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大林模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左右着苏联的发展。尽管苏联领导人几次试图改革创新,但始终未能触及体制的根本痼疾。而戈尔巴乔夫最后的一剂“猛药”,最终导致苏联分崩离析
今年的12月8日,《莫斯科时报》刊登了一则小小的报道,题目是“终结一个时代的协议”,说的是15年前的这一天,前苏联三个加盟共和国的首脑——俄罗斯的叶利钦、乌克兰的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的苏士克维奇,在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郊区的别洛韦日自然保护区签署了一份协议,宣布退出苏联,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报道说,如今很多俄罗斯人仍然责怪,别洛韦日协议的签署导致了苏联解体。但接着该文引述独联体国家研究会副会长扎里金的话说:“最近都在说那三个男人签署协议,就把苏联给搞垮了,大家都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他们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
主流的看法是,体制的僵化、经济的崩溃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也有学者认为,苏联的体制虽然存在问题,但仍能通过改革进行完善,而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政治精英集团发动了一场“自上而下的革命”,最终葬送了苏联;还有人认为苏联败于西方意识形态的攻势,或是被军备竞赛和对外扩张搞垮……
中国社科院学者张盛发在论述苏联解体问题时,曾将它比喻为一杯仍然混沌不清的水,因为“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看,解体事件未必已经完全尘埃落定。许多史实尚未澄清,众多谜团有待解开。”
但毋庸置疑,苏联的灭顶之灾虽源于各种矛盾的交织与爆发,但经济崩盘的确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因素。
“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985年邓小平曾这样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这个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所接管的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国家。
为了刺激经济恢复,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允许各种不同的经济成分共存,其中包括社会主义、合作社、甚至是资本主义——国家保留了矿山、铁路和重工业等大企业,而小工厂和商店绝大部分留在私人资本家手中。列宁认为,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必须走经过商品货币关系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迂回道路。
不幸的是,“新经济政策”尚未来得及造福苏联人民,就随着列宁的离去而湮没在政治风暴之中。
1924年列宁去世后,苏联共产党内各派围绕“新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展开激烈的论战。政治斗争中逐渐上位的斯大林在批判“左倾”的托洛茨基派之后,接着又在1928年掀起打击“右倾机会主义”布哈林派的狂潮。在斯大林给布哈林罗列的种种罪名中,包括“鼓吹国民经济‘平衡论’,反对优先发展重工业,企图使俄罗斯成为永远只能‘生产印花布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此外还有“企图取消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作用”等等。后来,布哈林被斥为叛徒、黑帮分子和帝国主义间谍,在1938年被处决。
在批评“右倾机会主义”的过程中,斯大林将“优先发展重工业”确定为国家发展的方针路线。他不顾一切地制定高指标的经济计划,采取紧急状态下的全民动员手段进行“高速工业化”,甚至不惜剥夺农民的利益,用强制手段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到1932年,苏联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国家,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增加到70%。
当时,西方资本主义正处在严重的危机中,而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蒸蒸日上的面貌让人耳目一新。直至今日,人们仍在啧啧赞叹苏联当时所制造的经济奇迹——它只用了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走了一百多年的工业化道路。美国学者大卫
今年的12月8日,《莫斯科时报》刊登了一则小小的报道,题目是“终结一个时代的协议”,说的是15年前的这一天,前苏联三个加盟共和国的首脑——俄罗斯的叶利钦、乌克兰的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的苏士克维奇,在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郊区的别洛韦日自然保护区签署了一份协议,宣布退出苏联,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报道说,如今很多俄罗斯人仍然责怪,别洛韦日协议的签署导致了苏联解体。但接着该文引述独联体国家研究会副会长扎里金的话说:“最近都在说那三个男人签署协议,就把苏联给搞垮了,大家都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他们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
主流的看法是,体制的僵化、经济的崩溃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也有学者认为,苏联的体制虽然存在问题,但仍能通过改革进行完善,而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政治精英集团发动了一场“自上而下的革命”,最终葬送了苏联;还有人认为苏联败于西方意识形态的攻势,或是被军备竞赛和对外扩张搞垮……
中国社科院学者张盛发在论述苏联解体问题时,曾将它比喻为一杯仍然混沌不清的水,因为“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看,解体事件未必已经完全尘埃落定。许多史实尚未澄清,众多谜团有待解开。”
但毋庸置疑,苏联的灭顶之灾虽源于各种矛盾的交织与爆发,但经济崩盘的确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因素。
“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985年邓小平曾这样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这个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所接管的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国家。
为了刺激经济恢复,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允许各种不同的经济成分共存,其中包括社会主义、合作社、甚至是资本主义——国家保留了矿山、铁路和重工业等大企业,而小工厂和商店绝大部分留在私人资本家手中。列宁认为,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必须走经过商品货币关系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迂回道路。
不幸的是,“新经济政策”尚未来得及造福苏联人民,就随着列宁的离去而湮没在政治风暴之中。
1924年列宁去世后,苏联共产党内各派围绕“新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展开激烈的论战。政治斗争中逐渐上位的斯大林在批判“左倾”的托洛茨基派之后,接着又在1928年掀起打击“右倾机会主义”布哈林派的狂潮。在斯大林给布哈林罗列的种种罪名中,包括“鼓吹国民经济‘平衡论’,反对优先发展重工业,企图使俄罗斯成为永远只能‘生产印花布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此外还有“企图取消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作用”等等。后来,布哈林被斥为叛徒、黑帮分子和帝国主义间谍,在1938年被处决。
在批评“右倾机会主义”的过程中,斯大林将“优先发展重工业”确定为国家发展的方针路线。他不顾一切地制定高指标的经济计划,采取紧急状态下的全民动员手段进行“高速工业化”,甚至不惜剥夺农民的利益,用强制手段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到1932年,苏联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国家,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增加到70%。
当时,西方资本主义正处在严重的危机中,而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蒸蒸日上的面貌让人耳目一新。直至今日,人们仍在啧啧赞叹苏联当时所制造的经济奇迹——它只用了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走了一百多年的工业化道路。美国学者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