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绘画有着极其丰厚的历史渊源,中国绘画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创新与继承有着血脉与基因的渊源。创新,除了要继承传统,也要接收、借鉴外来的艺术养分,因为艺术本来就是全人类的共同创造,中国绘画的发展也不例外。
【关键词】中国绘画;流派;传承与创新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所有的民族文化一样,在漫长的时代变迁中,嬗变与扬弃是必然的过程,而发展与创新也是必然的趋势。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革中,一切古老的、传统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与艺术,合理的、有价值东西必然会得到保留与发展,中国绘画艺术就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在继承的同时,也需要创新,需要变革,这样才能更具有鲜活的生命。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遗存,历久弥新,久传不衰。中国绘画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需要传承发掘的。例如古代中国绘画的众多流派,五代时期就有以黄筌为代表的“黄筌画派” ,是五代花鸟画派的重要源头。黄居西蜀画院统治地位,入宋后,画风延续将近一百年;还有以徐熙为代表的“徐熙画派”;还有北方山水画派、南方山水画派;有以米芾、米友仁父子为代表的“米派”;还有以北宋文同、苏轼为代表的“湖州竹派”等等不一而足。从绘画技法方面说,传统中国画(也称宣画)魏晋南北朝顾恺之、谢赫的“谢赫六法”理论已经正式形成 。发展到明清,形成了更具特色的文人风格流派。而中国绘画理论创始人谢赫首创的“谢赫六法”成为后世画家、 批评家、 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他所讲的“六法”,一是气韵生动,二是骨法用笔,三是应物象形,四为随类赋彩,五是经营位置,六为传移模写(或作“传模移写”)。发展至当代,“薛氏六法” (1989年薛宣林总结定性 ),被称为中国绘画艺术历史划时代的艺术贡献。被公认为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和超越,为中国画的全面科学化、系统化、国际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绘画传统的所谓“以形写神”,即最早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传移模写”等,从而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全面创新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仅此一点,即可看出中国绘画的传承与发展轨迹。
从绘画作者的角度说,有最早的“六朝三杰” 即东晋的顾恺之、宋的陆探徽和梁的张僧繇三人。其中顾恺之,多才多艺,精工诗赋、书法,擅长绘画,其作品题材丰富,笔法刚劲,造诣深厚,且有画论著述流传于世。陆探徽则擅肖像,具有秀骨清象的画风,用笔“连绵不端”,被誉为“一笔画”。张僧繇创造一种“没骨”画法,画山水不用轮廓线,全采用色彩画成。上述三位有“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之说。其后的“五代四大家”,指五代山水画家荆浩、关同、董源、巨然。继之而后又有“北宋三大家”董源、李成、范宽。山水画的发展从五代到北宋,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光辉时期。到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被称为“南宋四大家”,画风糅丽,似有无尽忧思。原其理,大约是因为宋室政权南迁,文人画士经历了一场亡国的痛苦,与颠沛的生活,对残破的山河,沦亡的故土,有着一种深沉的感受,进而表现于绘画作品,带有了苍凉豪放的情调,也开拓了“水墨苍劲”派画风的新局面。其独特画风,不仅为当时山水、人物画增添了异彩,也对明代山水画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绘画发展到元代,出现了“元四大家”,即山水画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四人。他们在思想意识和生活遭遇方面都有共同点,加之隐居江湖,洁身自好,过着隐逸的生活,既不屈于统治者,又不敢公开反抗。于是,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萧索淡泊,肃穆寂静的情调,给人以野趣逸然,平淡天真的感觉。又喜欢在画上题诗,书以明志,就是从他们开始流行的。绘画材料,用纸多于用绢;在表现技法上,强调水墨的运用。其淡墨勾染、焦墨皴擦,对后世颇有影响。延至明末,出现了“四大高僧”,石涛、八大山人、石谷、弘仁。他们遁迹禅门,削发为僧,故称“四大名僧”。其独特画风对后来的“扬州八怪”有很大影响。甚至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也受其影响。
在中国绘画历史上广为人知的清朝乾隆年间的“扬州八怪”,也称“扬州画派”,究竟是哪八位人士,说法不一。主要有金农、黄慎、汪士慎、郑燮、李单、李方膺、高翔、罗聘,实际上不止八人,也并非都是扬州人,只是久居扬州,卖画为生,在思想和艺术上有共同喜好,又与当时所谓正统派不同,就被视为画坛的“偏师”、“怪物”,遂有“扬州八怪”之称。他们多数出身布衣,不屑于豪绅贵族,更与底层民众声气相投,常以梅、兰、竹、菊为题材,还喜欢以市民生活和劳动者入画,诸如乞丐、纤夫甚至破墙、瓦盆、鱼虾、蜘蛛等等。更较典型的如郑燮的竹石,汪士慎、高翔的疏梅,黄慎的乞丐等等。“揚州画派”在我国绘画艺术发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突出地把传统写意派绘画,推到一个新的高峰。甚至近代中国画作者,无不继承他们的传统,从而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
这里,有必要提到被称之为明代画坛盟主的“吴派 ”,是与浙派相对峙的一个山水画派。苏州文人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等一批杰出画家。有资料证明,“吴派”画家多达八百七十多人。“浙派”是指戴进、吴伟,及其后继者陈景初、张路、吴珏、何适等人,都属于浙派系统。其后,以广东番禺画家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为代表的“岭南派”独领风骚。他们早年师从花鸟画家,后日本进修绘画技法,其作品大多数描绘南方风物,在继承中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合了日本和西方画法,创新笔墨,随类赋色,别具一格。人称“岭南派”。值得注意的是,岭南派对于中国绘画的重大革新影响十分深远,面向自然,注重写生的艺术成长道路,足以证明是汲取了西方艺术的长处,把岭南画风推向新的高峰。
艺术的价值源于艺术的独创性,如果仅仅是仿作,纵然酷似与范本,然而充其量只能算是东施效颦或者邯郸学步。在这个意义上说,绘画与书法是一样的道理。你可以学习柳公权或者启功,然而不能完全是柳公权或者启功,否则也不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因为缺少了自己的东西在里面。艺术借鉴与继承,是对艺术精华的汲取,继承只是为了创新。
作者单位
内蒙古集宁一中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 012000
【关键词】中国绘画;流派;传承与创新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所有的民族文化一样,在漫长的时代变迁中,嬗变与扬弃是必然的过程,而发展与创新也是必然的趋势。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革中,一切古老的、传统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与艺术,合理的、有价值东西必然会得到保留与发展,中国绘画艺术就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在继承的同时,也需要创新,需要变革,这样才能更具有鲜活的生命。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遗存,历久弥新,久传不衰。中国绘画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需要传承发掘的。例如古代中国绘画的众多流派,五代时期就有以黄筌为代表的“黄筌画派” ,是五代花鸟画派的重要源头。黄居西蜀画院统治地位,入宋后,画风延续将近一百年;还有以徐熙为代表的“徐熙画派”;还有北方山水画派、南方山水画派;有以米芾、米友仁父子为代表的“米派”;还有以北宋文同、苏轼为代表的“湖州竹派”等等不一而足。从绘画技法方面说,传统中国画(也称宣画)魏晋南北朝顾恺之、谢赫的“谢赫六法”理论已经正式形成 。发展到明清,形成了更具特色的文人风格流派。而中国绘画理论创始人谢赫首创的“谢赫六法”成为后世画家、 批评家、 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他所讲的“六法”,一是气韵生动,二是骨法用笔,三是应物象形,四为随类赋彩,五是经营位置,六为传移模写(或作“传模移写”)。发展至当代,“薛氏六法” (1989年薛宣林总结定性 ),被称为中国绘画艺术历史划时代的艺术贡献。被公认为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和超越,为中国画的全面科学化、系统化、国际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绘画传统的所谓“以形写神”,即最早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传移模写”等,从而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全面创新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仅此一点,即可看出中国绘画的传承与发展轨迹。
从绘画作者的角度说,有最早的“六朝三杰” 即东晋的顾恺之、宋的陆探徽和梁的张僧繇三人。其中顾恺之,多才多艺,精工诗赋、书法,擅长绘画,其作品题材丰富,笔法刚劲,造诣深厚,且有画论著述流传于世。陆探徽则擅肖像,具有秀骨清象的画风,用笔“连绵不端”,被誉为“一笔画”。张僧繇创造一种“没骨”画法,画山水不用轮廓线,全采用色彩画成。上述三位有“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之说。其后的“五代四大家”,指五代山水画家荆浩、关同、董源、巨然。继之而后又有“北宋三大家”董源、李成、范宽。山水画的发展从五代到北宋,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光辉时期。到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被称为“南宋四大家”,画风糅丽,似有无尽忧思。原其理,大约是因为宋室政权南迁,文人画士经历了一场亡国的痛苦,与颠沛的生活,对残破的山河,沦亡的故土,有着一种深沉的感受,进而表现于绘画作品,带有了苍凉豪放的情调,也开拓了“水墨苍劲”派画风的新局面。其独特画风,不仅为当时山水、人物画增添了异彩,也对明代山水画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绘画发展到元代,出现了“元四大家”,即山水画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四人。他们在思想意识和生活遭遇方面都有共同点,加之隐居江湖,洁身自好,过着隐逸的生活,既不屈于统治者,又不敢公开反抗。于是,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萧索淡泊,肃穆寂静的情调,给人以野趣逸然,平淡天真的感觉。又喜欢在画上题诗,书以明志,就是从他们开始流行的。绘画材料,用纸多于用绢;在表现技法上,强调水墨的运用。其淡墨勾染、焦墨皴擦,对后世颇有影响。延至明末,出现了“四大高僧”,石涛、八大山人、石谷、弘仁。他们遁迹禅门,削发为僧,故称“四大名僧”。其独特画风对后来的“扬州八怪”有很大影响。甚至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也受其影响。
在中国绘画历史上广为人知的清朝乾隆年间的“扬州八怪”,也称“扬州画派”,究竟是哪八位人士,说法不一。主要有金农、黄慎、汪士慎、郑燮、李单、李方膺、高翔、罗聘,实际上不止八人,也并非都是扬州人,只是久居扬州,卖画为生,在思想和艺术上有共同喜好,又与当时所谓正统派不同,就被视为画坛的“偏师”、“怪物”,遂有“扬州八怪”之称。他们多数出身布衣,不屑于豪绅贵族,更与底层民众声气相投,常以梅、兰、竹、菊为题材,还喜欢以市民生活和劳动者入画,诸如乞丐、纤夫甚至破墙、瓦盆、鱼虾、蜘蛛等等。更较典型的如郑燮的竹石,汪士慎、高翔的疏梅,黄慎的乞丐等等。“揚州画派”在我国绘画艺术发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突出地把传统写意派绘画,推到一个新的高峰。甚至近代中国画作者,无不继承他们的传统,从而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
这里,有必要提到被称之为明代画坛盟主的“吴派 ”,是与浙派相对峙的一个山水画派。苏州文人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等一批杰出画家。有资料证明,“吴派”画家多达八百七十多人。“浙派”是指戴进、吴伟,及其后继者陈景初、张路、吴珏、何适等人,都属于浙派系统。其后,以广东番禺画家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为代表的“岭南派”独领风骚。他们早年师从花鸟画家,后日本进修绘画技法,其作品大多数描绘南方风物,在继承中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合了日本和西方画法,创新笔墨,随类赋色,别具一格。人称“岭南派”。值得注意的是,岭南派对于中国绘画的重大革新影响十分深远,面向自然,注重写生的艺术成长道路,足以证明是汲取了西方艺术的长处,把岭南画风推向新的高峰。
艺术的价值源于艺术的独创性,如果仅仅是仿作,纵然酷似与范本,然而充其量只能算是东施效颦或者邯郸学步。在这个意义上说,绘画与书法是一样的道理。你可以学习柳公权或者启功,然而不能完全是柳公权或者启功,否则也不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因为缺少了自己的东西在里面。艺术借鉴与继承,是对艺术精华的汲取,继承只是为了创新。
作者单位
内蒙古集宁一中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 0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