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黄平县教育局曾规定:全县所有中小学生都要向过往车辆敬礼。并且称,这是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的礼仪方式,一是表示对驾驶员的尊重,二是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去年10月,这件事不知怎么竟在网上疯传起来,连美国《纽约时报》都登了,《参考消息》上还给了不小的一个“豆腐块”,配发有小孩子向过往车辆行礼的照片,见2009年10月27的报纸第8版。
都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那么这件事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以这民谚衡量,大抵是坏事。发生在那么偏远山区的事情,竟然能见报,且见于美国报纸,这已远非“传千里”了,也足见现代信息传播之远、之快。
但眼下好事也有“传千里”的,不可概然言之。如黄平县教育局就认为这是好事,一表对驾驶员的尊重,二为学生的安全;驾驶员得心理满足,学生得生理安全。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两全其美。还不是好事么?
网上也有照片,比报纸上的清楚,而且是彩色的。照片上面,远处有山丘,高矮不同、穿着略显土气的孩子们,系着红领巾,背着大书包站在绿树掩映的路边,右手高举过头,向路过的车辆认真地行着少先队队礼,目光凝重,怯生生的。当然,这是我自己看出来的。当事人,那些小孩子们也许未必这样吧!
这规定的理由之一是孩子们的“安全”!的确,现在路上车是多了,一些人先“富”起来了嘛!山里的孩子得自由的禀赋和“条件”,喜欢野耍。其实何止是山里的孩子呢?城市里的孩子同样喜欢。这样,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就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够宽阔,坡道多,弯也多,安全隐患就大。提醒孩子们注意安全,实在是教育局官员的慈悲和恩典。然而,驻足以待车过,对于“安全”的必要性究竟有多大?现在车多了,对于孩子们来说,一车一驻足,几时才能到学校或者回家?不但驻足,而且行礼,这又与“安全”何干?不但行礼,而且行少先队队礼,这却又是为何?一般而言,少先队队礼是在特定场合,向着队旗来行的。向过往车辆行少先队队礼,味道是不是有点不对?从照片来看,孩子们无一戴黄色安全帽的。而这恰恰是全国各地的通例,因为黄帽子醒目。在一些地方,孩子们还有手举“停”字牌的,过马路时一举牌,车辆就得乖乖地停下来先让孩子们过。这就更其安全了。这些,黄平教育局的官员竟不知道?莫非嫌其老旧,非要创“新”?
另一个理由是对驾驶员的尊重。这个问题也复杂。过去,驾驶员是一个专门的职业。人们有事还得专门打点着点司机,否则人家不给拉车;给领导开车的驾驶员,分房子都多加分!甚至开几年车给个什么职位也都是经常有的事!这里边究竟是为什么,现在我也不大了然。而今则不同了,驾驶虽仍然是一门技术,但会开车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在有些场合和时候,为了行事方便,连有的领导都省却派头、撇开专职司机而亲自当起驾驶员了!开车辛苦,开过的人都知道。但是否需要特别的“尊重”,尤其是得到路过的孩子们的特别“尊重”?经常能够看到车祸惨剧的新闻,打官司的事情也越来越耸人听闻。什么明星开车耍大牌啦,宝马车主故意耍横撞人啦之类的事情,人们也都知道的太多了。这一类驾驶员我看“死啦死啦地”都够了,还给他什么尊重!
我自己也开车,却实在想不通为什么驾驶员需要“尊重”,尤其得到路过的孩子们的“尊重”!其实,孩子们敬礼,得到尊重的也绝不只是驾驶员自己,而是包括坐在车里的所有的人们。正如跪皇帝的车驾并不是跪给皇帝驾车的车夫一样,后者可配?可以想得到,领导自不必说,家里有汽车、或者有条件坐汽车的孩子,也当不在给人敬礼者之列,只需安享其他孩子的“礼”,得到其他孩子投来的“尊重”。
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大国,向来最重礼数的。最近这些年,“有识之士”们有感于世风如江河日下,物欲似沧海横流,遂力昌国学,虽然究竟什么是国学也还是一笔糊涂账。几千年来,中国这块地方朝代很多,“国”亦不少,即便版图变化不大,但社会制度却差之远矣,则此“国”就非彼“国”。那么,是自有“国”以来所有的“学”都算国学,还是自哪一国算起的“学”才算是国学;抑或是只有哪一国的“学”算是国学,而其他的都不算;或者是只有哪一国处独尊地位的正统之“学”才算是国学,而一切与之相矛盾、相对立、甚或不太相干的野学、杂学等“非主流”就都不算;五胡十六国的“学”算不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算不算,等等,这些问题都还是问题,但仍不妨碍“国学”的昌隆。孩子们“被国学”者也各式各样。《三字经》广布,《二十四孝》传神;《论语》大热,《老庄》行时;《周易》时髦,“太极”转圈;学生娃娃高考得中“状元”要去国子监穿着袍子祭拜,大学毕业也有穿汉服的呼声。如此等类,真不知今夕是何年欤!不管如何“国学”,“礼”则是贯穿其中的。
所谓“乐殊贵贱,礼别尊卑”,是蒙学《千字文》里的话,专门教育小孩子的。乐殊贵贱,现在是的确做到了。想听听音乐会,也熏陶熏陶高雅艺术,脱一脱身上下里巴人的俗气吧,可那门票动辄几百元、上千元,决非一般百姓掏得起的。门票有贵贱,座次有分别,身份当然也就自有高下。持百元门票者当然不配生有持千元门票者的耳朵!礼别尊卑,当然是古已有之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皇帝车驾过处,百姓跪于道边,有敢于抬头正视者,即以“有意刺王杀驾,斩立决”处之。那时候的人们笨,还想不出“皇上社稷压身,车驾太快,让百姓跪下勿轻举妄动,是为了百姓的安全”这一理由。而现在,几千年来的“礼别尊卑”在黄平县地界发展了,而且是专门发展到孩子!
也许黄平县教育局的官员们真的是为了孩子们的安全着想——还有对驾驶员的尊重——别无他意,但却无法不使人对这一规定产生联想。实际上,多想一想有好处。这规定怎么想怎么有一种交易的味道,而且是强制交易。可以翻译为:娃儿们,少先队员们,给我尊重,致我以礼,否则别怪我不给你安全!难道不是这样吗?
多想想有好处,多想想“万一……”更好。昔日秦始皇出行,项羽和刘邦分别看见。他们那时还都是站(跪?)在路边观看的角色。一个说:“彼可取而代也!”一个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我想,黄平县教育局的官员们是不是应该多想一想,虽然站在路边向过往车辆敬礼的孩子们大多会习惯成自然,那木然、机械地举起的手会逐渐放不下来,但万一其中也有人发出项羽和刘邦那样的感慨,可怎么办呢?多想想“万一……”才好!
都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那么这件事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以这民谚衡量,大抵是坏事。发生在那么偏远山区的事情,竟然能见报,且见于美国报纸,这已远非“传千里”了,也足见现代信息传播之远、之快。
但眼下好事也有“传千里”的,不可概然言之。如黄平县教育局就认为这是好事,一表对驾驶员的尊重,二为学生的安全;驾驶员得心理满足,学生得生理安全。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两全其美。还不是好事么?
网上也有照片,比报纸上的清楚,而且是彩色的。照片上面,远处有山丘,高矮不同、穿着略显土气的孩子们,系着红领巾,背着大书包站在绿树掩映的路边,右手高举过头,向路过的车辆认真地行着少先队队礼,目光凝重,怯生生的。当然,这是我自己看出来的。当事人,那些小孩子们也许未必这样吧!
这规定的理由之一是孩子们的“安全”!的确,现在路上车是多了,一些人先“富”起来了嘛!山里的孩子得自由的禀赋和“条件”,喜欢野耍。其实何止是山里的孩子呢?城市里的孩子同样喜欢。这样,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就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够宽阔,坡道多,弯也多,安全隐患就大。提醒孩子们注意安全,实在是教育局官员的慈悲和恩典。然而,驻足以待车过,对于“安全”的必要性究竟有多大?现在车多了,对于孩子们来说,一车一驻足,几时才能到学校或者回家?不但驻足,而且行礼,这又与“安全”何干?不但行礼,而且行少先队队礼,这却又是为何?一般而言,少先队队礼是在特定场合,向着队旗来行的。向过往车辆行少先队队礼,味道是不是有点不对?从照片来看,孩子们无一戴黄色安全帽的。而这恰恰是全国各地的通例,因为黄帽子醒目。在一些地方,孩子们还有手举“停”字牌的,过马路时一举牌,车辆就得乖乖地停下来先让孩子们过。这就更其安全了。这些,黄平教育局的官员竟不知道?莫非嫌其老旧,非要创“新”?
另一个理由是对驾驶员的尊重。这个问题也复杂。过去,驾驶员是一个专门的职业。人们有事还得专门打点着点司机,否则人家不给拉车;给领导开车的驾驶员,分房子都多加分!甚至开几年车给个什么职位也都是经常有的事!这里边究竟是为什么,现在我也不大了然。而今则不同了,驾驶虽仍然是一门技术,但会开车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在有些场合和时候,为了行事方便,连有的领导都省却派头、撇开专职司机而亲自当起驾驶员了!开车辛苦,开过的人都知道。但是否需要特别的“尊重”,尤其是得到路过的孩子们的特别“尊重”?经常能够看到车祸惨剧的新闻,打官司的事情也越来越耸人听闻。什么明星开车耍大牌啦,宝马车主故意耍横撞人啦之类的事情,人们也都知道的太多了。这一类驾驶员我看“死啦死啦地”都够了,还给他什么尊重!
我自己也开车,却实在想不通为什么驾驶员需要“尊重”,尤其得到路过的孩子们的“尊重”!其实,孩子们敬礼,得到尊重的也绝不只是驾驶员自己,而是包括坐在车里的所有的人们。正如跪皇帝的车驾并不是跪给皇帝驾车的车夫一样,后者可配?可以想得到,领导自不必说,家里有汽车、或者有条件坐汽车的孩子,也当不在给人敬礼者之列,只需安享其他孩子的“礼”,得到其他孩子投来的“尊重”。
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大国,向来最重礼数的。最近这些年,“有识之士”们有感于世风如江河日下,物欲似沧海横流,遂力昌国学,虽然究竟什么是国学也还是一笔糊涂账。几千年来,中国这块地方朝代很多,“国”亦不少,即便版图变化不大,但社会制度却差之远矣,则此“国”就非彼“国”。那么,是自有“国”以来所有的“学”都算国学,还是自哪一国算起的“学”才算是国学;抑或是只有哪一国的“学”算是国学,而其他的都不算;或者是只有哪一国处独尊地位的正统之“学”才算是国学,而一切与之相矛盾、相对立、甚或不太相干的野学、杂学等“非主流”就都不算;五胡十六国的“学”算不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算不算,等等,这些问题都还是问题,但仍不妨碍“国学”的昌隆。孩子们“被国学”者也各式各样。《三字经》广布,《二十四孝》传神;《论语》大热,《老庄》行时;《周易》时髦,“太极”转圈;学生娃娃高考得中“状元”要去国子监穿着袍子祭拜,大学毕业也有穿汉服的呼声。如此等类,真不知今夕是何年欤!不管如何“国学”,“礼”则是贯穿其中的。
所谓“乐殊贵贱,礼别尊卑”,是蒙学《千字文》里的话,专门教育小孩子的。乐殊贵贱,现在是的确做到了。想听听音乐会,也熏陶熏陶高雅艺术,脱一脱身上下里巴人的俗气吧,可那门票动辄几百元、上千元,决非一般百姓掏得起的。门票有贵贱,座次有分别,身份当然也就自有高下。持百元门票者当然不配生有持千元门票者的耳朵!礼别尊卑,当然是古已有之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皇帝车驾过处,百姓跪于道边,有敢于抬头正视者,即以“有意刺王杀驾,斩立决”处之。那时候的人们笨,还想不出“皇上社稷压身,车驾太快,让百姓跪下勿轻举妄动,是为了百姓的安全”这一理由。而现在,几千年来的“礼别尊卑”在黄平县地界发展了,而且是专门发展到孩子!
也许黄平县教育局的官员们真的是为了孩子们的安全着想——还有对驾驶员的尊重——别无他意,但却无法不使人对这一规定产生联想。实际上,多想一想有好处。这规定怎么想怎么有一种交易的味道,而且是强制交易。可以翻译为:娃儿们,少先队员们,给我尊重,致我以礼,否则别怪我不给你安全!难道不是这样吗?
多想想有好处,多想想“万一……”更好。昔日秦始皇出行,项羽和刘邦分别看见。他们那时还都是站(跪?)在路边观看的角色。一个说:“彼可取而代也!”一个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我想,黄平县教育局的官员们是不是应该多想一想,虽然站在路边向过往车辆敬礼的孩子们大多会习惯成自然,那木然、机械地举起的手会逐渐放不下来,但万一其中也有人发出项羽和刘邦那样的感慨,可怎么办呢?多想想“万一……”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