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历史教学的困境之一在于历史离学生太远,如果能将时事与历史相结合,则会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教学成效,还能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意义。
关键词 时事 历史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虽然学业负担沉重,但仍是“心游万仞、胸纳寰宇”,对书本之外的世界充满着好奇与疑问,尤其关心每天发生的国际新闻、天下大事。笔者在教学中感到,中学历史教学的困境之一在于历史离学生太远,若能将时事与历史相联系,就能消除横亘于学生头脑中“历史”和“当下”的时间界限,就能拉近“过去”与“现在”的时空距离,既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心怀天下的视野与时代责任感,因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通过时事与历史的联系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三种做法:
1 时时不忘育人,处处都是课堂
教师的教书育人,不只在45分钟内和三尺讲台前,只要身为人师,就应时时处处地履行天职。在中日钓鱼岛局势日趋紧张之际,课间组织学生收看新闻,新闻刚刚结束,一个男生突然站起来问:“老师,说秦始皇当年派出去求仙药的徐福带着童男童女到日本定居了,那么,日本人就是我们的后代了?”这一问立刻点燃了其他学生的情绪,马上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我课下查过了,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是中国人后裔,他还不止一次回福建祭祖。他怎么也跟中国争黄岩岛?”面对一双双渴盼的眼睛,我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已经超越了时事,也超越了历史,而是关系到文化心理的问题。我首先指出阿基诺三世是中国人后裔确有其事,徐福和日本人的关系则是一个传说,是没有得到历史考证的,因而不能成为信史。接着给学生剖析了这两个问题背后的文化心理,这是一种危险的阿Q心理,这种国民心理对近代中国贻害不浅,作为当代的年轻人,我们还能存有这种心理吗?学生在沉思中纷纷摇头。
这只是“破”了学生的旧有疑问,还要及时帮助学生“立”起新的文化心态,我便即兴给学生来了一段爱国主义教育:“徐福的传说不可妄信,阿基诺三世的中国血统不能改变他代表菲律宾的现实,我们要清醒的是,只有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470万平方公里的海疆才是我们的,我们要做的是,好好学习,强大国家,好好地爱脚下的这片土地和海疆!”让我始料未及的是这平日里显得“枯燥”的教育,竟得到了学生热烈的掌声,有不少学生在周记中都写到这是一次难忘的教育。
2 构建勾连古今的历史课堂
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历史的困境在于,历史离他们太遥远,那些黑纸白字上的千古烟云让学生不能触摸、难以感怀。因此,历史老师在课堂上总是努力将历史描述的生动,以唤起学生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感到,将历史与实现有机地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在讲鸦片战争的时候,结合2009年12月29日学生收看的新闻:中国对英国毒犯阿克毛执行死刑。“由于英国首相布朗、英国外交部和众多媒体的强势介入,一下拉抬到国家层面,在长达六个月的时间里,英国政府竟然十次和中国交涉,最后布朗本人甚至放弃首相之尊,向中国发出请求。然而中国不为所动,依法执行了死刑。”①对于鸦片战争和此条新闻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几个关联处:英国、毒品、司法,围绕这些关联,组织学生讨论了三个问题:
问题1,中国对阿克毛的判刑及执行,你能得到什么认识?问题2,近代史上的中国面对相似问题又是怎样的命运?问题3,两个事件的结果为什么会如此不同?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非常圆满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第一,中国不仅捍卫了司法主权,更表示了要让中国国民免除毒品侵害和打击毒品的决心。第二,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因毒品而开战,而且就是中英之战之后,西方才在中国建立了治外法权,中国的司法主权逐渐丧失。”②第三,近代中国国力衰落,所以丧权辱国;当今中国不但独立自主,而且日益强大,所以能坚决地维护司法主权。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勾连,不仅理解了《鸦片战争》一课的内容,还轻松自然地实现了三维课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也培养了学生评价历史,以史鉴今的能力。
3 时事天天有,历史人人讲
在教学中我发现一般情况下一个班级里对历史喜欢的、不喜欢不讨厌的、不喜欢的学生各占三分之一左右,我一直在探索改变的办法,行之有效的是开展“历史上的今天”和“历史和我”演讲活动,给学生提的要求是“有趣”、“有义”。“历史上的今天”是每次上历史课让学生讲述历史上的今天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历史和我”则是在历史课上有当天生日的学生,讲述发生在自己生日的历史,二者都不超过三分钟,实践证明,两项活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比如,一位学生说:“我的生日是10月8日,在1950年的今天,毛泽东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这是新中国立国的一战,中国军队从这一天开始打败了十六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从而彻底将五十年前被八国联军侵略的历史埋葬。中国人不但站起来了,而且令西方人尊敬。”这样“有义”的演讲受到了学生的真心喜爱。这两个短、平、快活动的开展,达到了积跬步至千里的效果,学生们每一节历史课都另有所得,一个学期下来获得了不少历史知识,那些对历史不喜欢的学生,在同学们时而“有趣”时而“有义”的演讲中,慢慢觉得历史挺有意思,有的开始留意历史,努力在那三分钟内讲好历史。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中学历史老师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不但因为历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在,历史还具有非常高的人文教育意义,就如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洛克所说:“没有什么比历史能给人带来更多的教诲,同样,也没有什么比历史能给人带来更多的快乐。惟其教诲最多,成人应该对历史加以研究;惟其快乐最多,我以为历史最适于年轻人。”③
注释
①②宋鲁郑.谁杀死了英籍毒犯阿克毛?[Z].http://blog.ifeng.com/article/3890130.html.
③ 约翰·洛克.教育片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48.
关键词 时事 历史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虽然学业负担沉重,但仍是“心游万仞、胸纳寰宇”,对书本之外的世界充满着好奇与疑问,尤其关心每天发生的国际新闻、天下大事。笔者在教学中感到,中学历史教学的困境之一在于历史离学生太远,若能将时事与历史相联系,就能消除横亘于学生头脑中“历史”和“当下”的时间界限,就能拉近“过去”与“现在”的时空距离,既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心怀天下的视野与时代责任感,因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通过时事与历史的联系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三种做法:
1 时时不忘育人,处处都是课堂
教师的教书育人,不只在45分钟内和三尺讲台前,只要身为人师,就应时时处处地履行天职。在中日钓鱼岛局势日趋紧张之际,课间组织学生收看新闻,新闻刚刚结束,一个男生突然站起来问:“老师,说秦始皇当年派出去求仙药的徐福带着童男童女到日本定居了,那么,日本人就是我们的后代了?”这一问立刻点燃了其他学生的情绪,马上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我课下查过了,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是中国人后裔,他还不止一次回福建祭祖。他怎么也跟中国争黄岩岛?”面对一双双渴盼的眼睛,我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已经超越了时事,也超越了历史,而是关系到文化心理的问题。我首先指出阿基诺三世是中国人后裔确有其事,徐福和日本人的关系则是一个传说,是没有得到历史考证的,因而不能成为信史。接着给学生剖析了这两个问题背后的文化心理,这是一种危险的阿Q心理,这种国民心理对近代中国贻害不浅,作为当代的年轻人,我们还能存有这种心理吗?学生在沉思中纷纷摇头。
这只是“破”了学生的旧有疑问,还要及时帮助学生“立”起新的文化心态,我便即兴给学生来了一段爱国主义教育:“徐福的传说不可妄信,阿基诺三世的中国血统不能改变他代表菲律宾的现实,我们要清醒的是,只有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470万平方公里的海疆才是我们的,我们要做的是,好好学习,强大国家,好好地爱脚下的这片土地和海疆!”让我始料未及的是这平日里显得“枯燥”的教育,竟得到了学生热烈的掌声,有不少学生在周记中都写到这是一次难忘的教育。
2 构建勾连古今的历史课堂
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历史的困境在于,历史离他们太遥远,那些黑纸白字上的千古烟云让学生不能触摸、难以感怀。因此,历史老师在课堂上总是努力将历史描述的生动,以唤起学生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感到,将历史与实现有机地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在讲鸦片战争的时候,结合2009年12月29日学生收看的新闻:中国对英国毒犯阿克毛执行死刑。“由于英国首相布朗、英国外交部和众多媒体的强势介入,一下拉抬到国家层面,在长达六个月的时间里,英国政府竟然十次和中国交涉,最后布朗本人甚至放弃首相之尊,向中国发出请求。然而中国不为所动,依法执行了死刑。”①对于鸦片战争和此条新闻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几个关联处:英国、毒品、司法,围绕这些关联,组织学生讨论了三个问题:
问题1,中国对阿克毛的判刑及执行,你能得到什么认识?问题2,近代史上的中国面对相似问题又是怎样的命运?问题3,两个事件的结果为什么会如此不同?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非常圆满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第一,中国不仅捍卫了司法主权,更表示了要让中国国民免除毒品侵害和打击毒品的决心。第二,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因毒品而开战,而且就是中英之战之后,西方才在中国建立了治外法权,中国的司法主权逐渐丧失。”②第三,近代中国国力衰落,所以丧权辱国;当今中国不但独立自主,而且日益强大,所以能坚决地维护司法主权。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勾连,不仅理解了《鸦片战争》一课的内容,还轻松自然地实现了三维课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也培养了学生评价历史,以史鉴今的能力。
3 时事天天有,历史人人讲
在教学中我发现一般情况下一个班级里对历史喜欢的、不喜欢不讨厌的、不喜欢的学生各占三分之一左右,我一直在探索改变的办法,行之有效的是开展“历史上的今天”和“历史和我”演讲活动,给学生提的要求是“有趣”、“有义”。“历史上的今天”是每次上历史课让学生讲述历史上的今天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历史和我”则是在历史课上有当天生日的学生,讲述发生在自己生日的历史,二者都不超过三分钟,实践证明,两项活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比如,一位学生说:“我的生日是10月8日,在1950年的今天,毛泽东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这是新中国立国的一战,中国军队从这一天开始打败了十六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从而彻底将五十年前被八国联军侵略的历史埋葬。中国人不但站起来了,而且令西方人尊敬。”这样“有义”的演讲受到了学生的真心喜爱。这两个短、平、快活动的开展,达到了积跬步至千里的效果,学生们每一节历史课都另有所得,一个学期下来获得了不少历史知识,那些对历史不喜欢的学生,在同学们时而“有趣”时而“有义”的演讲中,慢慢觉得历史挺有意思,有的开始留意历史,努力在那三分钟内讲好历史。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中学历史老师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不但因为历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在,历史还具有非常高的人文教育意义,就如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洛克所说:“没有什么比历史能给人带来更多的教诲,同样,也没有什么比历史能给人带来更多的快乐。惟其教诲最多,成人应该对历史加以研究;惟其快乐最多,我以为历史最适于年轻人。”③
注释
①②宋鲁郑.谁杀死了英籍毒犯阿克毛?[Z].http://blog.ifeng.com/article/3890130.html.
③ 约翰·洛克.教育片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