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中职生出现的种种问题,在开展班主任教育工作时,若教师能恰当运用黄步琪教授的“PAC理论”和“非期望行为”理论,尽量保持A心态,学生出现问题时和他们一起分析,并引导犯错学生调试心态,理智解决问题,一定会将“非期望行为”转化为“期望行为”。
【关键词】PAC理论 非期望行为 寻找期望动机 期望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179-01
中职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数是在初中学习不太好或中考失利的学生,所以上中职后,常常表现不爱学习,自我控制能力差,随意逃课,迷恋网络、抽烟、打架、谈恋爱等等,因此中职老师只知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恰当地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才能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才能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有幸到浙大培训学习,在聆听了浙江大学心理学教授黄步琪所作的《知人、知面、知心》的心理辅导讲座后,深受震撼。他在讲座中提到的关于人际交往和心理的挫折理论、冲突理论、认知理论和PAC理论对我们处理中职生的心理问题具有很好的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黄教授讲的“非期望行为”和“PAC理论”。
所谓“非期望行为”就是指那些不违纪,不违法,但也不符合自身期望的行为。以上所列的中职生的种种表现,就是我们所说的“非期望行为”,对于这些非期望行为,老师们既怒其不争,又非常着急地想要让他们马上改掉,有时甚至大动肝火,与学生俨然成了敌对关系,造成很多尴尬的场面。听了黄教授的讲座后,我找到了改变“非期望行为”的金钥匙。说来非常简单,这么有用的理论用三句话,九个字就可以概括。非期望行为——忽视它!寻找期望动机——引导它!期望行为——奖赏它!黄教授把人的行为剖析为有几个动机群,1号动机,2号动机,3号动机,4号动机,5号动机等等。在这些动机中有一些主导动机,比如,1号动机做作業,2号动机吃零食,3号动机看电视,4号动机看小人书,5号动机玩变形金刚。几种动机相互交锋,占第一位的动机就成了主导动机,就成了行为,其他动机就成为依附动机了。黄教授举到一个例子,他同事的儿子小强还有两个月就要考初中了,平时学习非常认真,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半个月过去了,有一天,老师决定考前让学生休息一个晚上,就布置了半个小时的作业,放学路上,小强就想:回家先做点什么事情呢?于是就产生了动机:1号动机做作业,2号动机吃零食,3号动机看电视,4号动机看小人书,5号动机玩变形金刚,6号动机给同学打电话。小强回家后,一想今天作业只有半小时的量,所以他想到了做作业,看电视,玩,吃零食等几种活动,最终觉得其他动机没意思,作业少等等再做,所以决定先看电视。于是3号动机就作为了主导动机,其他的成为依附动机了。正看得开心时,妈妈回来了,开门一看儿子竟然在看电视,马上一个巴掌,骂道你就知道看电视。这时儿子不服气了,你怎么说我就知道看电视啊?我把做作业放在首位的啊。结果儿子离家出走了。夫妻俩找了三四个小时,结果发现儿子躲在楼道里,又饿又狼狈。夫妻俩心疼啊!一个烧水,一个做饭,折腾了五个小时,作业还没开始做,半个小时的作业竟花了这么多时间,真正事倍功半。黄教授说道:小强看电视就是非期望行为,我们采取的办法应是忽视它!引导它!奖赏它!要刺激1号动机,干扰3号动机。后来妈妈就聪明了,看到儿子看电视就先把他看作姐姐的儿子,这样就平了心中的怒气。然后适时地问儿子:你今天作业做好了没有?一会儿再问作业要花多少时间啊?又问都有些什么作业啊?儿子被连续几问,看电视的兴趣也打断了,无心再看电视,只能自己去做作业了。与上次五个小时没做完半个小时的作业,这样一引导两分钟就去写作业了。这就是成功引导非期望行为的例子。
黄教授所举事例,我们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是经常可以碰到的。任教班上有个叫小泰的学生,上课经常迟到,在课堂上睡觉,下课就吵闹、打架,有时还要和任课老师顶嘴。结果引起了很多老师的不满,都说他是扶不上墙的阿斗。一次他又不知为什么跟其他任课老师顶嘴了,我火冒三丈,厉声呵斥他:“小泰,你就不能不捣乱,尊重老师吗?!”他听了,油腔滑调地说:“能啊!”但依然故我。课后我也找过他的家长谈话,家长为此狠狠地惩罚了他,但结果无济于事。我很失望: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别人又能怎样?爱怎样就怎样吧。于是我真正地漠视了他。听了黄教授的讲座后,我忽又对小泰内疚起来,我真的尽心了吗?他终归是我的学生啊,怎么能放弃他呢?我又想到了黄教授讲的“PAC理论”。何为“PAC理论”呢?即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心理状态构成的,即“父母”心态、“成人”心态、“儿童”心态构成。也有人根据这三种心态的英语名称的首字母简称为P心态、A心态和C心态,故整个理论简称为PAC理论。P心态是指命令對方接受信息的心理状态,A心态是指商量方式,使对方接受信息的心理状态,C心态以无知和冲动为标志,无理地使对方接受信息的心理状态。C心态是最糟糕的一种心态,最终使沟通失败。静下心来想想,我对小泰的态度不就是P心态吗?以权威为标志,命令对方接受信息的心理状态。而小泰讲话的心态不就是处于C心态吗?以无知和冲动为标志,表现出无理的心态。在这两种心态下的沟通,使双方都忍无可忍,最终沟通失败。也难怪小泰不接受。如果我以A心态的方式与小泰沟通,是否也会把他的情绪调试到A心态呢?因为在A-A心态下的沟通才能解决问题。于是我就刺激1号动机,干扰3号动机。于是我找他深谈了一次,告诉他:“老师相信你跟别人一样是好学生,只是没有把握好自己,没有找准自己的目标,老师会跟你一起找回原来的你。”听了我这番话开始他并不以为然,但随着谈话的深入,我了解到,原来他中学时并不是这样的,但由于中考失利,导致失去了上高中的机会,现在有点自暴自弃。我从他现在所学专业角度为他分析问题,慢慢地他开始转变了,说话也不像开始那么冲了。理解和信任是尊重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我尊重了他,他也学会以A心态的状态与人和谐相处了,于是我抓住机会和他私下谈了个协议。要他好好努力,先从改正迟到问题着手。渐渐地,迟到少了,惹事少了。接着我想他肯定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希望学到知识的。于是抓住他偶然的良好表现和点滴的闪光点,乘机表扬引导他,慢慢地,小泰不迟到了,作业也能及时完成,班级里的事爱帮忙了,劳动积极了。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期末考试他的成绩前进了好多名。见我来上课,老远就迎出来,帮我拿东西。由此可见,学生都是一样的,没有好学生与差学生之分,只有教师的教或不会教之分。我想我对小泰的教育就是黄教授说的“寻找期望动机——引导它!期望行为——奖赏它!”吧。我运用了非期望行为的转变方法,并且运用了“PAC理论”。让我期望的目标顺利完成了,并且避免了师生冲突,避免了很多不愉快的发生。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一件事啊!
针对中职生出现的种种问题,在开展班主任教育工作时,若教师能恰当运用黄教授的“PAC理论”和“非期望行为”理论,尽量一直保持像对小泰一样的A心态,班级出现问题时和学生一起分析,并且引导犯错学生调试心态,理智对待问题,解决问题,一定会将“非期望行为”转化为“期望行为”。
参考文献:
[1]龙丽英.后进生心理障碍及教育对策[J].贵州教育,2004(11)
[2]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黄步琪.知人、知面、知心——人际交往与组织沟通[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PAC理论 非期望行为 寻找期望动机 期望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179-01
中职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数是在初中学习不太好或中考失利的学生,所以上中职后,常常表现不爱学习,自我控制能力差,随意逃课,迷恋网络、抽烟、打架、谈恋爱等等,因此中职老师只知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恰当地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才能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才能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有幸到浙大培训学习,在聆听了浙江大学心理学教授黄步琪所作的《知人、知面、知心》的心理辅导讲座后,深受震撼。他在讲座中提到的关于人际交往和心理的挫折理论、冲突理论、认知理论和PAC理论对我们处理中职生的心理问题具有很好的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黄教授讲的“非期望行为”和“PAC理论”。
所谓“非期望行为”就是指那些不违纪,不违法,但也不符合自身期望的行为。以上所列的中职生的种种表现,就是我们所说的“非期望行为”,对于这些非期望行为,老师们既怒其不争,又非常着急地想要让他们马上改掉,有时甚至大动肝火,与学生俨然成了敌对关系,造成很多尴尬的场面。听了黄教授的讲座后,我找到了改变“非期望行为”的金钥匙。说来非常简单,这么有用的理论用三句话,九个字就可以概括。非期望行为——忽视它!寻找期望动机——引导它!期望行为——奖赏它!黄教授把人的行为剖析为有几个动机群,1号动机,2号动机,3号动机,4号动机,5号动机等等。在这些动机中有一些主导动机,比如,1号动机做作業,2号动机吃零食,3号动机看电视,4号动机看小人书,5号动机玩变形金刚。几种动机相互交锋,占第一位的动机就成了主导动机,就成了行为,其他动机就成为依附动机了。黄教授举到一个例子,他同事的儿子小强还有两个月就要考初中了,平时学习非常认真,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半个月过去了,有一天,老师决定考前让学生休息一个晚上,就布置了半个小时的作业,放学路上,小强就想:回家先做点什么事情呢?于是就产生了动机:1号动机做作业,2号动机吃零食,3号动机看电视,4号动机看小人书,5号动机玩变形金刚,6号动机给同学打电话。小强回家后,一想今天作业只有半小时的量,所以他想到了做作业,看电视,玩,吃零食等几种活动,最终觉得其他动机没意思,作业少等等再做,所以决定先看电视。于是3号动机就作为了主导动机,其他的成为依附动机了。正看得开心时,妈妈回来了,开门一看儿子竟然在看电视,马上一个巴掌,骂道你就知道看电视。这时儿子不服气了,你怎么说我就知道看电视啊?我把做作业放在首位的啊。结果儿子离家出走了。夫妻俩找了三四个小时,结果发现儿子躲在楼道里,又饿又狼狈。夫妻俩心疼啊!一个烧水,一个做饭,折腾了五个小时,作业还没开始做,半个小时的作业竟花了这么多时间,真正事倍功半。黄教授说道:小强看电视就是非期望行为,我们采取的办法应是忽视它!引导它!奖赏它!要刺激1号动机,干扰3号动机。后来妈妈就聪明了,看到儿子看电视就先把他看作姐姐的儿子,这样就平了心中的怒气。然后适时地问儿子:你今天作业做好了没有?一会儿再问作业要花多少时间啊?又问都有些什么作业啊?儿子被连续几问,看电视的兴趣也打断了,无心再看电视,只能自己去做作业了。与上次五个小时没做完半个小时的作业,这样一引导两分钟就去写作业了。这就是成功引导非期望行为的例子。
黄教授所举事例,我们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是经常可以碰到的。任教班上有个叫小泰的学生,上课经常迟到,在课堂上睡觉,下课就吵闹、打架,有时还要和任课老师顶嘴。结果引起了很多老师的不满,都说他是扶不上墙的阿斗。一次他又不知为什么跟其他任课老师顶嘴了,我火冒三丈,厉声呵斥他:“小泰,你就不能不捣乱,尊重老师吗?!”他听了,油腔滑调地说:“能啊!”但依然故我。课后我也找过他的家长谈话,家长为此狠狠地惩罚了他,但结果无济于事。我很失望: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别人又能怎样?爱怎样就怎样吧。于是我真正地漠视了他。听了黄教授的讲座后,我忽又对小泰内疚起来,我真的尽心了吗?他终归是我的学生啊,怎么能放弃他呢?我又想到了黄教授讲的“PAC理论”。何为“PAC理论”呢?即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心理状态构成的,即“父母”心态、“成人”心态、“儿童”心态构成。也有人根据这三种心态的英语名称的首字母简称为P心态、A心态和C心态,故整个理论简称为PAC理论。P心态是指命令對方接受信息的心理状态,A心态是指商量方式,使对方接受信息的心理状态,C心态以无知和冲动为标志,无理地使对方接受信息的心理状态。C心态是最糟糕的一种心态,最终使沟通失败。静下心来想想,我对小泰的态度不就是P心态吗?以权威为标志,命令对方接受信息的心理状态。而小泰讲话的心态不就是处于C心态吗?以无知和冲动为标志,表现出无理的心态。在这两种心态下的沟通,使双方都忍无可忍,最终沟通失败。也难怪小泰不接受。如果我以A心态的方式与小泰沟通,是否也会把他的情绪调试到A心态呢?因为在A-A心态下的沟通才能解决问题。于是我就刺激1号动机,干扰3号动机。于是我找他深谈了一次,告诉他:“老师相信你跟别人一样是好学生,只是没有把握好自己,没有找准自己的目标,老师会跟你一起找回原来的你。”听了我这番话开始他并不以为然,但随着谈话的深入,我了解到,原来他中学时并不是这样的,但由于中考失利,导致失去了上高中的机会,现在有点自暴自弃。我从他现在所学专业角度为他分析问题,慢慢地他开始转变了,说话也不像开始那么冲了。理解和信任是尊重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我尊重了他,他也学会以A心态的状态与人和谐相处了,于是我抓住机会和他私下谈了个协议。要他好好努力,先从改正迟到问题着手。渐渐地,迟到少了,惹事少了。接着我想他肯定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希望学到知识的。于是抓住他偶然的良好表现和点滴的闪光点,乘机表扬引导他,慢慢地,小泰不迟到了,作业也能及时完成,班级里的事爱帮忙了,劳动积极了。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期末考试他的成绩前进了好多名。见我来上课,老远就迎出来,帮我拿东西。由此可见,学生都是一样的,没有好学生与差学生之分,只有教师的教或不会教之分。我想我对小泰的教育就是黄教授说的“寻找期望动机——引导它!期望行为——奖赏它!”吧。我运用了非期望行为的转变方法,并且运用了“PAC理论”。让我期望的目标顺利完成了,并且避免了师生冲突,避免了很多不愉快的发生。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一件事啊!
针对中职生出现的种种问题,在开展班主任教育工作时,若教师能恰当运用黄教授的“PAC理论”和“非期望行为”理论,尽量一直保持像对小泰一样的A心态,班级出现问题时和学生一起分析,并且引导犯错学生调试心态,理智对待问题,解决问题,一定会将“非期望行为”转化为“期望行为”。
参考文献:
[1]龙丽英.后进生心理障碍及教育对策[J].贵州教育,2004(11)
[2]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黄步琪.知人、知面、知心——人际交往与组织沟通[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