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日前在香港举办的“中国宫廷御制艺术精品之单色彩瓷器”专场拍卖,推出元、明及清三代宫廷御制单色釉瓷器,均为皇家艺术精品。今选其中的十三件刊载,以飨读者。
↑ 钧窑丁香紫釉葵花式三足洗
元或明初器物。器呈葵花式,广口,折沿,浅腹,外形圆鼓委进六条线纹成六瓣葵花形,底承三云头足。通体施釉,器外呈天蓝与丁香紫釉相交融的窑变色;器内天蓝釉,沿边及凸棱呈褐色;器心有蚯蚓走泥纹。底刻“六”字,有支钉烧痕一圈。
此器形之灵感应取自于金银器,参考器型如洛阳邙山宋代壁画墓出土的一件宋代银葵花盘,与此盘造型相若。有学者研究认为,此类钧釉器物应是与宫廷园艺有关的花器。
明永乐甜白釉暗花莲子碗 ↑
碗口径20.7厘米,敞口,深弧腹,圈足,碗心暗刻折枝花纹,内壁饰缠枝菊花、芙蓉花,口沿内刻海水纹。外壁环刻莲瓣纹,口沿外刻海水纹一周。
甜白釉是明永乐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烧制的一种半脱胎白瓷的釉色,呈半木光状,具有甜润的白糖色泽,故称之为甜白釉。
← 明宣德白釉盘
宣德款白釉小盘十分少见,直径多在12至13.8厘米之间,这件白釉盘口径14.1厘米,是个例外。款识有刻款和青花款两种,此件盘的款识为双圈六字楷书刻款“大明宣德年制”。
清康熙豇豆红釉印盒 口径7.3厘米。→
豇豆红釉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是清康熙时期铜红釉中的名贵品种。豇豆红釉烧成难度很大,只能由官窑少量生产,仅供皇室内廷使用,器型多为小件文房用具,如印盒、水盂、笔洗等。豇豆红釉基本色调如成熟豇豆的红色,但由于受烧成气氛的影响,其红釉色彩呈现千变万化:或在朦胧的粉红色中有深红色的密集斑点;或深红色逐渐晕散为浅红色,如此件印盒,器盖顶部为深红色,向下逐渐晕散为浅红色,口沿部近乎白色,呈现出一种幽雅娇嫩之态。印盒底足内有白釉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这也是康熙时期豇豆红釉器物的特点之一。
清雍正豇豆红釉玉壶春瓶 →
豇豆红釉的施釉方法十分复杂,一共有三层,先是在坯体是施底釉,第二层是吹上去的颜色釉,最后盖上一层面釉。这件玉壶春瓶有明显的豇豆红釉特征,在有些部位可以看到吹釉所形成的粉状釉色。清康熙时期的豇豆红釉文房器至雍正时已非常少见,而此件玉壶春瓶高24.1厘米,说明雍正时期豇豆红釉的烧制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以烧制较大型的器物,呈色也更为均匀。在书款方面依然沿袭了康熙时期的惯例:白釉、青花、六字,但在款外加了青花双圈。
← 清雍正茶叶末釉灯笼瓶
茶叶末釉是古代铁结晶釉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最早出现于唐代。茶叶末釉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绿者称茶,黄者称末。明代御器厂开始仿制茶叶末釉,称为“鳝鱼黄”。清代雍正、乾隆时期仿制的最为成功,统称为“厂官釉”。灯笼瓶是流行于清雍正、乾隆时期的一种瓶式,因形似灯笼而得名。茶叶末釉灯笼瓶极为少见,此件灯笼瓶高27厘米,盘口,短直颈,折肩,长直腹,覆盘式足,造型端庄大方,颇具皇家气派。底足内有“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刻款。
清雍正鳝鱼黄釉弦纹瓶 →
鳝鱼黄釉是由茶叶末釉演变的一种釉色。明代御器厂仿制的茶叶末釉,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像鳝鱼的皮色,被称为“鳝鱼黄”。雍正时期的此类制品釉色多偏黄,有茶无末,俗称“鳝鱼皮”。弦纹瓶的器形仿自宋代官窑瓶,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两件宋代官窑粉青釉弦纹瓶。此件鳝鱼黄釉弦纹瓶高18厘米,造型古雅俊秀,简朴的器体上加上弦纹,平添韵味,是雍正单色釉品种中十分特殊且少见的。底部有“雍正年制”篆书刻款。
← 清雍正霁蓝釉橄榄瓶
釉属高温石灰碱釉,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的瓷釉新品种,后人称为“霁蓝”。清代康熙、雍正时期烧造高温蓝釉技术有所提高,釉色光泽匀润。橄榄瓶也是清代流行瓶式之一,始创于顺治朝,雍正、乾隆时最为常见,因形如橄榄,故曰“橄榄瓶”。此件霁蓝釉橄榄瓶撇口,收颈,鼓腹,敛胫,平底,器形匀称,线条秀雅。器内白釉,外壁施霁蓝釉,色泽匀亮,口沿作灯草边。底白地,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清雍正仿官釉弦纹贯耳方壶 →
此瓶高35.5厘米。器型仿袭周、汉青铜器,釉汁则仿南宋官窑瓷,反映雍正帝雅好古物之情怀。瓷器仿古青铜器,宋代就已有之,比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南宋龙泉窑瓶,形制就以青铜方壶为基础。底部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款。
清雍正粉青釉网络尊 →
粉青釉为清代仿龙泉古釉之名品。网络尊,因腹部有凸起的网络纹而得名,为雍正朝单色釉名贵品种,网络尊清代旧称为“络子尊”。《清档》记载,乾隆二年十月十三日,“传旨:……再唐英所进……冬青釉络子尊……此十一样款式不好,不必烧造。”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冬青釉网络尊,即《清档》所载乾隆二年烧造品种。“络子”一词,与三代青铜器装饰有关,清乾隆帝例选清宫旧藏青铜器,编选《西清古鉴》一书,其中卷二十一所刊“汉圆络壶”、“汉络纹壶”,所饰络纹与1963年河北平山穆家庄战国墓出土络绳纹壶相类,其络纹与此件粉青釉網络尊近似。
此件粉青釉网络尊高17厘米,器形圆润,釉质粉嫩温柔。器腹环绕贴塑网络绳纹一周,两侧饰以绳纹提手,不仅使得器物造型线条增添了变化,还使得粉青釉色浓淡层次更加丰富,同时又使器物本身与鱼篓概念接近,而和文人“渔夫”理念相合。底部有“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六字篆书款。
清乾隆仿汝釉琮式瓶 →
此瓶高29.4厘米,来源于孔祥熙家族珍藏。
琮式瓶是仿新石器时代玉琮造型的一种瓶式,最早的瓷质琮式瓶见于南宋官窑与龙泉窑。至明清之际,琮式瓶又称为“著草瓶”,为插储卜卦所用著草而得名。
此瓶全器满施仿汝釉,釉质肥厚,工艺考究。瓶背上方有两组对称的象鼻穿眼,两侧足墙留有方形穿带,为穿绑皮带固定之用。这种带穿眼的琮式瓶极为罕见。瓶底部书青花六字篆书款“大清乾隆年制”。
← 清乾隆仿汝釉贯耳带纹方壶
此瓶高29.8厘米。形制仿铜贯耳壶,侈口,短颈,硕腹,颈腹间饰带纹两道,通体施仿汝釉,釉层浓厚。釉色匀润,开片细密,符合“大器小开片为上之佳器”标准。足沿施酱色釉护胎汁。底足内书青花六字篆书款“大清乾隆年制”。
↑ 清乾隆霁蓝釉天球瓶
霁蓝釉是清代御窑主要色釉品种,历朝都有烧制,常见造型是宫廷祭器和陈设用瓷。霁蓝釉祭器专供于天坛环丘台,乾隆三十年(1748年)冬至祭天首次奉诏用霁蓝釉器。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出现的一种瓶式,始见于明永乐朝,此后明代各朝流行。清代康熙朝仿古之风盛行,天球瓶则多仿明初之器;雍正、乾隆时较为流行。此件天球瓶高55.3厘米,口微侈,直颈,球腹,平底,比起明代宣德器更为丰满大气。(责编:雨岚)
↑ 钧窑丁香紫釉葵花式三足洗
元或明初器物。器呈葵花式,广口,折沿,浅腹,外形圆鼓委进六条线纹成六瓣葵花形,底承三云头足。通体施釉,器外呈天蓝与丁香紫釉相交融的窑变色;器内天蓝釉,沿边及凸棱呈褐色;器心有蚯蚓走泥纹。底刻“六”字,有支钉烧痕一圈。
此器形之灵感应取自于金银器,参考器型如洛阳邙山宋代壁画墓出土的一件宋代银葵花盘,与此盘造型相若。有学者研究认为,此类钧釉器物应是与宫廷园艺有关的花器。
明永乐甜白釉暗花莲子碗 ↑
碗口径20.7厘米,敞口,深弧腹,圈足,碗心暗刻折枝花纹,内壁饰缠枝菊花、芙蓉花,口沿内刻海水纹。外壁环刻莲瓣纹,口沿外刻海水纹一周。
甜白釉是明永乐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烧制的一种半脱胎白瓷的釉色,呈半木光状,具有甜润的白糖色泽,故称之为甜白釉。
← 明宣德白釉盘
宣德款白釉小盘十分少见,直径多在12至13.8厘米之间,这件白釉盘口径14.1厘米,是个例外。款识有刻款和青花款两种,此件盘的款识为双圈六字楷书刻款“大明宣德年制”。
清康熙豇豆红釉印盒 口径7.3厘米。→
豇豆红釉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是清康熙时期铜红釉中的名贵品种。豇豆红釉烧成难度很大,只能由官窑少量生产,仅供皇室内廷使用,器型多为小件文房用具,如印盒、水盂、笔洗等。豇豆红釉基本色调如成熟豇豆的红色,但由于受烧成气氛的影响,其红釉色彩呈现千变万化:或在朦胧的粉红色中有深红色的密集斑点;或深红色逐渐晕散为浅红色,如此件印盒,器盖顶部为深红色,向下逐渐晕散为浅红色,口沿部近乎白色,呈现出一种幽雅娇嫩之态。印盒底足内有白釉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这也是康熙时期豇豆红釉器物的特点之一。
清雍正豇豆红釉玉壶春瓶 →
豇豆红釉的施釉方法十分复杂,一共有三层,先是在坯体是施底釉,第二层是吹上去的颜色釉,最后盖上一层面釉。这件玉壶春瓶有明显的豇豆红釉特征,在有些部位可以看到吹釉所形成的粉状釉色。清康熙时期的豇豆红釉文房器至雍正时已非常少见,而此件玉壶春瓶高24.1厘米,说明雍正时期豇豆红釉的烧制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以烧制较大型的器物,呈色也更为均匀。在书款方面依然沿袭了康熙时期的惯例:白釉、青花、六字,但在款外加了青花双圈。
← 清雍正茶叶末釉灯笼瓶
茶叶末釉是古代铁结晶釉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最早出现于唐代。茶叶末釉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绿者称茶,黄者称末。明代御器厂开始仿制茶叶末釉,称为“鳝鱼黄”。清代雍正、乾隆时期仿制的最为成功,统称为“厂官釉”。灯笼瓶是流行于清雍正、乾隆时期的一种瓶式,因形似灯笼而得名。茶叶末釉灯笼瓶极为少见,此件灯笼瓶高27厘米,盘口,短直颈,折肩,长直腹,覆盘式足,造型端庄大方,颇具皇家气派。底足内有“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刻款。
清雍正鳝鱼黄釉弦纹瓶 →
鳝鱼黄釉是由茶叶末釉演变的一种釉色。明代御器厂仿制的茶叶末釉,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像鳝鱼的皮色,被称为“鳝鱼黄”。雍正时期的此类制品釉色多偏黄,有茶无末,俗称“鳝鱼皮”。弦纹瓶的器形仿自宋代官窑瓶,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两件宋代官窑粉青釉弦纹瓶。此件鳝鱼黄釉弦纹瓶高18厘米,造型古雅俊秀,简朴的器体上加上弦纹,平添韵味,是雍正单色釉品种中十分特殊且少见的。底部有“雍正年制”篆书刻款。
← 清雍正霁蓝釉橄榄瓶
釉属高温石灰碱釉,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的瓷釉新品种,后人称为“霁蓝”。清代康熙、雍正时期烧造高温蓝釉技术有所提高,釉色光泽匀润。橄榄瓶也是清代流行瓶式之一,始创于顺治朝,雍正、乾隆时最为常见,因形如橄榄,故曰“橄榄瓶”。此件霁蓝釉橄榄瓶撇口,收颈,鼓腹,敛胫,平底,器形匀称,线条秀雅。器内白釉,外壁施霁蓝釉,色泽匀亮,口沿作灯草边。底白地,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清雍正仿官釉弦纹贯耳方壶 →
此瓶高35.5厘米。器型仿袭周、汉青铜器,釉汁则仿南宋官窑瓷,反映雍正帝雅好古物之情怀。瓷器仿古青铜器,宋代就已有之,比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南宋龙泉窑瓶,形制就以青铜方壶为基础。底部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款。
清雍正粉青釉网络尊 →
粉青釉为清代仿龙泉古釉之名品。网络尊,因腹部有凸起的网络纹而得名,为雍正朝单色釉名贵品种,网络尊清代旧称为“络子尊”。《清档》记载,乾隆二年十月十三日,“传旨:……再唐英所进……冬青釉络子尊……此十一样款式不好,不必烧造。”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冬青釉网络尊,即《清档》所载乾隆二年烧造品种。“络子”一词,与三代青铜器装饰有关,清乾隆帝例选清宫旧藏青铜器,编选《西清古鉴》一书,其中卷二十一所刊“汉圆络壶”、“汉络纹壶”,所饰络纹与1963年河北平山穆家庄战国墓出土络绳纹壶相类,其络纹与此件粉青釉網络尊近似。
此件粉青釉网络尊高17厘米,器形圆润,釉质粉嫩温柔。器腹环绕贴塑网络绳纹一周,两侧饰以绳纹提手,不仅使得器物造型线条增添了变化,还使得粉青釉色浓淡层次更加丰富,同时又使器物本身与鱼篓概念接近,而和文人“渔夫”理念相合。底部有“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六字篆书款。
清乾隆仿汝釉琮式瓶 →
此瓶高29.4厘米,来源于孔祥熙家族珍藏。
琮式瓶是仿新石器时代玉琮造型的一种瓶式,最早的瓷质琮式瓶见于南宋官窑与龙泉窑。至明清之际,琮式瓶又称为“著草瓶”,为插储卜卦所用著草而得名。
此瓶全器满施仿汝釉,釉质肥厚,工艺考究。瓶背上方有两组对称的象鼻穿眼,两侧足墙留有方形穿带,为穿绑皮带固定之用。这种带穿眼的琮式瓶极为罕见。瓶底部书青花六字篆书款“大清乾隆年制”。
← 清乾隆仿汝釉贯耳带纹方壶
此瓶高29.8厘米。形制仿铜贯耳壶,侈口,短颈,硕腹,颈腹间饰带纹两道,通体施仿汝釉,釉层浓厚。釉色匀润,开片细密,符合“大器小开片为上之佳器”标准。足沿施酱色釉护胎汁。底足内书青花六字篆书款“大清乾隆年制”。
↑ 清乾隆霁蓝釉天球瓶
霁蓝釉是清代御窑主要色釉品种,历朝都有烧制,常见造型是宫廷祭器和陈设用瓷。霁蓝釉祭器专供于天坛环丘台,乾隆三十年(1748年)冬至祭天首次奉诏用霁蓝釉器。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出现的一种瓶式,始见于明永乐朝,此后明代各朝流行。清代康熙朝仿古之风盛行,天球瓶则多仿明初之器;雍正、乾隆时较为流行。此件天球瓶高55.3厘米,口微侈,直颈,球腹,平底,比起明代宣德器更为丰满大气。(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