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的夏天,有着41年军龄的老兵朱苏进迈入“文职少将”序列,与他一道晋级的还有他的同事、南京军区文艺创作室创作员蒋晓勤。朱、蒋两人都是近年来大陆炙手可热的电视剧编剧。
在230万的中国军队中,有着为数庞大的文官队伍。由国防军费开支供养的现役军人去担纲军队的文艺宣传、科学教研等岗位任务,是中国军队区别于世界各国军队的独特现象。
军队中的文官序列
其实,确切地说,“文职将军”称呼存在谬误。“文职少将”只是一种俗称,并不是严格意义上搞军训和作战谋略的将军,军委也从没有下过晋升少将的命令,晋级命令也多在本单位内部传达。
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为了实现军队干部分类管理,保留军队专业技术人才,使他们更好地为军队建设服务,推行了军内文官制度。文职干部在中国军队现役军人中属特殊的一支——没有军衔却保留军籍。
相对于作战部队的带兵军官,军官与文职干部在中国军队中属两个不同的序列。军官是军队中“武将”,文职干部作为军队文官,分布在军队后勤医疗、文艺歌舞、教学科研各个领域,起到勤务保障、教研、宣传鼓动等作用。
拥有专业技术的文职干部的服役期普遍比现役军官推后5年,文职最高服役期为60周岁,少数因工作需要,经过批准,还可适当延长。
为很多人所熟悉的,80岁的文艺老兵阎肃,是中国军队迄今工作最久的现役老兵。阎肃是空军文工团创作员,国家一级编剧、文职特级,已在军中服役60年。与阎肃的文职特级对应的是军官的上将军衔,他享受的是大区正职的生活待遇。
对文职干部中有特殊贡献,如获中国两院院士称号、军队和国家的科技进步奖等,会延长其服役期限。但像空军的阎肃这样的情况,较为罕见。
争议中的“文职将军”
军队中的普通文职干部军服、帽徽与普通现役军人无异,只是肩章没有军衔,替代物是一枚解放军的“八一”领徽。文职干部实行专业技术级别和文职级,与普通军官享受的待遇基本相同。
2001年2月,解放军四总部对文职干部军服服饰作了更改。文职专业技术三级以上人员的军装帽饰改金黄色,肩章加将军松枝叶。自此,从外观来看,这一服饰颇有些像已授军衔的少将。而技术三级以上的文职干部,享受的待遇已相当于将军级,甚至在收入方面更高一些。
当年首批晋级为技术三级的有李双江、克里木等17名文职干部,随后几年中,宋祖英、阎维文等军内的一些文艺工作者等都先后入选。
“仅从服装形似,就说他们中一些人是少将,不严肃。严格地说,这些唱歌、跳舞、写剧本的,拿到的是折合少将待遇的工资,而不是少将军衔。”总参电视剧创作中心的一位文职干部举例称,比如有人说宋祖英当上了少将,在懂行的人看来是个笑话。海军文工团只是团级单位,按照编制来说,她最多是相当于上校或者中校级别,但因为她拿的是专业技术少将级别的工资,所以网上称她为少将,但从军衔的角度看完全是两回事。
一次不彻底的人事变革
文职干部特别是军队演艺人员占用庞大军费资源,积弊甚久。
1980年,邓小平深感军事改革之迫切。他在3月的中共中央军委常委扩大会议上说:“军队有些方面的工作人员可以改成文职人员、雇用人员,不穿军服。军事院校的好多教员,也可以用文职人员,不一定用军人,搞那么多行政职务干什么?”
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仿照西方国家军队的体制,1988年中国军队引入文官制度,把军队科技和文艺界的数百个岗位的军官改为文职干部,一律脱去了军装。
不过,这场变革有一个特点:由现役转改的文职干部暂时保留军籍。当时的说法是为了照顾这部分人的情绪。当年改为文职干部的军官有16万人之众,这些人按照邓小平的改革精神,脱下军装,在部队工作。
由于抵不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随着1992年《军队文职干部正式条例》的出台,10多万文职干部又重新穿上了军装。
庞大的文职队伍
北京有军事观察家认为,上世纪80年代末期军队人事变革之所以失败,原因在于军内阻力重重。“有些唱歌、跳舞的人能量是通天的,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西方诸国的外军,一般都较重视使用文职人员。他们认为,大量使用文职人员可以减少现役军人定额,节省军费开支。外军实行文官治军,军队属于国家,国防部长、各部机要、参谋长官等都可由文职人员组成,文职人员从退役军官和地方征召。这些文职人员的使用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高级机关、科研单位、军事院校和后勤保障部门。而反观中国军队,各类文工团、歌舞团、电影厂等林林总总文艺团体不下数十个,这些非战斗人员占用了数目惊人的国防军费开支。
摘自《凤凰周刊》
在230万的中国军队中,有着为数庞大的文官队伍。由国防军费开支供养的现役军人去担纲军队的文艺宣传、科学教研等岗位任务,是中国军队区别于世界各国军队的独特现象。
军队中的文官序列
其实,确切地说,“文职将军”称呼存在谬误。“文职少将”只是一种俗称,并不是严格意义上搞军训和作战谋略的将军,军委也从没有下过晋升少将的命令,晋级命令也多在本单位内部传达。
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为了实现军队干部分类管理,保留军队专业技术人才,使他们更好地为军队建设服务,推行了军内文官制度。文职干部在中国军队现役军人中属特殊的一支——没有军衔却保留军籍。
相对于作战部队的带兵军官,军官与文职干部在中国军队中属两个不同的序列。军官是军队中“武将”,文职干部作为军队文官,分布在军队后勤医疗、文艺歌舞、教学科研各个领域,起到勤务保障、教研、宣传鼓动等作用。
拥有专业技术的文职干部的服役期普遍比现役军官推后5年,文职最高服役期为60周岁,少数因工作需要,经过批准,还可适当延长。
为很多人所熟悉的,80岁的文艺老兵阎肃,是中国军队迄今工作最久的现役老兵。阎肃是空军文工团创作员,国家一级编剧、文职特级,已在军中服役60年。与阎肃的文职特级对应的是军官的上将军衔,他享受的是大区正职的生活待遇。
对文职干部中有特殊贡献,如获中国两院院士称号、军队和国家的科技进步奖等,会延长其服役期限。但像空军的阎肃这样的情况,较为罕见。
争议中的“文职将军”
军队中的普通文职干部军服、帽徽与普通现役军人无异,只是肩章没有军衔,替代物是一枚解放军的“八一”领徽。文职干部实行专业技术级别和文职级,与普通军官享受的待遇基本相同。
2001年2月,解放军四总部对文职干部军服服饰作了更改。文职专业技术三级以上人员的军装帽饰改金黄色,肩章加将军松枝叶。自此,从外观来看,这一服饰颇有些像已授军衔的少将。而技术三级以上的文职干部,享受的待遇已相当于将军级,甚至在收入方面更高一些。
当年首批晋级为技术三级的有李双江、克里木等17名文职干部,随后几年中,宋祖英、阎维文等军内的一些文艺工作者等都先后入选。
“仅从服装形似,就说他们中一些人是少将,不严肃。严格地说,这些唱歌、跳舞、写剧本的,拿到的是折合少将待遇的工资,而不是少将军衔。”总参电视剧创作中心的一位文职干部举例称,比如有人说宋祖英当上了少将,在懂行的人看来是个笑话。海军文工团只是团级单位,按照编制来说,她最多是相当于上校或者中校级别,但因为她拿的是专业技术少将级别的工资,所以网上称她为少将,但从军衔的角度看完全是两回事。
一次不彻底的人事变革
文职干部特别是军队演艺人员占用庞大军费资源,积弊甚久。
1980年,邓小平深感军事改革之迫切。他在3月的中共中央军委常委扩大会议上说:“军队有些方面的工作人员可以改成文职人员、雇用人员,不穿军服。军事院校的好多教员,也可以用文职人员,不一定用军人,搞那么多行政职务干什么?”
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仿照西方国家军队的体制,1988年中国军队引入文官制度,把军队科技和文艺界的数百个岗位的军官改为文职干部,一律脱去了军装。
不过,这场变革有一个特点:由现役转改的文职干部暂时保留军籍。当时的说法是为了照顾这部分人的情绪。当年改为文职干部的军官有16万人之众,这些人按照邓小平的改革精神,脱下军装,在部队工作。
由于抵不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随着1992年《军队文职干部正式条例》的出台,10多万文职干部又重新穿上了军装。
庞大的文职队伍
北京有军事观察家认为,上世纪80年代末期军队人事变革之所以失败,原因在于军内阻力重重。“有些唱歌、跳舞的人能量是通天的,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西方诸国的外军,一般都较重视使用文职人员。他们认为,大量使用文职人员可以减少现役军人定额,节省军费开支。外军实行文官治军,军队属于国家,国防部长、各部机要、参谋长官等都可由文职人员组成,文职人员从退役军官和地方征召。这些文职人员的使用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高级机关、科研单位、军事院校和后勤保障部门。而反观中国军队,各类文工团、歌舞团、电影厂等林林总总文艺团体不下数十个,这些非战斗人员占用了数目惊人的国防军费开支。
摘自《凤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