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经过不断学习、领悟、探索和实践,我们充分感受到要想建立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新确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地位,由数学舞台上的“主演”转变为数学学习活动的“导演”,由知识的讲解者转变为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授人以鱼)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授人以渔),真正让学生会学数学、会做数学、会说数学、会用数学。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会“学数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长期下来,学生只能依赖教师的“满堂灌”,学习上没有了积极性、主动性,没有了求知欲,不会学习。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自己概括出定义、规律、法则等,那么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学生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其学习也就越积极。因此,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该由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获取。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引导,绝不包办代替,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创造”出来的,从而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
例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先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长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教师提问:“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呢?”然后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直观图,自己去探索。为了便于观察,教师可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涂上相同的颜色,暗示学生两个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学生很快得出:前后两个面的面积=长×高×2,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宽×高×2,上下两个面的面积=长×宽×2。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即六个面的总面积,只要把这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就可以了,从而得出:长方体表面积=长×高×2+宽×高×2+长×宽×2=(长×高+宽×高+长×宽)×2。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而获得的知识,理解必然是深刻的。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果后,将会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学习。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会“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听过了,会忘记;看过了,能记住;做过了,才学会。”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即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等,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使用,这远比带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通过手、脑等多种感官协调作用,亲历操作的过程,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享受“做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做数学”的能力。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会“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学生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例如,学生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发现与前面学过的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不同的地方,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说清楚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从而进一步理解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避免思维的误区。再如,简便计算练习题24×25时,学生有不同的算法,可以让学生互相说说各自的算法,为什么这样做简便。这样学生所学习的不仅是一个题目的解题方法,而是一种类型的计算原理了。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交流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四、走进生活——让学生会“用数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例如,教学简便计算115-98时,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如下问题:“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1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15 2=17(元)。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31-102、289 97、279 102等习题。
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让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知识既可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在生活中学会运用数学。
数学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课堂上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全过程,课后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这样学做结合、学说结合、学用结合,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无形中得到很大的提高,更将带动数学成绩产生质的飞跃。
(责编 杜 华)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会“学数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长期下来,学生只能依赖教师的“满堂灌”,学习上没有了积极性、主动性,没有了求知欲,不会学习。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自己概括出定义、规律、法则等,那么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学生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其学习也就越积极。因此,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该由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获取。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引导,绝不包办代替,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创造”出来的,从而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
例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先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长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教师提问:“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呢?”然后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直观图,自己去探索。为了便于观察,教师可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涂上相同的颜色,暗示学生两个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学生很快得出:前后两个面的面积=长×高×2,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宽×高×2,上下两个面的面积=长×宽×2。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即六个面的总面积,只要把这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就可以了,从而得出:长方体表面积=长×高×2+宽×高×2+长×宽×2=(长×高+宽×高+长×宽)×2。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而获得的知识,理解必然是深刻的。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果后,将会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学习。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会“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听过了,会忘记;看过了,能记住;做过了,才学会。”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即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等,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使用,这远比带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通过手、脑等多种感官协调作用,亲历操作的过程,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享受“做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做数学”的能力。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会“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学生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例如,学生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发现与前面学过的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不同的地方,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说清楚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从而进一步理解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避免思维的误区。再如,简便计算练习题24×25时,学生有不同的算法,可以让学生互相说说各自的算法,为什么这样做简便。这样学生所学习的不仅是一个题目的解题方法,而是一种类型的计算原理了。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交流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四、走进生活——让学生会“用数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例如,教学简便计算115-98时,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如下问题:“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1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15 2=17(元)。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31-102、289 97、279 102等习题。
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让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知识既可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在生活中学会运用数学。
数学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课堂上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全过程,课后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这样学做结合、学说结合、学用结合,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无形中得到很大的提高,更将带动数学成绩产生质的飞跃。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