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仁恺:德艺双馨、知行并重的鉴赏家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zxp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文物鉴赏家杨仁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1月31日5时25分在辽宁沈阳逝世,享年93岁。
  杨仁恺先生1915年10月1日出生于四川岳池县。20世纪30年代,杨仁恺在四川成都一家私立中学执教。期间,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杨仁恺对古代文物和古今书画作品产生浓厚兴趣,结下了不解之缘。抗战时期,杨仁恺移居重庆,要从事出版印刷工作。此时,他与集中在重庆的郭沫若、沈尹默等文化名人交流密切,受益颇多,更与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黄宾虹、傅抱石等书画名家结下了师友之情。抗战胜利后,杨仁恺移居北平(今北京),与书画鉴赏家张伯驹、徐石雪、陈半丁等密切来往,披览藏品,交流鉴定心得,并有机会观赏到吉林长春伪满皇宫散佚的古代书画珍品。丰富的求学经历,为杨仁恺先生日后辉煌的学术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9年,杨仁恺先生受聘于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处研究室,从事文物研究工作。他参加了东北银行存历代法书名画整理鉴定和拨交东北博物馆的接收工作,并奉命奔赴长春等地清查伪满皇宫流散历代书画和善本图籍,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从民间抢救出《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百余件历代书画珍品。曾经东北博物馆收藏、今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张择端绘《清明上河图》也是经杨仁恺先生鉴定确认而使国宝重放光彩。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北宋米芾《行书苕溪诗》经杨仁恺先生慧眼识珠得以重现于世。现存辽宁省图书馆的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后段手稿是经杨仁恺先生发现并研究确认的。数十年中,经杨仁恺先生之手鉴定抢救的珍贵文物不胜枚举。杨仁恺先生在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居功至伟。
  1952年,杨仁恺调任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室主任、副馆长、名誉馆长,负责陈列展览、文物征集、文物鉴定、研究出版等全面业务工作的策划与组织实施,身体力行,全力以赴,业绩卓著,为辽宁省博物馆的业务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杨仁恺先生积累了丰富的文物鉴定经验,对书画、碑帖等类文物的研究均具有高深的造诣。在繁忙的业务管理工作之余,他潜心学术研究,无论在任何艰难环境下,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围绕中国书画鉴赏、考订、书画史研究等课题,探颐索隐,追根溯源,考据详尽,见解独到,著述宏富。发表了《试论魏晋书法和王羲之父子风貌》、《隋唐五代书法艺术演进轨迹》、《晋人曹娥诔辞墨迹泛考》、《唐欧阳询“仲尼梦奠帖”的流传、真赝和年代考》、《唐张旭的书风和他的“古诗四帖”》等百余篇极具学术价值的论文;著有《聊斋志异原稿研究》、《国宝沉浮录》、《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稿》、《周昉簪花仕女图研究》、《沐雨楼文集》等专著十余部。主编《中国美术全集·隋唐书法卷》、《中国书画》、《中国古代书画图录》、《中国古今书画真伪图典》等书籍数十部,其中,历时30余载写就的《国宝沉浮录》是唯一全面研究清宫散佚书画国宝流传历程与历史艺术价值的巨著,一版再版,影响波及海内外;所著《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稿》则开创性地以科学概念定义书画鉴定,构建了中国书画鉴定学的体系框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主编的《中国书画》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书画发展历史与鉴定、鉴赏知识,成为专业学习与研究的权威读本。对辽博的馆藏书画珍品,杨仁恺先生几乎都有专门的考订研究,高屋建瓴,见解独到。在60年的学术生涯中,杨仁恺先生为后世留下了数以千万字计的极具价值的学术成果,堪称彪柄一代的学术大师。
  


  1983年,杨仁恺先生参加了由全国最著名的书画鉴定专家组成的中国古代书画巡回鉴定组,开始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古代书画全国巡回鉴定工程。行程数万里,遍及全国25 个省、市、自治区的208 个书画收藏单位及部分私人收藏,过目书画作品61596 件。每期每地的工作伊始,杨仁恺先生必先到达,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鉴定工作中。鉴定组对全国除台湾以外的现藏古代书画进行了系统整理,辨明了许多原来模糊不定的作品,还在各地发现了原作为赝品保管的宋、元、明各时期代表画家传世稀少的佳作,基本摸清了中国大陆现存古代书画的全部底数,为更好地保护这些古代艺术品打下了基础,为研究中国美术发展史提供了一份详实权威的资料。
  在专注于文博事业的同时,杨仁恺先生以其一贯的热情和影响力、亲和力,积极参与各项文化工作的组织协调。曾协助中国文联筹办第一届全国书法作品展,从而促成中国书协的成立;协助国家文物局筹备成立中国博物馆学会;协助筹建辽宁美术家协会,为推动文博和美术事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仁恺先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热心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改革开放以来,他先后任教于数家高等学府,多次应邀赴亚、欧、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考察、讲学,从事书画鉴定工作,侧重考察各国的文博事业,广交海内外朋友,努力促成文化交流项目,成为辽宁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与使者,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杨仁恺先生对文博事业感情深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视工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勤勉自励,百折不挠,爱憎分明,讲方向,讲奉献,在为全社会奉献精神财富的同时,也以自身德艺双馨、知行并重的品格体现了一代文博工作者的典型风范,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2000 年,鉴于杨仁恺先生从事文博工作50 年来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和对辽宁文博事业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杨仁恺先生“人民鉴赏家”的光荣称号。
  杨仁恺先生一生为文博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特别注重文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始终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他积极争取与有关大专院校的合作,联合办学,亲自任教,培养专业人才。在实际工作中,他言传身教,授业解惑,使一代代年轻人迅速成长,成为文博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杨仁恺先生是功力深湛的书画家,书画之名为学术声望所掩。其绘画初法宋元,后师造化,擅山水而兼及花鸟草虫。书法四体皆工,尤擅行草,体出苏东坡书简,意态天成,极具书卷气。作为一代书画大家,杨仁恺先生对书法人才和绘画人才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如今活跃在艺坛上的众多书画家都经过杨仁恺先生的指点与辅导,从而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掌握了书画艺术创作的精髓,走上了成才成家之路。
  晚年的杨仁恺先生,不顾年事已高,始终坚持工作在第一线,筹划辽博的业务建设,主持学术研究活动,著书立说,为文博事业的发展继续操劳。
  杨仁恺先生用心血和汗水写就了人生的辉煌篇章,建树和贡献定格在辽宁乃至中国的文化发展史册中,学术思想与学术著作已成为后世的宝贵财富,他的高尚品格和奉献精神将成为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1 杨仁恺先生1987年于黄山
  2 青年时代的杨仁恺
  3 杨仁恺先生20世纪50年代在辽东普查文物
  4 1975年6月,杨仁恺先生与著名学者于省吾在沈阳故宫
  5 1983年10月25日,中国古代书画巡回鉴定组成员与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及文物出版社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左一为刘九庵、左二为杨仁恺、左四为启功、左五谢稚柳,前排右一为傅熹年、右三为徐邦达。
  6 1986年10月,中国古代书画巡回鉴定组在南京博物院。
  7 中国古代书画巡回鉴定组成员启功、谢稚柳、杨仁恺、刘九庵在浙江杭州。
  8 1998年7月,中国古代书画巡回书画鉴定组在辽宁省博物馆。
  9 1998年11月18日,杨仁恺先生应澳门市政厅邀请,为澳门艺术馆鉴定书画。
  10 1989年11月,杨仁恺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授课。
  11 1993年6月26日,杨仁恺先生参加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学术讨论会。
  12 杨仁恺先生指导装裱人员修复明清影像
  13 杨仁恺先生与夫人刘文秀
其他文献
佛教最早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尽管学术界有多种意见,但无论是据出土实物判断,还是证之史籍,应该说在东汉初年的公元1世纪左右是妥当的。这方面已有许多文章论及,这里就不赘言了。  汉代时中国人已经知道有佛教这回事,汉明帝且派人西行到印度求法问道,取回佛像图样, 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     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   有神名佛,其形长大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
期刊
黄山寿三十七岁这一年,创作力特别旺盛,与一百五十年前袁江、袁耀对话的企图心,十分旺盛,此年他作《青绿山水六屏》,又是一组一方面向过去学习,一方面求自我证明的力作,此一六屏巨制分别是:《玉洞桃源》(图20a)、《竹溪烟雨》(图21a)、《水殿荷香》(图22a)、《怒涛荡舟》(图23a)、《秋山行旅》(图24)、《深宫赏雪》(图25)。于最后一屏有款识云:“光绪辛卯长夏黄山寿”,下钤有白文印“黄山寿印
期刊
2007年秋拍后,传媒好评如潮。明代仇英《赤壁图》以7952万元创中国绘画拍卖纪录、中国嘉德“南张北齐——张大千齐白石精品”、“丹青铸颜斋藏明清书画精品”等专场百分之百的成交率及书法作品屡创佳绩,都被乐观地看作中国书画走势进入上升通道的标志。成交价位的高企和活跃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仅仅一年时间,就轻率地说中国书画市场回暖,恐怕还为时过早。但是,我们可以有点底气地说,市场经过大的波动,正朝着良性方向
期刊
吉州窑遗址是江南地区一处闻名中外的综合性瓷窑遗址,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西侧,濒临赣江,背负绵亘数十里的浅山丛林,面对赣江东岸的佛教胜地青原山。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深入研究吉州窑,促进和加强吉州窑遗址的文物保护,2006年10月至2007年5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吉安县博物馆的配合下对吉州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试掘。(图3)     放眼吉州窑遗址南北长约2
期刊
内地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市场已经走过整整15个年头了,15年对于人类的历史来说虽然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对于拍卖市场来说,却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这15年,拍卖市场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没有经验,到初步走上规范。现在,全国具有文物拍卖资质的公司已经达到240家,仅北京就有83家。2007年,全国处于第一集团的北京保利、中国嘉德、中贸圣佳、北京翰海、北京匡时、杭州西泠、北京荣宝、北京华辰八大公司,拍卖的文物与艺
期刊
2007年12月1日下午,一册记录着日本侵华时期种种罪行的珍贵文献——《镇江沦陷记》手稿,以119万元的天价在匡时国际秋拍会上成交。这一价格创下了中国抗战时期文献史料拍卖的最高成交纪录,也成为了2007年中国书刊拍卖中最亮眼的新闻。在《镇江沦陷记》手稿再次成交的背后,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北京海王村拍卖公司总经理彭震尧,早在1998年春天,彭震尧即发现并将这一手稿推上了拍卖场,并以12.65万元成交
期刊
时间过得真快,不觉间,张永昌先生已经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每想起先生,他的音容笑貌,宛如就在眼前——身体清瘦,精神矍铄,一位态度和谒、言谈幽默、风度儒雅、让人不自觉地敬而近之的长者。张先生作为国宝级文物鉴定专家,有“南张北耿”、“中国玉器鉴定第一人”之美誉,在玉器鉴定和征集等方面为中国文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其中最值得称赞的,是他一生竭尽心力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玉器鉴定人材,这些学生现在大都已经成为
期刊
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15年掠影    (一)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起步  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是19世纪70年代由西方泊来的,此后历经兴衰,在内地曾一度消失。直到1992年,深圳和北京相继出现了艺术品拍卖会,拉开了新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恢复发展的序幕。在此后的1993-1994年间,上海朵云轩、中国嘉德、北京翰海等今天艺术品拍卖领域的领军力量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艺术品拍卖事业以高起点、
期刊
《集结号》——拍场云集东三环    2007年,中国大陆文物艺术品拍卖已走过15个年景。在这个光辉而有纪念意义的年月里,我们收获了什么呢?  原本高雅的文物艺术品拍卖活动,变得越来越像一种包装华丽的商品交易行为,或者说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它就是一种越来越市俗的买卖,只不过各自的华丽外衣不同。  令人不解的是,越来越多的春拍在盛夏时节举行,秋拍则改在了冷尘迷漫的初冬。就连每次准时出现在北京秋天里的外资
期刊
康雍乾三朝是清代御厂制瓷业中最灿烂的阶段,在这一百三十余年中我国制瓷工艺发生了不少重大变革,许多前所未有的彩釉被传入、创新并发展。其中,“珐琅彩瓷”与“粉彩瓷”都是该时期发展壮大的典型新兴低温彩釉制品。    “珐琅彩瓷”与“粉彩瓷”的发展根源    “珐琅彩”又称“画珐琅”,是15世纪中叶在欧洲佛朗德斯发明,15世纪末在法国中西部里摩居以内填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而来。随着中西方贸易交往,从广州等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