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视角阐述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过程及问题。促进学生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中职电工;校本课程;开发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发展举世瞩目。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区域功能承接和创新,让中国正在逐步由制造业大国向国际制造业强国挺进。这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我国庞大产业工人队伍业务素质整体水平需要提升,以期紧跟制造业强国步伐。这就让中职教育肩负重大责任。对于中职教育而言,提高实践能力是核心和关键,校本课程的开发始终应以提升学生能力为导向和目标。
1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内涵概要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又有指导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1 ]。是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理论指导。
在实践中掌握理论,深化对理论的理解,从而实现对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所以,实践导向能力培养目标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基本模式。这就要求校本课程教育开发过程中要用实际工作工种门类科学规划课程,多次实践后形成实践理论指导和对实践知识掌握,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合理的实践执行任务的内容,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也就完成了学习这一形式,最终学生实践效果和工作的样本成为最终评价课程开发成果的评价标准。
知识、技能、情感这三个层面让“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模型3D化,学习理论知识是掌握提升技能的基础,情感是学习理论和认真实践的纽带。从思想上改变被动接受的状况,加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有机整合融会贯通,这就让理论与实践在内容上实现整合;教师科学制定,认真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让理论与实践在时间上实现整合;教学的两个重要地点,教室和实训车间实现了理论和实践在空间上的整合;学后做,做中学,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行合一,这让理论和实践在课程结果上得以整合。
2 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辩证统一
中职教育的目标始终是明确的,为目标工作种属培训优秀人才。直面工作岗位成为其显著特征。那么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开发就需要大数据的整合。要分析所指向工作岗位的特质,是对那些能力有着核心要求,那些理论是后期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知识储备库。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的人最有话语权,这就需要广泛的调研和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形成指导理论应用于中职电工教育的实际课程当中。
我们知道,电工有初中高级电工的区分,那么他们指向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也是不尽相同的。这与学生本身后期自我发展能力息息相关。但中职教育不能去区分初中高级电工班,需要从这些内容中找到电工教学统一体。如,电工应该是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达到什么样的基本操作水平,有没有一个电工工作的安全意识等。这些内容就让中职电工教学的目标很明确了,接下来就是结合教学实际搭建课程结构,填充结构内容,制定一系列科学评价体系和执行标准。
3 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的技术流程
3.1 课程目标的确立
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是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目标犹如失去灯塔的航船。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也是内容和评价的依据 [2 ]。因而目标正确与否,科学与否至关重要。目标制定应该从三个需求方向考虑,学生发展、职业发展、社会生活需求。
3.1.1 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是相对容易制定的目标,因为多年的重理论教学方向让知识目标很详细。基本概念、基本定义、基本定理,电气设备基本工作原理、正确操作等。
3.1.2 技能目标
技能是直接指向社会生活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的目标。电工仪器仪表使用、识读和分析电路图纸设备电路方框图等;借助有关手册工具书或者通过仪器设备铭牌信息读取能够正确指导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 [3 ];对一些常用电工元件具有操作能力同时具备问题查找与故障修复的能力;运用所掌握技能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具备自我学习能力。
3.1.3 情感态度目标
情感也并非是务虚的目标,一个没有安全意识的电工比一个操作能力低的电工更可怕。树立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对工作认真负责,保持良好工作作风,注重团队意识,具有职业素养;爱岗敬业,不断创新这些都是情感驱动的。
3.2 课程内容的组织
电工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有着先天的优势。因为日常生活当中随处可见,并非只能在工厂、车间中才能得到实践锻炼。这就让中职教师有了发挥的空间,如何让课程内容能够还原于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工作场景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一条枯燥的电工理论可以通过生活场景中的一个小点得到全面认知。这才是教学的境界支撑。中职电工教学应全面充分考虑学生既有知识背景,已经具备的技能水平,结合他们自身对事物认知的特点,优化学校和社会的资源,实现内容的情景组织。这样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也能够实现理实一体化,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3.3 课程的实施要求
3.3.1 教师的素质要求
教师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校本教程的主导者、开发者和实践者。教师要传授理论又要演示操作实训,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技能掌握进行评判,即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没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不懂教学的艺术是很难胜任的。
3.3.2 教学环境的要求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要求教学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在教中做,在做中学。课桌即为实验台,讲台即为演示台,校本课程必须在模拟工作情境中展开,既是学生学习场所,更是学生生产实践的场所。要具备教室和实训车间的功能。
3.3.3 教学方法建议
项目教学法是将理论课与实训课有机地结合,围绕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和实践,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完成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更适合校本课程的教学。将课程内容分解为一个个项目,通过项目执行来达到最终教学效果。“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等环节。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一系列完整的行动来实施教学活动。 3.3.4 学习方式建议
就笔者多年教学经验而言,小组学习与团队合作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在这种学习方式之中,学生自身的个性差异成为一种资源。组内的成员之间可以存在差异,组与组之间通过差异组合而趋同。这样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可以实现组内互助合作,组与组之间竞争互相监督。
3.4 课程的评价方式
校本课程的评价内容要全面、指标要科学,能够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向的确切水平。要确保评价的科学、客观、公正就需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样性与评价方法综合性的有机统一。不能说,将有个性的样本排除在外,也不能在评价方法上有厚此薄彼之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单项的综合的,理论的,实操的等多种方法综合并举。
4 “理论实践一体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注意事项
4.1 校本课程不能与校本教材划等号
很多学校和教师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就是编制一本校本教材。实际不然,校本教材仅仅是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总结载体,是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实际而制定的针对性教学材料。这仅仅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点而已。教育部门所鼓励的校本课程也不提倡直接编写校本教材。
4.2 校本课程要体现以校为本
我们说以人为本,那么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就要“以校为本”。校本课程是基于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因为对本校特色的体现更容易让师生接受。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这是教育部门提倡和鼓励的,其次是教学改革中所必须的。 “理论实践一体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说最大程度上优化了本校资源和支持资源。因为这不存在在国家和地方课程中一些无法实现的内容,是最本校化的课程设置。
4.3 校本课程开发应开源
校本课程开发从目标制定开始就要以“理论实践一体化”为贯穿线。这就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闭环而是开源的。在课程开发人员中除了学校领导、教师、还要引入行业专家的指导。校领导要全面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所需各种条件,给予大力支持和策略引导,专家能够将社会实际中最新信息引入到校本课程开发之中,同时提供最专业的指导,直接指向最前沿的技术工艺和企业需求。而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者和引导者,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创新和提高,才能引领学生真正开发课程资源,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知识、能力强、有技术、懂操作的一流专业人才,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创作大国转变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程晶.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橱窗展示中的体现[J].神州,2011(10).
[2]郑晓梅. 对我国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3(11).
[3]杨建.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电子专业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1).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中职电工;校本课程;开发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发展举世瞩目。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区域功能承接和创新,让中国正在逐步由制造业大国向国际制造业强国挺进。这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我国庞大产业工人队伍业务素质整体水平需要提升,以期紧跟制造业强国步伐。这就让中职教育肩负重大责任。对于中职教育而言,提高实践能力是核心和关键,校本课程的开发始终应以提升学生能力为导向和目标。
1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内涵概要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又有指导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1 ]。是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理论指导。
在实践中掌握理论,深化对理论的理解,从而实现对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所以,实践导向能力培养目标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基本模式。这就要求校本课程教育开发过程中要用实际工作工种门类科学规划课程,多次实践后形成实践理论指导和对实践知识掌握,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合理的实践执行任务的内容,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也就完成了学习这一形式,最终学生实践效果和工作的样本成为最终评价课程开发成果的评价标准。
知识、技能、情感这三个层面让“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模型3D化,学习理论知识是掌握提升技能的基础,情感是学习理论和认真实践的纽带。从思想上改变被动接受的状况,加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有机整合融会贯通,这就让理论与实践在内容上实现整合;教师科学制定,认真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让理论与实践在时间上实现整合;教学的两个重要地点,教室和实训车间实现了理论和实践在空间上的整合;学后做,做中学,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行合一,这让理论和实践在课程结果上得以整合。
2 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辩证统一
中职教育的目标始终是明确的,为目标工作种属培训优秀人才。直面工作岗位成为其显著特征。那么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开发就需要大数据的整合。要分析所指向工作岗位的特质,是对那些能力有着核心要求,那些理论是后期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知识储备库。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的人最有话语权,这就需要广泛的调研和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形成指导理论应用于中职电工教育的实际课程当中。
我们知道,电工有初中高级电工的区分,那么他们指向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也是不尽相同的。这与学生本身后期自我发展能力息息相关。但中职教育不能去区分初中高级电工班,需要从这些内容中找到电工教学统一体。如,电工应该是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达到什么样的基本操作水平,有没有一个电工工作的安全意识等。这些内容就让中职电工教学的目标很明确了,接下来就是结合教学实际搭建课程结构,填充结构内容,制定一系列科学评价体系和执行标准。
3 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的技术流程
3.1 课程目标的确立
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是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目标犹如失去灯塔的航船。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也是内容和评价的依据 [2 ]。因而目标正确与否,科学与否至关重要。目标制定应该从三个需求方向考虑,学生发展、职业发展、社会生活需求。
3.1.1 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是相对容易制定的目标,因为多年的重理论教学方向让知识目标很详细。基本概念、基本定义、基本定理,电气设备基本工作原理、正确操作等。
3.1.2 技能目标
技能是直接指向社会生活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的目标。电工仪器仪表使用、识读和分析电路图纸设备电路方框图等;借助有关手册工具书或者通过仪器设备铭牌信息读取能够正确指导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 [3 ];对一些常用电工元件具有操作能力同时具备问题查找与故障修复的能力;运用所掌握技能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具备自我学习能力。
3.1.3 情感态度目标
情感也并非是务虚的目标,一个没有安全意识的电工比一个操作能力低的电工更可怕。树立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对工作认真负责,保持良好工作作风,注重团队意识,具有职业素养;爱岗敬业,不断创新这些都是情感驱动的。
3.2 课程内容的组织
电工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有着先天的优势。因为日常生活当中随处可见,并非只能在工厂、车间中才能得到实践锻炼。这就让中职教师有了发挥的空间,如何让课程内容能够还原于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工作场景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一条枯燥的电工理论可以通过生活场景中的一个小点得到全面认知。这才是教学的境界支撑。中职电工教学应全面充分考虑学生既有知识背景,已经具备的技能水平,结合他们自身对事物认知的特点,优化学校和社会的资源,实现内容的情景组织。这样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也能够实现理实一体化,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3.3 课程的实施要求
3.3.1 教师的素质要求
教师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校本教程的主导者、开发者和实践者。教师要传授理论又要演示操作实训,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技能掌握进行评判,即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没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不懂教学的艺术是很难胜任的。
3.3.2 教学环境的要求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要求教学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在教中做,在做中学。课桌即为实验台,讲台即为演示台,校本课程必须在模拟工作情境中展开,既是学生学习场所,更是学生生产实践的场所。要具备教室和实训车间的功能。
3.3.3 教学方法建议
项目教学法是将理论课与实训课有机地结合,围绕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和实践,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完成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更适合校本课程的教学。将课程内容分解为一个个项目,通过项目执行来达到最终教学效果。“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等环节。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一系列完整的行动来实施教学活动。 3.3.4 学习方式建议
就笔者多年教学经验而言,小组学习与团队合作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在这种学习方式之中,学生自身的个性差异成为一种资源。组内的成员之间可以存在差异,组与组之间通过差异组合而趋同。这样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可以实现组内互助合作,组与组之间竞争互相监督。
3.4 课程的评价方式
校本课程的评价内容要全面、指标要科学,能够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向的确切水平。要确保评价的科学、客观、公正就需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样性与评价方法综合性的有机统一。不能说,将有个性的样本排除在外,也不能在评价方法上有厚此薄彼之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单项的综合的,理论的,实操的等多种方法综合并举。
4 “理论实践一体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注意事项
4.1 校本课程不能与校本教材划等号
很多学校和教师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就是编制一本校本教材。实际不然,校本教材仅仅是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总结载体,是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实际而制定的针对性教学材料。这仅仅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点而已。教育部门所鼓励的校本课程也不提倡直接编写校本教材。
4.2 校本课程要体现以校为本
我们说以人为本,那么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就要“以校为本”。校本课程是基于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因为对本校特色的体现更容易让师生接受。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这是教育部门提倡和鼓励的,其次是教学改革中所必须的。 “理论实践一体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说最大程度上优化了本校资源和支持资源。因为这不存在在国家和地方课程中一些无法实现的内容,是最本校化的课程设置。
4.3 校本课程开发应开源
校本课程开发从目标制定开始就要以“理论实践一体化”为贯穿线。这就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闭环而是开源的。在课程开发人员中除了学校领导、教师、还要引入行业专家的指导。校领导要全面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所需各种条件,给予大力支持和策略引导,专家能够将社会实际中最新信息引入到校本课程开发之中,同时提供最专业的指导,直接指向最前沿的技术工艺和企业需求。而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者和引导者,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创新和提高,才能引领学生真正开发课程资源,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知识、能力强、有技术、懂操作的一流专业人才,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创作大国转变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程晶.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橱窗展示中的体现[J].神州,2011(10).
[2]郑晓梅. 对我国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3(11).
[3]杨建.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电子专业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