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天,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成为每个人适应现代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能力需求,也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参照。因此,规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理应成为课堂训练的一个重要目标。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在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课改背景下,“口语交际”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凸显出来,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为例,它将“写作”和“口语交际”整合为“表达交流”,与“阅读鉴赏”并存,“口语交际”以专题训练的形式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可见重视程度的提升。
但从实际教学情况看,教师不能只凭借口语交际专项训练来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应充分发挥教材的整体优势,利用教材各部分蕴含的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隐性资源。为把新课标中的“口语交际”目标落到实处,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口语交际训练系统,教材除编排专项训练系统外,还隐性地编排了两个系统:一是与“阅读鉴赏”结合,二是与“梳理探究”结合。而占篇幅最多且与口语交际专题内容编排紧密结合的“阅读鉴赏”部分无疑是开发这一资源的重要阵地。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教师要“用教材教”,有效使用这一“例子”,使阅读教材同时成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载体和范例。本文试图以阅读教材为依托,以其中的课文和练习为例,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说明应重视在阅读教材中挖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资源,以期引导教师适当地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从而拓宽口语交际训练的渠道。
一.在阅读教材中挖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资源的必要性
现在的口语交际教学形式上已取得和阅读、写作教学同等的地位,但在实际状况中,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和落实尚停留在重视、呼吁阶段,导致这一现象的主、客观原因很多,下面仅简单从口语交际教材缺陷这一角度说明在阅读教材中挖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资源的必要性。
现行教材在口语交际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在教材中虽有所体现,但与读写教材相比,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第一,容量比例小:教材中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编排不是很合理,课时也十分少,在必修一至五模块中一共仅安排了五个口语交际专题内容,包括朗诵、演讲、讨论、辩论、访谈,每个模块围绕一个重点进行活动,这五个内容涉及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面还是相对狭小的。与其配套的五个选修系列教材也只有“语言文字运用”系列涉及到一些有关口语交际的内容,但并没有具体的要求。第二,不成体系:口语交际教学缺少自己应有的体系和地位,既没有独立的课程形态,又没有专门的教材体系。教材对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规则、情景、步骤等都没有明确的说明,有实践意义的课题不多,有的练习设计得比较粗糙。教材中也没有测试记录学生口语水平的手段方法,更没有具体的评价反馈体系,导致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缺乏详尽的设计方案和具体的操作程序,盲目性、随意性很大。第三,指导教材缺失:口语交际教材本来就不多,大部分教学参考书更是没有给口语交际教学实施意见,且目前存在的参考教材也缺少可操作的特点,要么缺乏生活实际的特点;要么缺乏交际双方互动性的特点;要么缺乏连续性和渐近性的特点。
既然口语交际教材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就应当在高效使用其中优势资源之余,还应在阅读教材中挖掘有价值的资源来弥补不足的方面,从而能通过长期的、多面的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二.在阅读教材中挖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资源的可行性
阅读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和练习都有很大的开放度,以课文和练习内容为基础拓展,会生发出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交际话题和交际技巧。教师要深入钻研,挖掘阅读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资源,因为阅读教材为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课文语言的借鉴性
教材中的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体裁多种多样,语言形式也各不相同。以课文作为口语训练的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有机的结合,既加快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了阅读,又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通过语言借鉴,学生能够学习语言、词汇,探索语法规则,体会、吸收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等,从而学生把课本的语言慢慢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能力,将阅读得到的素材迁移为口头表达的材料,进而提供了口语交际的内容和方式,那么在日常交际时,学生已经内化的东西就会自然流露出来。
课文语言借鉴可以通过朗诵、复述、演讲和课本剧表演等口语活动体现出来。以演讲为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表达与交流”预设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其中一点就是“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如何把握演讲技巧、提高演讲能力呢?我们可以在阅读教材的“例文”学习这些知识与技巧。在教材必修二的第四单元就编排了演讲类性质的课文,分别是《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以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师可以借这些饱含激情的课文,与学生进行演讲的相关知识的对话,可以给学生观摩演讲录像,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模仿演讲,激发学生的演讲欲望,让学生明白这种口语交际形式的真正魅力。学习完课文后,教师不妨让学生进行演讲,如果演讲到位,无论是演讲者还是听众都能得到演讲的感染和熏陶。
(二)课文内容的情境性
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口语交际的特点之一就是情境性,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下才能有较好的表达、交流效果。在具体课文中进行的口语交际训练就有情境的优越性,通过课堂讨论、辩论和学习口语交际范例的课文等可以体现出来。大多数课文本身具有很强的情节性和故事性,在文本的情境中自然训练口语交际能力,比单调的口语交际教学特意创设情境要简便、有效得多,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实现师生互动。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尤其是应变能力和交际技巧。
口语交际能力是言语知识和交际技能的结合,是一种类化了的口语交际经验在特定情境中活生生的显现,须注意交流的恰当、得体。教材中一些文质兼美的课文本身就是在一定情境中成功的口语交际范本,如《烛之武退秦师》《林黛玉进贾府》《陈情表》等。所以,教师要巧用教材思辨要素,注意品味口语交际的知识技巧,增加学生在生活不同语境中运用交际策略的意识。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林黛玉以亲戚身份进入贾府,寄人篱下的身份地位告诫她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于是她小心谨慎地调节着言行举止,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问姊妹读何书时,贾母却说:“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由此,黛玉发现贾母不喜欢女孩子读书,刚才自己失口了,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何书时,黛玉便改口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表现了她能在不同的场合中明确自己的身份,主动了解别人,在交谈中树立角色意识,有根据变化了的时空情境随机应变的能力。
(三)“研讨与练习”的口语性
教材中的“口语交际”指导明确指出,在“阅读鉴赏”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也安排了有关表达交流的训练,因此,教师也需要有意识地利用极具口语性的练习部分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材中练习形式的设置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大部分问题以讨论、交流、诵读、课内活动等方式提出,把口语交际教学的各项目标同时分解、落实到了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又因为练习选取的材料是学生所熟悉的,就使学生有了共同的知识背景,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沟通的愿望。如,课文《祝福》的“研讨与练习”一:“有人说,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有人说,祥林嫂是被鲁四老爷之类极端冷酷的人‘杀’死的;也有人说是柳妈的一席话葬送了祥林嫂。全班或分组讨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教师如能有效抓住这一环节稍加引导,既可巩固并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又可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研讨和练习的同时也达到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目的。
口语交际能力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语文学科教学的要求,更是学生个人能力发展的要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发教材中的有利资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尤其是对作为主体部分的阅读教材的挖掘。当然,阅读课有它自己的教学目的,在阅读训练过程中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一定要注意课文的重点仍是以阅读为主,口语交际训练为有效辅助。总之,教师要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对口语交际训练活动进行全面、合理的调控,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何华珍,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研究生。
但从实际教学情况看,教师不能只凭借口语交际专项训练来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应充分发挥教材的整体优势,利用教材各部分蕴含的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隐性资源。为把新课标中的“口语交际”目标落到实处,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口语交际训练系统,教材除编排专项训练系统外,还隐性地编排了两个系统:一是与“阅读鉴赏”结合,二是与“梳理探究”结合。而占篇幅最多且与口语交际专题内容编排紧密结合的“阅读鉴赏”部分无疑是开发这一资源的重要阵地。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教师要“用教材教”,有效使用这一“例子”,使阅读教材同时成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载体和范例。本文试图以阅读教材为依托,以其中的课文和练习为例,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说明应重视在阅读教材中挖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资源,以期引导教师适当地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从而拓宽口语交际训练的渠道。
一.在阅读教材中挖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资源的必要性
现在的口语交际教学形式上已取得和阅读、写作教学同等的地位,但在实际状况中,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和落实尚停留在重视、呼吁阶段,导致这一现象的主、客观原因很多,下面仅简单从口语交际教材缺陷这一角度说明在阅读教材中挖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资源的必要性。
现行教材在口语交际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在教材中虽有所体现,但与读写教材相比,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第一,容量比例小:教材中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编排不是很合理,课时也十分少,在必修一至五模块中一共仅安排了五个口语交际专题内容,包括朗诵、演讲、讨论、辩论、访谈,每个模块围绕一个重点进行活动,这五个内容涉及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面还是相对狭小的。与其配套的五个选修系列教材也只有“语言文字运用”系列涉及到一些有关口语交际的内容,但并没有具体的要求。第二,不成体系:口语交际教学缺少自己应有的体系和地位,既没有独立的课程形态,又没有专门的教材体系。教材对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规则、情景、步骤等都没有明确的说明,有实践意义的课题不多,有的练习设计得比较粗糙。教材中也没有测试记录学生口语水平的手段方法,更没有具体的评价反馈体系,导致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缺乏详尽的设计方案和具体的操作程序,盲目性、随意性很大。第三,指导教材缺失:口语交际教材本来就不多,大部分教学参考书更是没有给口语交际教学实施意见,且目前存在的参考教材也缺少可操作的特点,要么缺乏生活实际的特点;要么缺乏交际双方互动性的特点;要么缺乏连续性和渐近性的特点。
既然口语交际教材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就应当在高效使用其中优势资源之余,还应在阅读教材中挖掘有价值的资源来弥补不足的方面,从而能通过长期的、多面的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二.在阅读教材中挖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资源的可行性
阅读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和练习都有很大的开放度,以课文和练习内容为基础拓展,会生发出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交际话题和交际技巧。教师要深入钻研,挖掘阅读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资源,因为阅读教材为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课文语言的借鉴性
教材中的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体裁多种多样,语言形式也各不相同。以课文作为口语训练的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有机的结合,既加快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了阅读,又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通过语言借鉴,学生能够学习语言、词汇,探索语法规则,体会、吸收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等,从而学生把课本的语言慢慢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能力,将阅读得到的素材迁移为口头表达的材料,进而提供了口语交际的内容和方式,那么在日常交际时,学生已经内化的东西就会自然流露出来。
课文语言借鉴可以通过朗诵、复述、演讲和课本剧表演等口语活动体现出来。以演讲为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表达与交流”预设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其中一点就是“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如何把握演讲技巧、提高演讲能力呢?我们可以在阅读教材的“例文”学习这些知识与技巧。在教材必修二的第四单元就编排了演讲类性质的课文,分别是《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以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师可以借这些饱含激情的课文,与学生进行演讲的相关知识的对话,可以给学生观摩演讲录像,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模仿演讲,激发学生的演讲欲望,让学生明白这种口语交际形式的真正魅力。学习完课文后,教师不妨让学生进行演讲,如果演讲到位,无论是演讲者还是听众都能得到演讲的感染和熏陶。
(二)课文内容的情境性
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口语交际的特点之一就是情境性,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下才能有较好的表达、交流效果。在具体课文中进行的口语交际训练就有情境的优越性,通过课堂讨论、辩论和学习口语交际范例的课文等可以体现出来。大多数课文本身具有很强的情节性和故事性,在文本的情境中自然训练口语交际能力,比单调的口语交际教学特意创设情境要简便、有效得多,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实现师生互动。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尤其是应变能力和交际技巧。
口语交际能力是言语知识和交际技能的结合,是一种类化了的口语交际经验在特定情境中活生生的显现,须注意交流的恰当、得体。教材中一些文质兼美的课文本身就是在一定情境中成功的口语交际范本,如《烛之武退秦师》《林黛玉进贾府》《陈情表》等。所以,教师要巧用教材思辨要素,注意品味口语交际的知识技巧,增加学生在生活不同语境中运用交际策略的意识。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林黛玉以亲戚身份进入贾府,寄人篱下的身份地位告诫她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于是她小心谨慎地调节着言行举止,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问姊妹读何书时,贾母却说:“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由此,黛玉发现贾母不喜欢女孩子读书,刚才自己失口了,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何书时,黛玉便改口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表现了她能在不同的场合中明确自己的身份,主动了解别人,在交谈中树立角色意识,有根据变化了的时空情境随机应变的能力。
(三)“研讨与练习”的口语性
教材中的“口语交际”指导明确指出,在“阅读鉴赏”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也安排了有关表达交流的训练,因此,教师也需要有意识地利用极具口语性的练习部分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材中练习形式的设置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大部分问题以讨论、交流、诵读、课内活动等方式提出,把口语交际教学的各项目标同时分解、落实到了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又因为练习选取的材料是学生所熟悉的,就使学生有了共同的知识背景,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沟通的愿望。如,课文《祝福》的“研讨与练习”一:“有人说,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有人说,祥林嫂是被鲁四老爷之类极端冷酷的人‘杀’死的;也有人说是柳妈的一席话葬送了祥林嫂。全班或分组讨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教师如能有效抓住这一环节稍加引导,既可巩固并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又可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研讨和练习的同时也达到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目的。
口语交际能力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语文学科教学的要求,更是学生个人能力发展的要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发教材中的有利资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尤其是对作为主体部分的阅读教材的挖掘。当然,阅读课有它自己的教学目的,在阅读训练过程中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一定要注意课文的重点仍是以阅读为主,口语交际训练为有效辅助。总之,教师要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对口语交际训练活动进行全面、合理的调控,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何华珍,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