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一块小石头扔过去,一块8毫米厚的普通玻璃,就能轻而易举被击碎。但如果有人说,只要在这块汽车玻璃上贴上一种薄膜就能防弹,你听了一定会觉得匪夷所思。特警们也不信,当场做实验在6米外开枪,没想到子弹不但打不透,就连用棒球棒使劲砸,玻璃都毫发无损。而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发明这种神奇防爆膜的竟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村小伙。靠着鼓捣车膜,他仅用2000元资金,用1年时间就赚到80万元,4年间在广州买下7套房产,现在成了业界最年轻的大老板,就连实力雄厚的韩国公司都找他合作。
2000元创业,敢让4S店为自己打工
柯秋平出生在江西彭泽县定山镇,读书时经常逃课,成绩平平,但他14岁时做了一件足以轰动全县的事。为让母亲照看哥哥家的孩子轻松些,他制作了当地市面上第一台电动婴儿床。这个婴儿床装了声控系统,小孩躺在床上一哭,它就会自动摇。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这种时尚玩意儿的设计者竟然是个孩子,柯秋平也因这个发明一下成为远近皆知的“神童”。
虽说组装电动婴儿床让柯秋平露了把小脸,可他偏科太严重,没念完初中就退了学。19岁那年他在广州找了一份货车司机的工作,帮一家销售汽车膜的公司拉货。
正是柯秋平在拉车膜的时候发现了汽车贴膜这个商机,他当即拿出全部积蓄2000元钱投资这个行业,还扬言要和实力雄厚的汽车4s店抢生意。几个打工的同乡觉得他这个疯狂的想法根本就不靠谱。
2000年,汽车贴膜业务大多是4S店的副业,也有个人在做,但赚的都是辛苦钱,一年到头零敲碎打也不过四五万元。可就是这个看似很寻常的生意,在他眼里却是一座金山。
2000年2月,柯秋平走进一家4s店,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合作条件:给汽车贴防晒膜的整套活由他来做,产品也由他提供,对方只要介绍一个客户,不需任何投入就能得到600元报酬。当时,4s店贴一台车的价格才400多元。不出力还能赚到比以前更多的钱,十几家4s店很快就和柯秋平签订了合作协议。不过老板们也很纳闷:这明明是亏本买卖,柯秋平靠什么赚钱?
柯秋平把新膜定价为一辆车1600元,可是4s店贴一辆车仅需三四百元,那么贵的膜怎么能卖出去?他拿出身上仅有的2000元钱做了一个展架,用来测试玻璃在光照下贴膜和没贴膜两个区域的温度差别以及普通车膜和他的新膜的不同效果。更绝的是,市面上常见的台湾车膜一般质量比较差,贴上半年就褪色了,好一点也就勉强能坚持1年,但他的膜可以保证7年不褪色。而且,普通车膜隔紫外线效果差,但他的产品隔紫外线能力达到99%,能有效防止车内的真皮和仪表盘等设备褪色。
这些技术指标可不是吹牛,面对客户们怀疑的眼光,柯秋平一项一项当场做实验,最后客户心悦诚服。就用这种办法,柯秋平拉来很多订单。
生意火爆却被台商卡住脖子
有了订单,柯秋平铆足了干劲。刚开始没钱请工人,裁膜、贴膜全是他一个人完成。但到2000年年底,他已经与60多个4s店合作,还组建了自己的贴膜团队。这一年,21岁的柯秋平赚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很多人对他用2000元起步,用1年赚80万元的事津津乐道。
可没过多久,人们发现柯秋平又做了一件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事,他出钱让员工去做贴膜老板。这些员工在福州、西安、北京等地大张旗鼓地拓展业务,而柯秋平从贴膜生意迅速转型到卖膜,而经他帮助创业的员工就是最好的销售渠道。2004年,柯秋平的车膜供应量已经占据国内市场近4成。
这一年,柯秋平在广州繁华地段一口气买了7套大房子。但此时一个巨大的危机正悄然逼近,这场灾难几乎让他倾家荡产。2005年,由于看到大陆车膜市场火爆,一直给他供膜的台湾企业跳过柯秋平直接给下游经销商供货,培养自己的市场,对柯秋平则控制货源。这就等于被人家卡住了脖子。柯秋平决定找台商交涉。
为增加谈判筹码,他特意从网上下载了生产太阳膜的资料和图纸。2005年5月的一天,他带着资料找到台湾老板,警告对方,如果再不正常供货,他将自己生产太阳膜。对方却强硬地说:“就算我把机器从台湾搬到广州,你都做不出来。不信就试试!”生意没谈成,还被人奚落一顿,血气方刚的柯秋平下定决心要开工厂自己生产车膜!但这却成了同行的笑柄,因为那时国内还没人能自主生产。这家台湾企业采用的是美国最新技术,产品性能令台湾和韩国同行都望尘莫及,而他偏不信这个邪。
打破技术垄断,狂野小子书写“膜界传奇”
柯秋平仅有初中文化,连车膜的生产设备都没见过,想要鼓捣出这种高精尖的洋玩意谈何容易。但他却对自己信心满满,因平时喜欢机械,他经常开着自己改装的跑车到处兜风,甚至买来一大堆零件放在楼顶上,要做直升飞机。在他看来,自己连造飞机都不犯怵,何况只是生产一层薄薄的车膜。
2006年3月,柯秋平在江西老家建起厂房,买回设备开始试验生产。然而问题很快就来了,生产的膜有黑点,是废品。很快。报废的膜就堆成了山。每天生产投入近5万元,1个月下来150万元打了水漂,看着这些废料,柯秋平沮丧的心情可想而知。
因为车膜的生产设备大都是从国外定制的,质量没问题。柯秋平想尽各种办法,甚至让工人把所有机器零件拆开,把每一颗螺丝都擦得干干净净。这样折腾了半年,也没能解决黑点问题。很快,柯秋平的积蓄已花去1000多万元,生意还没开张就要倒闭。那些日子,柯秋平的精神简直要崩溃了。
2007年8月,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柯秋平一咬牙卖掉广州的两套房子。拿着300多万元回到工厂后,他每天都泡在车间里研究、实验,困了就在椅子上打个盹。
就在这种痛苦的煎熬中,终于有一天,一个试验结果引起了柯秋平的警觉。那天上午的实验是成功的,但下午就出了问题。他让工人完全按照上午和下午的操作流程重新演示一遍。经仔细观察,他发现员工在倒原料时动作上有一个细节问题:一开始放原料时,工人们用吸管将原料吸出来,下午原材料不多了,吸管吸不到了,工人就直接拿起原料桶倒进去了。“停!”柯秋平对一位工人说:“你再拿一桶,另外放在旁边的那几桶先不要倒,静悄悄地拿过来,然后用吸管再吸一遍。”
原来,倒桶会把沉淀带人原料,吸管吸则不会有问题,没想到困扰柯秋平半年多的难题竟然是一个动作。他这才恍然大悟:那些最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每一个都可能是生产车膜的致命杀手!
2008年3月,柯秋平生产的太阳膜投放市场,在行业内引起极大震动。靠着低成本和运输优势,柯秋平的产品很快打开国内市场。就连一些韩国客商看后都感到惊讶,价格不高,质量却能和美国高档产品相媲美。
2011年2月,柯秋平已经拥有8条生产线,工厂24小时生产,订单还经常排到1个月之后。然而这时,柯秋平又看到了一个更大的市场——建筑膜。他敏锐地意识到:现代都市建筑很多采用玻璃端,国家提倡节能减排,这些玻璃墙都需要做隔热处理,一旦全面实施建筑膜需求量惊人。但这种薄膜技术难度高,能否成功关键在机器设备上。到国外考察时,他发现进口1台这样的设备就要花1000万美元。
太贵了,能否自己买配件组装?柯秋平真敢折腾,他从美国购买电源设备,又从德国进口配件,经过一番类似于改装汽车那样的“混搭”之后,一套性能良好的建筑膜生产设备横空出世,令专家们颇感惊讶的是,这一套设备“混搭”下来只花了1500万元人民币,而且产品质量完全符合欧美标准。一时间,产品订单蜂拥而至。
2012年5月,柯秋平又带领一支由50多名中外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研发出一种“防爆膜”。央视记者闻讯赶来,起初他们不大相信一种薄膜竟会有研发者宣称的防弹威力。在试验现场,柯秋平请来特警,在6米外对着贴有“防爆膜”的普通汽车玻璃开枪,没想到子弹竟然打不透。因为这辆车是自己的,他又取出一根棒球棒,让记者对着挡风玻璃使劲砸,记者斗胆一通乱砸,车子毫发未损。“真是太神奇了!”不少人发自这样的惊叹。
防弹车造价昂贵,一般人根本买不起,而在普通车的玻璃上只要贴上这种薄膜,就能产生同样的防爆效果。一旦遇到突发事故,它无疑能为车内人员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韩国TVCHI公司看到了“防爆膜”巨大的市场潜力,2012年7月,他们主动找到柯秋平提出双方合作生产,产品主要以出口为主。
如今,身价过亿的柯秋平和他的“膜界科技”公司早已闻名国内外。靠着一股拼劲,这位农家小伙书写了令人惊叹的财富传奇。
2000元创业,敢让4S店为自己打工
柯秋平出生在江西彭泽县定山镇,读书时经常逃课,成绩平平,但他14岁时做了一件足以轰动全县的事。为让母亲照看哥哥家的孩子轻松些,他制作了当地市面上第一台电动婴儿床。这个婴儿床装了声控系统,小孩躺在床上一哭,它就会自动摇。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这种时尚玩意儿的设计者竟然是个孩子,柯秋平也因这个发明一下成为远近皆知的“神童”。
虽说组装电动婴儿床让柯秋平露了把小脸,可他偏科太严重,没念完初中就退了学。19岁那年他在广州找了一份货车司机的工作,帮一家销售汽车膜的公司拉货。
正是柯秋平在拉车膜的时候发现了汽车贴膜这个商机,他当即拿出全部积蓄2000元钱投资这个行业,还扬言要和实力雄厚的汽车4s店抢生意。几个打工的同乡觉得他这个疯狂的想法根本就不靠谱。
2000年,汽车贴膜业务大多是4S店的副业,也有个人在做,但赚的都是辛苦钱,一年到头零敲碎打也不过四五万元。可就是这个看似很寻常的生意,在他眼里却是一座金山。
2000年2月,柯秋平走进一家4s店,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合作条件:给汽车贴防晒膜的整套活由他来做,产品也由他提供,对方只要介绍一个客户,不需任何投入就能得到600元报酬。当时,4s店贴一台车的价格才400多元。不出力还能赚到比以前更多的钱,十几家4s店很快就和柯秋平签订了合作协议。不过老板们也很纳闷:这明明是亏本买卖,柯秋平靠什么赚钱?
柯秋平把新膜定价为一辆车1600元,可是4s店贴一辆车仅需三四百元,那么贵的膜怎么能卖出去?他拿出身上仅有的2000元钱做了一个展架,用来测试玻璃在光照下贴膜和没贴膜两个区域的温度差别以及普通车膜和他的新膜的不同效果。更绝的是,市面上常见的台湾车膜一般质量比较差,贴上半年就褪色了,好一点也就勉强能坚持1年,但他的膜可以保证7年不褪色。而且,普通车膜隔紫外线效果差,但他的产品隔紫外线能力达到99%,能有效防止车内的真皮和仪表盘等设备褪色。
这些技术指标可不是吹牛,面对客户们怀疑的眼光,柯秋平一项一项当场做实验,最后客户心悦诚服。就用这种办法,柯秋平拉来很多订单。
生意火爆却被台商卡住脖子
有了订单,柯秋平铆足了干劲。刚开始没钱请工人,裁膜、贴膜全是他一个人完成。但到2000年年底,他已经与60多个4s店合作,还组建了自己的贴膜团队。这一年,21岁的柯秋平赚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很多人对他用2000元起步,用1年赚80万元的事津津乐道。
可没过多久,人们发现柯秋平又做了一件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事,他出钱让员工去做贴膜老板。这些员工在福州、西安、北京等地大张旗鼓地拓展业务,而柯秋平从贴膜生意迅速转型到卖膜,而经他帮助创业的员工就是最好的销售渠道。2004年,柯秋平的车膜供应量已经占据国内市场近4成。
这一年,柯秋平在广州繁华地段一口气买了7套大房子。但此时一个巨大的危机正悄然逼近,这场灾难几乎让他倾家荡产。2005年,由于看到大陆车膜市场火爆,一直给他供膜的台湾企业跳过柯秋平直接给下游经销商供货,培养自己的市场,对柯秋平则控制货源。这就等于被人家卡住了脖子。柯秋平决定找台商交涉。
为增加谈判筹码,他特意从网上下载了生产太阳膜的资料和图纸。2005年5月的一天,他带着资料找到台湾老板,警告对方,如果再不正常供货,他将自己生产太阳膜。对方却强硬地说:“就算我把机器从台湾搬到广州,你都做不出来。不信就试试!”生意没谈成,还被人奚落一顿,血气方刚的柯秋平下定决心要开工厂自己生产车膜!但这却成了同行的笑柄,因为那时国内还没人能自主生产。这家台湾企业采用的是美国最新技术,产品性能令台湾和韩国同行都望尘莫及,而他偏不信这个邪。
打破技术垄断,狂野小子书写“膜界传奇”
柯秋平仅有初中文化,连车膜的生产设备都没见过,想要鼓捣出这种高精尖的洋玩意谈何容易。但他却对自己信心满满,因平时喜欢机械,他经常开着自己改装的跑车到处兜风,甚至买来一大堆零件放在楼顶上,要做直升飞机。在他看来,自己连造飞机都不犯怵,何况只是生产一层薄薄的车膜。
2006年3月,柯秋平在江西老家建起厂房,买回设备开始试验生产。然而问题很快就来了,生产的膜有黑点,是废品。很快。报废的膜就堆成了山。每天生产投入近5万元,1个月下来150万元打了水漂,看着这些废料,柯秋平沮丧的心情可想而知。
因为车膜的生产设备大都是从国外定制的,质量没问题。柯秋平想尽各种办法,甚至让工人把所有机器零件拆开,把每一颗螺丝都擦得干干净净。这样折腾了半年,也没能解决黑点问题。很快,柯秋平的积蓄已花去1000多万元,生意还没开张就要倒闭。那些日子,柯秋平的精神简直要崩溃了。
2007年8月,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柯秋平一咬牙卖掉广州的两套房子。拿着300多万元回到工厂后,他每天都泡在车间里研究、实验,困了就在椅子上打个盹。
就在这种痛苦的煎熬中,终于有一天,一个试验结果引起了柯秋平的警觉。那天上午的实验是成功的,但下午就出了问题。他让工人完全按照上午和下午的操作流程重新演示一遍。经仔细观察,他发现员工在倒原料时动作上有一个细节问题:一开始放原料时,工人们用吸管将原料吸出来,下午原材料不多了,吸管吸不到了,工人就直接拿起原料桶倒进去了。“停!”柯秋平对一位工人说:“你再拿一桶,另外放在旁边的那几桶先不要倒,静悄悄地拿过来,然后用吸管再吸一遍。”
原来,倒桶会把沉淀带人原料,吸管吸则不会有问题,没想到困扰柯秋平半年多的难题竟然是一个动作。他这才恍然大悟:那些最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每一个都可能是生产车膜的致命杀手!
2008年3月,柯秋平生产的太阳膜投放市场,在行业内引起极大震动。靠着低成本和运输优势,柯秋平的产品很快打开国内市场。就连一些韩国客商看后都感到惊讶,价格不高,质量却能和美国高档产品相媲美。
2011年2月,柯秋平已经拥有8条生产线,工厂24小时生产,订单还经常排到1个月之后。然而这时,柯秋平又看到了一个更大的市场——建筑膜。他敏锐地意识到:现代都市建筑很多采用玻璃端,国家提倡节能减排,这些玻璃墙都需要做隔热处理,一旦全面实施建筑膜需求量惊人。但这种薄膜技术难度高,能否成功关键在机器设备上。到国外考察时,他发现进口1台这样的设备就要花1000万美元。
太贵了,能否自己买配件组装?柯秋平真敢折腾,他从美国购买电源设备,又从德国进口配件,经过一番类似于改装汽车那样的“混搭”之后,一套性能良好的建筑膜生产设备横空出世,令专家们颇感惊讶的是,这一套设备“混搭”下来只花了1500万元人民币,而且产品质量完全符合欧美标准。一时间,产品订单蜂拥而至。
2012年5月,柯秋平又带领一支由50多名中外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研发出一种“防爆膜”。央视记者闻讯赶来,起初他们不大相信一种薄膜竟会有研发者宣称的防弹威力。在试验现场,柯秋平请来特警,在6米外对着贴有“防爆膜”的普通汽车玻璃开枪,没想到子弹竟然打不透。因为这辆车是自己的,他又取出一根棒球棒,让记者对着挡风玻璃使劲砸,记者斗胆一通乱砸,车子毫发未损。“真是太神奇了!”不少人发自这样的惊叹。
防弹车造价昂贵,一般人根本买不起,而在普通车的玻璃上只要贴上这种薄膜,就能产生同样的防爆效果。一旦遇到突发事故,它无疑能为车内人员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韩国TVCHI公司看到了“防爆膜”巨大的市场潜力,2012年7月,他们主动找到柯秋平提出双方合作生产,产品主要以出口为主。
如今,身价过亿的柯秋平和他的“膜界科技”公司早已闻名国内外。靠着一股拼劲,这位农家小伙书写了令人惊叹的财富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