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教育是建构国家人才梯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特点是直接以就业为导向,直面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需要与经济格局,因此是受外部市场及各种因素影响最为显著的教育领域。中职教育改革正是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整合教学资源、调整学科设置、改变课程结构,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当下及未来市场所大量需要的技术人才、创新人才、职业人才。中职化学教学如何跟上时代的变化市场的需求呢?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搞好化学职业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一、新定位——在全球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
21世纪是一个知识、信息、通信的时代,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这样一个不断流变创新的时代,所需要的职业人才不是过去的不会,也不必学习的技术工人,而是拥有高素质、全面学科结构、强学习能力的,能不断“升级”的人才。这就对传统中职教育框架内的传统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1.基础学科的教学必须继续进行。
基础学科给学生提供了认识这个世界最科学最基础的框架,奠定了学生超越、创新的前提。如果没有基础学科知识,培养拥有“知识整合能力”、能不断进行“知识升级”的“创新人才”都只是夸夸其谈。就如同希望培养出发现化学元素“镭”的居里夫人,就必须先教会其什么是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
2.传统的基础教学方法必须进行相应改革。
“适应、变通、创新、改革”,是对新世纪职业人才提出的由低到高四个层次的要求,这些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敏锐于外部世界的变化需求、主动学习将新知识“内化”的能力。而传统的基础教学,仅仅将本学科孤立在学生知识体系的一角,不能良好地服務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采取填鸭教学法,不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以及对周边生活敏锐观察的能力,因此必须改革。
以化学教学为例。作为学生基础知识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又是技术革新最频繁的领域之一(据统计,世界的发明与创新专利审请中,有近20%与化学化工有关),化学教学理应在职业教育中摒弃其传统模式,开创紧贴时代需求的新模式。将教学重点只注重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转向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交叉领域,与学生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应用领域。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与学的关系,要使学生改变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抓住重点,精心设计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学习浓硫酸的性质,先让学生做糖的碳化实验,分析原因;然后做铜与浓硫酸、稀硫酸反应实验,判断浓硫酸的氧化性;再把浓硫酸放入潮湿的地方,发现质量增加;最终得出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有吸水性、脱水性、氧化性。
2.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教学重点。
例如:在讲到金属钠这一节时,首先提出问题:
a.金属钠可以用小刀切吗?为什么?
b.钠放入水中会浮在水面上,为什么?
c.为什么钠熔化变成小球?
d.为什么钠到处游动,并发出嘶嘶响声?
e.如果把金属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能把铜置换出来吗?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然后,让学生根据所提问题,做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师生共同参与,归纳重点。
真理越辩越明,学生越辩兴趣越浓。在教学中处处能与学生共同参与归纳是教师的快事,更是学生的乐事。例如:在讲催化剂时,与学生共同分析:催化剂是什么?参不参与反应?反应前后性质变没变?质量如何?等等。最后,师生共同归纳重点,得出催化剂的定义,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发生变化。
4.布置作业时,围绕所学重点。
上课时,学生有可能有听不明白的地方,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重点、难点,使学生动用已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教学质量。
三、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
严谨的思维习惯是一种非常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思维素质。因此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把所学的基本概念、元素符号、化学反应等理解掌握透彻,千万不可似是而非、一知半解。
四、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教出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实力。我国对科技越来越重视,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科技素质,是顺应时代的需要。把科技意识的培养纳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1.课堂教学是强化科技意识的主渠道。
职教化学教学是一门基础课,有丰富的题材,广泛的应用,只要努力探索,即可达到目的。
(1)结合教学内容,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
例如:讲元素周期表的发现,既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它的发现解决了许多化学难题,使欧洲国家在化学方面飞速发展。
(2)结合具体内容,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研究方法。
例如:凯库勒研究苯的结构,很长时间都无法解决单双键问题。有一天,突然看到火盆中的火蛇现象,凯库勒豁然开朗,研究出苯的结构为环状结构,使化学进一步发展,进入到新的领域。
(3)联系化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介绍中国化学史和世界化学史,使学生了解到化学发展的历史,化学具有无穷的魅力,能创造新的天地。同时了解到中国化学落后,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科技知识,提高他们的科技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的补充。
(1)化学竞赛作为一种洋溢着现代化气息的智能角逐,处处体现化学自身的美。我们应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加强科技竞争意识,扩大知识视野。
(2)读科普名著是学生获取科技知识,树立科学人生态度,培养科技意识的有效途径。如《科学技术史》、《十万个为什么》等。通过观看科技节目、科技展览、环保新干线等,学生还可以拓宽知识面。
3.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联系到实际中去,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并加以总结,写出小论文,等等,提高科技表达能力。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搞好化学职业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一、新定位——在全球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
21世纪是一个知识、信息、通信的时代,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这样一个不断流变创新的时代,所需要的职业人才不是过去的不会,也不必学习的技术工人,而是拥有高素质、全面学科结构、强学习能力的,能不断“升级”的人才。这就对传统中职教育框架内的传统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1.基础学科的教学必须继续进行。
基础学科给学生提供了认识这个世界最科学最基础的框架,奠定了学生超越、创新的前提。如果没有基础学科知识,培养拥有“知识整合能力”、能不断进行“知识升级”的“创新人才”都只是夸夸其谈。就如同希望培养出发现化学元素“镭”的居里夫人,就必须先教会其什么是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
2.传统的基础教学方法必须进行相应改革。
“适应、变通、创新、改革”,是对新世纪职业人才提出的由低到高四个层次的要求,这些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敏锐于外部世界的变化需求、主动学习将新知识“内化”的能力。而传统的基础教学,仅仅将本学科孤立在学生知识体系的一角,不能良好地服務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采取填鸭教学法,不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以及对周边生活敏锐观察的能力,因此必须改革。
以化学教学为例。作为学生基础知识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又是技术革新最频繁的领域之一(据统计,世界的发明与创新专利审请中,有近20%与化学化工有关),化学教学理应在职业教育中摒弃其传统模式,开创紧贴时代需求的新模式。将教学重点只注重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转向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交叉领域,与学生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应用领域。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与学的关系,要使学生改变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抓住重点,精心设计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学习浓硫酸的性质,先让学生做糖的碳化实验,分析原因;然后做铜与浓硫酸、稀硫酸反应实验,判断浓硫酸的氧化性;再把浓硫酸放入潮湿的地方,发现质量增加;最终得出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有吸水性、脱水性、氧化性。
2.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教学重点。
例如:在讲到金属钠这一节时,首先提出问题:
a.金属钠可以用小刀切吗?为什么?
b.钠放入水中会浮在水面上,为什么?
c.为什么钠熔化变成小球?
d.为什么钠到处游动,并发出嘶嘶响声?
e.如果把金属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能把铜置换出来吗?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然后,让学生根据所提问题,做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师生共同参与,归纳重点。
真理越辩越明,学生越辩兴趣越浓。在教学中处处能与学生共同参与归纳是教师的快事,更是学生的乐事。例如:在讲催化剂时,与学生共同分析:催化剂是什么?参不参与反应?反应前后性质变没变?质量如何?等等。最后,师生共同归纳重点,得出催化剂的定义,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发生变化。
4.布置作业时,围绕所学重点。
上课时,学生有可能有听不明白的地方,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重点、难点,使学生动用已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教学质量。
三、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
严谨的思维习惯是一种非常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思维素质。因此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把所学的基本概念、元素符号、化学反应等理解掌握透彻,千万不可似是而非、一知半解。
四、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教出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实力。我国对科技越来越重视,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科技素质,是顺应时代的需要。把科技意识的培养纳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1.课堂教学是强化科技意识的主渠道。
职教化学教学是一门基础课,有丰富的题材,广泛的应用,只要努力探索,即可达到目的。
(1)结合教学内容,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
例如:讲元素周期表的发现,既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它的发现解决了许多化学难题,使欧洲国家在化学方面飞速发展。
(2)结合具体内容,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研究方法。
例如:凯库勒研究苯的结构,很长时间都无法解决单双键问题。有一天,突然看到火盆中的火蛇现象,凯库勒豁然开朗,研究出苯的结构为环状结构,使化学进一步发展,进入到新的领域。
(3)联系化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介绍中国化学史和世界化学史,使学生了解到化学发展的历史,化学具有无穷的魅力,能创造新的天地。同时了解到中国化学落后,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科技知识,提高他们的科技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的补充。
(1)化学竞赛作为一种洋溢着现代化气息的智能角逐,处处体现化学自身的美。我们应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加强科技竞争意识,扩大知识视野。
(2)读科普名著是学生获取科技知识,树立科学人生态度,培养科技意识的有效途径。如《科学技术史》、《十万个为什么》等。通过观看科技节目、科技展览、环保新干线等,学生还可以拓宽知识面。
3.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联系到实际中去,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并加以总结,写出小论文,等等,提高科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