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生活为源、生命为基、生长为要三部曲奏响道德与法治活动课堂的“三部曲”,为学生搭建参与、体验、感悟的活动空间,使法治课堂的素养与能力齐飞,兴趣与理性并重,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实现学生生命的真正发展。
关键词:生活;生命;生长
新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每一课中,设置了“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拓展空间”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学习、拓宽视野、理性分析的平台。目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根据教与学的实际,灵活多样地运用相关栏目,改变教育教学的原有方式,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对生活的真实观察分析,对生命中困惑问题的深思历练,以活动型课堂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实现法治课堂的素养与能力齐飞,兴趣与理性并重,促进学生的生长发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谈谈以活动型课堂实现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探索。
一、 生活为源,点火助燃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学科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及行为践履性的特点。教师需要在单元教学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在班级教学中要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把“生活”搬进课堂,设计组织开展适合任教孩子的主题学习活动,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如笔者在全县名优教师跨校带徒执教道德与法治七上《守护生命》的示范课时,设计了一个温馨的学校生活情景预置学习,以范晓萱的《健康歌》为背景音乐,配合播放学校师生们在操场上参加大课间活动和本班学生参加校运会的照片,让他们一边哼着熟悉欢快的节奏,一边在课件上寻找熟悉的面孔,让他们在身后有百来位外校教师听课的情况下,仍能以轻松愉悦的心情跟随着笔者“他们是谁?在干什么?”亲切、不造作的问题,进入学习思维状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讲,开始本堂课的学习主题“守护生命”,并顺利进入到学习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的第一个教学活动环节。这种从学生真实心理准备出发而采取的接地气的教学活动预设,将学科知识还原并运用于现实生活世界,用来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易于接受,激发并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步入到课堂学习轨道中来,有助于助燃学习的欲望,奏响法治活动课堂的前奏。
二、 生命为基,依生施教
我们从事的事业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叶澜)。道德品质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初中生处于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处于生活的逐步扩展时期,但并非完全成人化的世界;初中生经历的社会生活具有时代性、网络性、快节奏,生命教育、青春期等增添了社会生活的现代气息,它已经不是教师曾经历的时代。笔者认为课堂必须以鲜活、感性的生活世界为场域,教学中才能不断把学生的潜在的生命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生命。
如笔者在全县名优教师跨校带徒执教道德与法治九上《延续文化血脉》一课时,遵循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通过内外交流互动的递进式阶梯状的课堂问题活动,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本源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提升了学生多角度思考能力,提高课堂活动探究的效度,促使学生从低阶思维进入到深度思维,有利于思维品质的提升和科学思维态度的养成,使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做人。笔者首先让学生观看象山桥发展变化的视频,然后问:桥在象山历史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答:越来越先进了。从石拱桥到高架桥到海陆连接桥,越来越丰富了。笔者接着问:象山还有哪些文化让你津津乐道的呢?生答:象山走书、象山渔文化等。笔者追问:这些文化在呈现形式上有什么区别?生答:桥以建筑物的形式呈现的,象山走书以戏曲的形式呈现的……接着教师再追问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流传下来?顺理成章地让学生通过初识桥文化得出结论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法治活动课堂唱响美丽的生命之曲。
三、 生长为要,培育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从本质上讲,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根本的宗旨是为了学生的生长发展,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笔者认为课堂实践时需注意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注意在活动中教育学生培育他们知识和才干,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症结问题,提高解決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能力,以生长为要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如笔者在执教道德与法治七上《深深浅浅话友谊》公开课就是遵循以生长为要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一堂课。笔者摘录以下上课片段以飨。师调查:和朋友发生过矛盾的请举手。追问:你和朋友因为什么而发生了矛盾?当时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你会这样做?师总结交友原则(很有可能是宽容理解原则)。本片段采用现场调查的形式,现场生成教学资源,极具真实性。在调查中,30/31的学生都和朋友发生过矛盾,这一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思考自己,回忆与朋友发生矛盾的经历,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服务,另一方面也为了让学生意识到与朋友发生矛盾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教学资源来自学生马上用之于学生,学生在叙述自己的经历的时候,也摒弃了假大空的虚伪,真实地展现自己,而且大家几乎都与朋友发生过矛盾,以此铺垫,学生也更加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经历。立足于现场生成的真实案例,教师适当追问,学生在自己的叙述中认识到宽容理解朋友的价值,结论是从自己的口中得出的,因此也更加容易实现情感上的恰当地选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具有求真性的载体,触动学生的亲身感悟,增强情感的体验性,继而深化思想认识,使教学更深入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联系学生生活与实践的桥梁,从而促进学生生命的真正发展。
总之,教师应以“生活为源、生命为基、生长为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活动学习,奏响道德与法治活动课堂的三部曲,为学生搭建参与、体验、感悟的活动空间,以促进学生生命的真正发展。
作者简介:
沈静艳,浙江省宁波市,浙江省宁波市象山丹城中学。
关键词:生活;生命;生长
新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每一课中,设置了“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拓展空间”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学习、拓宽视野、理性分析的平台。目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根据教与学的实际,灵活多样地运用相关栏目,改变教育教学的原有方式,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对生活的真实观察分析,对生命中困惑问题的深思历练,以活动型课堂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实现法治课堂的素养与能力齐飞,兴趣与理性并重,促进学生的生长发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谈谈以活动型课堂实现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探索。
一、 生活为源,点火助燃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学科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及行为践履性的特点。教师需要在单元教学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在班级教学中要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把“生活”搬进课堂,设计组织开展适合任教孩子的主题学习活动,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如笔者在全县名优教师跨校带徒执教道德与法治七上《守护生命》的示范课时,设计了一个温馨的学校生活情景预置学习,以范晓萱的《健康歌》为背景音乐,配合播放学校师生们在操场上参加大课间活动和本班学生参加校运会的照片,让他们一边哼着熟悉欢快的节奏,一边在课件上寻找熟悉的面孔,让他们在身后有百来位外校教师听课的情况下,仍能以轻松愉悦的心情跟随着笔者“他们是谁?在干什么?”亲切、不造作的问题,进入学习思维状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讲,开始本堂课的学习主题“守护生命”,并顺利进入到学习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的第一个教学活动环节。这种从学生真实心理准备出发而采取的接地气的教学活动预设,将学科知识还原并运用于现实生活世界,用来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易于接受,激发并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步入到课堂学习轨道中来,有助于助燃学习的欲望,奏响法治活动课堂的前奏。
二、 生命为基,依生施教
我们从事的事业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叶澜)。道德品质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初中生处于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处于生活的逐步扩展时期,但并非完全成人化的世界;初中生经历的社会生活具有时代性、网络性、快节奏,生命教育、青春期等增添了社会生活的现代气息,它已经不是教师曾经历的时代。笔者认为课堂必须以鲜活、感性的生活世界为场域,教学中才能不断把学生的潜在的生命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生命。
如笔者在全县名优教师跨校带徒执教道德与法治九上《延续文化血脉》一课时,遵循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通过内外交流互动的递进式阶梯状的课堂问题活动,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本源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提升了学生多角度思考能力,提高课堂活动探究的效度,促使学生从低阶思维进入到深度思维,有利于思维品质的提升和科学思维态度的养成,使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做人。笔者首先让学生观看象山桥发展变化的视频,然后问:桥在象山历史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答:越来越先进了。从石拱桥到高架桥到海陆连接桥,越来越丰富了。笔者接着问:象山还有哪些文化让你津津乐道的呢?生答:象山走书、象山渔文化等。笔者追问:这些文化在呈现形式上有什么区别?生答:桥以建筑物的形式呈现的,象山走书以戏曲的形式呈现的……接着教师再追问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流传下来?顺理成章地让学生通过初识桥文化得出结论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法治活动课堂唱响美丽的生命之曲。
三、 生长为要,培育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从本质上讲,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根本的宗旨是为了学生的生长发展,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笔者认为课堂实践时需注意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注意在活动中教育学生培育他们知识和才干,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症结问题,提高解決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能力,以生长为要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如笔者在执教道德与法治七上《深深浅浅话友谊》公开课就是遵循以生长为要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一堂课。笔者摘录以下上课片段以飨。师调查:和朋友发生过矛盾的请举手。追问:你和朋友因为什么而发生了矛盾?当时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你会这样做?师总结交友原则(很有可能是宽容理解原则)。本片段采用现场调查的形式,现场生成教学资源,极具真实性。在调查中,30/31的学生都和朋友发生过矛盾,这一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思考自己,回忆与朋友发生矛盾的经历,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服务,另一方面也为了让学生意识到与朋友发生矛盾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教学资源来自学生马上用之于学生,学生在叙述自己的经历的时候,也摒弃了假大空的虚伪,真实地展现自己,而且大家几乎都与朋友发生过矛盾,以此铺垫,学生也更加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经历。立足于现场生成的真实案例,教师适当追问,学生在自己的叙述中认识到宽容理解朋友的价值,结论是从自己的口中得出的,因此也更加容易实现情感上的恰当地选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具有求真性的载体,触动学生的亲身感悟,增强情感的体验性,继而深化思想认识,使教学更深入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联系学生生活与实践的桥梁,从而促进学生生命的真正发展。
总之,教师应以“生活为源、生命为基、生长为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活动学习,奏响道德与法治活动课堂的三部曲,为学生搭建参与、体验、感悟的活动空间,以促进学生生命的真正发展。
作者简介:
沈静艳,浙江省宁波市,浙江省宁波市象山丹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