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质疑,我作为一个大学教师,在讲台上批判《弟子规》,不主张让幼儿读,是不是太偏激了!”
在这件事上,我并不偏激。我认真读过《弟子规》,还逐句逐字分析过。这种认识是建立在我从事幼教专业18年的积淀以及对儿童心理的把握的基础上的,不是信口开河!我做出这样的判断是负责任的!实际上,不只是我一个人反对幼儿读《弟子规》,连我认识的很多专业人士,如儿童教育专家、儿童文学家以及亲子教育专家等,都对此持反对态度。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弟子规》是当时皇权、神权下的产物,满族人以几十万人统治亿万汉族人,统治者需要顺民、傀儡、奴隶,所以《弟子规》一诞生,就受剑皇家的大力追捧。主题就是听话,无条件服从。只强调无条件地服从,就会产生十分有害的后果,人的本性会因此而受到严重的压抑,只会变成温顺听话的奴仆。下面是我反对幼儿读《弟子规》的主要理由:
第一,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弟子规》的语言形式属文言文,幼小儿童很难接受。儿童心理学认为,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到幼儿园大班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刚刚萌芽。幼儿对抽象文字语言的理解能力还很有限,《弟子规》的行文方式晦涩难解、枯燥抽象,与现当代儿童的生活相去甚远,也不符合现代文明规范,难以引起儿童的兴趣。
第二, 《弟子规》全文1080字,用得最多的一个字是“勿”,有43处之多。这种教训、诫条式的口吻,与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乐学原则相反。如《弟子规》中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问题是,父母也有误解孩子或言行失当的时候,难道孩子受到错怪,也要顺从地接受吗?难道孩子就不可以为自己辩护吗?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句话,前半句没什么问题,但是后半句“号泣随,挞无怨”就有问题。当孩子向父母提建议时,父母不听,生气就可以随便打孩子。孩子挨打时,不可以有怨言,也不可以反抗,孩子应该逆来顺受,这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平,与当下所倡导的民主式家庭以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的现代教育主张相去甚远!《弟子规》中的教条更善于培养唯唯诺诺、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顺民”和“奴才”,更利于培养没有平等意识、毫无个性、没有主见、不会思考、缺乏创造能力的人!这样的人,如何完成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第三,从教育方法来讲,死记硬背的方式不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方式。幼小儿童的生活和教育内容应是自由的游戏、充分的幻想和想象、自由的歌唱、快乐的涂鸦,是品味儿童的天然的精神食粮:童话、童诗、童谣,而不是读什么大部头的成人认为重要的“经史子集”!儿童有那么多适合他们天然的精神食粮,为什么非要盯着伪经典《弟子规》不放呢?
更糟糕的是,很多人并没有认真读过《弟子规》,就想当然地认为它是经典著作,把它奉为圣贤之书,认为其中句句精华、字字珠玑,不加选择和辨析地让儿童囫囵吞枣地背诵,大量毒药和极少的营养物质一并吞食下去,结果可想而知。
《弟子规》中说“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这是强调明哲保身,只顾自己。如果人人都只顾自己,那还会有见义勇为的道德行为吗?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电。”如果看见不合理的事情不能挺身而出,就不是勇敢行为。书中不仪不分好事、坏事,一律视作与己无关,不去多管。
再如“说话多,不如少。惟其事,勿佞巧”,这是叫孩子不要多说话,话说多了会招惹是非。谨小慎微的结果是丧失活力,在诸多方面一事无成。这已经和正统儒家思想南辕北辙了,别说成圣成贤,连做人都成问题了。这样的主张只能培养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自利之人,如何培养出有社会责任感和博爱精神的公民呢?儿童读《弟子规》读不出道德的国民,也读不出道德的中国。
当下,中国倡导全社会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毋庸置疑,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一项艰巨的任务、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教育问题。中国向来有“一切都从娃娃抓起”的习惯和传统,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关注儿童教育,应该站在幼小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立场上来探讨此问题,任何牺牲和损坏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做法都应遭到批判。如果儿童的心智发展和创造力都受到严重影响和阻碍,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儿童如何来承担改造旧文化、创造未来新文化的历史任务?
从近代以来,一直有人以“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名,主张让幼小儿童读经,包括《弟子规》《孟子》《论语》甚至《心经》等。近20年来,台湾的王财贵、蒋庆、南怀瑾等人都主张儿童读经,企图以此复归传统文化。而在中西方的教育史上,众多教育家都对此持反对态度。从古至今,反对儿童读《弟子规》之类的“经书”的声音不绝于耳。如中国古代的王守仁;近代的鲁迅和丰子恺等。
在西方的哲学家或教育家中,如法国的卢梭、美国的杜威、瑞士的裴斯泰洛齐、意大利的蒙台梭利、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等,他们都反对让幼儿呆听静坐、反对死记硬背枯燥难解的文字典籍。卢梭认为,幼小儿童尚处于“理性睡眠期”,不适合进行抽象文字的学习,在这个时候,你给他一个火炬,他也是看不到的。卢梭反对超前教育的名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因此,我的主张是:家长如果没有相应的教育素养和文化学养,如果不具有独立思考和辨析能力,最好还是不去引导孩子读《弟子规》!如果教师连《弟子规》中的精华和糟粕都辨析不出,最好也不要引导教育学生!我也反对让不具备独立思考和辨析能力的学生独立读《弟子规》!对于有批判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师,可以引导高年级小学生以及中学生、大学生来读《弟子规》,引导他们批判地阅读,找出其中的精华和糟粕,但就《弟子规》而言,它整体上仍可归于“反面教材”之列。
在这件事上,我并不偏激。我认真读过《弟子规》,还逐句逐字分析过。这种认识是建立在我从事幼教专业18年的积淀以及对儿童心理的把握的基础上的,不是信口开河!我做出这样的判断是负责任的!实际上,不只是我一个人反对幼儿读《弟子规》,连我认识的很多专业人士,如儿童教育专家、儿童文学家以及亲子教育专家等,都对此持反对态度。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弟子规》是当时皇权、神权下的产物,满族人以几十万人统治亿万汉族人,统治者需要顺民、傀儡、奴隶,所以《弟子规》一诞生,就受剑皇家的大力追捧。主题就是听话,无条件服从。只强调无条件地服从,就会产生十分有害的后果,人的本性会因此而受到严重的压抑,只会变成温顺听话的奴仆。下面是我反对幼儿读《弟子规》的主要理由:
第一,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弟子规》的语言形式属文言文,幼小儿童很难接受。儿童心理学认为,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到幼儿园大班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刚刚萌芽。幼儿对抽象文字语言的理解能力还很有限,《弟子规》的行文方式晦涩难解、枯燥抽象,与现当代儿童的生活相去甚远,也不符合现代文明规范,难以引起儿童的兴趣。
第二, 《弟子规》全文1080字,用得最多的一个字是“勿”,有43处之多。这种教训、诫条式的口吻,与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乐学原则相反。如《弟子规》中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问题是,父母也有误解孩子或言行失当的时候,难道孩子受到错怪,也要顺从地接受吗?难道孩子就不可以为自己辩护吗?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句话,前半句没什么问题,但是后半句“号泣随,挞无怨”就有问题。当孩子向父母提建议时,父母不听,生气就可以随便打孩子。孩子挨打时,不可以有怨言,也不可以反抗,孩子应该逆来顺受,这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平,与当下所倡导的民主式家庭以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的现代教育主张相去甚远!《弟子规》中的教条更善于培养唯唯诺诺、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顺民”和“奴才”,更利于培养没有平等意识、毫无个性、没有主见、不会思考、缺乏创造能力的人!这样的人,如何完成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第三,从教育方法来讲,死记硬背的方式不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方式。幼小儿童的生活和教育内容应是自由的游戏、充分的幻想和想象、自由的歌唱、快乐的涂鸦,是品味儿童的天然的精神食粮:童话、童诗、童谣,而不是读什么大部头的成人认为重要的“经史子集”!儿童有那么多适合他们天然的精神食粮,为什么非要盯着伪经典《弟子规》不放呢?
更糟糕的是,很多人并没有认真读过《弟子规》,就想当然地认为它是经典著作,把它奉为圣贤之书,认为其中句句精华、字字珠玑,不加选择和辨析地让儿童囫囵吞枣地背诵,大量毒药和极少的营养物质一并吞食下去,结果可想而知。
《弟子规》中说“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这是强调明哲保身,只顾自己。如果人人都只顾自己,那还会有见义勇为的道德行为吗?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电。”如果看见不合理的事情不能挺身而出,就不是勇敢行为。书中不仪不分好事、坏事,一律视作与己无关,不去多管。
再如“说话多,不如少。惟其事,勿佞巧”,这是叫孩子不要多说话,话说多了会招惹是非。谨小慎微的结果是丧失活力,在诸多方面一事无成。这已经和正统儒家思想南辕北辙了,别说成圣成贤,连做人都成问题了。这样的主张只能培养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自利之人,如何培养出有社会责任感和博爱精神的公民呢?儿童读《弟子规》读不出道德的国民,也读不出道德的中国。
当下,中国倡导全社会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毋庸置疑,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一项艰巨的任务、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教育问题。中国向来有“一切都从娃娃抓起”的习惯和传统,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关注儿童教育,应该站在幼小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立场上来探讨此问题,任何牺牲和损坏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做法都应遭到批判。如果儿童的心智发展和创造力都受到严重影响和阻碍,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儿童如何来承担改造旧文化、创造未来新文化的历史任务?
从近代以来,一直有人以“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名,主张让幼小儿童读经,包括《弟子规》《孟子》《论语》甚至《心经》等。近20年来,台湾的王财贵、蒋庆、南怀瑾等人都主张儿童读经,企图以此复归传统文化。而在中西方的教育史上,众多教育家都对此持反对态度。从古至今,反对儿童读《弟子规》之类的“经书”的声音不绝于耳。如中国古代的王守仁;近代的鲁迅和丰子恺等。
在西方的哲学家或教育家中,如法国的卢梭、美国的杜威、瑞士的裴斯泰洛齐、意大利的蒙台梭利、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等,他们都反对让幼儿呆听静坐、反对死记硬背枯燥难解的文字典籍。卢梭认为,幼小儿童尚处于“理性睡眠期”,不适合进行抽象文字的学习,在这个时候,你给他一个火炬,他也是看不到的。卢梭反对超前教育的名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因此,我的主张是:家长如果没有相应的教育素养和文化学养,如果不具有独立思考和辨析能力,最好还是不去引导孩子读《弟子规》!如果教师连《弟子规》中的精华和糟粕都辨析不出,最好也不要引导教育学生!我也反对让不具备独立思考和辨析能力的学生独立读《弟子规》!对于有批判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师,可以引导高年级小学生以及中学生、大学生来读《弟子规》,引导他们批判地阅读,找出其中的精华和糟粕,但就《弟子规》而言,它整体上仍可归于“反面教材”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