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作为中学生母语学习的主要载体,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学生对外交流,认识人类文明演变尤其是本民族精神发展的重要工具,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力的助推器。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语文教育从原来的以知识为本向以核心素养为主过渡,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知识的完美结合。本文就培养和发展初中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核心素养从广义上来讲涵盖内容丰富,包括个人的言谈举止、道德品质、文化水平等,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素养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很多元化,有学习能力的高低,吸纳新知的快慢,对所学知识的创新和运用等。对于初中生而言,培养其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思维发展和提升能力,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以及文化的传承和理解能力。当然,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教师长期而有效地引导和熏陶,使学生自己能够真正理解,融会贯通,自主内化,形成其个人的一种素质和修养,继而在言谈举止间自然流露出来。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时代下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广大教师应该对此加以重视,立足课堂教学,探寻有效路径,精准有效施策。
一、 课堂与生活相勾连,提升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
语言是促进人与人顺利沟通的工具,而语言的使用是依赖一定的语言环境的,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利用所学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教师的教学如果脱离了生活实际,那么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也就成了无根之木,学生的学习也就没有了任何的现实意义。在传统的教学中,无论是具体字词的解释,或是修辞的运用,教师都是以书本为依据,没有打破课堂的壁垒,很少联系生活实际,使原本可以具有丰富内容的语文教学变得极为枯燥,让学生产生反感情绪。所以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比如,在学习《社戏》一课时,文章主要讲了鲁迅先生对童年的回忆,以及农家少年的淳朴、好客,“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友情。这篇文章整体充满着童真童趣,反映了儿童的生活。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文本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儿童时代有趣的回忆或是记忆深刻的事情,从而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培养学生语言建构的兴趣,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此外社戲也是一种关于宗教的风俗活动,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联系生活中的民俗、传统节气、民间活动等内容,让学生从具体生活中的相关事物去进一步了解学习社戏。相比于循规蹈矩地根据课本上的单一文字介绍来说,教学内容丰富多元,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可以通过真实的例子给学生创造更为直接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纳接受知识,想学、乐学、会学,从而学会并运用,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二、 依托教学辅助载体,塑造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是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这种学习既可以是对纸质文本的品读,也可以是对多媒体作品的赏析。学生依托这些辅助载体,汲取其中的精华,欣赏其文学之美,感受其音乐之美,品味其画面之美,并根据所学仿写出类似的具有美感的文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有方向性的培养非常重要。然而教学实际中大部分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教学往往功利化,过分重视学生的分数,忽略了对学生想象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无疑是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发展的。所以教师在诗歌、美文等易于学生进行联想、创造的文章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审美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中,教师在课堂开始前让学生观看一段民族舞蹈的视频,让学生在具体的观看中去体会由几千人同时舞动带来的震撼,欣赏这种舞蹈的力量之美,体会陕西人的热情、奔放。然后在学生观看之后,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涵泳文字,从文本入手去感知体会安塞腰鼓带来的美感。为了更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这种体验,教师可以在学生朗读完之后,播放音频,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语感节奏,寻找独特之处,然后再让学生表达自己读完这篇文章后的个人感受,文中的哪几个字或者词语可以体现出安塞腰鼓的特点,并用几个关键词准确地概括出来,最后让学生围绕这些关键词,写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者一篇文章。由短及长,由浅入深,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力。当然,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力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教师只有自己真正领悟了审美鉴赏的内涵,用正确的方法悉心引导学生,才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借助传统文化熏陶,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字更是经过了多次演变,由甲骨文到金文,再由金文到小篆,最终形成今天成熟的汉字。而语文教学全程以母语为主,以汉字为主,可以说汉字中的很多字、词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浓缩,具有厚重的传承意义,如“炎黄、神州、燕赵”等,有的会由字自然而然地想到具体的情景,如“河流、林、草”等。所以想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重要的一步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学习了解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深入理解我国文化的内涵。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从历史角度看可以说是融合了不同民族的精粹,博大精深,底蕴深厚。这一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在讲授《灯笼》一课时,现在的灯笼对于人们来说只是一种节日装饰品或者孩子的玩具,但是在科技还不发达的年代,灯笼却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灯笼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如在原文中“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通过灯笼寄托了长幼情笃之情;又比如“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这里的灯笼就显示着不同人的地位和权势。除此之外,灯笼在原来的理念中还象征着团圆,在造型上还分为山水、人物、花鸟灯等,无论是灯笼或汉字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我国地大物博,历史传承悠久,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这些文化正是先辈们的精神结晶,也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了我国文化的繁荣,所以理解这些文化,借助传统文化熏陶,是培养和发展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路径。
总而言之,语文作为初中生学习的三大主要科目之一,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是开展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在教育变革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自我突破,勇立潮头,自觉地接受时代的洗礼,紧跟变革的节奏,积极的应对,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对自身的禁锢,勤思善学,精进业务,不断探究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善表达、有思想、会审美、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林祥,郑昀.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语用热”再认识[J].全球教育展望,2016(8).
[2]钟启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
[3]王雯佳.初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探索[J].中华少年,2017(28).
作者简介:
赵恬,陕西省西安市,陕西省莲湖教师进修学校。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核心素养从广义上来讲涵盖内容丰富,包括个人的言谈举止、道德品质、文化水平等,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素养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很多元化,有学习能力的高低,吸纳新知的快慢,对所学知识的创新和运用等。对于初中生而言,培养其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思维发展和提升能力,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以及文化的传承和理解能力。当然,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教师长期而有效地引导和熏陶,使学生自己能够真正理解,融会贯通,自主内化,形成其个人的一种素质和修养,继而在言谈举止间自然流露出来。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时代下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广大教师应该对此加以重视,立足课堂教学,探寻有效路径,精准有效施策。
一、 课堂与生活相勾连,提升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
语言是促进人与人顺利沟通的工具,而语言的使用是依赖一定的语言环境的,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利用所学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教师的教学如果脱离了生活实际,那么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也就成了无根之木,学生的学习也就没有了任何的现实意义。在传统的教学中,无论是具体字词的解释,或是修辞的运用,教师都是以书本为依据,没有打破课堂的壁垒,很少联系生活实际,使原本可以具有丰富内容的语文教学变得极为枯燥,让学生产生反感情绪。所以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比如,在学习《社戏》一课时,文章主要讲了鲁迅先生对童年的回忆,以及农家少年的淳朴、好客,“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友情。这篇文章整体充满着童真童趣,反映了儿童的生活。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文本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儿童时代有趣的回忆或是记忆深刻的事情,从而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培养学生语言建构的兴趣,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此外社戲也是一种关于宗教的风俗活动,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联系生活中的民俗、传统节气、民间活动等内容,让学生从具体生活中的相关事物去进一步了解学习社戏。相比于循规蹈矩地根据课本上的单一文字介绍来说,教学内容丰富多元,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可以通过真实的例子给学生创造更为直接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纳接受知识,想学、乐学、会学,从而学会并运用,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二、 依托教学辅助载体,塑造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是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这种学习既可以是对纸质文本的品读,也可以是对多媒体作品的赏析。学生依托这些辅助载体,汲取其中的精华,欣赏其文学之美,感受其音乐之美,品味其画面之美,并根据所学仿写出类似的具有美感的文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有方向性的培养非常重要。然而教学实际中大部分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教学往往功利化,过分重视学生的分数,忽略了对学生想象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无疑是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发展的。所以教师在诗歌、美文等易于学生进行联想、创造的文章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审美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中,教师在课堂开始前让学生观看一段民族舞蹈的视频,让学生在具体的观看中去体会由几千人同时舞动带来的震撼,欣赏这种舞蹈的力量之美,体会陕西人的热情、奔放。然后在学生观看之后,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涵泳文字,从文本入手去感知体会安塞腰鼓带来的美感。为了更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这种体验,教师可以在学生朗读完之后,播放音频,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语感节奏,寻找独特之处,然后再让学生表达自己读完这篇文章后的个人感受,文中的哪几个字或者词语可以体现出安塞腰鼓的特点,并用几个关键词准确地概括出来,最后让学生围绕这些关键词,写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者一篇文章。由短及长,由浅入深,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力。当然,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力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教师只有自己真正领悟了审美鉴赏的内涵,用正确的方法悉心引导学生,才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借助传统文化熏陶,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字更是经过了多次演变,由甲骨文到金文,再由金文到小篆,最终形成今天成熟的汉字。而语文教学全程以母语为主,以汉字为主,可以说汉字中的很多字、词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浓缩,具有厚重的传承意义,如“炎黄、神州、燕赵”等,有的会由字自然而然地想到具体的情景,如“河流、林、草”等。所以想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重要的一步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学习了解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深入理解我国文化的内涵。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从历史角度看可以说是融合了不同民族的精粹,博大精深,底蕴深厚。这一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在讲授《灯笼》一课时,现在的灯笼对于人们来说只是一种节日装饰品或者孩子的玩具,但是在科技还不发达的年代,灯笼却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灯笼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如在原文中“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通过灯笼寄托了长幼情笃之情;又比如“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这里的灯笼就显示着不同人的地位和权势。除此之外,灯笼在原来的理念中还象征着团圆,在造型上还分为山水、人物、花鸟灯等,无论是灯笼或汉字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我国地大物博,历史传承悠久,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这些文化正是先辈们的精神结晶,也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了我国文化的繁荣,所以理解这些文化,借助传统文化熏陶,是培养和发展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路径。
总而言之,语文作为初中生学习的三大主要科目之一,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是开展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在教育变革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自我突破,勇立潮头,自觉地接受时代的洗礼,紧跟变革的节奏,积极的应对,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对自身的禁锢,勤思善学,精进业务,不断探究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善表达、有思想、会审美、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林祥,郑昀.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语用热”再认识[J].全球教育展望,2016(8).
[2]钟启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
[3]王雯佳.初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探索[J].中华少年,2017(28).
作者简介:
赵恬,陕西省西安市,陕西省莲湖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