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本理论引起了较多思考和探讨。随着我国发展迈入深度转型时期,科学发展观使得“以人为本”的理念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笔者拟通过回归马克思的经典文本,透视其中深刻的人本意蕴,结合人本思想在中国的实践,进而探寻经济新常态下践行人本的路径,为我国适应并引领新常态实现“物本”向“人本”的转化提供一定的学理基础。
〔关键词〕 新常态;人本;践行;路径
〔中图分类号〕B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76(2016)05-0011-03
人的问题历来是人类社会思想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可看作欧洲人本主义的萌芽。欧洲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精神,启蒙运动时期追求人的解放等思想都闪烁着人本的光辉。马克思在广泛汲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进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当今学界以唯物史观为根基,通过解读马克思的相关文本,立足新常态审视人本实践的文著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通过阐发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以其凸显理论在经济新常态下践行人本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的“人本”思想解读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思想体系。虽然马克思没有在著作中明确使用“人本”的术语,但通过回归经典文本,可以透视其深厚的人本意蕴。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其理论体系中的科学认识和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理论前提:现实的人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哲学史上的典型代表。费尔巴哈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即为人的本质属性,所说的人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和抽象的人。马克思对这一观点进行批判,强调现实的、社会历史的人,即“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1]从中可见,马克思考察人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根本主体,现实生活是第一位的,现实的人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发展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同时,马克思认为:“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的前提是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体的人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存在于一定生产关系中从事活动的人,这样的人在生活现实中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随历史的推移不断变化、发展。因此,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既有血有肉,又有自我追求和自我发展,是自然的人和历史的人的统一。
(二)理论核心:实践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进行界定,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3]“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4]由是可知,自由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但只是人的类本质,不能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本质。随着对人的劳动和社会关系的考察,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从人本身转向了实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从中分析,基于人现实和内在的双重要求,实践是人所特有的、人之为人的感性活动。同时,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这里,马克思以实践去揭示人的本质,看到了人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本质。实践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它以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为根基,强调现实的人是实际活动和历史活动的主体。实践及其发展是揭示人的本质,达到人的解放,提高人的自由度和发展的根本方式,是确保、践行人本的理论核心。
(三)理论归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立足现实的人及其实践,进而确立其人本思想的最终归宿。“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这就要求推翻不合理的旧制度,建设共产主义社会,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践行真正的人本。马克思倡导的“自由人联合体”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使人的个性、社会关系和主体性得到全面、最大的发挥。现实的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实践,运用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创造自我价值,享受美好和谐的社会生活,达到人与社会发展的高度统一,这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理论归宿和价值目标。当然,我们要客观辩证地看待该目标,它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依靠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来实现,所以,我们应以此为方向,坚定不移地发展生产力,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减少对物的依赖,使人渐趋独立和解放,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切入点,对人的本质和实践活动进行阐发,旨在追求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体现了马克思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现实个人置于重要地位,对其需要、生存、发展给予了深度的关注和关怀,具有深刻的人本意蕴。
二、中国语境下的“人本”实践
(一)当代中国“人本”实践取得的成就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结合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着中国社会的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本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丰富内容,人民利益至上始终是我们党践行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生动体现,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改革开放历经三十多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文化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文化多元性,积极营造良好、和谐的文化环境,提升人的文化素质,不断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社会建设中持续关注和改善民生,努力落实社会保障和就业,大力发展教育、医疗事业,着力解决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确保人民生活的有序、稳定。总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了不断发展和生动践行。 (二)新常态下的“人本”审视
然而,伴随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进入深度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步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8]这被认为是中国高层领导首次用“新常态”描述中国经济。所谓新常态是指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重大的转折节点,由以往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一种长期、稳定的发展状态。新常态虽然是对经济领域当下形势的阐释,而经济作为社会发展最为基本和首要的组成部分,也必然引起其他领域内的改革和发展,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新常态不只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个带有总体性的社会范畴。
我国的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以来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中国奇迹”,人本思想在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中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但长期、快速的经济增长在给广大人民带来诸多实惠的同时,也积累和暴露出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人本的践行在一定程度上遭遇了困境。从经济发展的走向来看,唯GDP的增长对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民生的改善有所忽视,以致经济发展的合理性受到质疑[9];从经济增长的动力来看,之前的发展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对人力资本、创新等要素的作用有所忽视,缺少创新驱动的发展机制使人的发展潜能难以发挥;从经济的发展方式来看,以往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经济发展遭遇资源、环境的瓶颈,也使人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此外,过去我国发挥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但该方式不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随着近年来劳动力人口的下降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也难以为继。由此看来,新常态的提出是适时和必要的。虽然针对我国目前经济领域所暴露的矛盾和问题,但从深层次上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进而波及人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人本也不能得以更充分和广泛践行。所以,从经济发展的旧常态转向新常态,在本质上实现某些领域、一定范围内“物本”向“人本”的转变,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致力于朝着低成本、高效率和可持续的方向迈进,有助于为人本践行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三、新常态下践行人本理念的思路
虽然经济新常态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本理念的践行开辟了道路,但机遇和挑战并存。当前我国尚处在新常态的初期,人本理念的践行亦是任重道远,因此,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相互协作和多方努力才能使以人为本真正融入社会生活,适应和引领新常态。
(一)国家层面: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新常态下国家和政府必须要积极作为,不能指望经济自身发展进入到良好的状态。为此,国家要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目前,我国在经济发展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供给侧改革等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的。因此,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结构的优化升级不足,发展方式转变的滞后,投资机制亟待完善以及去杠杆化的艰巨任务等,政府首先应进一步做好简政放权,厘清自身和市场的关系,坚持依法执政,为个人、企业等市场主体更好地参与经济生活创造公平、良好的环境。其次,政府更应注重公平,积极履行社会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再次,政府应加快劳动力、土地、资金等市场化改革,应对产业结构失衡所导致的产能过剩,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后,政府应注重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开发,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素质教育,培养高精尖的创新人才,更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铺设基础。
(二)社会层面:营造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新常态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企业在注重自身效益的同时,应为营造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贡献一定的力量。首先,企业要积极适应新常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技术创新,以创新带动生产率的良性提高,不断增强竞争力,实现产品的品牌化、低碳化和高端化。其次,努力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着力从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方式向低消耗、可持续的集约方式转变,更应主动承担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使用清洁、绿色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污染物进行相关处理,实现循环发展。最后,企业也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增强人性化管理,丰富劳动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提高其技能、素质和能力,推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劳动者的不断完善。
(三)个人层面: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现实的人”始终是社会生活中最具能动性的因子,新常态条件下人本的践行离不开个人的努力。首先,个人应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明确自身权利和义务,积极关注新常态下涉及自身生存、发展的诸多方面,适时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积极参与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其次,个人也应努力完善自身能力和素质,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新常态以及新常态对自身生活的影响,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常态。最后,虽然人本是以人的需要、生存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个人要树立人本的价值观念,但现实中个人不能错误解读人本理念,过分夸大自身利益,因此,个人要自觉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不侵犯他人的正当权利,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达致自身的健康、和谐发展。
总体说来,新常态为人本的践行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和更多的可能性,但是,适应新常态更好地践行人本仍然较为漫长,因此,多方的参与和配合使有利、良好的现实环境与个人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相结合,新常态下人本践行的更广泛、更深层次性仍然值得我们期待。
[参考文献]
[1][2][3][4][5][6][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73,56,56,57,56,294.
[8] 汪 莹.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习近平治国理政关键词(18))[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3-12.
[9] 丰子义.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人学审视[J].山东社会科学,2016(1).
责任编辑:郭丽娟
〔关键词〕 新常态;人本;践行;路径
〔中图分类号〕B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76(2016)05-0011-03
人的问题历来是人类社会思想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可看作欧洲人本主义的萌芽。欧洲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精神,启蒙运动时期追求人的解放等思想都闪烁着人本的光辉。马克思在广泛汲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进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当今学界以唯物史观为根基,通过解读马克思的相关文本,立足新常态审视人本实践的文著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通过阐发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以其凸显理论在经济新常态下践行人本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的“人本”思想解读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思想体系。虽然马克思没有在著作中明确使用“人本”的术语,但通过回归经典文本,可以透视其深厚的人本意蕴。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其理论体系中的科学认识和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理论前提:现实的人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哲学史上的典型代表。费尔巴哈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即为人的本质属性,所说的人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和抽象的人。马克思对这一观点进行批判,强调现实的、社会历史的人,即“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1]从中可见,马克思考察人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根本主体,现实生活是第一位的,现实的人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发展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同时,马克思认为:“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的前提是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体的人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存在于一定生产关系中从事活动的人,这样的人在生活现实中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随历史的推移不断变化、发展。因此,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既有血有肉,又有自我追求和自我发展,是自然的人和历史的人的统一。
(二)理论核心:实践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进行界定,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3]“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4]由是可知,自由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但只是人的类本质,不能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本质。随着对人的劳动和社会关系的考察,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从人本身转向了实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从中分析,基于人现实和内在的双重要求,实践是人所特有的、人之为人的感性活动。同时,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这里,马克思以实践去揭示人的本质,看到了人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本质。实践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它以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为根基,强调现实的人是实际活动和历史活动的主体。实践及其发展是揭示人的本质,达到人的解放,提高人的自由度和发展的根本方式,是确保、践行人本的理论核心。
(三)理论归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立足现实的人及其实践,进而确立其人本思想的最终归宿。“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这就要求推翻不合理的旧制度,建设共产主义社会,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践行真正的人本。马克思倡导的“自由人联合体”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使人的个性、社会关系和主体性得到全面、最大的发挥。现实的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实践,运用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创造自我价值,享受美好和谐的社会生活,达到人与社会发展的高度统一,这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理论归宿和价值目标。当然,我们要客观辩证地看待该目标,它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依靠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来实现,所以,我们应以此为方向,坚定不移地发展生产力,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减少对物的依赖,使人渐趋独立和解放,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切入点,对人的本质和实践活动进行阐发,旨在追求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体现了马克思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现实个人置于重要地位,对其需要、生存、发展给予了深度的关注和关怀,具有深刻的人本意蕴。
二、中国语境下的“人本”实践
(一)当代中国“人本”实践取得的成就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结合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着中国社会的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本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丰富内容,人民利益至上始终是我们党践行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生动体现,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改革开放历经三十多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文化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文化多元性,积极营造良好、和谐的文化环境,提升人的文化素质,不断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社会建设中持续关注和改善民生,努力落实社会保障和就业,大力发展教育、医疗事业,着力解决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确保人民生活的有序、稳定。总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了不断发展和生动践行。 (二)新常态下的“人本”审视
然而,伴随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进入深度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步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8]这被认为是中国高层领导首次用“新常态”描述中国经济。所谓新常态是指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重大的转折节点,由以往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一种长期、稳定的发展状态。新常态虽然是对经济领域当下形势的阐释,而经济作为社会发展最为基本和首要的组成部分,也必然引起其他领域内的改革和发展,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新常态不只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个带有总体性的社会范畴。
我国的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以来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中国奇迹”,人本思想在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中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但长期、快速的经济增长在给广大人民带来诸多实惠的同时,也积累和暴露出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人本的践行在一定程度上遭遇了困境。从经济发展的走向来看,唯GDP的增长对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民生的改善有所忽视,以致经济发展的合理性受到质疑[9];从经济增长的动力来看,之前的发展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对人力资本、创新等要素的作用有所忽视,缺少创新驱动的发展机制使人的发展潜能难以发挥;从经济的发展方式来看,以往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经济发展遭遇资源、环境的瓶颈,也使人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此外,过去我国发挥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但该方式不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随着近年来劳动力人口的下降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也难以为继。由此看来,新常态的提出是适时和必要的。虽然针对我国目前经济领域所暴露的矛盾和问题,但从深层次上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进而波及人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人本也不能得以更充分和广泛践行。所以,从经济发展的旧常态转向新常态,在本质上实现某些领域、一定范围内“物本”向“人本”的转变,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致力于朝着低成本、高效率和可持续的方向迈进,有助于为人本践行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三、新常态下践行人本理念的思路
虽然经济新常态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本理念的践行开辟了道路,但机遇和挑战并存。当前我国尚处在新常态的初期,人本理念的践行亦是任重道远,因此,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相互协作和多方努力才能使以人为本真正融入社会生活,适应和引领新常态。
(一)国家层面: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新常态下国家和政府必须要积极作为,不能指望经济自身发展进入到良好的状态。为此,国家要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目前,我国在经济发展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供给侧改革等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的。因此,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结构的优化升级不足,发展方式转变的滞后,投资机制亟待完善以及去杠杆化的艰巨任务等,政府首先应进一步做好简政放权,厘清自身和市场的关系,坚持依法执政,为个人、企业等市场主体更好地参与经济生活创造公平、良好的环境。其次,政府更应注重公平,积极履行社会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再次,政府应加快劳动力、土地、资金等市场化改革,应对产业结构失衡所导致的产能过剩,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后,政府应注重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开发,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素质教育,培养高精尖的创新人才,更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铺设基础。
(二)社会层面:营造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新常态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企业在注重自身效益的同时,应为营造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贡献一定的力量。首先,企业要积极适应新常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技术创新,以创新带动生产率的良性提高,不断增强竞争力,实现产品的品牌化、低碳化和高端化。其次,努力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着力从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方式向低消耗、可持续的集约方式转变,更应主动承担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使用清洁、绿色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污染物进行相关处理,实现循环发展。最后,企业也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增强人性化管理,丰富劳动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提高其技能、素质和能力,推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劳动者的不断完善。
(三)个人层面: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现实的人”始终是社会生活中最具能动性的因子,新常态条件下人本的践行离不开个人的努力。首先,个人应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明确自身权利和义务,积极关注新常态下涉及自身生存、发展的诸多方面,适时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积极参与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其次,个人也应努力完善自身能力和素质,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新常态以及新常态对自身生活的影响,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常态。最后,虽然人本是以人的需要、生存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个人要树立人本的价值观念,但现实中个人不能错误解读人本理念,过分夸大自身利益,因此,个人要自觉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不侵犯他人的正当权利,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达致自身的健康、和谐发展。
总体说来,新常态为人本的践行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和更多的可能性,但是,适应新常态更好地践行人本仍然较为漫长,因此,多方的参与和配合使有利、良好的现实环境与个人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相结合,新常态下人本践行的更广泛、更深层次性仍然值得我们期待。
[参考文献]
[1][2][3][4][5][6][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73,56,56,57,56,294.
[8] 汪 莹.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习近平治国理政关键词(18))[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3-12.
[9] 丰子义.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人学审视[J].山东社会科学,2016(1).
责任编辑:郭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