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总寻思着一件事:既然孙猴子一个跟斗能翻十万八千里远,那三藏为什么不直接让孙猴子背着自己去西天,非要自己走那么远的路?
后来才想明白:就算是到了如来跟前,没受尽九九八十一难,也取不到经。简而言之,你有手段来,但你没资格取。
所以说,彻彻底底的成功,是从寸步寸步的苦行中来的。
介甫诗:“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穷通之辩不无道理,苦行的确是一种积淀。苦行一路后的才是厚实可靠的人生。纵然有千万种一步登天的妙法,但也只有踏踏实实迈向西天的人,才能有资格被唤作“胜者”。
佛家重苦行,力求舍弃世间贪欲,寻求自我解脱,协助众生解脱。这是很聪明的做法:想那利欲熏心的人,也终究不会有佛陀的善面孔,也让人难以想象把成功者的气质加与他们会是哪般模样。旧戏里有小丑说这么一句:“树小墙新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用以挖苦暴发户,入木三分。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成天想着买彩票中奖的守株待兔之徒,就算哪天突发横财,打扮得有模有样,也怕是和“君子”沾不了一丁点儿边的。成功来得谈何容易?来得快的,去得也快。梁实秋嘲讽暴发户们: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菜根谭》里有句极好的话: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内,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所谓“逆境治身,顺境杀人”,乡人迷信,自家孩童常用草木猫狗之类作名。草木猫狗命贱,一生受苦,但生命力极强,乡人以此祝愿孩子健康长大。这样的想法很是深入人心:命贱,长久;命贵,难说。根本上看,苦行练的是人的性情,性情能适天应地了,那当然长久;再拓一步,苦中造英雄,甘中出庸夫。
不过,苦中也出庸夫,而且是时常的事。有人为了死后成仙,大开脑洞,生造出作贱自己的诸多苦行手段:牛戒、狗戒、鱼戒,无非是与牲畜同吃同睡,牲畜般活着。更有甚者,能想出砂中榨油的点子。只是,如此的“外道苦行”有什么意义可言?只能会是玷污了精神,折断了脊梁,怎么爬起来站成一个人?
我臆测如果唐僧只花两天就把佛经搬回国,那也就没人高兴看《西游》了。当然也不会被人记住。唯有一路苦行,方能让一个人被敬仰得刻骨铭心。
前行路上,有多少人能面对诸多登天手段,挥挥手,自信地说声:“我自己走。”
苦行的“尺度”
苦行需要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尺”来衡量它的一个“度”。多一分,则成了“越界”的“高仿者”;少一分,则成了脑洞大开的“怪胎”。然而,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真实才是真正的苦行。作者由孙猴子一个跟头能翻十万八千里这个现实去分解三藏为什么宁愿脚踏实地走而不选择去走捷径,从而引发了一个高深的词语——苦行的出现。通过运用介甫诗“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以及《菜根谭》中“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内,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还有佛家重苦行这一习惯中得出一个结论:彻彻底底的成功,是从寸步寸步的苦行中得来的。正如教育理论家徐特立曾说的一句话:“台阶是一层一层筑起的,目前的现实是未来理想的基础。只想将来,不从近处现实着手,就没有基础,就会流于幻想。”
后来才想明白:就算是到了如来跟前,没受尽九九八十一难,也取不到经。简而言之,你有手段来,但你没资格取。
所以说,彻彻底底的成功,是从寸步寸步的苦行中来的。
介甫诗:“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穷通之辩不无道理,苦行的确是一种积淀。苦行一路后的才是厚实可靠的人生。纵然有千万种一步登天的妙法,但也只有踏踏实实迈向西天的人,才能有资格被唤作“胜者”。
佛家重苦行,力求舍弃世间贪欲,寻求自我解脱,协助众生解脱。这是很聪明的做法:想那利欲熏心的人,也终究不会有佛陀的善面孔,也让人难以想象把成功者的气质加与他们会是哪般模样。旧戏里有小丑说这么一句:“树小墙新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用以挖苦暴发户,入木三分。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成天想着买彩票中奖的守株待兔之徒,就算哪天突发横财,打扮得有模有样,也怕是和“君子”沾不了一丁点儿边的。成功来得谈何容易?来得快的,去得也快。梁实秋嘲讽暴发户们: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菜根谭》里有句极好的话: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内,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所谓“逆境治身,顺境杀人”,乡人迷信,自家孩童常用草木猫狗之类作名。草木猫狗命贱,一生受苦,但生命力极强,乡人以此祝愿孩子健康长大。这样的想法很是深入人心:命贱,长久;命贵,难说。根本上看,苦行练的是人的性情,性情能适天应地了,那当然长久;再拓一步,苦中造英雄,甘中出庸夫。
不过,苦中也出庸夫,而且是时常的事。有人为了死后成仙,大开脑洞,生造出作贱自己的诸多苦行手段:牛戒、狗戒、鱼戒,无非是与牲畜同吃同睡,牲畜般活着。更有甚者,能想出砂中榨油的点子。只是,如此的“外道苦行”有什么意义可言?只能会是玷污了精神,折断了脊梁,怎么爬起来站成一个人?
我臆测如果唐僧只花两天就把佛经搬回国,那也就没人高兴看《西游》了。当然也不会被人记住。唯有一路苦行,方能让一个人被敬仰得刻骨铭心。
前行路上,有多少人能面对诸多登天手段,挥挥手,自信地说声:“我自己走。”
苦行的“尺度”
苦行需要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尺”来衡量它的一个“度”。多一分,则成了“越界”的“高仿者”;少一分,则成了脑洞大开的“怪胎”。然而,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真实才是真正的苦行。作者由孙猴子一个跟头能翻十万八千里这个现实去分解三藏为什么宁愿脚踏实地走而不选择去走捷径,从而引发了一个高深的词语——苦行的出现。通过运用介甫诗“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以及《菜根谭》中“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内,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还有佛家重苦行这一习惯中得出一个结论:彻彻底底的成功,是从寸步寸步的苦行中得来的。正如教育理论家徐特立曾说的一句话:“台阶是一层一层筑起的,目前的现实是未来理想的基础。只想将来,不从近处现实着手,就没有基础,就会流于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