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文章就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从教学方法、多媒体的运用、学习习惯的形成以及作业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剖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5(c)-0017-01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既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要进行人文思想教育,而语文的工具性又决定了语文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对学生字、词、句、段、篇以及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学要从语文的工具性入手,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通过详细的语文活动,多读,多写,多积累,多感悟,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用合适的语言,选择得当的教法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是学生的期望,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1 强调阅读,把握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语文课堂本该是书声朗朗,字正腔圆。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既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语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侧重于分析课文内容,朗读训练往往被忽视,学生朗读课文时唱读、顿读、读错、读漏现象非常普遍,让人听了感觉很不舒服,就像机械的完成任务一般,失去了课文朗读所带来的意境美、音韵美。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关键在于处理好“讲”与“读”的关系。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即让学生通过视觉器官,凭借语言文字,从文本中去获取信息,教师则以讲来帮助学生读懂文本。简言之,就是以读为主,以讲助读,多法并用。
2 重视训练,把握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工具在于运用,能力重在训练。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应以学生的听说读写实践为主。要紧扣夯实基础这一主题,进行第一课时教学,在平实的教学中体现字、词、句的有效指导与训练。特别是高年级字词教学易被老师走马观花一笔带过,认为字词不再是重点,其实要领悟文本的精髓,训练同样应放在重点字词的理解上,重点句子的赏读中。这样才能给学生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底子,抓好语言文字训练,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3 运用媒体,感受语文教学的现实性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的优越性,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也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宽广的海洋、寒来暑往、鸟语虫鸣,都能在作家的妙笔生花下多姿多彩地呈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但教师讲得再好,学生的理解有差异,效果就千差万别了,人常说,百闻不如一见,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会体验到视觉中的身临其境,语言和形象的结合,会为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
4 活动作文,传授作文教学的技巧
不少小学生怕习作,是长期以来客观存在的问题,一些小学生习作能力低下、水平不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一些写作的基本技巧教给他们,目的是尽快使学生的写作规范化。如:标点的正确使用;习作正确的书写格式;如何开头和结尾,一些修辞手法的认识和运用,说明方法的使用等。其实这些,在课文的学习中都会逐渐的涉及到,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有重点的教给学生,通过文后的小练笔,读书笔记,日记等方式进行专项的训练。其次,教者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性的活动。可以引导情节表演,既是一种欣赏,又是一种再创造,让学生将角色变活,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对反映人物的作用,学生自演自评,还学生一个自主的课堂;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可采用续写式、仿写式等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训练,续写的内容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中发现写作的真谛,从而开阔思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融为一体。
5 培养习惯,拓展语文教学的领域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写字、读书、作业等,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与实践。”当然,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每一节课我们都要有习惯养成的渗透,比如,谁在回答问题中运用了所学的新词汇,谁在写作中巧妙地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等等,教师都要及时发现,表扬鼓励,让大家共同参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6 适量作业,巩固语文教学的质量
适量的作业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是不可缺少的。布置作业也是一门学问。学生怕做作业的现象与我们教师的作业布置是否得当有较大的关系。日常教学中,仍不难发现这样的作业设计:或简单的重复抄写,或机械的死记硬背,或枯燥的题海苦练,或呆板的知识仿效,或钻牛角尖的偏题怪题。试想,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怎能会主动积极、心情愉悦地完成?他们的思维又怎能得以发散?因此,要注意作业的方式,控制作业的量。语文作业可以是动手的,也可以是动嘴皮子的。生字作业不必多少遍,会写会认就行。作业布置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定,也要考虑到学生可用的时间、可接受的程度来定。否则,作业的效果会大相径庭。
当然,语文教学是一个大杂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比如:探究性学习、互动性学习等等。语文难教主要难在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这是大多数老师的共识。因为在我们心里,字、词、句的训练是一切的基础,同时我们有许多“应试教育”的经验来组织好这些教学,但阅读与习作好像很空洞,离我们很远,让我们力不从心,不知从何着手,其实只要我们把难点进行逐层分解,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回到了字、词、句上。本文仅做抛砖引玉,管中窥豹而已。
参考文献
[1] 曾祥芹.新课标的阅读学阐释[J].语文建设,2002(10).
[2] 崔峦.关于新课标中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的对话[J].上海教育科研,2006(4).
[3] 顾振彪.关于新课标中作文教学目标的对话[J].湖南教育,2007(5).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剖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5(c)-0017-01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既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要进行人文思想教育,而语文的工具性又决定了语文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对学生字、词、句、段、篇以及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学要从语文的工具性入手,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通过详细的语文活动,多读,多写,多积累,多感悟,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用合适的语言,选择得当的教法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是学生的期望,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1 强调阅读,把握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语文课堂本该是书声朗朗,字正腔圆。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既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语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侧重于分析课文内容,朗读训练往往被忽视,学生朗读课文时唱读、顿读、读错、读漏现象非常普遍,让人听了感觉很不舒服,就像机械的完成任务一般,失去了课文朗读所带来的意境美、音韵美。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关键在于处理好“讲”与“读”的关系。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即让学生通过视觉器官,凭借语言文字,从文本中去获取信息,教师则以讲来帮助学生读懂文本。简言之,就是以读为主,以讲助读,多法并用。
2 重视训练,把握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工具在于运用,能力重在训练。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应以学生的听说读写实践为主。要紧扣夯实基础这一主题,进行第一课时教学,在平实的教学中体现字、词、句的有效指导与训练。特别是高年级字词教学易被老师走马观花一笔带过,认为字词不再是重点,其实要领悟文本的精髓,训练同样应放在重点字词的理解上,重点句子的赏读中。这样才能给学生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底子,抓好语言文字训练,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3 运用媒体,感受语文教学的现实性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的优越性,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也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宽广的海洋、寒来暑往、鸟语虫鸣,都能在作家的妙笔生花下多姿多彩地呈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但教师讲得再好,学生的理解有差异,效果就千差万别了,人常说,百闻不如一见,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会体验到视觉中的身临其境,语言和形象的结合,会为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
4 活动作文,传授作文教学的技巧
不少小学生怕习作,是长期以来客观存在的问题,一些小学生习作能力低下、水平不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一些写作的基本技巧教给他们,目的是尽快使学生的写作规范化。如:标点的正确使用;习作正确的书写格式;如何开头和结尾,一些修辞手法的认识和运用,说明方法的使用等。其实这些,在课文的学习中都会逐渐的涉及到,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有重点的教给学生,通过文后的小练笔,读书笔记,日记等方式进行专项的训练。其次,教者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性的活动。可以引导情节表演,既是一种欣赏,又是一种再创造,让学生将角色变活,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对反映人物的作用,学生自演自评,还学生一个自主的课堂;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可采用续写式、仿写式等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训练,续写的内容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中发现写作的真谛,从而开阔思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融为一体。
5 培养习惯,拓展语文教学的领域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写字、读书、作业等,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与实践。”当然,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每一节课我们都要有习惯养成的渗透,比如,谁在回答问题中运用了所学的新词汇,谁在写作中巧妙地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等等,教师都要及时发现,表扬鼓励,让大家共同参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6 适量作业,巩固语文教学的质量
适量的作业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是不可缺少的。布置作业也是一门学问。学生怕做作业的现象与我们教师的作业布置是否得当有较大的关系。日常教学中,仍不难发现这样的作业设计:或简单的重复抄写,或机械的死记硬背,或枯燥的题海苦练,或呆板的知识仿效,或钻牛角尖的偏题怪题。试想,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怎能会主动积极、心情愉悦地完成?他们的思维又怎能得以发散?因此,要注意作业的方式,控制作业的量。语文作业可以是动手的,也可以是动嘴皮子的。生字作业不必多少遍,会写会认就行。作业布置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定,也要考虑到学生可用的时间、可接受的程度来定。否则,作业的效果会大相径庭。
当然,语文教学是一个大杂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比如:探究性学习、互动性学习等等。语文难教主要难在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这是大多数老师的共识。因为在我们心里,字、词、句的训练是一切的基础,同时我们有许多“应试教育”的经验来组织好这些教学,但阅读与习作好像很空洞,离我们很远,让我们力不从心,不知从何着手,其实只要我们把难点进行逐层分解,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回到了字、词、句上。本文仅做抛砖引玉,管中窥豹而已。
参考文献
[1] 曾祥芹.新课标的阅读学阐释[J].语文建设,2002(10).
[2] 崔峦.关于新课标中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的对话[J].上海教育科研,2006(4).
[3] 顾振彪.关于新课标中作文教学目标的对话[J].湖南教育,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