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通过分析这起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生原因,总结疫情控制的有效经验,指导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治工作。方法:对调查的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及实际采取隔离、预防接种等疫情应急处理方法。结果:该起疫情病例主要集中在学生中,首例病例没有明确的接触史。疫情从2月下旬开始一直持续到6月份,累计发病52人,以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居多44人占发病总数的84.62%。发病人均无相关疫苗免疫史。通过隔离治疗病人,教室、宿舍通风消毒,实施应急接种等综合控制措施后,疫情很快被控制。结论:加强易感人群免疫接种工作,注重学校卫生工作,发生疫情及时采取综合措施,是控制该病发生和发展的最有效办法。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对策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全年都有发病,但以冬春季为发病高峰【1】。2012年2月份至6月份某高校相继出现发热、咽痛、腮腺肿胀等学生,经过深入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隔离病人,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综合措施,最终控制了疫情。现对疫情的调查分析与处理对策归纳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自法定疫情报告系统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1.2 方法 疫情流行期间对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并采用流行病学方法整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某高校自2月24日出现第一例流行性腮腺炎病人以来,学生中陆续出现发热、咽痛、头痛伴单侧或双侧腮腺肿痛的病例,直到6月中旬累计发病52人。
2.2 时间分布 发病2月份1人,3月份4人,4月份25人,5月份11人,6月份1人。以4月居多,占發病总数的48.08%。
2.3 人群分布 学生17-23岁51人,教师30岁1人,男性47人占发病总数的90.38%,女性5人占发病总数的9.62%。52例患者中有44人为2011级新生占发病总数的84.62%,7人为2008级和2010级学生占发病总数的13.46%,1人为教师。发病学生涉及8个专业,4栋宿舍楼,23个宿舍。其中2011级金属材料系2班和3班发病学生最多为25人占病例总数的48.08%,居住于21号楼的发病学生有40人占发病总数的76.92%,其中2个宿舍分别有3人发病,3个宿舍分别有2人发病,具有一定的聚集性。
2.4 临床特征 52例患者发病症状轻重不一,37例发热37℃以上,15例不发热,均出现单侧或双侧腮腺肿大、压痛、咀嚼时胀痛较明显。52例患者分别到就近医疗机构就诊,所有病例预后良好。
2.5 免疫史 52例患者中均无腮腺炎疫苗接种史或不祥。
2.6 疫情分析 首发病例发病时,正是学校刚开学,学生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应为放寒假期间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而发病,其他部分患者均有与首发病例接触史,所有患病学生均未接种过腮腺炎疫苗,且相互间均有同宿舍或同宿楼居住,同班上课或共同就餐等接触史,认为此次疫情中各患者之间存在着流行病学关联。由于传染源没有得到及时严格的隔离和大量易感人群的存在,是这次疫情发生流行的主要原因。医疗机构及校方没有及时的报告和监测,也是造成本次疫情的原因之一。
2.7 疫情处理对策 接到疫情报告后,我们采取以下处理措施:(1)患者立即进行隔离治疗。(2)指导学校做好卫生工作,教室、宿舍进行通风、消毒。(3)对未发病学生进行腮腺炎疫苗接种工作。(4)加强疫情监测,督导学校做好学生健康状况监控,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通过以上措施,疫情较快得到控制。
3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人群普遍易感,该病除了存在有临床表现的病例外,还同时存在不引起腮腺炎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病例【2】,是重要的传染源,也是控制疫情的难点。流行性腮腺炎采取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往往收效不大,应采取保护易感人群为重点的综合性防治策略【3】。因此在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时,应尽早进行腮腺炎疫苗的应急性预防接种。本次疫情首例病例发生后,医疗机构、学校均没有及时隔离报告,该患者仍然同班上课,同住宿舍,共同就餐,致使相互传播,发生第二代、第三代病例,因此落实疫情报告制度,提高各医疗点和校方人员的疫情报告意识和责任,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文献提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前2天至发病后5天传染性最强【4】,因此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对控制本病非常有利的。平时加强大众健康教育工作,普及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杜绝类似的疫情发生。
参考文献:
[1] 迮文远.计划免疫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290.
[2] 武秀兰.徐爱强.宋立志,儿童免疫接种防治手册.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5-152.
[3] 戴光强,主编:医学继续教育系列丛书.疾病控制分册【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7-153.
[4] 冯子健,主译.传染病控制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学大学出版社,2008.381-384.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对策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全年都有发病,但以冬春季为发病高峰【1】。2012年2月份至6月份某高校相继出现发热、咽痛、腮腺肿胀等学生,经过深入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隔离病人,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综合措施,最终控制了疫情。现对疫情的调查分析与处理对策归纳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自法定疫情报告系统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1.2 方法 疫情流行期间对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并采用流行病学方法整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某高校自2月24日出现第一例流行性腮腺炎病人以来,学生中陆续出现发热、咽痛、头痛伴单侧或双侧腮腺肿痛的病例,直到6月中旬累计发病52人。
2.2 时间分布 发病2月份1人,3月份4人,4月份25人,5月份11人,6月份1人。以4月居多,占發病总数的48.08%。
2.3 人群分布 学生17-23岁51人,教师30岁1人,男性47人占发病总数的90.38%,女性5人占发病总数的9.62%。52例患者中有44人为2011级新生占发病总数的84.62%,7人为2008级和2010级学生占发病总数的13.46%,1人为教师。发病学生涉及8个专业,4栋宿舍楼,23个宿舍。其中2011级金属材料系2班和3班发病学生最多为25人占病例总数的48.08%,居住于21号楼的发病学生有40人占发病总数的76.92%,其中2个宿舍分别有3人发病,3个宿舍分别有2人发病,具有一定的聚集性。
2.4 临床特征 52例患者发病症状轻重不一,37例发热37℃以上,15例不发热,均出现单侧或双侧腮腺肿大、压痛、咀嚼时胀痛较明显。52例患者分别到就近医疗机构就诊,所有病例预后良好。
2.5 免疫史 52例患者中均无腮腺炎疫苗接种史或不祥。
2.6 疫情分析 首发病例发病时,正是学校刚开学,学生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应为放寒假期间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而发病,其他部分患者均有与首发病例接触史,所有患病学生均未接种过腮腺炎疫苗,且相互间均有同宿舍或同宿楼居住,同班上课或共同就餐等接触史,认为此次疫情中各患者之间存在着流行病学关联。由于传染源没有得到及时严格的隔离和大量易感人群的存在,是这次疫情发生流行的主要原因。医疗机构及校方没有及时的报告和监测,也是造成本次疫情的原因之一。
2.7 疫情处理对策 接到疫情报告后,我们采取以下处理措施:(1)患者立即进行隔离治疗。(2)指导学校做好卫生工作,教室、宿舍进行通风、消毒。(3)对未发病学生进行腮腺炎疫苗接种工作。(4)加强疫情监测,督导学校做好学生健康状况监控,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通过以上措施,疫情较快得到控制。
3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人群普遍易感,该病除了存在有临床表现的病例外,还同时存在不引起腮腺炎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病例【2】,是重要的传染源,也是控制疫情的难点。流行性腮腺炎采取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往往收效不大,应采取保护易感人群为重点的综合性防治策略【3】。因此在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时,应尽早进行腮腺炎疫苗的应急性预防接种。本次疫情首例病例发生后,医疗机构、学校均没有及时隔离报告,该患者仍然同班上课,同住宿舍,共同就餐,致使相互传播,发生第二代、第三代病例,因此落实疫情报告制度,提高各医疗点和校方人员的疫情报告意识和责任,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文献提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前2天至发病后5天传染性最强【4】,因此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对控制本病非常有利的。平时加强大众健康教育工作,普及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杜绝类似的疫情发生。
参考文献:
[1] 迮文远.计划免疫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290.
[2] 武秀兰.徐爱强.宋立志,儿童免疫接种防治手册.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5-152.
[3] 戴光强,主编:医学继续教育系列丛书.疾病控制分册【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7-153.
[4] 冯子健,主译.传染病控制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学大学出版社,2008.38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