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舍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考而不死是为神》,以非常幽默诙谐的笔触,对考试制度作了形象的比喻和辛辣的批判:“考试制度是一切制度里最好的,它能把人支使得不像人了,而把脑子严格分成若干小块块。一块装历史,一块装化学,一块……”
几十年过去,再读这篇文章,仿佛就是为当下写的。文中描绘的考试体制的僵化和有违人性的特征,不但一直在延续,而且正在变本加厉。老舍先生说考试“是种脱皮的工作,旧皮脱尽才能自由”,“被考死的自然无须再提,假若考而不死,你放胆活下去吧,这已明明告诉你,你是十世童男转身”。
不知道老舍先生当年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不是真有被“考死”的,可现在这样的情况却是屡见不鲜。分析起来,学习和考试,过去很大程度上可能还是一件很个体的事,而现在是学校、家庭、政府、社会都参与进来了,考得如何已不单纯是考生的事,考试的各种附加成份变得复杂而沉重。所以,现在的学生不但要考不死,还要考出高水平、高分数,否则不但对不起自己,还会对不起很多人,更成不了什么“十世童男转身”了。
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坚信,在目前的社会现实条件下,相对于其他手段,考试依旧是最能体现公平的一项制度,尤其对于社会底层的民众而言更是如此。所以大家才会横下一条心,“只要考不死,就往死里考”,不然,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前不久,在新学年即将开始的时候,教育部发布了《小学生减负十项规定》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从四年级开始,除语文、数学、外语每学期可举行1次全校统一考试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统考;每门课每学期测试不超过2次,考试内容严禁超出课程标准;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采取“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分级评价,全面取消百分制。
从内容上来看,不可谓不具体,不严厉,被媒体解读为“教育部再出重拳治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一个“再”字令人思考:减负的事已经喊了多年,以前也不是没有出台过类似规定,之所以收效甚微,甚至越减越重,说明它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课业负担问题,而是多种利益相互交织和作用的集中体现。所以,任何单方面的努力都将难以奏效。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以应试为主导、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主要评价标准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分数仍然是决定一个人未来升学走向关键因素的前提下,要想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素质教育,只能是一种让人心向往之的美好理想。
许多人将教育部的这十项规定称之为“军规”,意在说明其权威性和威慑力。但很多家长已经明确表示,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因此而“放羊”,还得想方设法让孩子多学一点,不然到时候考不上理想的学校怎么办?而在“不怕自己的孩子学得少,就怕别人的孩子学得多”的焦虑心态下,相互攀比给孩子不断加码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了。
毫无疑问,教育问题早就超越了自身的范畴,成为了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民生问题,如果就教育说教育,就减负说减负,在大家都认为输不起的竞争环境下,基本上没有解决之可能。
也许我们在制定政策时会想当然地认为,义务教育实现了免试就近入学,小学阶段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行素质教育便具备了条件,只要社会家庭积极配合就可顺利实现。但一个简单而又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有几个家长把孩子上学的最终目标定位在初中?所谓的“起跑线”理论虽然荒谬,但它清楚地告诉我们,“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目的,是为了能占得先机,在终点线上超越别人。“终点线”在哪里?就是考上一所好的高中,进而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学,如此而已。所以,学校和家长采取各种方式强化孩子的学习,提高孩子在考试中的竞争力,与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实际上没有多大的关系。这也就不难理解,许多家长为什么从小学就开始千方百计地择校,学区房价格为什么越来越高了。
有一个新词,叫“倒逼”,用来解释当下的减负困境似乎十分贴切。现在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并不是小学自身造成的,而是更高一级的升学压力“倒逼”的结果。只要中考和高考两个指挥棒仍然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就都不敢无视它的存在,哪怕是在刚刚起步的小学阶段。
老舍先生认为“考而不死是为神”,现在“考而不死”已经算不了什么,要是“考死”了,不但会毁了自己的家庭,还会被认为是心理脆弱,没有出息。因而必须要考出一个让各方面都满意的成绩,才算完成了历史使命。
所以,只要有一个“考”的关口等在那里,只要人人都想着“考”出个好成绩、好前程,只要“考”的结果与各方面的利益息息相关,所有的减负努力,都将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产生实际效果的可能性不会很大。
但愿实践能够证明,本文的上述判断都是错误的。
几十年过去,再读这篇文章,仿佛就是为当下写的。文中描绘的考试体制的僵化和有违人性的特征,不但一直在延续,而且正在变本加厉。老舍先生说考试“是种脱皮的工作,旧皮脱尽才能自由”,“被考死的自然无须再提,假若考而不死,你放胆活下去吧,这已明明告诉你,你是十世童男转身”。
不知道老舍先生当年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不是真有被“考死”的,可现在这样的情况却是屡见不鲜。分析起来,学习和考试,过去很大程度上可能还是一件很个体的事,而现在是学校、家庭、政府、社会都参与进来了,考得如何已不单纯是考生的事,考试的各种附加成份变得复杂而沉重。所以,现在的学生不但要考不死,还要考出高水平、高分数,否则不但对不起自己,还会对不起很多人,更成不了什么“十世童男转身”了。
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坚信,在目前的社会现实条件下,相对于其他手段,考试依旧是最能体现公平的一项制度,尤其对于社会底层的民众而言更是如此。所以大家才会横下一条心,“只要考不死,就往死里考”,不然,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前不久,在新学年即将开始的时候,教育部发布了《小学生减负十项规定》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从四年级开始,除语文、数学、外语每学期可举行1次全校统一考试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统考;每门课每学期测试不超过2次,考试内容严禁超出课程标准;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采取“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分级评价,全面取消百分制。
从内容上来看,不可谓不具体,不严厉,被媒体解读为“教育部再出重拳治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一个“再”字令人思考:减负的事已经喊了多年,以前也不是没有出台过类似规定,之所以收效甚微,甚至越减越重,说明它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课业负担问题,而是多种利益相互交织和作用的集中体现。所以,任何单方面的努力都将难以奏效。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以应试为主导、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主要评价标准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分数仍然是决定一个人未来升学走向关键因素的前提下,要想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素质教育,只能是一种让人心向往之的美好理想。
许多人将教育部的这十项规定称之为“军规”,意在说明其权威性和威慑力。但很多家长已经明确表示,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因此而“放羊”,还得想方设法让孩子多学一点,不然到时候考不上理想的学校怎么办?而在“不怕自己的孩子学得少,就怕别人的孩子学得多”的焦虑心态下,相互攀比给孩子不断加码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了。
毫无疑问,教育问题早就超越了自身的范畴,成为了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民生问题,如果就教育说教育,就减负说减负,在大家都认为输不起的竞争环境下,基本上没有解决之可能。
也许我们在制定政策时会想当然地认为,义务教育实现了免试就近入学,小学阶段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行素质教育便具备了条件,只要社会家庭积极配合就可顺利实现。但一个简单而又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有几个家长把孩子上学的最终目标定位在初中?所谓的“起跑线”理论虽然荒谬,但它清楚地告诉我们,“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目的,是为了能占得先机,在终点线上超越别人。“终点线”在哪里?就是考上一所好的高中,进而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学,如此而已。所以,学校和家长采取各种方式强化孩子的学习,提高孩子在考试中的竞争力,与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实际上没有多大的关系。这也就不难理解,许多家长为什么从小学就开始千方百计地择校,学区房价格为什么越来越高了。
有一个新词,叫“倒逼”,用来解释当下的减负困境似乎十分贴切。现在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并不是小学自身造成的,而是更高一级的升学压力“倒逼”的结果。只要中考和高考两个指挥棒仍然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就都不敢无视它的存在,哪怕是在刚刚起步的小学阶段。
老舍先生认为“考而不死是为神”,现在“考而不死”已经算不了什么,要是“考死”了,不但会毁了自己的家庭,还会被认为是心理脆弱,没有出息。因而必须要考出一个让各方面都满意的成绩,才算完成了历史使命。
所以,只要有一个“考”的关口等在那里,只要人人都想着“考”出个好成绩、好前程,只要“考”的结果与各方面的利益息息相关,所有的减负努力,都将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产生实际效果的可能性不会很大。
但愿实践能够证明,本文的上述判断都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