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市高淳区东坝街道是江苏省“百家名镇”,区域面积104.3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行政村、158个自然村。近年来,东坝街道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禀赋优势,放大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宁锡常接合片区示范效应,以产业发展为优先考量、以富民增收为目标导向、以社会和谐为内在追求,成功打造了一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生态文化村、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特色村落。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4个、市级美丽乡村54个,荣获省人居环境范例奖、省生态种植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擘画出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美美与共”的乡村振兴画卷。
一、规划为先,绘好发展蓝图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东坝街道在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精心谋划建设路径,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一张蓝图绘到底。围绕生产生活、医疗保障、休闲娱乐等领域,盘清家底、量身定制,不断勾勒乡村振兴新蓝图。
立足前瞻布局,增强规划执行力。以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建设管控、保护特色风貌为出发点,积极开展国土空间规划、村庄布点规划、“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加快补齐农田水利、人居环境、教育医疗、便民服务等公共设施短板,积极完善农村公路、供气、环保、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自然村分为“聚集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和其他一般”五大类,全面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引导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严格管控违法违规建房行为。同时注重保护乡土风貌和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大仁凹村、汤家村等传统村落农耕文化、民间技艺和传统建筑的挖掘、保护与传承。
优化土地储备,增强空间承载力。一是全力保障农业用地。加大对退化、污染、损毁农田的改良和修复力度,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和供肥能力,完成4.36万亩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建成3.23万亩高标准农田,为培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现代化高效规模农业、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了坚实保障。二是高效盘活闲置用地。通过货币补偿、异地置换等方式,由村集体出资800万元收储村庄闲置农房43栋(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推动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以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契机,盘活小茅山脚、大仁凹等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60余亩,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
二、产业为基,增强内生动能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等地考察时多次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东坝街道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为抓手、以构建多元产业体系为路径,不断探索新型发展方式和产业培育模式。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生产能力。一是优化产业结构。结合“一村一品”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将土地化零为整,变传统农民为产业工人,累计发展家庭农场73家、规模种植大户108户、农业龙头企业11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二是强化技术赋能。发挥乡土专家引领作用,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建成面积为400平方的专业化农民培训中心。禾田坊家庭农场与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大仁凹村观赏苗圃基地引进种植专家团队,开展植物生产管理科研工作,加快花卉苗圃科技成果转化。三是提升品牌效益。通过组建产业党建联盟,促进农业信息共享、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形成了“和睦涧”“淳南”“金陵禾田坊”等本土农产品品牌,将禾田坊油菜籽加工基地、君伟粮食烘干中心等融入农产品精加工产业链。
创新产业培育模式,促进融合发展。一是借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以小茅山脚、周泗涧、大仁凹、垄上为重点村,充分利用前期盘活的闲置空间,新引进7家社会资本。形成“村理”餐饮、“慕青”民宿、“正福草堂”民宿、“开元芳草地”高端乡村度假酒店等20余种业态,注册“拾捌蟹”“垄上品红”“漫之淳”等农特产品商标,线上线下销售精品蟹礼、精油皂、姜红茶、五谷等产品系列,年均接待游客1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二是借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聚焦资源梳理、人才引进、产业对接等环节,在面积为8.14平方公里的特色田园乡村片区基础上继续往东延伸,形成了总面积为17平方公里的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通过规划建设商务中心、人才办公用房、高端人才公寓及松湖云谷青少年乡村实践阳光学堂等举措,为专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逐步打通城乡资源双向流动的渠道。
三、治理为要,打造美丽乡村
社会治理基础在基层,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为加强和改善乡村治理,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作为主攻方向,把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作为根本目的。近年来,东坝街道坚持目标导向,持续增强乡村治理效能,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基层基础。
做优美丽底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围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是人居环境持续优化。联动推进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抓好小微水体整治、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了规划布点村的美丽乡村全覆盖。扎实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厕所革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建改建三类及以上公厕223座,铺设污水管网305公里,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44套,垃圾回收利用率达99%。二是村容村貌逐步提升。农村道路硬化176公里、新建停车场1.1万平方米;建成林荫大道74公里、绿道60公里,村庄绿化总面积达1.56万平方米;开展水体整治200多个。实现了村庄的道路硬化、村庄亮化、环境绿化、水体净化,村民生活如诗如画。落实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因地制宜推进山水林田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以完备的基础设施和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引领“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功能設施不断完善。建成村民活动中心70个、健身场地80处、村民活动广场5600平方米,实施村级卫生室项目7个,新建6轨制东坝小学北校区现已投入使用。 加强基层治理。按照“一张网”的要求和“五统一”的原则,将街道12个行政村划分为73个综合网格、3个专属网格,配备12名总网格长、73名网格长和150多名网格信息员。整合党的建设、综合治理、综合执法、便民服务等条线资源,率先试点网格化联动指挥平台建设。通过“网格事件规范采集—数据资源自动流转—街镇部门积极响应—处理结果限时反馈”等流程,实现了线上流转、线下服务的双向融合。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平台新增“宁归来”模块,来宁返宁人员通过手机扫码即可进行登记报备、健康申报,网格长(员)借助平台开展居家隔离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助力精准防控疫情;在防汛抗灾期间,街道250多名网格工作人员全部编入防汛队伍、入驻防汛值班点,实行24小时圩堤巡逻,用“铁脚板”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提升乡风文明。以乡风文明村建设为引领,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好人广场、乡贤馆建设。依托上述载体展列“身边好人”“优秀党员”“乡贤”等先进事迹,以“道德讲堂”“乡贤故事会”等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期举办文化下乡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满足村民精神文明需求。组建高跷、大马灯、小马灯等文艺演出队伍进村表演,年演出60余场次。积极开展“最美系列”创建申报,打造“最美庭院”5696户、“文明家庭”60户,获评“高淳好人”8人,弘扬了“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培育了文明向上的社会新风尚。
四、富民为本,拓宽增收渠道
让农民保持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经济宽裕、生活便利、共同富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东坝街道以富民增收为目标导向,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好做强集体经济、拓宽增收渠道的“组合拳”,鼓起农民“钱袋子”,推动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图景。
做好脱贫“后半篇文章”。在2019年推动1622名贫困户全部脱贫、4个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全部转化的基础上,继续抓好动态扶持,对街道 急重病灾低收入农户实施1∶1配套补助,累计发放急重病灾救助款92万元、涉及农户298人。对危旧房开展“自筹+补贴”形式改造,先后改造危房162户。为确保脱贫不返贫,东坝街道还建立了台账定期抽查制度。结合线上线下数据和台账,以及上门入户调查核实情况,全面掌握低收入农户的基本情况,动态化管理低收入农户信息。
持续推动多渠道增收。积极引导股权分红型、资产租赁型、产业支撑型等集体经济发展,通过合作社名义二次投资,村民入股得到租金分红;通过宅基地有偿退出,村民获得资产性收入;通过闲置房屋、承包地租赁流转,村民获得租金收入;通过引进社会资本鼓励企业增设就业岗位,村集体组建劳务公司带动1300多人回乡就业,村民不断获得工资性收入;通过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家乐、民居民宿等,带动370多人返乡创业并获得创业收入。农民从租金、股金、薪金等方面实现了多元增收,2020年街道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4万元(近年来年均增幅9.5%)。
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强化村集体“造血”功能,以创建“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等特色鲜明的工业、现代设施农业、商贸业为载体,开展三轮村级能力建设。村级产业快速发展,街道集体经济规模迅速攀升,村级集体总资产由2010年的5732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5.32亿元,年均增长25%;集体经营性收入由2010年的560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2521万元,年均增长16%。目前,街道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120万元以上。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高淳区东坝街道党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志刚
一、规划为先,绘好发展蓝图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东坝街道在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精心谋划建设路径,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一张蓝图绘到底。围绕生产生活、医疗保障、休闲娱乐等领域,盘清家底、量身定制,不断勾勒乡村振兴新蓝图。
立足前瞻布局,增强规划执行力。以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建设管控、保护特色风貌为出发点,积极开展国土空间规划、村庄布点规划、“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加快补齐农田水利、人居环境、教育医疗、便民服务等公共设施短板,积极完善农村公路、供气、环保、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自然村分为“聚集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和其他一般”五大类,全面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引导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严格管控违法违规建房行为。同时注重保护乡土风貌和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大仁凹村、汤家村等传统村落农耕文化、民间技艺和传统建筑的挖掘、保护与传承。
优化土地储备,增强空间承载力。一是全力保障农业用地。加大对退化、污染、损毁农田的改良和修复力度,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和供肥能力,完成4.36万亩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建成3.23万亩高标准农田,为培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现代化高效规模农业、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了坚实保障。二是高效盘活闲置用地。通过货币补偿、异地置换等方式,由村集体出资800万元收储村庄闲置农房43栋(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推动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以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契机,盘活小茅山脚、大仁凹等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60余亩,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
二、产业为基,增强内生动能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等地考察时多次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东坝街道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为抓手、以构建多元产业体系为路径,不断探索新型发展方式和产业培育模式。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生产能力。一是优化产业结构。结合“一村一品”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将土地化零为整,变传统农民为产业工人,累计发展家庭农场73家、规模种植大户108户、农业龙头企业11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二是强化技术赋能。发挥乡土专家引领作用,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建成面积为400平方的专业化农民培训中心。禾田坊家庭农场与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大仁凹村观赏苗圃基地引进种植专家团队,开展植物生产管理科研工作,加快花卉苗圃科技成果转化。三是提升品牌效益。通过组建产业党建联盟,促进农业信息共享、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形成了“和睦涧”“淳南”“金陵禾田坊”等本土农产品品牌,将禾田坊油菜籽加工基地、君伟粮食烘干中心等融入农产品精加工产业链。
创新产业培育模式,促进融合发展。一是借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以小茅山脚、周泗涧、大仁凹、垄上为重点村,充分利用前期盘活的闲置空间,新引进7家社会资本。形成“村理”餐饮、“慕青”民宿、“正福草堂”民宿、“开元芳草地”高端乡村度假酒店等20余种业态,注册“拾捌蟹”“垄上品红”“漫之淳”等农特产品商标,线上线下销售精品蟹礼、精油皂、姜红茶、五谷等产品系列,年均接待游客1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二是借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聚焦资源梳理、人才引进、产业对接等环节,在面积为8.14平方公里的特色田园乡村片区基础上继续往东延伸,形成了总面积为17平方公里的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通过规划建设商务中心、人才办公用房、高端人才公寓及松湖云谷青少年乡村实践阳光学堂等举措,为专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逐步打通城乡资源双向流动的渠道。
三、治理为要,打造美丽乡村
社会治理基础在基层,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为加强和改善乡村治理,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作为主攻方向,把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作为根本目的。近年来,东坝街道坚持目标导向,持续增强乡村治理效能,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基层基础。
做优美丽底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围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是人居环境持续优化。联动推进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抓好小微水体整治、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了规划布点村的美丽乡村全覆盖。扎实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厕所革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建改建三类及以上公厕223座,铺设污水管网305公里,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44套,垃圾回收利用率达99%。二是村容村貌逐步提升。农村道路硬化176公里、新建停车场1.1万平方米;建成林荫大道74公里、绿道60公里,村庄绿化总面积达1.56万平方米;开展水体整治200多个。实现了村庄的道路硬化、村庄亮化、环境绿化、水体净化,村民生活如诗如画。落实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因地制宜推进山水林田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以完备的基础设施和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引领“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功能設施不断完善。建成村民活动中心70个、健身场地80处、村民活动广场5600平方米,实施村级卫生室项目7个,新建6轨制东坝小学北校区现已投入使用。 加强基层治理。按照“一张网”的要求和“五统一”的原则,将街道12个行政村划分为73个综合网格、3个专属网格,配备12名总网格长、73名网格长和150多名网格信息员。整合党的建设、综合治理、综合执法、便民服务等条线资源,率先试点网格化联动指挥平台建设。通过“网格事件规范采集—数据资源自动流转—街镇部门积极响应—处理结果限时反馈”等流程,实现了线上流转、线下服务的双向融合。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平台新增“宁归来”模块,来宁返宁人员通过手机扫码即可进行登记报备、健康申报,网格长(员)借助平台开展居家隔离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助力精准防控疫情;在防汛抗灾期间,街道250多名网格工作人员全部编入防汛队伍、入驻防汛值班点,实行24小时圩堤巡逻,用“铁脚板”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提升乡风文明。以乡风文明村建设为引领,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好人广场、乡贤馆建设。依托上述载体展列“身边好人”“优秀党员”“乡贤”等先进事迹,以“道德讲堂”“乡贤故事会”等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期举办文化下乡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满足村民精神文明需求。组建高跷、大马灯、小马灯等文艺演出队伍进村表演,年演出60余场次。积极开展“最美系列”创建申报,打造“最美庭院”5696户、“文明家庭”60户,获评“高淳好人”8人,弘扬了“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培育了文明向上的社会新风尚。
四、富民为本,拓宽增收渠道
让农民保持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经济宽裕、生活便利、共同富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东坝街道以富民增收为目标导向,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好做强集体经济、拓宽增收渠道的“组合拳”,鼓起农民“钱袋子”,推动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图景。
做好脱贫“后半篇文章”。在2019年推动1622名贫困户全部脱贫、4个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全部转化的基础上,继续抓好动态扶持,对街道 急重病灾低收入农户实施1∶1配套补助,累计发放急重病灾救助款92万元、涉及农户298人。对危旧房开展“自筹+补贴”形式改造,先后改造危房162户。为确保脱贫不返贫,东坝街道还建立了台账定期抽查制度。结合线上线下数据和台账,以及上门入户调查核实情况,全面掌握低收入农户的基本情况,动态化管理低收入农户信息。
持续推动多渠道增收。积极引导股权分红型、资产租赁型、产业支撑型等集体经济发展,通过合作社名义二次投资,村民入股得到租金分红;通过宅基地有偿退出,村民获得资产性收入;通过闲置房屋、承包地租赁流转,村民获得租金收入;通过引进社会资本鼓励企业增设就业岗位,村集体组建劳务公司带动1300多人回乡就业,村民不断获得工资性收入;通过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家乐、民居民宿等,带动370多人返乡创业并获得创业收入。农民从租金、股金、薪金等方面实现了多元增收,2020年街道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4万元(近年来年均增幅9.5%)。
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强化村集体“造血”功能,以创建“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等特色鲜明的工业、现代设施农业、商贸业为载体,开展三轮村级能力建设。村级产业快速发展,街道集体经济规模迅速攀升,村级集体总资产由2010年的5732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5.32亿元,年均增长25%;集体经营性收入由2010年的560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2521万元,年均增长16%。目前,街道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120万元以上。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高淳区东坝街道党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