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今天处在和平的环境中,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接受知识和教育,我们是幸福的。你也许对此并不在意,甚至由于各种原因,还心存许多不满,那是因为你没有经历战乱,没有感受颠沛流离的生活。只有身处其中的人们才会深切地感受到战乱给社会造成的灾难,给自己带来的痛楚,才能清楚地意识到和平的重要与可贵。《人间最美的读书声》究竟给我们讲述了怎样的内容?让我们的思想受到怎样的震动?往下读就知道了。
人间最美的读书声
李良旭
在叙利亚与土耳其边境接壤的一片荒凉地方,刚刚从霍姆斯逃离出来的苏姗小姐带着一脸惊恐蜷缩在一个废弃的土屋里。很长时间了,她的胸口还在剧烈地起伏着。那梦魇般的日日夜夜,让她想起来还惊恐万分。
过了很长时间,苏姗的心才渐渐舒缓了下来,她心力憔悴地走出土屋,深情地向家乡霍姆斯的方向眺望。
她看到,远处山路上,由家乡霍姆斯方向逃离战火的难民正源源不断地涌来。持续一年多的叙利亚国内动荡,使叙利亚民众饱受战火的蹂躏。昔日美丽平静的叙利亚已经被战火摧残得遍体鳞伤,民不聊生。
苏姗和她的男朋友道格拉斯曾是大马士革大学的学生。在一次学校举办的联谊活动中,美丽、聪慧、善良的苏姗,令道格拉斯一见钟情。道格拉斯开始狂热地追求苏姗,苏姗对英俊、高大的道格拉斯也心动不已。不久,两人就热恋了。
菁菁校园的林荫小道上、碧波荡漾的小湖边、图书馆的阅览室里,常常可以看到两人浓情相依的身影。两人相约,大学毕业后,一起到家乡霍姆斯中学教书去,向孩子们传递知识,传递友谊,传递爱。两人十指相扣,仰望着湛蓝的天空,眸子里露出无限深情和向往。那一刻,两人的心紧紧地贴在了一起,他们感到了一种天长地久的永恒和美好。
大学毕业后,两人一同进入霍姆斯的一所中学教书。看着天真烂漫的学生、明亮的校舍,两人深深沉浸在教书育人的幸福中。
可是,这种平静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叙利亚国内就发生了严重的动乱,各种政治派别互相倾轧,人们互相攻击、谩骂,最后导致了武装暴乱,局势一天天恶化。
这种动乱的局面,也彻底地改变了苏姗和道格拉斯平静的生活。因不同的政治主张和信仰,苏姗与道格拉斯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学校停课了,教师们也各奔东西,另谋出路。道格拉斯丢了教鞭,拿起了AK-47冲锋枪,参加了自由军武装。大街上,枪炮声,一天紧似一天,许多居民楼被摧毁,无辜居民被子弹打死打伤。霍姆斯的上空,布满了战火与硝烟。
苏姗的母亲和妺妺被炮火击中,失去了生命,曾经温馨、甜蜜的家庭不复存在了。为了躲避战火,苏姗随着逃难的人群,带着自己唯一的一样东西——一块小黑板,颠沛流离,长途跋涉,最后,逃到了叙利亚与土耳其接壤的边境,才找到了一块安身之地。
看到那些逃难来的人群中,有许多还是儿童,苏姗心里不禁溢满了惆怅。她想,如果不是动乱,这些孩子们正在教室里接受教育,享受幸福、宁静的生活。现在他们随着家人逃难到这里,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多么大的打击和摧残啊!
想到这里,苏姗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她将带出来的那块小黑板挂在土墙上,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下一行叙利亚文:我们的学校开学了!然后,她将孩子们带到小黑板前的空地上坐下。
她站在黑板前,看着眼前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深情地说:“孩子们,我们这所特殊学校就要开学了!无论我们国家发生了什么,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学习,只有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美丽的祖国、美丽的家乡。”
说到祖国,说到家乡,苏姗的声音哽咽起来,眼睛里噙满了晶莹的泪水,她看到孩子们的眼睛里也噙着泪水,有的还轻轻地抽泣起来。
苏姗抑制住心中的悲伤,在黑板上写下了“和平”、“友爱”、“幸福”几个词。然后,她对着孩子们说道:“今天我们开始上第一课,大家跟着我一起念:和平、友爱、幸福!”
孩子仰起头,脸上露出憧憬的神色,跟着苏姗一起朗读起来。那朗朗的声音,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传出很远、很远……
(摘自《读者》2012年7月上)
【阅读训练】
1.就整篇文章而言,叙述苏姗与男友道格拉斯的爱情故事好像与文章的总体情感基调不协调,但事实并非如此,说说它有什么作用?
2.苏姗在逃难中,为何所带的唯一一样东西是一块小黑板?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3.文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插叙,有一句话是插叙结束的标志,并与文章的开头形成了照应。找出这句话。
4.你对苏姗向孩子们所说的“无论我们国家发生了什么,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学习,只有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美丽的祖国、美丽的家乡”这句话作何理解?它让你想起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哪一句名言?
5.苏姗黑板上所写的“和平”“友爱”“幸福”这几个词,透露出了怎样的内容?
6.文章最后一段写道:“孩子仰起头,脸上露出憧憬的神色,跟着苏姗一起朗读起来。那朗朗的声音,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传出很远、很远……”这个省略号意味深长,说说它有着怎样的含义?
7.读完文章,你对文章题目的含义有怎样理解?这个题目很好,你对它作怎样的评价?
【参考答案】
1.一是从一个视角告诉读者战乱发生前叙利亚人民的生活,二是反衬战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灾难;这就形成了对比,从而突显没有战乱的生活对人们是多么的重要。
2.她是一名教师,她把她的职业和自己的生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块小黑板就是她用另一种方式战斗的武器,她要用它给战乱中的孩子传授知识,传递情感。从中让我们看到了她对事业的无限热爱,进一步看到了她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怀念和憧憬。
3.最后,逃到了叙利亚与土耳其接壤的边境,才找到了一块安身之地。
4.知识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放弃学习就等于放弃未来。只有拥有了知识,才能成就自己美丽的人生,也才能为祖国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名言是: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5.让我们看到她对和平、友爱、幸福的执着追求。
6.它一下子把读者带到了那个环境中。省略号会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和深思。读到此处,任何一个读者都希望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到处都有那朗朗的声音,希望和平早日回到他们的生活中。
7.“读书声”指苏姗和孩子们朗读的“和平”“友爱”“幸福”;“最美”指这个声音是从教师和孩子们口中发出的,而“教师”和“孩子”是人类不断发展、前进的希望。“人间”指人世间。合起来说,这个声音代表了人类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是所有在战乱中的人们的心声。题目新颖而又朴实,含义深刻,让人心动。
人间最美的读书声
李良旭
在叙利亚与土耳其边境接壤的一片荒凉地方,刚刚从霍姆斯逃离出来的苏姗小姐带着一脸惊恐蜷缩在一个废弃的土屋里。很长时间了,她的胸口还在剧烈地起伏着。那梦魇般的日日夜夜,让她想起来还惊恐万分。
过了很长时间,苏姗的心才渐渐舒缓了下来,她心力憔悴地走出土屋,深情地向家乡霍姆斯的方向眺望。
她看到,远处山路上,由家乡霍姆斯方向逃离战火的难民正源源不断地涌来。持续一年多的叙利亚国内动荡,使叙利亚民众饱受战火的蹂躏。昔日美丽平静的叙利亚已经被战火摧残得遍体鳞伤,民不聊生。
苏姗和她的男朋友道格拉斯曾是大马士革大学的学生。在一次学校举办的联谊活动中,美丽、聪慧、善良的苏姗,令道格拉斯一见钟情。道格拉斯开始狂热地追求苏姗,苏姗对英俊、高大的道格拉斯也心动不已。不久,两人就热恋了。
菁菁校园的林荫小道上、碧波荡漾的小湖边、图书馆的阅览室里,常常可以看到两人浓情相依的身影。两人相约,大学毕业后,一起到家乡霍姆斯中学教书去,向孩子们传递知识,传递友谊,传递爱。两人十指相扣,仰望着湛蓝的天空,眸子里露出无限深情和向往。那一刻,两人的心紧紧地贴在了一起,他们感到了一种天长地久的永恒和美好。
大学毕业后,两人一同进入霍姆斯的一所中学教书。看着天真烂漫的学生、明亮的校舍,两人深深沉浸在教书育人的幸福中。
可是,这种平静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叙利亚国内就发生了严重的动乱,各种政治派别互相倾轧,人们互相攻击、谩骂,最后导致了武装暴乱,局势一天天恶化。
这种动乱的局面,也彻底地改变了苏姗和道格拉斯平静的生活。因不同的政治主张和信仰,苏姗与道格拉斯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学校停课了,教师们也各奔东西,另谋出路。道格拉斯丢了教鞭,拿起了AK-47冲锋枪,参加了自由军武装。大街上,枪炮声,一天紧似一天,许多居民楼被摧毁,无辜居民被子弹打死打伤。霍姆斯的上空,布满了战火与硝烟。
苏姗的母亲和妺妺被炮火击中,失去了生命,曾经温馨、甜蜜的家庭不复存在了。为了躲避战火,苏姗随着逃难的人群,带着自己唯一的一样东西——一块小黑板,颠沛流离,长途跋涉,最后,逃到了叙利亚与土耳其接壤的边境,才找到了一块安身之地。
看到那些逃难来的人群中,有许多还是儿童,苏姗心里不禁溢满了惆怅。她想,如果不是动乱,这些孩子们正在教室里接受教育,享受幸福、宁静的生活。现在他们随着家人逃难到这里,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多么大的打击和摧残啊!
想到这里,苏姗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她将带出来的那块小黑板挂在土墙上,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下一行叙利亚文:我们的学校开学了!然后,她将孩子们带到小黑板前的空地上坐下。
她站在黑板前,看着眼前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深情地说:“孩子们,我们这所特殊学校就要开学了!无论我们国家发生了什么,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学习,只有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美丽的祖国、美丽的家乡。”
说到祖国,说到家乡,苏姗的声音哽咽起来,眼睛里噙满了晶莹的泪水,她看到孩子们的眼睛里也噙着泪水,有的还轻轻地抽泣起来。
苏姗抑制住心中的悲伤,在黑板上写下了“和平”、“友爱”、“幸福”几个词。然后,她对着孩子们说道:“今天我们开始上第一课,大家跟着我一起念:和平、友爱、幸福!”
孩子仰起头,脸上露出憧憬的神色,跟着苏姗一起朗读起来。那朗朗的声音,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传出很远、很远……
(摘自《读者》2012年7月上)
【阅读训练】
1.就整篇文章而言,叙述苏姗与男友道格拉斯的爱情故事好像与文章的总体情感基调不协调,但事实并非如此,说说它有什么作用?
2.苏姗在逃难中,为何所带的唯一一样东西是一块小黑板?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3.文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插叙,有一句话是插叙结束的标志,并与文章的开头形成了照应。找出这句话。
4.你对苏姗向孩子们所说的“无论我们国家发生了什么,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学习,只有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美丽的祖国、美丽的家乡”这句话作何理解?它让你想起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哪一句名言?
5.苏姗黑板上所写的“和平”“友爱”“幸福”这几个词,透露出了怎样的内容?
6.文章最后一段写道:“孩子仰起头,脸上露出憧憬的神色,跟着苏姗一起朗读起来。那朗朗的声音,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传出很远、很远……”这个省略号意味深长,说说它有着怎样的含义?
7.读完文章,你对文章题目的含义有怎样理解?这个题目很好,你对它作怎样的评价?
【参考答案】
1.一是从一个视角告诉读者战乱发生前叙利亚人民的生活,二是反衬战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灾难;这就形成了对比,从而突显没有战乱的生活对人们是多么的重要。
2.她是一名教师,她把她的职业和自己的生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块小黑板就是她用另一种方式战斗的武器,她要用它给战乱中的孩子传授知识,传递情感。从中让我们看到了她对事业的无限热爱,进一步看到了她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怀念和憧憬。
3.最后,逃到了叙利亚与土耳其接壤的边境,才找到了一块安身之地。
4.知识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放弃学习就等于放弃未来。只有拥有了知识,才能成就自己美丽的人生,也才能为祖国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名言是: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5.让我们看到她对和平、友爱、幸福的执着追求。
6.它一下子把读者带到了那个环境中。省略号会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和深思。读到此处,任何一个读者都希望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到处都有那朗朗的声音,希望和平早日回到他们的生活中。
7.“读书声”指苏姗和孩子们朗读的“和平”“友爱”“幸福”;“最美”指这个声音是从教师和孩子们口中发出的,而“教师”和“孩子”是人类不断发展、前进的希望。“人间”指人世间。合起来说,这个声音代表了人类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是所有在战乱中的人们的心声。题目新颖而又朴实,含义深刻,让人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