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畑勋

来源 :海外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linu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畑勋和宫崎骏是挚友,他们在吉卜力工作室的合作曾经引起动画界的巨大变革。4月5日晚,这位日本电影人与世长辞。
  “宫崎骏说我大概是一个懒巨人的后代。是宫崎骏的出现动摇了我的懒惰,赶走了我那些糟糕的想法,敦促着我重新回到工作中去。”高畑勋和宫崎骏一起成立了吉卜力动画工作室,他们的“作者电影”曾引起日本乃至全世界动画领域的巨大变革。高畑勋鲜少出现在大众视野,出现时经常带着一副严肃的表情,他也并不习惯出现在领奖台上。如果要说他的缺点,或许就是他的电影太多样化,每个作品之间画风迥异。和宫崎骏相比,他的电影并不会立马就被观众欣赏,也并不如宫崎骏的电影那样充满诗意。高畑勋是宫崎骏的前辈,他和宫崎骏既是良师也是益友,他对宫崎骏有着严苛的要求。高畑勋和宫崎骏差不多同时间宣布退休,《辉夜姬物语》(2013)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宫崎骏几度复出,而他从未松口。在被肺癌困扰许久之后,4月5日晚上,高畑勋撒手人寰。
  高畑勋于1935年10月29日出生在日本三重县伊势市,为七兄弟当中的老幺。高畑勋2014年接受本报采访时曾说:“我的童年在日本西北部一个平凡的小城里度过,从那时起我的生活就一直普普通通的,甚至可以说是平庸了。”尽管他自认生活平庸,但他曾经经历过一场美军空袭,死里逃生。那一年他只有9岁。“那时就像在地狱,到处都是大火,我和姐姐同其他人走散了。当时只有我们两个人,没有其他家人,我俩流浪了好久,承蒙上天眷顾,我们才得以获救。”《萤火虫之墓》(1988)的结局就不像他自己的故事这么圆满了。《萤火虫之墓》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电影里他讲述了这段悲惨却又震撼人心的经历:两名儿童在敌军轰炸之后艰难求生的故事。
  青少年时期的高畑勋来到了日本首都东京,在著名的东京大学攻读法语文学专业。他对法国文学非常热衷,从贾克.普维到特吕弗都有涉猎,他还翻译过普维的作品。在谈话中,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理论史著作《电影是什么》的段落他也能信手拈来。他这一生都对保罗.格里莫(动画电影长片《国王与小鸟》和《牧羊女与扫烟囱少年》的导演)充满敬意,保罗·格里莫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电影观。高畑勋曾说:“是什么让我决定成为动画导演?是某一天我看着格里莫的电影,突然就明白了我不能局限于只向观众展示非现实的东西。我要在动画里寻找现实。”

执着不悔


  24岁那年,高畑勋加入了日本东映动画株式会社,他迅速成为了公司那群叛逆艺术家的一员。他多年来孜孜追求的现实主义首先通过电影的场面调度来实现。和宫崎骏相反,高畑勋是电影人而不是画师,他的非现实电影尽可能地向经典电影靠拢,同时也尽量保证人物情感和真实性都能够和动画表现一样强烈。在他的首部动画电影长片《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中,每个镜头都建立了层次感,高畑勋不仅让人物从画面的一侧移动到另一侧,还让它们从远景移动到近景。通过这种方式,他强化了图画的空间构造。也避免了人物的侧脸展现,让人物更具有立体感。
  这些执念促使他做了许多实验,做到了迪士尼没有做到的事情,但也远远超出了预算经费。《太阳王子》从1965年开始筹划,到1968年完成,期间他和管理层之间爆发了不少的矛盾。高畑勋希望影片中对不同势力的描绘能够更遵从于创作团队的思路,而对管理层来说,除了超预算,主创人员还不愿听从东映动画的安排把它画成一部仅仅面向少年儿童的电影。
  除此以外,村民对抗恶魔的故事也投射出高畑勋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末的政治诉求。2003年底,《太阳王子》在法国正式上映,高畑勋阐述了他在创作这部电影时的忧虑,以及影片与现代世界的关联:“那时候,整个日本社会都充斥着危机感和危险的想法,自然,这都和那个时代发起越战、美军进驻日本有关……随着伊拉克单边战争的开始,美国政府无力证明这场战争的合理性,我感觉此刻民间又一次掀起这些思潮70”高畑勋一直怀抱着和平主义,联合其他艺术家针对日本宪法第9条款成立了电影人协会,旨在支持日本宪法中禁止日本国持有战争力量的规定。另外,在《太阳王子》中,导演刻画的两个恶魔也反映了对环境破坏的担忧。几个世纪以来日本都在通过剥削大自然获取利益,工业化更是摧毁了日本的传统组织,从乡村和乡村集体组织开始,一步一步摧毁。

团队分工


  在高畑勋入职东映动画几年之后,他和宫崎骏终于合作了第一部电影《太阳王子》。他们的友谊和合作持续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他们俩一起参与东映动画工作室的工会活动,高畑勋担任副社长,宫崎骏是总秘书长。1971年他们离开了东映动画,但是他们的工作并没有完全分开,因为他们又一起加入了其他工作室,最后成立了他们自己的工作室。起初,宫崎骏是高畑勋的下属,画了不少动画,例如《阿尔卑斯山的少女》《三千里寻母记》《红发少女安妮》。但是他们二人的工作分配相当含糊,高畑勋曾说:“我和宫崎骏的理念是进行极其紧密的合作。”
  《熊貓家族》讲述了一个父母早逝独居的小女孩和一个头戴礼帽的大熊猫产生父女般情谊的冒险故事,在这部电影中首度出现了“龙猫”的原型。在制作《风之谷》的时候,宫崎骏要求“Paku”(他对高畑勋的昵称)成为这部电影的制作人,但是高畑勋拒绝了他。宫崎骏沮丧地向前记者、吉卜力工作室的第三位创始人铃木敏夫说:“我把我的整个青春都献给了高畑勋,但是我连一丁点回报都得不到。”高畑勋被说服之后,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经历了《太阳王子》的票房失败之后,高畑勋一度投入到电视剧的制作中,良久不曾参与动画电影长片的制作。1981年《小麻烦干惠》在日本上映,高畑勋创作了一个崭新的小女孩形象,年幼的她肩负着与她年纪不相称的责任。这是一场既疯疯癫癫又多姿多彩的喜剧,虽然经费有限,仍然反映了高畑勋电影一贯的主题——社会冷峻的一面。《大提琴手高修》是高畑勋最精心制作的作品,讲述了一个笨拙的乐手通过动物朋友的启发提升耐心与技艺的故事。直到二十几年之后,吉卜力工作室的名气打响,积累了一批忠实粉丝,这些电影才声名鹊起。   “制作一部电影,感觉就好像一起从山坡上滚下来。”高畑勋重复着这句话,来强调之后吉卜力工作室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1985年,高畑勋下定决心成立了吉卜力工作室,很长时间以来这里一直是动画工作者的一块绿洲,他们和吉卜力签订了长期合同,建立了稳定的团队,也创立了他们自己的技能和传统。他们就像是在这个行业里赌博,因为一部电影长片制作完成之后和下一部长片开始制作之前,这段时间里吉卜力团队或多或少都是失业状态。虽然高畑勋是创始人之一,然而他一直都和吉卜力工作室保持一定的距离。他曾向宫崎骏解释说,一个电影人不应当成为一个拿工资的雇员。结果就有点让人不解了,吉卜力工作室的创始人仅仅承担了顾问一角。和宫崎骏的名作《龙猫》同时在日本上映的高畑勋的代表作《萤火虫之墓》(1988)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悲伤的电影之一了。它讲述了哥哥清太和妹妹节子在被轰炸之下悲惨的命运,情节丰富,结局令人心碎。其实在创作的时候导演掺杂了他个人的童年经历,意图保留一种无忧无虑的纯真,来对抗饥饿、遗弃和成人世界的吝啬。

极致现实


  即使高畑勋是一个周到细致的制作人,对负责跟进电影制作过程和把控经费的人来说,他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噩梦。完美主义的高畑勋也是一个写作迷,他写了一本又一本的笔记,痴迷于细节,甚至不惜一再推迟电影的上映日期。在拍摄《岁月的童话》(又译《记忆的点点滴滴》,1991)的时候,他细致地刻画了一个城市女孩的形象,讲述了她回想童年的故事。影片中,高畑勋描绘了主角回到乡下采摘,用红花染布的场景,场景在天与地之间来回切换,以配合原作中提及的歌曲。这部影片也展现了高畑勋和宫崎骏之间的不同点:后者善于让影片中的元素尽可能地向现实靠拢,同时又保留一定的幻想空间,而前者则追求一种极致的现实主义。高畑勋最后几部作品都具有幻想的色彩,例如《百变狸猫》中的狸猫和《辉夜姬物语》中从竹子里诞生的公主。
  他和宫崎骏的不同还在于,在他的电影里,主角不是影片的唯一视角。2007年,高畑勋解释道:“我从来都没有尝试过让观众全身心沉浸在作品的世界里,我想做的是让他们稍稍置身事外,让他们观察这些人物和影片建立的世界,但又不忘记自己看客的身份。我尽量让他们能够一边观影一边思考。有时候,我希望观众能够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影片中的人物。”高畑勋的作品缺乏图形模块,这一点在他最后几部电影长片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我的邻居山田君》(1999)里,他仅仅采用了非常简单的线条和石井寿一四格漫画(曾发表在《朝日新闻》)的形式,然后他埋首于日本绘画历史中寻求灵感。讲述一段不可能的爱情的《辉夜姬物語》(2013)就是从传统木板画的乡村图景中汲取灵感,进而在结尾处抽象展现。
  长达两个小时的纪录片《梦与疯狂的王国》记录了吉卜力工作室整整一年的工作,我们通过这一珍贵影片得以一窥高畑勋的幕后生活。正当宫崎骏努力创作《起风了》的时候,他志同道合的伙伴高畑勋却处在相对远离核心创作团队的状态。甚至有的时候连制作人都找不到他。制作人焦急万分,只能拼命赶进度。电影大师高畑勋对《辉夜姬物语》这部作品精益求精,这部改编自日本古典故事的动画电影的上映日期也一再推迟。它成为了高畑勋生前的最后一部杰作,也可以说是他的“天鹅绝唱”。
  [译自法国《解放报》]
其他文献
苏州人,1955年生,出自与传承了江南庞元济(虚斋)收藏世家的庞氏鉴别体系,12岁学习传统书画艺术,自幼生活和融合于苏杭一带的艺术环境中,凭借家学长期研读传统艺术和文化。曾在北京文联、北京国际艺苑艺术部、东方美术交流学会、东吴阁画店任过职。曾为红楼梦学会会员、虚斋文化艺术研究会创始人(筹备中)。作品曾入选中国美术馆等国内外重大展览并获奖。作品曾被全国政协选为国礼,赠送给英国外交大臣大卫·米利班德。
纵然世间繁华万千,人们在疲惫之时,最渴望的依然莫过于在一个温暖的港灣歇歇脚,时代、世界最终浓缩于那间属于自己的小屋。它或许豪华,或许简陋,它洋溢着年轻人的希冀,也透露出他们对未知世界的些许惶恐。南非摄影师约翰·萨克里用镜头记录下年轻人的卧室,在这些作品中,我们或许能够从小屋看到世界,从个人看到民族,从时代看到历史。
为了进行医学研究,人类会在动物身上试验新研发的药物或最新型的手术。看到被关着的小猫小狗和等待被开颅的猴子,爱心人士和動物保护组织提出抗议:动物实验太过残忍而且是非必要的。但另一方面,科学家又用数据证明了动物实验对于治疗人类某些疑难杂症的必要性和重大贡献。关于动物实验的争论究竟孰是孰非?这是我们整个社会都在面临的良心考验。同情心和科学研究之间的对决  2015年,欧洲百万余民众签名上书至欧盟委员会,
额外的知识会使我们变糊涂?“智能中风”这种大数据时代的恶疾正在侵袭现代都市。为什么每个人都喜欢黏在互联网上?如何才能不在信息社会中迷失自我?智能生活对我们的大脑造成了何种影响?2005年,伦敦大学心理学家格伦·威尔逊进行了一项试验,试验对象是办公室职员,实验条件是我们熟悉的日常工作环境:办公室职员在工作时间经常被短信、电话、邮件和社交网络上的消息打断。研究人员测验了受试者的智商,结果显示,这种日常
美国的移民政策正在撕裂家庭,散布恐惧。移民政策许多无证移民家长被迫与拥有美国国籍的孩子分开。查到自己家,孩子也变得极为敏感焦虑,害怕有一天到自己头上。由于大量的家庭团聚签证申请积压,再相聚的日子变得遥遥无期。去年3月一个周五的早上,不到7点半,亚历杭德罗便与妻子玛丽亚还有两个年幼的女儿道别,然后赶去上班。他开车还没走多远,在离他家4个街区,接近加利福尼亚州贝克尔斯菲市的地方,他看见两辆毫不起眼的车
经济前景、人口爆炸、移民问题……非洲的发展关系着世界的未来。1991年,塞内加尔总统阿卜杜·迪乌夫通过《费加罗报》呼吁欧洲维持对非洲大陆的援助。“你们面临着大量非洲人涌入的危险,他们为苦难所驱,将潮水般地涌现在北部的国家。即使针对人口迁移立法,也是白费劲,你们无法阻止这波浪潮,因为臂膀是拦不住大海的……非洲北边的欧洲人要知道,你们和非洲人住在同一个地球村。支援非洲发展关切你们的利益。”大约30年后
随着职场和商业的国际化,英语交流能力变得越来越必要。但是,学习英语的确要花费不少精力,这时,翻译软件和英语学习应用就帮上了大忙。有了它们,人们又能向国际化迈出一大步了。三成客户是外国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职场中突然遇到需要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情形。即便没到迅销或乐天那样将英语作为公司内部通用语言的程度,也可能会有类似的情况。在我们进行的问卷调查中,不少人做出了痛苦的回答。一位小学老师说:“来我们学
你常在社交网络上诉说自己的不幸吗?“分享热”后的“丧文化”社交网络让每个人都开始疯狂地展示自己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面,但这种“分享热”过后,“丧文化”也逐渐兴起——人们通过社交网络,倾诉不幸经历和抑郁故事,公开谈论暴力事件和敏感话题。美国《时代周刊》2017年“年度人物”的当选者是“打破沉默者”(The SilenceBreakers)——指揭露各行各业性骚扰和性侵事件的广泛人群。从首批指控好莱坞大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一般来说,人们遇到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时就会笑。今天,我们尝试为人们发笑的原因找到理论依据,看看人们究竟在笑些什么。美国作家E·B·怀特曾经说过:人们可以像解剖一只青蛙那样剖析笑点。但是青蛙在解剖的过程中会死去,分析笑点也会令原本妙趣横生的笑料变得索然无味,经过解释的笑话同青蛙残骸一样,笑点支离破碎,青蛙失掉性命,除了搞科研也别无他用了。然而,哲学家、科学家以及一部分追求严密逻
过去几个月里,一款名为Wecroak的手机应用,每天5次提醒我,人终会死去。它会在某个时间点突然出现,而且总是传达同样的直自信息,毫不拐弯抹角:不要忘记,你终将会死去。发送这样的信息是Wecroak唯一的功能。根据该应用网站的介绍,这些信息“如同死神一般,会在任意时间随机出现:并伴有一段名人警句,旨在鼓励人们“沉思、有意识地呼吸或冥想”。这些警句乍一看会让人们感到恶心甚至产生绝望情绪,但它们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