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初印象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j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个偏感性的人,向往自由、长情的生活,喜欢民族与宗教相关的事物。选择唐卡作为此次论文的初衷有两点:一、相识一个在西藏生活了很久的朋友,绘制唐卡是她的事业,更是她的生活。当我说想把她这些年的故事写出来的时候,她很高兴,用我听着有些生硬的普通话,缓缓地对我说:“如果你写好了,也是对唐卡的一种宣传,能让更多人去关注和了解。藏族同胞给予了我太多太多的东西,我们有义务去做这其中的纽带……”从她生活中所折射出来的真诚和热情是我以前很难领会到的。二、作为一名在读研究生,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徘徊于形形色色的考试之中,我开始质疑自己的人生方向。一直不停地问过自己求学的目的、人生追求是什么?当我逐渐发现人活着的目的不只在于成就自己的时候,我决定,这次就要写唐卡。
  抛去专业知识,我用一颗空杯的心态去记录我眼中看到的、听她口述的唐卡,一个神秘又瑰丽、充满多重意义的特殊绘画。原谅我现在找不到更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就像是一个犯错的小孩,不知所措又急需要安慰和温暖的样子。也许我迫切想要表达的,就是很多人都能产生的共鸣,我们心里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具有真实感的精神慰藉。就像信仰二字,闪闪发光,迷失时雪中送炭、顺境时锦上添花。
  本文的线索是由一个对西藏向往的苗头开始,因为身体健康问题,笔者一直没能付诸实践去亲眼见证那蓝蓝的天空和纯洁的纳木错湖畔。也许老天眷顾像我这类的人群,身边的朋友竟有幸可以实现。人们不仅可以一眼望尽屏幕上出现的美丽风景,更能在拉萨参与唐卡绘制。我和多数人一样,最开始在意唐卡的艺术审美和收藏价值,站在专业的角度,我甚至更在意唐卡的绘画方式、线条的表达和填色的技巧。经过这几年的旁观,感受到朋友身心的变化以及结合我自己生活的一些经历,慢慢地,我从一个只知道唐卡二字的意识层面到今天能静下心敲下这些文字,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进步吧。我是一名普通的纪录者,看多了一些文献般的摘抄本,而现在的人们需要是一种原始的、发自内心的、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有话可说的传递方式。唐卡是一种绘画形式,但与此同时,因为绘制唐卡的经历和过程收获到的人生智慧,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时间很珍贵,时间的沉淀也有可能让我们偶然间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就像董姐姐,六年前初到拉萨的她,和所有大学毕业生一样,对未来充满迷茫。可是,从没出过远门的她却对唐卡着了迷,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心底开始有了西藏梦。一张火车票,一个背包,一个梦想,开始了她的追夢之旅。而这六年间,西藏给予她的远远超出了她想要的。唐卡技法的学习是其次的,更多的是藏族人民对生活的态度,和每一位唐卡画师身上的工匠精神,这一点是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所没有的。我们太渴望成功,渴望证明自己,却忽略了最基本的原始积累。放慢脚步,其实一切都来得急。
  唐卡是藏族地区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门将宗教思想和哲学理论形象化、具体化的艺术。本文叙述了有关唐卡的定义和背景,并通过与青年唐卡画师代表的对话,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唐卡的魅力和画师坚韧不拔的“匠人精神”。这些真诚和毫无保留的分享,一可以使大家对藏族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二通过唐卡画师的经历和心得体会,可以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未曾接触的生活。对比现在,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的同时,能有所触动和感悟,挖掘适合自己的生活哲学,这对于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唐卡背景
  唐卡也叫唐嘎、唐喀,是藏语的音译。原意是指各种质地的卷轴画,具体是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它色泽亮丽,流光溢彩,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也是西藏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工艺不同,还有刺绣、织锦、贴画唐卡等。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医药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不仅具有艺术品的欣赏价值,还具有宗教的神圣、生活化的通俗,凝聚着藏族人民信仰和智慧,被誉为西藏的百科全书、中国藏地的美丽密码,也是中华民间艺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起唐卡的历史,可谓悠久。据西藏传说,早在佛教传入西藏的7世纪吐蕃王朝时期就有出现。现存最早的唐卡是11世纪西藏佛教后弘期初期的画作,但15世纪前存世的作品数量很少,存世数量最多的是17、18世纪的作品,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苯教作品。
  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复杂,用色、用料、用工都极其讲究,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传统上,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并久不褪色。
  西藏地域辽阔,各地的艺术风格差异很大,不同教派、不同师承使唐卡的风格异彩纷呈。唐卡的发展与中原以及周边地区的中亚、印度、克什米尔、尼泊尔的佛教艺术有着密切联系,尤以中原汉地绘画的影响最为深远。15世纪前后,是西藏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创作了大量雕塑、绘画佳作。众多成就卓越的绘画大师代表着各自的艺术流派,如勉拉顿珠创立的勉唐画派、钦则创立的钦则画派、南喀扎西创立的嘎玛嘎赤画派等。这些流派的共同特点是深受汉地绘画的影响,汉藏艺术交融是15世纪以来西藏绘画艺术的主流风格,这些艺术流派一直绵延不绝,推动西藏绘画艺术的发展,进入18世纪,西藏绘画艺术再次出现繁荣期。
  唐卡在历史的长河中浓缩了一个民族的志向,代表了一种原生情怀、民族知识和地域文化。它传递的是唐卡画面上给予人的美好和传神,也是既古老又历久弥新的魅力和传统。
  二、修行中的唐卡画师
  说到唐卡,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了绘制唐卡的画师,他们是文化记忆的复制者,创造了这举世无双的艺术品。画唐卡是一种修行,一个唐卡画师只有通过艰苦的修行,才能在自己的画面上作出尽善尽美的表达。在欣赏唐卡画面的同时,我们也开始好奇唐卡画师的学习生活。本文以董姐姐为代表,简单地介绍在拉萨生活的外地青年唐卡画师。他们从小没有信仰的熏陶,没有世袭的唐卡家族,甚至没有见过一幅精美的唐卡,有的大学专业和美术并不相关。即便如此,他们却依然能绘制出神韵逼真的唐卡来,认真对待和尊重自己的选择,将心灵力量化为笔尖的修行,坚持为唐卡事业所付出,这是一股不可小觑的青年人中的新生力量。   董姐姐,1986年生于吉林长春,2010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美术专业。2011年远赴西藏拉萨,拜师国家级非遗藏族唐卡——勉唐派国家级传承人西藏大学教授丹巴绕旦,学习勉唐派唐卡的绘制与研究。2013年拜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藏工艺美术大师旦增达杰,学习嘎玛嘎赤派唐卡的绘制和研究。她现为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吉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作品荣获吉林省传统工艺及现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优秀奖,入选“云端哈达——纪念川藏、青藏公路通车六十周年”书法展及收藏等。
  董姐姐在大学刚毕业时留在家乡文化宫当老师,但是觉得这样重复的生活不太适合自己。偶然在电视上看到唐卡,她觉得很漂亮,又向往书里写的文艺青年的生活,于是计划了西藏之行。在这之前,她很少去外地,身边的人也对此多持反对意见。站在现实的角度,让一个人放弃有稳定收入的工作本身就是一件难事。
  到了拉萨,幸运的是有朋友可以给她介绍老师,那里的老师教授唐卡分文不取。一开始,她借宿在当地大学的宿舍里面,没多久就被保安发现并撵了出来。后来几经周折,她住青年旅舍,又租房子,搬家多次才安定下来。相比内地,西藏环境恶劣,高寒缺氧,物资不足。夏天最热的时候也就25度左右,早晚温差特别大,对于女孩子柔弱的体质来讲,这是很大的挑战。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新面孔,承受着不可言语的孤独,一个在家娇气的女孩還学会了独立做饭。
  而一开始学习唐卡的过程也比较枯燥乏味,要天天勾线、白描、画度量经。从早上八九点到晚上八点,下课之后回到家里,董姐姐还要继续画到半夜才能休息,这样的白描过程坚持了2年之久,期间也没有收入,都是靠家里给生活费支持。之后,她又学上色、打金子、画风景、开眼等。那些师兄每天也都是如此,在冰冷的水里用石头磨布。为了节省时间和开支来画画,邻居说这些青年唐卡画师天天吃青菜煮面。拉萨的早晨很冷,经常会下雨,师母心疼学生,给大家煮面条,熬香茶。画唐卡的矿物质颜料都要亲自研磨,成本又很贵,善良的老师却免费让学生使用。学生的每一个疑问老师都会耐心且毫无保留地解答,哪怕时间已经很晚。老师在拉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都这样坚持。画一幅作品需要几年或十几年,期中一位老师都70多岁了,依然每天都会去布达拉宫转经和跪拜。
  问到为什么要义务传播唐卡的时候,董姐姐很坚定地告诉我,因为藏族同胞给予她太多数不清的财富,她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真诚,很感恩,所以要继承,更要传承。而且,拉萨的画师很少出来,内地对唐卡的向往者并不少,但是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不能亲身去拉萨,所以就无从下手。大家了解藏族同胞一般都是通过网络,确实,他们的淳朴和善良吸引了很多人。生活上,藏族同胞对董姐姐的关怀暂且不说,从艺术上学到最多的也是国家都在提倡的“匠人精神”,而这恰恰是内地快节奏生活缺失的。唐卡可以是谋生的方法,是精神食粮,更是董姐姐的生活,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一顿饭不吃会饿,一宿不睡觉会困,一天不画画会慌。一个把绘画融入生命的人,该有怎样一种情怀和境界?
  从认识董姐姐到现在已经有三年多,我感觉她像书本上所写的人,活得干净、美好,又食人间烟火。现在,她开了一间唐卡工作室,巧妙地把生活和专业相结合。虽然现在赚的钱仅能养活自己,她却无比开心和满足。即使经济宽裕,她宁愿拿出一部分钱去旅行、做公益、买好的绘画颜料,都不会买奢侈品(一般女孩子喜欢的名牌包包和手机)。我很欣赏她的态度,更暗喜有人与我想法不谋而合。
  除董姐姐以外,还有一些人不约而同地在自己所在的城市义务宣传唐卡,每个人都像一本会讲话的教材,把目光温和地投向每一个路过的人。
  来自四川成都的小杨,法律专业毕业。机缘巧合走入了绘制唐卡的队伍,她说:“希望唐卡被汉族人所理解的,并不仅仅是昂贵的颜料和复杂的技法,更多的是透过唐卡的表面去深究其内涵——佛法的真谛”。
  梅姐,福建人,2007年在一本名为《唐卡中的地域精神》书中,首次接触唐卡。学习唐卡八年之久,她感受到藏族同胞虔诚信仰的伟大,而我们在这方面缺失甚多。画唐卡贵在坚持与虔诚并重,好比智慧的心与菩提心不可缺一,把内心的情感融入到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色彩当中。
  丹丹,辽宁人,装潢设计专业毕业。在学习中心,藏族同胞并没有因为她是外地人而排挤她,反而总是热情地帮助她,很多温情让她感动。她说:“希望初学者可以正确认识唐卡的宗教意义,懂得因果,唐卡非一般艺术品,近年来一些创新很有艺术感,但对于宗教来说很不合适”。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弘扬唐卡而努力。
  三、悟
  有人说,好看的皮囊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有些人25岁就死去了,却要等70岁才埋葬。确实,这符合大多数人落俗蒙尘的生活状态,总是想太多,而做太少。空谈理想,懒死在宿舍的床上和刷朋友圈上。
  生活本来可以过得像花儿一样,幸福又诗意,那是什么造就了今天这样看似忙碌又无聊的我们呢?是社会大环境,还是缺乏信仰?想必这些都是间接的因素,重点是我们没有培养自己的智慧,包括对人生的定位、对生活的珍惜、对周边人的感恩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人生很短,我们总是关注结果,往往忽略了过程;总是逼迫自己优秀、成功,逼着自己狂飙前行而不管不顾。心里已经开始枯萎,可我们连归宿都没有,何谈与强大的生活打个平手呢?与其这样,不如坦诚相待,落落大方承认自己在某些领域的无知和欠缺。
  说到底,唐卡所表现的内容,全部来源于我们自身生命具有的本能或是本性。它是生命境界的一种真实呈现,有积极的,当然也有负面的情绪,来启迪我们感悟生命的本性。愿我们都能有一颗“唐卡心”,有一种“匠人精神”,慢下来,慢慢来。唤醒对内心的尊重,普通的日子也能过得发光。身心健康,敢作敢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北华大学)
其他文献
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幼儿的文化以及艺术修养,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幼儿艺术互动教学模式的实现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给予我国幼儿教育以参考和借鉴。  幼儿园时期是促进幼儿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在艺术教学中引入互动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实现教育目标,弥补传统艺术教育的缺陷,其也更加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可充分挖掘幼儿的潜力,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导语设计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它是开启中职语文课堂宝库的金钥匙。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精心设计,巧妙导入,在上课伊始就先声夺人,力求把学生培养成语文学习的“乐之者”,让语文真正成为中职生学习实践的铺路石,真正成为其将来职业人生发展的沃土。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
期刊
玛莎·努斯鲍姆在《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共生活》这本书中,以狄更斯的小说《艰难时世》为例,揭露和批判了經济学及功利主义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并提出一种诗性正义,一种建构在文学和情感基础上的正义和司法标准。本文从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想象力、旁观者视角和保持警惕、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以及诗人作为裁判四个方面去探讨文学对培养人性和追求正义的积极意义。  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想象力  生而为人,作为大千世界的一个物种
期刊
“礼”的兴起是很早的,周公始作礼,在我国儒学中,“礼”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有着悠久的礼仪文化,本应成为礼仪示范,但在当下却存在着礼仪失范的现象,不得不说是一种文化的悲哀。近年来,许多人呼吁“回归”,使得各种传统礼仪也走上了复兴之路。  一、我国传统礼仪  到目前为止,我国也未确切定位传统礼仪的具体内容。但我们研究一个现象,首先应对其进行定位。什么是“礼”?据考证,“礼”最初是用来敬奉神明的
期刊
维特自杀的悲剧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是由于生命意义的降低,将存在的意义锁定在爱情的唯一层面上,导致内心脆弱不堪,高度内倾,无法应对残酷无比的现实社会,最终走向自我毁灭。  关于18世纪德国伟大作家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主人公维特的悲剧原因,大多数研究认为是外部封建社会压迫和内部性格极端,强调社会历史和心理性格的内因和外因,而忽略了对当时文化原因的研究。本文从文化角度再探维特的悲剧原因,认为是维特生命意
期刊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土作品中,乡土呈现出三类状态:以往充满魅力的家乡、实际中黑暗的家乡、意识中未来的家鄉。在这三类相异状态下的乡土所引起的离愁别绪中,潜藏着乡土文人“得到伊甸园—遗失伊甸园—重返伊甸园”的思维,同时让乡土小说在表达方面也不尽相同。  在我国当代文学历史中,很少有其他的小说种类像乡土小说一般能够长盛不衰。从鲁迅被冠以“乡土作家”之后,历代大家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家都认为自己是乡土小说
期刊
艺术及体育专业的大学本科和专科学生在我国的高校中是一群相对特殊的学生群体,其特殊性的之一体现在其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特点及所用的相关教材。近年来,大学英语教材的改革也不断进行中,国内出版和发行了很多大学英语教材,而艺术、体育等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其他专业有很大差距。然而,随着全球化、国际化发展的进程的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加强学生英语的素质和运用能力对艺术专业同样适用。  一、高
期刊
1989年元旦,四川文学翻译家协会(后于1991年更名为四川省翻译文学协会)创办《四川文学翻译报》(发行3期后更名为《文学翻译报》)。它重视文学翻译、翻译理论,对翻译方法、态度等有深刻见解;举办全国性翻译大奖赛、建立“翻译家档案”、启动“中国新诗英译金库计划”,有一定的先进性;美中不足的是,由于经费、编制等问题,译报遗憾停刊。本文阐释该报在翻译方面的先进性,同时也分析其历史局限性。  《文学翻译报
期刊
儒家诗教传统要求诗的表现要委婉含蓄,直到西晋陆机“诗缘情”出现,才使诗歌突破了儒家正统诗论的界限。王国维的“境界”说强调了“意向”作为美学范畴的重要地位,明确了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对诗歌美学的继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中国诗学走向自觉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以儒家诗学观为代表的“诗言志”阶段是政教诗学的形成期;以汉代《毛诗序》为代表的“情志合一”阶段走向自觉的过渡期;以陆机《文赋》为代表的“诗
期刊
问 秋  夜将近  灯初上  把盏借月光  酒斟满  诗两行  秋意问情殇  语又止  笑还颦  何处消惆怅  饮未尽  点滴量  摔杯溅沧桑  茫茫茫  迎风望向你的方向  寂寞从寂寥的地方走来  思念穿过无常  寻一崖最美的风景  迎风望向  你的方向  仿佛看见  那束爱的秋风  摇动一树相思  泛起一湖离愁  轻启你的轩窗  温润着所有的时光  任你淋漓得安然静好  樹 愿  夜的入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