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25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07-02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有个性、有喜好、有悲伤、有寂寞。由于语言文字的习得水平,他们不一定能完整、准确表达所观、所思、所念、所感;他们习惯了课本和教师教给的模式和方法,他们的模仿大于创造。小学生的作文更多的是写人、记事。抒情、议论偶尔为之,还尚且稚嫩。他们需要引导、更需要解放,放开手脚让他们活动,开放感官让他们感受,焕发潜能,让他们成长。
在作文教学中适度自由的内容和形式,可以使他们更迅速感受语言文字表达的魅力,提升他们表达的兴趣,从而更快使其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温和、宽容的评价则是孩子们习作过程中最需要的,特别是在下面几种情况下:
1应对乏味作文
一个老师对着学生作文向我大倒苦水:“五年级的学生了,天天经过校园,写篇《校园一角》,干巴巴不到300字,一个个叫苦连天,还有的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抄袭的,校园里居然柳树成行。”回到家,我自己也试着写一篇《校园一角》,却发现日日经过的校园竟没有特别之处值得我写下来。我体会到孩子们的感受,缺乏敏感地感受生活的心灵,没有新鲜和刺激来提升写作的欲望,可能造就的就是乏味的作文。同样乏味的还有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一天24小时,去掉做作业、吃饭、睡觉的时间,属于他们自己玩耍、体验别的生活时间少得可怜。节假日多少孩子又赶去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我们怎么能要求这样生活的孩子写出妙趣横生的作文?
我在杂志上看到有所小学进行一种尝试,即合并思品、劳动、社会等科目为综合实践课,合并的目的有二。其一给孩子留出自由支配的时间。合并科目为孩子们每天留出一节课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学生可以到阅览室看书,可以参加兴趣活动,也可以做作业。其二,整合课程资源,从原来重知识、重讲述,改为重学生自我阅读心得,重交流相关材料,重社会调查和实践。此举虽然旨在改变副科教学,依我看,利用得好,对作文教学的意义也很大。首先,还给孩子自我支配的时间,他们有了从事感兴趣活动的可能。大量的人文科学方面的阅读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增进了他们的间接经验,丰富了他们的选材范围、写作内容。其次,大量的教师参与指导或自我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丰盈了他们平淡的生活,直接经验的增加,增进了他们表达的兴趣和素材。如,一个班的科学老师上《吃的学问》一课,从孩子的日记里,我感受到他们的兴奋,不仅有食物的多样,更有食物的美味。平时只写300字的作文,一下子到了800多字,好几个孩子甚至写到1500多字。乏味没了。这是不是一条消除乏味作文的途径呢?
2应对“出格作文”
我所认识的一位小学生曾被老师撕了两次周记,第一篇的题目是《事情不该是这样的》,写了没有完成作业的孩子被老师惩罚一事,批评老师的行为;第二篇的题目是《劳动可耻吗?》叙述了他被“罚扫”一事,对以劳动作为惩罚手段提出疑问。从第二次被撕习作之后,近一年过去了,他再没写过类似的带评论性的作文。
如果说让学生撕作文、重写作文是个别教师的素质问题,不足以作为普遍现象研究的话,在我们的作文评价中忽视孩子的独特体验和个体特征,确是普遍存在的。我看过一篇足球评论的作文,对小学六年级孩子来说,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布局谋篇都堪称佳作,但老师觉得孩子的语言不严肃,形式不伦不类,小学生不该写成这样,因而评分很低。
我们的作文教学似乎还承载着“文以载道”的道德教化的功能,思想内容是否健康还是作为评判作文好坏的首要标准之一。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作文教学“淡化问题”要求,但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还是习惯于用记叙文的“三段论”来衡量学生的作文是否完整,形式是否合乎规格。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所谓的“出格作文”正是孩子们对显示的观察和思考,是他们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即使有些偏差,也是应该肯定的。宽容和肯定会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和写作的欲望。引导和激励可以让他们提升对作文的兴趣,升华对事物的看法,开始其创新的生命。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孩子们可以敏锐感受到最新的信息,或者说他们本身就是敏感的信息源,他们可以从各种便捷的通讯和传媒中学习和思考。“出格作文”会越来越多,所谓的“格”也会越来越伸展其外延,深化其内涵,以适应新的教学、学习要求。如果我们让“格”所束缚,让他成为孩子们成长的羁绊,这样的“格”就该被打破。
对“出格作文”的评价,教师首先应该自省,是否有自我判断的失误;其次要分析原因,对学生的习作中观点有偏差的加以引导,形式有失误的,教给方法。但是,最重要的是温和而宽容的评价,肯定的态度。
3应对作文抄袭
有一个孩子抄袭了成人的作文,老师也许没有觉察,给他打了一个大大的“优”,这个老师也太粗心了。文中明显带有文言色彩的句子,孩子还未接触过。应该看出这不是孩子自己所写。孩子们有的时候或许会分不清模仿和抄袭的界限。
模仿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人最原始、基本的学习能力,幼儿时期的一言一行无不从模仿而来。在人类的“婴儿期”(原始人类)劳动的动作、口号、舞蹈基本是模仿动物的。模仿成为我们学习最常用、最便捷的方法,在初始学习阶段,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作文教学中,语言形式的习得、表达内容的选择往往从模仿所阅读、讲解的课文开始。低年级看样子写句子;中年级仿照课文写片段、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句子;高年级,观察一处景物,仿照课文的样子写一写等等,都是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学生在习作中模仿,是他们学习的一个必经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让他们从模仿中寻找语言表达的规律,习得语感,逐渐摆脱模仿带来的束缚,开始创作具有自我个性和独特体验的文章。在此期间,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如何区别模仿和抄袭:若语言形式是模仿的,那么你所表达的内容就必须是自己的;如若你表达的内容与别人类似,你就应该寻找别的表达形式,表达出属于自己的所观、所思。而抄袭就是不假思索,照搬别人的作品,语言形式、习作内容、词语运用都和人家一样。抄袭和盗窃一样,是偷了人家的精神产品。
在论文写作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经常要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引用资料,这应该是比较高级的写作形态,小学生用到的时候不多。但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提倡和开展,小论文、实验报告等新的写作形式将更多地出现在小学生的习作中。而信息社会的大量信息源,也要求学习者有较强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借鉴和引用别人的研究成果为我所用,成了作文教学的又一新课题。这个问题和模仿一样,处理不好会让孩子误入抄袭的歧途,所以在起步阶段就应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借鉴和引用的原则使用时间已证明正确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观点强调或证明自己的论点,为我所用,以我为主。引用要注明出处,观点一定是自己的。不能既引用别人的资料,又模仿人家的写作样式,同时还使用相同的观点,这样就是抄袭。
孩子的习作不能等同于成人的作品,成人的作品是表达,孩子的习作是学习表达。学习的过程就会有歧路、有误区、有失败,他们需要引导,更需要鼓励。
用温和而宽容的目光注视他们,用慈母般的爱、用理解的态度、用多样的尺度评价他们,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成为一个有丰富的触角,感受美丽人生的人。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有个性、有喜好、有悲伤、有寂寞。由于语言文字的习得水平,他们不一定能完整、准确表达所观、所思、所念、所感;他们习惯了课本和教师教给的模式和方法,他们的模仿大于创造。小学生的作文更多的是写人、记事。抒情、议论偶尔为之,还尚且稚嫩。他们需要引导、更需要解放,放开手脚让他们活动,开放感官让他们感受,焕发潜能,让他们成长。
在作文教学中适度自由的内容和形式,可以使他们更迅速感受语言文字表达的魅力,提升他们表达的兴趣,从而更快使其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温和、宽容的评价则是孩子们习作过程中最需要的,特别是在下面几种情况下:
1应对乏味作文
一个老师对着学生作文向我大倒苦水:“五年级的学生了,天天经过校园,写篇《校园一角》,干巴巴不到300字,一个个叫苦连天,还有的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抄袭的,校园里居然柳树成行。”回到家,我自己也试着写一篇《校园一角》,却发现日日经过的校园竟没有特别之处值得我写下来。我体会到孩子们的感受,缺乏敏感地感受生活的心灵,没有新鲜和刺激来提升写作的欲望,可能造就的就是乏味的作文。同样乏味的还有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一天24小时,去掉做作业、吃饭、睡觉的时间,属于他们自己玩耍、体验别的生活时间少得可怜。节假日多少孩子又赶去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我们怎么能要求这样生活的孩子写出妙趣横生的作文?
我在杂志上看到有所小学进行一种尝试,即合并思品、劳动、社会等科目为综合实践课,合并的目的有二。其一给孩子留出自由支配的时间。合并科目为孩子们每天留出一节课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学生可以到阅览室看书,可以参加兴趣活动,也可以做作业。其二,整合课程资源,从原来重知识、重讲述,改为重学生自我阅读心得,重交流相关材料,重社会调查和实践。此举虽然旨在改变副科教学,依我看,利用得好,对作文教学的意义也很大。首先,还给孩子自我支配的时间,他们有了从事感兴趣活动的可能。大量的人文科学方面的阅读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增进了他们的间接经验,丰富了他们的选材范围、写作内容。其次,大量的教师参与指导或自我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丰盈了他们平淡的生活,直接经验的增加,增进了他们表达的兴趣和素材。如,一个班的科学老师上《吃的学问》一课,从孩子的日记里,我感受到他们的兴奋,不仅有食物的多样,更有食物的美味。平时只写300字的作文,一下子到了800多字,好几个孩子甚至写到1500多字。乏味没了。这是不是一条消除乏味作文的途径呢?
2应对“出格作文”
我所认识的一位小学生曾被老师撕了两次周记,第一篇的题目是《事情不该是这样的》,写了没有完成作业的孩子被老师惩罚一事,批评老师的行为;第二篇的题目是《劳动可耻吗?》叙述了他被“罚扫”一事,对以劳动作为惩罚手段提出疑问。从第二次被撕习作之后,近一年过去了,他再没写过类似的带评论性的作文。
如果说让学生撕作文、重写作文是个别教师的素质问题,不足以作为普遍现象研究的话,在我们的作文评价中忽视孩子的独特体验和个体特征,确是普遍存在的。我看过一篇足球评论的作文,对小学六年级孩子来说,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布局谋篇都堪称佳作,但老师觉得孩子的语言不严肃,形式不伦不类,小学生不该写成这样,因而评分很低。
我们的作文教学似乎还承载着“文以载道”的道德教化的功能,思想内容是否健康还是作为评判作文好坏的首要标准之一。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作文教学“淡化问题”要求,但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还是习惯于用记叙文的“三段论”来衡量学生的作文是否完整,形式是否合乎规格。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所谓的“出格作文”正是孩子们对显示的观察和思考,是他们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即使有些偏差,也是应该肯定的。宽容和肯定会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和写作的欲望。引导和激励可以让他们提升对作文的兴趣,升华对事物的看法,开始其创新的生命。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孩子们可以敏锐感受到最新的信息,或者说他们本身就是敏感的信息源,他们可以从各种便捷的通讯和传媒中学习和思考。“出格作文”会越来越多,所谓的“格”也会越来越伸展其外延,深化其内涵,以适应新的教学、学习要求。如果我们让“格”所束缚,让他成为孩子们成长的羁绊,这样的“格”就该被打破。
对“出格作文”的评价,教师首先应该自省,是否有自我判断的失误;其次要分析原因,对学生的习作中观点有偏差的加以引导,形式有失误的,教给方法。但是,最重要的是温和而宽容的评价,肯定的态度。
3应对作文抄袭
有一个孩子抄袭了成人的作文,老师也许没有觉察,给他打了一个大大的“优”,这个老师也太粗心了。文中明显带有文言色彩的句子,孩子还未接触过。应该看出这不是孩子自己所写。孩子们有的时候或许会分不清模仿和抄袭的界限。
模仿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人最原始、基本的学习能力,幼儿时期的一言一行无不从模仿而来。在人类的“婴儿期”(原始人类)劳动的动作、口号、舞蹈基本是模仿动物的。模仿成为我们学习最常用、最便捷的方法,在初始学习阶段,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作文教学中,语言形式的习得、表达内容的选择往往从模仿所阅读、讲解的课文开始。低年级看样子写句子;中年级仿照课文写片段、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句子;高年级,观察一处景物,仿照课文的样子写一写等等,都是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学生在习作中模仿,是他们学习的一个必经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让他们从模仿中寻找语言表达的规律,习得语感,逐渐摆脱模仿带来的束缚,开始创作具有自我个性和独特体验的文章。在此期间,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如何区别模仿和抄袭:若语言形式是模仿的,那么你所表达的内容就必须是自己的;如若你表达的内容与别人类似,你就应该寻找别的表达形式,表达出属于自己的所观、所思。而抄袭就是不假思索,照搬别人的作品,语言形式、习作内容、词语运用都和人家一样。抄袭和盗窃一样,是偷了人家的精神产品。
在论文写作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经常要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引用资料,这应该是比较高级的写作形态,小学生用到的时候不多。但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提倡和开展,小论文、实验报告等新的写作形式将更多地出现在小学生的习作中。而信息社会的大量信息源,也要求学习者有较强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借鉴和引用别人的研究成果为我所用,成了作文教学的又一新课题。这个问题和模仿一样,处理不好会让孩子误入抄袭的歧途,所以在起步阶段就应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借鉴和引用的原则使用时间已证明正确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观点强调或证明自己的论点,为我所用,以我为主。引用要注明出处,观点一定是自己的。不能既引用别人的资料,又模仿人家的写作样式,同时还使用相同的观点,这样就是抄袭。
孩子的习作不能等同于成人的作品,成人的作品是表达,孩子的习作是学习表达。学习的过程就会有歧路、有误区、有失败,他们需要引导,更需要鼓励。
用温和而宽容的目光注视他们,用慈母般的爱、用理解的态度、用多样的尺度评价他们,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成为一个有丰富的触角,感受美丽人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