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当今中老年中国人,“英若诚”这个名字很可能是耳熟能详的。首先一定会想到,他在北京人艺演出的老舍名著《茶馆》里扮演的那个最坏的坏人、将一个大姑娘卖给庞太监的刘大麻子。他演得那样活灵活现,让人无不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英若诚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表演艺术家,还是一个不凡的翻译家。由于家学渊源,他具有相当高的英文水平。例如,美国著名的幽默大师鲍勃·霍普(Bob Hope)访问中国时,做“脱口秀”表演,请英若诚当现场翻译。没有想到,犹如他在说相声,哄堂大笑不止。霍普也为之吃惊,从来没有人能够将他的笑话段子即时翻译成外国语言而能达到如此的效果。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在中国导演他的戏剧,也是请英若诚为他即时翻译。英若成的翻译让米勒感觉:“我好像也懂中文似的”。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他在美国密苏里大学讲学时,为密苏里保留剧目剧团的专业演员们导演了昆曲《十五贯》,这是一部很多中国人都难以欣赏的剧目。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英若诚担任过将近四年的文化部副部长。其间,他仍客串一些演出,在电影《末代皇帝》中出演监狱所的所长;在意中台拍的电视剧《马可·波罗》中出演忽必烈。在他看来:“虽然演出很累人,但精神上让我很满足。”
《英若诚自传》的写作出版都很与众不同。首先,它是由英若诚与美国杜克大学戏剧系教授康开丽(Claire Conceison)合作而成。躺在病榻上的英若诚用英文口述他的人生和他的家庭,由康开丽用了三年(2001—2003)时间,录了41盘带子,为时一百多个小时,又费时七年进行研究、编辑、整理而成书。这本书最初是在美国出版,反响非常之好。如今由康的好友张放翻译而成的中文版,书名《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是借用英若诚的祖父英敛之写在温泉大石头上、出自杜诗的四个字:“水流云在”。
作为英若诚的“自传合作者”,康开丽在“前言”中指出,尽管她的参与很深入全面,她既不是代笔人,也不是书的唯一作者。她说:“从一开始,我就意识到我们之间的合作是跨文化、跨性别、跨年龄的,尽管看似不大可能却有其特有的动力……合作写自传不仅有益于英若诚,也有益于我。听他讲家史,他本人在中国20世纪的经历,丰富了我对中国政治事件的了解和认识。”
康开丽认为:“这本书不是对英若诚一生的完整记录,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记。这是他希望别人听到的有关他一生的回忆录。将来的人们会从这本书中了解这位对自己的国家、对国际戏剧交流做出如此重大贡献的人……英若诚选择不从人生的起点开始,而从对他认为一生中对他最有影响的阶段——‘文革’中被囚禁开始。他对监狱生活的叙述用了大量的时间,但不是事无巨细,有意想不到的风趣。”
英若诚“文化大革命”中被莫名其妙地抓去蹲了三年大狱。在这期间,他的妻子吴世良也被抓进监狱,原因都是被怀疑“里通外国”,甚至是“外国间谍”。什么证据都没有,只是因为他们认识很多外国人,信奉天主教,英若诚的父亲在台湾办学校。值得注意的是,英若诚采取了一个积极探索的态度来面对这三年的经历。在他看来,“在监狱的这段时间让我对中国当时情况的了解比我一辈子学的还多。”
在这位美国教授看来,英若诚一个独特的优点就是它对生活永远保持乐观态度。他鄙视绝望,拥抱希望,在最没有幽默感、没有尊严的情况下,找到了幽默感和尊严,无论是在监狱的铁栏杆后,还是中国现代最动荡不安的政治历史的后台上。
这本书的《序》是英若诚的儿子英达写的。他开门见山就承认:“为自己的父亲的自传写序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但是,他感到,读这本自传更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他说:“那永远离开了我的父亲又回来了。他仿佛又活了过来,用我再熟悉不过的口吻,把他的故事娓娓道来。而这些故事,有多少是我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这和读别人的传记可太不一样了。那些细节,那种感受……瞬间拉回到当年的情景,同时从父亲的一侧,我再次观察同一事件的另一面,甚至审视他老人家观点迥异的内心。”
历史学家史景迁(Jonathan SDence)说:“英若诚的这部自传提供了特别的机会,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20世纪的中国。”
英若诚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表演艺术家,还是一个不凡的翻译家。由于家学渊源,他具有相当高的英文水平。例如,美国著名的幽默大师鲍勃·霍普(Bob Hope)访问中国时,做“脱口秀”表演,请英若诚当现场翻译。没有想到,犹如他在说相声,哄堂大笑不止。霍普也为之吃惊,从来没有人能够将他的笑话段子即时翻译成外国语言而能达到如此的效果。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在中国导演他的戏剧,也是请英若诚为他即时翻译。英若成的翻译让米勒感觉:“我好像也懂中文似的”。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他在美国密苏里大学讲学时,为密苏里保留剧目剧团的专业演员们导演了昆曲《十五贯》,这是一部很多中国人都难以欣赏的剧目。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英若诚担任过将近四年的文化部副部长。其间,他仍客串一些演出,在电影《末代皇帝》中出演监狱所的所长;在意中台拍的电视剧《马可·波罗》中出演忽必烈。在他看来:“虽然演出很累人,但精神上让我很满足。”
《英若诚自传》的写作出版都很与众不同。首先,它是由英若诚与美国杜克大学戏剧系教授康开丽(Claire Conceison)合作而成。躺在病榻上的英若诚用英文口述他的人生和他的家庭,由康开丽用了三年(2001—2003)时间,录了41盘带子,为时一百多个小时,又费时七年进行研究、编辑、整理而成书。这本书最初是在美国出版,反响非常之好。如今由康的好友张放翻译而成的中文版,书名《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是借用英若诚的祖父英敛之写在温泉大石头上、出自杜诗的四个字:“水流云在”。
作为英若诚的“自传合作者”,康开丽在“前言”中指出,尽管她的参与很深入全面,她既不是代笔人,也不是书的唯一作者。她说:“从一开始,我就意识到我们之间的合作是跨文化、跨性别、跨年龄的,尽管看似不大可能却有其特有的动力……合作写自传不仅有益于英若诚,也有益于我。听他讲家史,他本人在中国20世纪的经历,丰富了我对中国政治事件的了解和认识。”
康开丽认为:“这本书不是对英若诚一生的完整记录,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记。这是他希望别人听到的有关他一生的回忆录。将来的人们会从这本书中了解这位对自己的国家、对国际戏剧交流做出如此重大贡献的人……英若诚选择不从人生的起点开始,而从对他认为一生中对他最有影响的阶段——‘文革’中被囚禁开始。他对监狱生活的叙述用了大量的时间,但不是事无巨细,有意想不到的风趣。”
英若诚“文化大革命”中被莫名其妙地抓去蹲了三年大狱。在这期间,他的妻子吴世良也被抓进监狱,原因都是被怀疑“里通外国”,甚至是“外国间谍”。什么证据都没有,只是因为他们认识很多外国人,信奉天主教,英若诚的父亲在台湾办学校。值得注意的是,英若诚采取了一个积极探索的态度来面对这三年的经历。在他看来,“在监狱的这段时间让我对中国当时情况的了解比我一辈子学的还多。”
在这位美国教授看来,英若诚一个独特的优点就是它对生活永远保持乐观态度。他鄙视绝望,拥抱希望,在最没有幽默感、没有尊严的情况下,找到了幽默感和尊严,无论是在监狱的铁栏杆后,还是中国现代最动荡不安的政治历史的后台上。
这本书的《序》是英若诚的儿子英达写的。他开门见山就承认:“为自己的父亲的自传写序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但是,他感到,读这本自传更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他说:“那永远离开了我的父亲又回来了。他仿佛又活了过来,用我再熟悉不过的口吻,把他的故事娓娓道来。而这些故事,有多少是我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这和读别人的传记可太不一样了。那些细节,那种感受……瞬间拉回到当年的情景,同时从父亲的一侧,我再次观察同一事件的另一面,甚至审视他老人家观点迥异的内心。”
历史学家史景迁(Jonathan SDence)说:“英若诚的这部自传提供了特别的机会,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20世纪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