任总裁和CEO一职,王还曾担任过国资背景的上海华虹集团CEO。 当天,持续了几年的台湾积体电路制造服务有限公司控告中芯国际窃取商业机密一案达成和解,中芯国际将赔偿台积电2亿美元现金,并在2013年底前付清;同时,出让给台积电17亿股股份,相当于公司已发行股本约8%。此外,台积电还获授予认沽权证,可以每股1.3港元的价格认购另外6.96亿股股份。交易完成后,台积电将持有中芯国际10%的股份。张汝京的老对手也是曾经的老上司台积电创始人、董事长张忠谋终于少了心腹大患。 自中芯国际2000年成立以来,外界看到,不论是连年亏损,还是面对台积电的强大诉讼,张汝京打造大陆“台积电”的雄心始终未减。过去9年时间里,在张汝京的努力下,中芯国际已经是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芯片代工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但这一切并没有让大股东和董事会继续宽容下去。中芯国际的张汝京时代可谓命运多舛,除了短暂的赢利外,大部分时间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批评者认为,张汝京过于重视建厂和产能扩张,只安于纯代工模式,从长期看,对于一家从事芯片产业的高科技企业来说,难以有竞争优势和应对市场变化的强大能力。 而在技术上的短板也成为中芯国际被台积电送上被告席的主要原因。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双方多次兵戎相见,台积电始终抓住中芯国际不放,本刊曾在2006年的年终特刊中对双方的恩怨情仇有过详细的报道,可以看出张忠谋多么希望除掉这个宿怨已久的对手(参见《商务周刊》2006年12月20日杂志《芯片江湖恩怨录》一文)。不断的诉讼缠身明显影响了中芯国际的发展,给本来营利能力不佳的这家公司雪上加霜。去年11月4日,美国法院最终判决,中芯国际窃取并使用竞争对手台积电商业机密成立,台积电狮子大开口,开出了10亿美元的赔偿请求。也正是中芯国际的败诉,再加上长久亏损,加速了中芯国际两大股东大唐控股和上海实业对张汝京的罢黜。 随后,王宁国开始主政中芯国际,有业内人士分析,中芯国际选择王宁国可能有着更深层意味。王曾任职华虹集团,较早时曾有过整合上海半导体产业、打造垂直一体模式的思路。而几年来一直有传闻说,有关方面可能希望将中芯与华虹或上海另一半导体企业宏力整合,甚至不排除“三合一”。 中芯国际虽然进入了新的时代,但王宁国接手的却是一个沉重的企业。他上任不久,中芯国际发布的2009年第四季财报显示,该季净亏损4.823亿美元,同比亏损幅度增加245.8%。当然,这其中主要包括与诉讼和解相关的费用2.997亿美元。另外,王宁国上任后,不得不首先稳定团队以及稳定客户关系。外界也注意到,王上任后不久即公布了一项“机构精简计划”,意在推动公司组织结构变革,核心是调整上层管理队伍与基层队伍,融合技术、生产、市场等资源,提高运营效率。王宁国初上任的“三把火”虽温和,却基本稳定了军心。 中芯国际在张汝京时代,通过自建、当地政府共管与合资等模式,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汉、成都、深圳等地建立6座8寸晶圆厂与5座12寸晶圆厂,这被业内称为“菱形布局”。这种模式是由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中芯国际提供托管服务,虽然缓解了中芯国际的资金压力,但并没有在赢利上为其有过多贡献,相反,除了中芯国际的上海、天津晶圆厂一直都在获利,成都与武汉的工厂表现不理想,被认为是拖累中芯无法转亏为盈的主因之一。 上任不久,王宁国就透露出要评估关闭武汉与成都的两座晶圆厂的想法,但这引起了地方政府的不满,最终经过双方协商,改变了先前武汉和成都两家芯片厂客户将款项交给地方政府、中芯国际只收取一笔托管费的经营方式,这两家芯片厂变成中芯国际的代工厂,客户直接将订单和款项交给中芯国际。今年第二季度,两座芯片厂为中芯国际贡献了1770万美元的收入,占总体的4.6%。但媒体分析,这两座工厂目前仍对其毛利率构成负担,随时有被出卖的风险,今年7月份,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挂出一则公告,称成都芯片厂的相关股东欲以118825万元的价格转让该公司旗下所有资产。 与此同时,王宁国上任后,为扭转市场和提高毛利,开始重视中国内地市场和提高90纳米及以下工艺先进制程的产能,效果明显,根据今年8月中芯国际公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内地市场的销售额在中芯国际的比重,已经从之前两个季度的21.9%和24.4%提高到28.7%;90纳米及以下工艺先进制程在中芯国际总产能中所占比重,从之前两个季度的18.7%、20.3%增加到23.6%。 这份季报似乎让外界看到中芯国际走出长久困扰自己的亏损梦魇。财报显示,该季内营收3.811亿美元,同比增长42.5%;净利润9603.7万美元。而就在今年第一季度,中芯国际仍亏损1.81亿美元。 根据公司的报告,今年第二季度中芯国际的毛利率继续上扬,从之前两个季度的7.6%、14.6%上升到15.6%,是2007年第一季度以来毛利率最高的季度,并且该公司预计今年第三季度的毛利率将继续提高到20%—22%。王宁国由此乐观地断言中芯国际“正走向持续赢利”。 但外界认为,中芯国际突然扭亏为盈的主要原因是台积电为获得中芯国际2%的认购权而付出的5.6亿港元,如果没有这笔钱,中芯国际将不可避免地迎来第13个季度的亏损,亏损额约为990万美元。 虽然中芯国际越来越具有国资背景,有强势的政府作为后盾,但未来仍难以判断这家公司的走势。起码,从核心技术上看,目前仍难判断新领导如何带领中芯国际摆脱代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