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色少年拥有如花的岁月,本应具有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和希望,然而只要我们稍稍留心便会发现,如今学生心灵的绿洲正受到来自各种因素的污染和侵蚀。如何才能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就需要我们的学校和教师高度注重学生的精神生活。
一、重视学生精神生活的必要性
当今时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生存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变化,对学校和家长构成了较大的心理刺激,使他们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现在的独生子女教育普遍存在错位的问题,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过多注重于智力,孩子很聪明,但情商却相当缺失,心理普遍狭窄。面对老师以及家长热切的期待,学生倍感学习的压力,一旦压力超过了他们的承受力,他们便开始在精神上迷失方向,于是自暴自弃,不思进取,以至休学、退学、离家出走误入歧途,甚至自杀。
学生时代,孩子对社会的认识,与外界的交流,直接导致他们未来人格的走向。可是我们却常常忽略这一点,据调查表明:目前上学的孩子每天和父母交流的平均时间只有12分钟,而与老师交流也局限于课本。这就导致了孩子长大后的孤僻、自私等倾向。如王彤是一位初一学生。一次旅游期间,因为母亲与同行的别人家的孩子多说了几句话,她就感到自己受到冷落,从而对母亲产生了怀疑,认为母亲爱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并产生了父母要谋害她的荒唐想法。
据统计世界上每年有100万人因精神问题而自杀,且自杀人中孩子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大。笔者认为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注重学生的精神生活成为我们教育中义不容辞、刻不容缓的任务,它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二、如何帮助学生创造健康的精神卫生环境
(一)注重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总是与家庭、学校因素息息相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部分父母忙于工作,特别是那些经商或有些离异的父母,只是及时的满足、充裕孩子的生活花费,却缺少交流,使孩子缺少约束,缺少爱心,缺乏对别人的理解;社会价值观更坚定了部分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念。一方面家长对孩子在生活上的要求百依百顺;另一方面对孩子的学习却十分严格:封杀孩子的兴趣爱好;节假日不是将孩子锁在房间里温习功课,就是送孩子进各类培训班,让孩子劳累不堪。有不少家长一味盯着孩子的成绩,一旦成绩跌到了他们所规定的界限,便实施制裁,轻则责骂,重则拳脚相加,甚至因成绩失手打死亲生儿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尤其是学习有所退步时,心理压力较大,回到家里得不到理解,往往使他们产生厌学倦世的心理。避免这种情况产生的一有效途径便是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绝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不高,基本没有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有关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
使家长对于青少年处于这一个特殊年龄阶段,情绪反复,行为多变的心理特征有所了解,能尊重、理解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既要批评更要鼓励,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在遇到问题时,不能采取简单、粗暴手段,而应是与孩子心平气和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这样,我相信父母与孩子间也不会产生代沟。学生处在轻松、愉快、民主的家庭氛围中,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从而使学生在家中拥有较理想的精神生活。
(二)教师努力消除偏见,积极营造一个关爱、理解、宽松的班集体。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明白,有时你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会影响到学生的终身。有一记者对35名服刑人员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受到过老师的责罚。“差生”、“劣生”令所有教师头疼,但处理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发展。我曾听到一位特级教师的报告,她说在她刚开始工作时,学校交给她一个无人敢接的乱班。她接班后特别严厉,开除了两名学生,通报批评了几名学生,班级逐渐走上了正轨,因此她的能力得到了肯定。两年后,一位染着黄头发的小伙子径直走到教室,指着正在上课的她破口大骂,说他恨她,他被开除后当兵没条件,找工作没人要,他被她毁了。她听后惊呆了,这才意识到自己强硬手段的可怕。从此她没有处分过一个学生,遇到特别不听话的学生,她总是耐心地做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发动其他学生关心他们,挖掘他们的潜力,放大他们的闪光点,在和风细雨中他们不断进步,有的甚至异常出色。由这位老师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我们捧出一颗爱心,消除对个别学生的成见,让班级集竞争、团结、友爱、互助于一体,在这种环境中,不会再有令我们苦恼的学生,有的都是精神饱满,积极向上的富有爱心的小精灵。
(三)积极鼓励教师学习有关心理知识。一些地方的统计数字表明,中小学教师中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和极端严重心理问题的占到12%,这个数字的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心理知识的缺乏,如何去帮助学生提高精神生活质量?所以,教师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纠正自己的心理,工作之余要积极学习有关心理知识,利用各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辅导,决不能把自己的不良心理带进教室。
(四)了解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花季中的学生不仅有学习的压力,还有成长的烦恼。中学生对青春充满困惑、好奇,对人生充满问题,但他们又会不知向谁提问、叙说。告诉朋友,但怕朋友不能守住秘密;告诉父母,又怕父母不理解,搁在心头,又觉得是个沉重的包袱。教师,当是学生值得信赖的朋友和长辈,以朋友的责任心和诚心来求得学生的坦诚相待。如经常找学生谈话,了解她们的心理活动,了解他们的待人接物等等。我们明白了学生的个性对他们进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这样也就能解开他们心中的困惑,卸下他们的心理包袱,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他们的困惑,他们的苦闷、无助往往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可以抽出有心理知识特长的教师针对学生中易出现的问题,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帮助学生拨开心理迷雾,走出困惑。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五)利用活动开朗学生。多开展各种有益活动,如开展野炊、春游等活动,增进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在蓝天白云下,让师生敞开心怀,彼此的心走进彼此,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培养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开展自愿者服务,树立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公众服务意识,;开展各种竞争活动,让学生学会良性竞争,让学生学会在竞争中进取,学会承受挫折和失败;开展各种讨论、辩论,培养学生分辨真善美的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只要我们的学校、教师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努力去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一定会有所提高。让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充满七色阳光,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是社会的要求,是学校以及教师的职责。
一、重视学生精神生活的必要性
当今时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生存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变化,对学校和家长构成了较大的心理刺激,使他们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现在的独生子女教育普遍存在错位的问题,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过多注重于智力,孩子很聪明,但情商却相当缺失,心理普遍狭窄。面对老师以及家长热切的期待,学生倍感学习的压力,一旦压力超过了他们的承受力,他们便开始在精神上迷失方向,于是自暴自弃,不思进取,以至休学、退学、离家出走误入歧途,甚至自杀。
学生时代,孩子对社会的认识,与外界的交流,直接导致他们未来人格的走向。可是我们却常常忽略这一点,据调查表明:目前上学的孩子每天和父母交流的平均时间只有12分钟,而与老师交流也局限于课本。这就导致了孩子长大后的孤僻、自私等倾向。如王彤是一位初一学生。一次旅游期间,因为母亲与同行的别人家的孩子多说了几句话,她就感到自己受到冷落,从而对母亲产生了怀疑,认为母亲爱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并产生了父母要谋害她的荒唐想法。
据统计世界上每年有100万人因精神问题而自杀,且自杀人中孩子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大。笔者认为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注重学生的精神生活成为我们教育中义不容辞、刻不容缓的任务,它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二、如何帮助学生创造健康的精神卫生环境
(一)注重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总是与家庭、学校因素息息相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部分父母忙于工作,特别是那些经商或有些离异的父母,只是及时的满足、充裕孩子的生活花费,却缺少交流,使孩子缺少约束,缺少爱心,缺乏对别人的理解;社会价值观更坚定了部分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念。一方面家长对孩子在生活上的要求百依百顺;另一方面对孩子的学习却十分严格:封杀孩子的兴趣爱好;节假日不是将孩子锁在房间里温习功课,就是送孩子进各类培训班,让孩子劳累不堪。有不少家长一味盯着孩子的成绩,一旦成绩跌到了他们所规定的界限,便实施制裁,轻则责骂,重则拳脚相加,甚至因成绩失手打死亲生儿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尤其是学习有所退步时,心理压力较大,回到家里得不到理解,往往使他们产生厌学倦世的心理。避免这种情况产生的一有效途径便是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绝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不高,基本没有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有关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
使家长对于青少年处于这一个特殊年龄阶段,情绪反复,行为多变的心理特征有所了解,能尊重、理解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既要批评更要鼓励,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在遇到问题时,不能采取简单、粗暴手段,而应是与孩子心平气和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这样,我相信父母与孩子间也不会产生代沟。学生处在轻松、愉快、民主的家庭氛围中,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从而使学生在家中拥有较理想的精神生活。
(二)教师努力消除偏见,积极营造一个关爱、理解、宽松的班集体。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明白,有时你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会影响到学生的终身。有一记者对35名服刑人员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受到过老师的责罚。“差生”、“劣生”令所有教师头疼,但处理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发展。我曾听到一位特级教师的报告,她说在她刚开始工作时,学校交给她一个无人敢接的乱班。她接班后特别严厉,开除了两名学生,通报批评了几名学生,班级逐渐走上了正轨,因此她的能力得到了肯定。两年后,一位染着黄头发的小伙子径直走到教室,指着正在上课的她破口大骂,说他恨她,他被开除后当兵没条件,找工作没人要,他被她毁了。她听后惊呆了,这才意识到自己强硬手段的可怕。从此她没有处分过一个学生,遇到特别不听话的学生,她总是耐心地做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发动其他学生关心他们,挖掘他们的潜力,放大他们的闪光点,在和风细雨中他们不断进步,有的甚至异常出色。由这位老师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我们捧出一颗爱心,消除对个别学生的成见,让班级集竞争、团结、友爱、互助于一体,在这种环境中,不会再有令我们苦恼的学生,有的都是精神饱满,积极向上的富有爱心的小精灵。
(三)积极鼓励教师学习有关心理知识。一些地方的统计数字表明,中小学教师中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和极端严重心理问题的占到12%,这个数字的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心理知识的缺乏,如何去帮助学生提高精神生活质量?所以,教师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纠正自己的心理,工作之余要积极学习有关心理知识,利用各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辅导,决不能把自己的不良心理带进教室。
(四)了解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花季中的学生不仅有学习的压力,还有成长的烦恼。中学生对青春充满困惑、好奇,对人生充满问题,但他们又会不知向谁提问、叙说。告诉朋友,但怕朋友不能守住秘密;告诉父母,又怕父母不理解,搁在心头,又觉得是个沉重的包袱。教师,当是学生值得信赖的朋友和长辈,以朋友的责任心和诚心来求得学生的坦诚相待。如经常找学生谈话,了解她们的心理活动,了解他们的待人接物等等。我们明白了学生的个性对他们进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这样也就能解开他们心中的困惑,卸下他们的心理包袱,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他们的困惑,他们的苦闷、无助往往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可以抽出有心理知识特长的教师针对学生中易出现的问题,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帮助学生拨开心理迷雾,走出困惑。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五)利用活动开朗学生。多开展各种有益活动,如开展野炊、春游等活动,增进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在蓝天白云下,让师生敞开心怀,彼此的心走进彼此,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培养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开展自愿者服务,树立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公众服务意识,;开展各种竞争活动,让学生学会良性竞争,让学生学会在竞争中进取,学会承受挫折和失败;开展各种讨论、辩论,培养学生分辨真善美的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只要我们的学校、教师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努力去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一定会有所提高。让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充满七色阳光,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是社会的要求,是学校以及教师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