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即将要出国采访,去纽约,对他这个搞新闻的人来说,这次的采访计划有点儿“跨界”:他要拍摄一部有关美国音乐的纪录片。
得知这一消息,我十分不满:“这也太不公平了,我这做了多年音乐节目的人,只能呆在家里,你这几乎不听流行歌曲的人,却要去拍美国流行音乐?!”
他赠我白眼一枚:“美国不光有流行音乐。”我改变战略:“对,听说去纽约的人都要逛COACH店。”
他再赠我一枚白眼:“这样吧,给你个出国的机会,帮我找一找关于纽约的音乐资料。”
这算哪门子出国?!我当然愤然拒绝———不过是在心里,为了能钓到COACH包,我只能放下垂钓纽约乐海的鱼竿,没想到,这场不情不愿的垂钓,竟带来意外的收获。
比照桑晔的经历:在她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从父亲的遗物中,翻到一张Beatles的唱片,从那以后,她和国外流行歌曲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别人为了景点和购物去英国时,她却为了流行音乐去了伦敦。回国之后,她出版了一本书《伦敦摇滚乐地图》———于是,我也为他编了张《纽约音乐地图》。
先锁定纽约第五大道上洛克菲勒中心的无线电城音乐厅,那里是许多影片的首映地,也是诸如格莱美奖和托尼奖的颁奖会场,我记得1992年2月的一天,迈克尔·杰克逊曾身着一件黑色皮制军装,伴着《黑与白》的音乐走进音乐厅,宣布将进行《危险》世界巡回演出,并建立自己的拯救世界基金。不过,无线电城音乐厅最出名的是“火箭舞”女郎,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里就提到过她们:“……就是站成一排,胳膊搂着旁边人的腰踢腿。观众疯了似的鼓掌”可不能让他去看大腿舞,所以,继续走吧———
在第五大道与百老汇之间,第28街上的廷潘胡同值得去看一看,据说在19世纪末这里集中了许多音乐出版公司,各公司都有推销员在那里弹琴,吸引顾客,琴声就像敲击洋铁盘子一样,廷潘胡同(Tin Pan Alley)胡同由此而得名,廷潘胡同一度成了美国流行音乐的集中地,它的兴盛几乎是延续了半个世纪。
在第五大道和中央公园西道,从59街到110街区,坐落着世界上最美的城市公园———中央公园,园中有约翰·列侬纪念区“草莓园”,那是小野洋子为了纪念列侬1980年的遇刺身亡,在他遇害的地点、也是他们的住处达科塔公寓前,出资修缮了这个泪滴状的区域,名字来自列侬1967年创作的一首名曲《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永远的草莓园)。希望他能替我给列侬献一束花,并小声告诉列侬:我小小年纪的儿子也觉得他的歌好听,正在一张专辑接一张专辑地听他,所以,他不会死,Forever!
娜斯的专栏《纽约明信片》中写过:乔治哈里森去世了,她来到中央公园的草莓园,看到一群中年人在唱歌。一首接一首。哈里森的,列侬的,麦卡特尼的。冬日的公园,她的感觉像在做梦。这就是纽约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吧?可以做梦,可以一群人聚在一起做梦。
如果走累了,就找一间酒馆坐一坐吧,“一间好酒馆,应该是个躲避孤独的地方”,自从读了《纽约客》作家约翰·麦克耐尔蒂的散文集,我就很想去第三大道与第45街交界处的那间酒馆看一看,我将它标在他的音乐地图上,附注写上:请留心酒馆里的自动点唱机。如果你的酒喝得差不多了,就点一首《德克萨斯之心》,这首歌里有一段会让喝醉酒的人拍巴掌;如果你觉得不过瘾,再点一首《真正的大牧场》,这首歌里有一段可以让人跟着大喊大叫”……
要想听不一样的音乐,就去布朗克斯区和哈莱姆区,可是,布朗克斯区可是纽约有名的贫民区,犯罪率全国都数一数二,记得在罗伯特·德尼罗执导的影片《布朗克斯的故事》里,就黑帮横行,的确不太平,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布朗克斯区也是牢牢吸引着波多黎各人、牙买加人、美国黑人的音乐磁石。
1973年夏天,在该区的东174街上,一个名叫“非洲邦巴塔”的黑人青年在他母亲的一楼起居室窗户上支起喇叭,拉了一条电线到他卧室的唱机,让住宅区的三千男女随着派对音乐起舞。与此同时,一个牙买加小青年在东布朗克斯大显身手,而一位打碟技术奇才则在南面一两公里的地方称王称霸。各路舞组合纷纷亮相,浑然不觉音乐史上新的一章已经写就。这些人中有一位唛主,据说他在音乐断开时发出“嘻哈”之声来保持节奏。所以你看,是布朗克斯区和哈莱姆区的孩子们发明了嘻哈音乐。
在我的这张“纽约音乐地图上”,还有卡内基音乐厅、百老汇、布莱尔大厦、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旁的钟楼,(据说那里一天两场音乐会,还演奏中国歌曲),还有纽约北部的伍德斯托克小镇,那里有什么?有一部摇滚音乐史……
西餐里有一道我最爱吃的甜品:烤苹果,就是苹果挖空心,塞上葡萄干、糖、芝士什么的放到烤箱里烤,好吃!边为他编辑“纽约音乐地图”,边想:纽约的绰号大苹果,我莫不是在纸上做烤苹果?我只不过将几条线索塞进苹果里,没想到最后端出来的,是这样一份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
他说:“还记得《北京人在纽约》里的那句台词吗:如果你爱一个人,就把他送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其实我最期待的是,他从“天堂”给我带礼物回来,就是那些他藏在眼角、眉梢、耳畔、心窝里的特别感受和美好记忆。
得知这一消息,我十分不满:“这也太不公平了,我这做了多年音乐节目的人,只能呆在家里,你这几乎不听流行歌曲的人,却要去拍美国流行音乐?!”
他赠我白眼一枚:“美国不光有流行音乐。”我改变战略:“对,听说去纽约的人都要逛COACH店。”
他再赠我一枚白眼:“这样吧,给你个出国的机会,帮我找一找关于纽约的音乐资料。”
这算哪门子出国?!我当然愤然拒绝———不过是在心里,为了能钓到COACH包,我只能放下垂钓纽约乐海的鱼竿,没想到,这场不情不愿的垂钓,竟带来意外的收获。
比照桑晔的经历:在她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从父亲的遗物中,翻到一张Beatles的唱片,从那以后,她和国外流行歌曲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别人为了景点和购物去英国时,她却为了流行音乐去了伦敦。回国之后,她出版了一本书《伦敦摇滚乐地图》———于是,我也为他编了张《纽约音乐地图》。
先锁定纽约第五大道上洛克菲勒中心的无线电城音乐厅,那里是许多影片的首映地,也是诸如格莱美奖和托尼奖的颁奖会场,我记得1992年2月的一天,迈克尔·杰克逊曾身着一件黑色皮制军装,伴着《黑与白》的音乐走进音乐厅,宣布将进行《危险》世界巡回演出,并建立自己的拯救世界基金。不过,无线电城音乐厅最出名的是“火箭舞”女郎,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里就提到过她们:“……就是站成一排,胳膊搂着旁边人的腰踢腿。观众疯了似的鼓掌”可不能让他去看大腿舞,所以,继续走吧———
在第五大道与百老汇之间,第28街上的廷潘胡同值得去看一看,据说在19世纪末这里集中了许多音乐出版公司,各公司都有推销员在那里弹琴,吸引顾客,琴声就像敲击洋铁盘子一样,廷潘胡同(Tin Pan Alley)胡同由此而得名,廷潘胡同一度成了美国流行音乐的集中地,它的兴盛几乎是延续了半个世纪。
在第五大道和中央公园西道,从59街到110街区,坐落着世界上最美的城市公园———中央公园,园中有约翰·列侬纪念区“草莓园”,那是小野洋子为了纪念列侬1980年的遇刺身亡,在他遇害的地点、也是他们的住处达科塔公寓前,出资修缮了这个泪滴状的区域,名字来自列侬1967年创作的一首名曲《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永远的草莓园)。希望他能替我给列侬献一束花,并小声告诉列侬:我小小年纪的儿子也觉得他的歌好听,正在一张专辑接一张专辑地听他,所以,他不会死,Forever!
娜斯的专栏《纽约明信片》中写过:乔治哈里森去世了,她来到中央公园的草莓园,看到一群中年人在唱歌。一首接一首。哈里森的,列侬的,麦卡特尼的。冬日的公园,她的感觉像在做梦。这就是纽约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吧?可以做梦,可以一群人聚在一起做梦。
如果走累了,就找一间酒馆坐一坐吧,“一间好酒馆,应该是个躲避孤独的地方”,自从读了《纽约客》作家约翰·麦克耐尔蒂的散文集,我就很想去第三大道与第45街交界处的那间酒馆看一看,我将它标在他的音乐地图上,附注写上:请留心酒馆里的自动点唱机。如果你的酒喝得差不多了,就点一首《德克萨斯之心》,这首歌里有一段会让喝醉酒的人拍巴掌;如果你觉得不过瘾,再点一首《真正的大牧场》,这首歌里有一段可以让人跟着大喊大叫”……
要想听不一样的音乐,就去布朗克斯区和哈莱姆区,可是,布朗克斯区可是纽约有名的贫民区,犯罪率全国都数一数二,记得在罗伯特·德尼罗执导的影片《布朗克斯的故事》里,就黑帮横行,的确不太平,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布朗克斯区也是牢牢吸引着波多黎各人、牙买加人、美国黑人的音乐磁石。
1973年夏天,在该区的东174街上,一个名叫“非洲邦巴塔”的黑人青年在他母亲的一楼起居室窗户上支起喇叭,拉了一条电线到他卧室的唱机,让住宅区的三千男女随着派对音乐起舞。与此同时,一个牙买加小青年在东布朗克斯大显身手,而一位打碟技术奇才则在南面一两公里的地方称王称霸。各路舞组合纷纷亮相,浑然不觉音乐史上新的一章已经写就。这些人中有一位唛主,据说他在音乐断开时发出“嘻哈”之声来保持节奏。所以你看,是布朗克斯区和哈莱姆区的孩子们发明了嘻哈音乐。
在我的这张“纽约音乐地图上”,还有卡内基音乐厅、百老汇、布莱尔大厦、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旁的钟楼,(据说那里一天两场音乐会,还演奏中国歌曲),还有纽约北部的伍德斯托克小镇,那里有什么?有一部摇滚音乐史……
西餐里有一道我最爱吃的甜品:烤苹果,就是苹果挖空心,塞上葡萄干、糖、芝士什么的放到烤箱里烤,好吃!边为他编辑“纽约音乐地图”,边想:纽约的绰号大苹果,我莫不是在纸上做烤苹果?我只不过将几条线索塞进苹果里,没想到最后端出来的,是这样一份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
他说:“还记得《北京人在纽约》里的那句台词吗:如果你爱一个人,就把他送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其实我最期待的是,他从“天堂”给我带礼物回来,就是那些他藏在眼角、眉梢、耳畔、心窝里的特别感受和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