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是社会文化的精英部分。高校校园文化传播是高校教育工作重要途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德育工作具有有效成果。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近年来,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教育功能发挥着的重大影响及其创新构建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校园文化;教育功能;创新构建
一、校园文化的概述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
(二)校园文化的特征
校园文化具有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也就说明在这种特征下,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了校园文化,然后校园文化,象和熙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并永远的传承下去。
二、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
(一)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也受自我心灵主宰的,是无处不在的,是充满现代意识的,也是反映大学生复杂心态的;是心灵的自然流露,也是充满创造力的;是受着时代文化潮流影响的,也是苦乐兼备的。人生与社会、理想与追求、情与爱,都会在校园文化中表现出来。扰人心怀,催人思索,引人前行或诱人堕落。高品位、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对培育当代社会主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四有”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二)陶冶功能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到的素养。学生接受积极健康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三)凝聚功能
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是各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作为学生干部,更应该有团结协作、互相交流配合的能力与精神,定期举办学生干部集体活动有利于增强其团结协作精神与集体主义荣誉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我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我校定期举办学生干部团训、各种体育赛事都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
(四)综合能力培养功能
当代大学生生活往往丰富多彩,如诗社、棋牌俱乐部、文学社、体育社等各种社团活动,这些校园文化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五)娱乐功能
当代大学生课业负担繁重,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劳逸结合,缓解其紧张情绪,释放其内心压力,排解其心中苦闷。对保证学生娱乐生活,保持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重大影响。
三、校园文化的构建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一句话就是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体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园地,在这里我们的一切教学工作,一切科研工作,一切师生参与的活动,都应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人才为中心。就此而言,可以说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
在这里,首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良好的“四有”公民,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校园文化构建的方向
园文化从缘起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历经了多次改革,当今,校园文化面临的构建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工作方法和渠道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开辟网络阵地,以QQ群、博客、飞信等一系列网络形式作为“90后”交流和教育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当代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了网络环境,应运而生的各种网络社团,校园文化宣传站从软件上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三)校园文化构建的基本原则与创新思路
1.校园文化构建的原则
(1)因时因校制宜的原则
高校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强调面向社会,放眼世界的办学过程中,更应强调立足地方,坚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因此高校文化建设应立足区域特色,注重实效,努力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办学着重点,各高校应以本学校为中心,因校制宜,构建本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培养出本校的校园文化风气和校园文化精神。
(2)弘扬主旋律,注重多元化的原则
当今,我们面对的校园文化有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先进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等等。所以我们要弘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的先进校园文化,摒弃腐朽落后的校园文化,让高校校园文化充满着和谐与进步。另外,校园文化建设应注意多元化,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2.校园文化构建的创新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求变中以创新取胜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总体思路,如按照“重质量、重策划、重品牌”的思路。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协作,加强组织策划,多视角挖掘新闻价值,突出特色和实效,注重学校的整体形象和品牌塑造。北大以“主题鲜明、雅俗共赏、精品之上”的艺术教育理念为指导,建立了由四大学生艺术团、文艺类社团、零散创作团队及学生个体创作者构成的高水平、多样化的学生文化活动体系。历来提倡体育锻炼,并举办各种各样的体育竞技活动,对继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校园文化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常新的,但是是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的,是能够激发青年学习激情、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不容忽略的作用,重视校园文化教育功能、运用校园文化教育功能、挖掘并发挥校园文化教育功能是加强校园文化精神建设、提高校园软实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在未来的办学过程中起到重大作用。
总之,面对新时期里新形势和新情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若新挑战,我们必须及时总结并积极探索改进工作的思路和措施,才能达到进一步改进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校园文化的创新构建能够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它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命力和潜在能力,搞好校园文化创新构建应是我们永久的目标和永恒的追求,它是一个学校永葆生命力的中流砥柱,我们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提出新问题,开拓新领域、开创新境界,创造新辉煌。
参考文献
[1]杨鹏.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与策略[J].苏州大学学报,2010.
[2]邵焕举.“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
[3]周琳.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
[4]侯东平.大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8.
[5]李继兵.大学文化与学生发展关系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8.
[6]陈天红.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
【关键词】校园文化;教育功能;创新构建
一、校园文化的概述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
(二)校园文化的特征
校园文化具有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也就说明在这种特征下,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了校园文化,然后校园文化,象和熙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并永远的传承下去。
二、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
(一)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也受自我心灵主宰的,是无处不在的,是充满现代意识的,也是反映大学生复杂心态的;是心灵的自然流露,也是充满创造力的;是受着时代文化潮流影响的,也是苦乐兼备的。人生与社会、理想与追求、情与爱,都会在校园文化中表现出来。扰人心怀,催人思索,引人前行或诱人堕落。高品位、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对培育当代社会主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四有”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二)陶冶功能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到的素养。学生接受积极健康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三)凝聚功能
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是各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作为学生干部,更应该有团结协作、互相交流配合的能力与精神,定期举办学生干部集体活动有利于增强其团结协作精神与集体主义荣誉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我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我校定期举办学生干部团训、各种体育赛事都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
(四)综合能力培养功能
当代大学生生活往往丰富多彩,如诗社、棋牌俱乐部、文学社、体育社等各种社团活动,这些校园文化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五)娱乐功能
当代大学生课业负担繁重,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劳逸结合,缓解其紧张情绪,释放其内心压力,排解其心中苦闷。对保证学生娱乐生活,保持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重大影响。
三、校园文化的构建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一句话就是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体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园地,在这里我们的一切教学工作,一切科研工作,一切师生参与的活动,都应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人才为中心。就此而言,可以说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
在这里,首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良好的“四有”公民,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校园文化构建的方向
园文化从缘起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历经了多次改革,当今,校园文化面临的构建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工作方法和渠道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开辟网络阵地,以QQ群、博客、飞信等一系列网络形式作为“90后”交流和教育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当代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了网络环境,应运而生的各种网络社团,校园文化宣传站从软件上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三)校园文化构建的基本原则与创新思路
1.校园文化构建的原则
(1)因时因校制宜的原则
高校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强调面向社会,放眼世界的办学过程中,更应强调立足地方,坚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因此高校文化建设应立足区域特色,注重实效,努力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办学着重点,各高校应以本学校为中心,因校制宜,构建本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培养出本校的校园文化风气和校园文化精神。
(2)弘扬主旋律,注重多元化的原则
当今,我们面对的校园文化有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先进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等等。所以我们要弘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的先进校园文化,摒弃腐朽落后的校园文化,让高校校园文化充满着和谐与进步。另外,校园文化建设应注意多元化,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2.校园文化构建的创新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求变中以创新取胜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总体思路,如按照“重质量、重策划、重品牌”的思路。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协作,加强组织策划,多视角挖掘新闻价值,突出特色和实效,注重学校的整体形象和品牌塑造。北大以“主题鲜明、雅俗共赏、精品之上”的艺术教育理念为指导,建立了由四大学生艺术团、文艺类社团、零散创作团队及学生个体创作者构成的高水平、多样化的学生文化活动体系。历来提倡体育锻炼,并举办各种各样的体育竞技活动,对继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校园文化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常新的,但是是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的,是能够激发青年学习激情、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不容忽略的作用,重视校园文化教育功能、运用校园文化教育功能、挖掘并发挥校园文化教育功能是加强校园文化精神建设、提高校园软实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在未来的办学过程中起到重大作用。
总之,面对新时期里新形势和新情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若新挑战,我们必须及时总结并积极探索改进工作的思路和措施,才能达到进一步改进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校园文化的创新构建能够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它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命力和潜在能力,搞好校园文化创新构建应是我们永久的目标和永恒的追求,它是一个学校永葆生命力的中流砥柱,我们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提出新问题,开拓新领域、开创新境界,创造新辉煌。
参考文献
[1]杨鹏.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与策略[J].苏州大学学报,2010.
[2]邵焕举.“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
[3]周琳.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
[4]侯东平.大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8.
[5]李继兵.大学文化与学生发展关系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8.
[6]陈天红.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