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阶段的学生习作,需先明确文体,并有意识地积累“个性化”素材和精彩语言;文章结构也要适时提醒学生关注。写作是共性和个性的结合,“分组教学”和“面批详改”才是每一个学生作文制胜的法宝。记录作文日常教学的指导点滴。
关键词:作文指导;明确文体;积累素材;提炼语言;文章结构;分组教学;面批详改
写作文是学生最头疼的一件事儿。这是我刚工作时讲授作文课的深切体会:学生在台下听得云里雾里,动起笔来心如刀绞。近年来,一次次的琢磨、改进,终让我初尝“乐果”。学生用行动告诉我,他们为不能加入“作文先富组”而垂头丧气;为比其他同学先得到我的作文点评,几乎节节课间来办公室对我“软磨硬泡”;为从三类文到二类文的突破,乃至迈进一类文的门槛,而搜肠刮肚、斟词酌句,颇得贾岛“推敲”之遗风……
由此,作文课成为我语文教学工作中苦中有乐、苦乐相伴的“必修课”。
从教九年来我不断思索,如何上好这一节节作文课,似乎首要的就是“定位”明确了。定位什么呢?就是得衡量一位初中生的写作水平,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进而能养成良好的写作素养。
犹记工作的头两年,我大学刚毕业,血气方刚,自觉颇有才情,与学生关系亲密无间,不愿在写作上对他们进行过多约束。尤其是写作的“文体”这一方面,“真正地”做到了“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可是,我渐渐发现,一些同样颇有才情的学生文章,出现了不少毛病:本来好好的叙事,非要加上一则刚看到的新闻、刚听到的故事;可以写得很细腻的片段,却用了大段的排比,过分追求辞藻华丽,言而无实;开头极尽铺陈,可占文章字数的二分之一,头大、尾小、中间细,想着一开篇就“唬住”读者。我谓之:中二病文!“中二病文”,就是这一篇篇文体不清,既非记叙文又非议论文,更别说散文、小说了。
因此,我要给学生加以明确的定位,先从文体要求开始。所以往后的“作文第一课”,我从“表达方式”入手,给学生详细分析并掌握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而初中生尤以“记叙、描写”作为自己作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抒情、议论”作为辅助,点到为止即可。写一篇合格的乃至超凡的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是初中生作文的首要定位。绝大多数的初中生是很难达到写议论文的水平的,我告诫他们不要认为空发牢骚就是亮明“中心论点”,随意引用一两则新闻故事就是“事实论据”,唯有先走好“记叙”之路,将来才能在“议论”的大道上尽情奔跑。
定位清晰、明确文体要求之后,就得深入到学生的一篇篇习作之中,从结构和内容两大角度给他们进行规范、系统的讲解。于是乎,我的“作文第二讲”,便是要求学生从这节课开始,有意识地“积累生活素材”,把目光投射到身边的人、事、物之中。“以自我为中心”,自信一点、自强一点,甚至“自负自傲自恋”!总之,“我手写我心”“孤芳自赏”又何妨?这节课上,我还会推荐我所任教的每一届学生,读曹文轩的《生活无处不在——与中学生谈写作》和史铁生的《没有生活》这两篇文章。看看作家们是怎么观照自己的生活;生活中,又有哪些鲜活的事例能“为我所用”。从“内容”这一角度来说,积累作文素材,是最为基础又是最漫长的一个过程。
和积累素材同样漫长的就是行文语言的提升了。不少学生很快能从亲情、友情、街坊邻居甚至最熟悉的陌生人那里得到别致新颖的素材。可是,大部分学生都不是“巧妇”,即使有“有米之炊”,最后多半是“煮得稀烂”。由此,语言升格迫在眉睫。随之而来的,是我对“作文语言提升”的“系列课程”的研发。虽然,上述这个名称有点班门弄斧之嫌,但也是从这一节节作文课开始,学生才真正体会到,写作文、改作文何尝不是一件乐事。
比如,这样一节作文课:“我们怎么写好考场作文的开头?”我自创了四个字,曰“入题要快”。其实,这也并非毫无根据。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里曾云:“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我从中得到启发,即文章的开头,既要契合文章标题,又能点明主旨,简短通透,如爆竹之声,开篇短促,却响彻天地。所以,那种冗长的、大段铺陈而毫无中心的开头,绝不能得到读者(更多时候是阅卷老师)的青睐。我还枚举了语文教材的一些记叙文、散文的开头,如《散步》《老王》《背影》《回忆我的母亲》等,这些文章开头都是一句话,文字浅显又凝练,使读者一下子便能把握文章的核心人物和作者的情感基调。这些,其实都是非常适合我们放到考场作文的日常训练之中的内容。
又比如,“‘引用’如何使得作文语言得以提升”的一节作文课,我将引用和修辞、仿写、改写等写法相结合。我设定了一个场景——“学生上课不专心”,我们可以如何结合“引用”呢?我有了如下的示例:我的心早已飞出了教室,所谓“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老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我在讲台下天马行空。我仍记得这个例子投影出来的时候,学生们都投以粲然一笑。“正开小差者”觉得很有意思,赶忙正襟危坐;“专心致志者”已经抄录下来,准备与自己的习作相结合。大伙儿都发现,原来这样略带诙谐地引用名言,达到了多重效果。之后,便有学生尝试着写下这段文字:拿到手中的试卷,真乃“独怆然而涕下”,看看同桌也是这般垂頭丧气,“儿女共沾巾”呐!他写的是大家都惯见的一个得知小测成绩的场景。但是,我们都能发现,这样的表达比起“得知分数以后,我垂头丧气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的千篇一律的开场白要好上数倍。
当然,以上都是我的一节节关于“语言提升”的作文课的剪影。实际上,我在讲授教材的新课文时,也同样适时地把写作技巧贯穿其中。比如“细节描写的妙用”“景物描写的精彩句段赏析并仿写”“提炼课文核心词对学生写作进行迁移训练”……我以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非常多的可取之处,尤其是针对学生写作训练,养料十足。全国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就特别提倡,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我成为一名教师以来,他曾到我区授课、评课两次。每每听他把一篇篇部编版课文从各种角度讲解开来,我都深受其益。如他上《纪念白求恩》一课,就从“首尾呼应之美”“对比手法之美”“叙议结合之美”“侧面映衬之美”“用词精炼之美”“句式生动之美”“称呼变化之美”“情感抒发之美”这八个角度对文章的字词句进行剖析。把一篇看似对写作指引无太多可取之处的陈旧之文讲得让人心神摇荡。
关键词:作文指导;明确文体;积累素材;提炼语言;文章结构;分组教学;面批详改
写作文是学生最头疼的一件事儿。这是我刚工作时讲授作文课的深切体会:学生在台下听得云里雾里,动起笔来心如刀绞。近年来,一次次的琢磨、改进,终让我初尝“乐果”。学生用行动告诉我,他们为不能加入“作文先富组”而垂头丧气;为比其他同学先得到我的作文点评,几乎节节课间来办公室对我“软磨硬泡”;为从三类文到二类文的突破,乃至迈进一类文的门槛,而搜肠刮肚、斟词酌句,颇得贾岛“推敲”之遗风……
由此,作文课成为我语文教学工作中苦中有乐、苦乐相伴的“必修课”。
从教九年来我不断思索,如何上好这一节节作文课,似乎首要的就是“定位”明确了。定位什么呢?就是得衡量一位初中生的写作水平,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进而能养成良好的写作素养。
犹记工作的头两年,我大学刚毕业,血气方刚,自觉颇有才情,与学生关系亲密无间,不愿在写作上对他们进行过多约束。尤其是写作的“文体”这一方面,“真正地”做到了“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可是,我渐渐发现,一些同样颇有才情的学生文章,出现了不少毛病:本来好好的叙事,非要加上一则刚看到的新闻、刚听到的故事;可以写得很细腻的片段,却用了大段的排比,过分追求辞藻华丽,言而无实;开头极尽铺陈,可占文章字数的二分之一,头大、尾小、中间细,想着一开篇就“唬住”读者。我谓之:中二病文!“中二病文”,就是这一篇篇文体不清,既非记叙文又非议论文,更别说散文、小说了。
因此,我要给学生加以明确的定位,先从文体要求开始。所以往后的“作文第一课”,我从“表达方式”入手,给学生详细分析并掌握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而初中生尤以“记叙、描写”作为自己作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抒情、议论”作为辅助,点到为止即可。写一篇合格的乃至超凡的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是初中生作文的首要定位。绝大多数的初中生是很难达到写议论文的水平的,我告诫他们不要认为空发牢骚就是亮明“中心论点”,随意引用一两则新闻故事就是“事实论据”,唯有先走好“记叙”之路,将来才能在“议论”的大道上尽情奔跑。
定位清晰、明确文体要求之后,就得深入到学生的一篇篇习作之中,从结构和内容两大角度给他们进行规范、系统的讲解。于是乎,我的“作文第二讲”,便是要求学生从这节课开始,有意识地“积累生活素材”,把目光投射到身边的人、事、物之中。“以自我为中心”,自信一点、自强一点,甚至“自负自傲自恋”!总之,“我手写我心”“孤芳自赏”又何妨?这节课上,我还会推荐我所任教的每一届学生,读曹文轩的《生活无处不在——与中学生谈写作》和史铁生的《没有生活》这两篇文章。看看作家们是怎么观照自己的生活;生活中,又有哪些鲜活的事例能“为我所用”。从“内容”这一角度来说,积累作文素材,是最为基础又是最漫长的一个过程。
和积累素材同样漫长的就是行文语言的提升了。不少学生很快能从亲情、友情、街坊邻居甚至最熟悉的陌生人那里得到别致新颖的素材。可是,大部分学生都不是“巧妇”,即使有“有米之炊”,最后多半是“煮得稀烂”。由此,语言升格迫在眉睫。随之而来的,是我对“作文语言提升”的“系列课程”的研发。虽然,上述这个名称有点班门弄斧之嫌,但也是从这一节节作文课开始,学生才真正体会到,写作文、改作文何尝不是一件乐事。
比如,这样一节作文课:“我们怎么写好考场作文的开头?”我自创了四个字,曰“入题要快”。其实,这也并非毫无根据。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里曾云:“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我从中得到启发,即文章的开头,既要契合文章标题,又能点明主旨,简短通透,如爆竹之声,开篇短促,却响彻天地。所以,那种冗长的、大段铺陈而毫无中心的开头,绝不能得到读者(更多时候是阅卷老师)的青睐。我还枚举了语文教材的一些记叙文、散文的开头,如《散步》《老王》《背影》《回忆我的母亲》等,这些文章开头都是一句话,文字浅显又凝练,使读者一下子便能把握文章的核心人物和作者的情感基调。这些,其实都是非常适合我们放到考场作文的日常训练之中的内容。
又比如,“‘引用’如何使得作文语言得以提升”的一节作文课,我将引用和修辞、仿写、改写等写法相结合。我设定了一个场景——“学生上课不专心”,我们可以如何结合“引用”呢?我有了如下的示例:我的心早已飞出了教室,所谓“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老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我在讲台下天马行空。我仍记得这个例子投影出来的时候,学生们都投以粲然一笑。“正开小差者”觉得很有意思,赶忙正襟危坐;“专心致志者”已经抄录下来,准备与自己的习作相结合。大伙儿都发现,原来这样略带诙谐地引用名言,达到了多重效果。之后,便有学生尝试着写下这段文字:拿到手中的试卷,真乃“独怆然而涕下”,看看同桌也是这般垂頭丧气,“儿女共沾巾”呐!他写的是大家都惯见的一个得知小测成绩的场景。但是,我们都能发现,这样的表达比起“得知分数以后,我垂头丧气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的千篇一律的开场白要好上数倍。
当然,以上都是我的一节节关于“语言提升”的作文课的剪影。实际上,我在讲授教材的新课文时,也同样适时地把写作技巧贯穿其中。比如“细节描写的妙用”“景物描写的精彩句段赏析并仿写”“提炼课文核心词对学生写作进行迁移训练”……我以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非常多的可取之处,尤其是针对学生写作训练,养料十足。全国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就特别提倡,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我成为一名教师以来,他曾到我区授课、评课两次。每每听他把一篇篇部编版课文从各种角度讲解开来,我都深受其益。如他上《纪念白求恩》一课,就从“首尾呼应之美”“对比手法之美”“叙议结合之美”“侧面映衬之美”“用词精炼之美”“句式生动之美”“称呼变化之美”“情感抒发之美”这八个角度对文章的字词句进行剖析。把一篇看似对写作指引无太多可取之处的陈旧之文讲得让人心神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