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中阶段,许多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觉得理论与实际相距太远,或一味划书、背书,最后演变成两眼空洞地看黑板听老师讲。适当的语言技巧可以产生高效的教育教学课堂效果来,关键是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提炼政治课堂语言的技巧。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艺术化语言 幽默的语言 提问技巧 生活实际
政治课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都是不大感兴趣,究其根源,无非有三,一是理论观点与现实的生活有较大的距离,特别是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的观点。二是义务教育阶段,政治被学校或教师看作副科,不受关注。学生对政治知识一无所知,也就谈不上什么兴趣。三是上这门课的方法多是划书、读书,学生听起来十分沉闷。到了高中阶段,政治在高考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有相当的质量,但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的空白或脱节使到高中教学十分困难。因此,高中的政治教学先要吸引学生去听,让学生喜欢政治,才有机会去培养学生的逻辑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等。所以高中政治课的起点关键是如何改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政治课的观点,吸引学生去听,牵引学生的思维一直走过40分钟,到最后变成是学生主动去获取相应的政治知识、发展相应能力。
政治课可以吸引学生的地方在于有时事性、哲理性,但一节课不能无限度地讲时事,讲哲理,否则,相关的知识点是无法把握的,结果学生只会变成“政治文盲”,分析综合能力。经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在如何提高学生的政治兴趣这点上,我最深的体会是:用艺术化语言去串起各知识点,用生动的语言去吸引学生,使之在听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有关知识。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课堂的语言设计也变得尤为重要,用点心思去设计课堂语言,课堂会变得生动、流畅,富有生气。讲解清晰了,更易为学生所接受。清水煮菜淡而无味,但若加上适当的调料,掌握好火候,就会烹调出美味佳肴来。那怎样调料呢?以下是我的教学实践体会。
一、语言要有幽默感、逻辑性和通俗性
“一名好的教师首先应当是一名好的演员”。“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它们深刻地揭示了教师自身表达能力在调节课堂教学中引导和调动的作用。教育心理学明确阐述:“一个人不可能对一个事物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很多学生认为在课堂中对一些理论性的知识的学习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注意之后,往往容易走神,此时教师如果能将一些生动有趣、富有机智语言用在师生的对话中,或鼓励、鞭策,情动于中;或纠错,情真意切;或挑逗,风趣幽默;或点拨,发人深省……给课堂教学增色添彩。插入语短小精悍。例如:我在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雨水对农作物的收成是有益还是有害?”学生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几乎是异口同声回答:“当然有益。”“既然是有益的,那么雨水越多对农作物的收成就越好吗?”我一反问,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热烈地议论着。这时,我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在短时间内实现有效的引导和说服,可以更多地借助逻辑的力量。事实上,讲求逻辑也是帮助政治教师的生成性教学语言呈现出简洁、准确特征的好方法。从逻辑角度看,任何学科知识都是一系列概念、命题和推理论证构成的逻辑体系,而政治更是一门极强调逻辑性的课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在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环节存在问题而造成的。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准确地捕捉到这些环节,帮助其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理顺逻辑关系,就能在教学中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顺利地破除学生的错误认识。如:讲到商品概念时,一位同学突然提问:在废品收购站里的废品是不是商品?这个问题一下子提出来,辩论的声音响成一片。我运用逻辑假言判断中充分与必要条件的知识进行了以下引导分析:成为商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劳动产品;一个是用于交换。这两个条件都是一事物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但每一个条件都是不充分的,只有当两个条件同时存在时,产品才能成为商品。因此,结论很清楚,废品收购站是流通性质的经营单位,这些废品明确将被用来交换;这些废品是劳动生产出来的。因此,答案是肯定的。这样的分析条理清晰,使学生感受到强大的说服力量,很快就统一了认识。在后来的复习中,明显可以检查到凡是运用了逻辑性语言的地方,学生都记得很牢。同时,也可以知道学生这时候是听课的,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身上。
政治课本里的语言都是高度概括、精炼的,若照搬书本语言上讲,老师不愿上,学生也不愿听。所以,教师要首先理解好,化成日常谈话似的通俗语言来告诉学生,像平时的谈话一样,切忌使用太多专业术语及照搬课本语言。如有学生对究竟如何区分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职能提出了疑问,其余同学七嘴八舌地提出了一些区分标准。我在点评了其中一些可以运用于实践的标准后,总结出其中的共同点,即流通手段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货币履行支付手段职能时钱货的交付则存在“时间差”。“时间差”这个简明扼要标准的提出,让学生对支付手段职能的内在含义有了更深入准确的理解,也让学生们在今后练习考试中再碰到这样的题目时能够更轻松地作出正确判断。可见,教学语言能否做到通俗易解,对学生能否掌握知识点是有很大关系的。
二、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上必要的提问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进行大量的听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控制,符合语言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原则。但要达到这种效果,则必须注意课堂上的提问技巧,否则弄巧成拙。技巧包括:提问的语言、方式、表达的过程及提问后的适当表扬。
讲到经济生活的“市场调节”时,我提问学生:“你怎样认识市场调节?”刚开始,学生表现得很迷茫,尽管已学完这部分内容也不知道该怎么答,后来我换成提问:“市场调节的优缺点有那些,怎样克服它的缺点?”学生马上跃跃欲试,争先回答,他们用平实易懂的语言来概括刚学完的内容。为什么一开始提问,学生无从答起?可见,教师怎样去表述问题,让学生明白是很关键的。
以班为单位的课堂教学,主要针对全体学生,但又要考虑因材施教,对基础程度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因此,备课时问题的设计要使各类学生都有表现和发展的机会—备三类问题,备三种教法,备三种学生。
第一种问题属于中等难度的,主要针对中下层学生,若答不出,则一步步从浅入深引导他回到问题上来,采用启发式教学。此外,再提问一个中上层学生,让他来补充完整,加深印象。
第二种问题属于中等难度的,主要针对中层学生,先让学生思考,提示若干地方,采用发现法教学。从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思考的方式、足迹,亦可借此来向全班学生作为典型的示范回答或加以修正后,教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
第三种问题是属于难度较大的,主要针对中上层优秀的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悟性”,采用尝试法教学,提出问题后,让其自行解决。
备课时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不能随便乱提问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一方面,学生每答出一个问题,就要有一种成功的体会和赏识,所以学生答对了,教師要适当赞扬,给予鼓励,使学生有一种荣誉感。如果不适度鼓励,就会使学生产生不良心理,今后会因怕错而不敢轻易回答。另一方面,如果老师面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动不动就说good或excellent,那么就会让学生觉得这种赞扬来得太容易了,也就失去它原先的鼓励和赞扬作用了,所以赞扬要做到既让他们觉得对老师的赞扬受之无愧,又来之不易,含“金”量高。
三、把理论观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如果老师的讲课与学生读课本没什么两样的话,那么这一节课无疑是失败的。要使课堂有深度就必须加强与现实生产、生活的联系,就像做一道菜,加点调料才能色、香、味俱全。特别是政治课,尽讲时事,即使上课听得津津有味,但长期下去学生的兴趣是无法维持的,而且也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原则。只有从政治事件里挖掘出待人处事的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出分析政治现象的能力和方法,等等,让学习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得上,学生学起来才有趣味,才有劲头。
比如在《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一块内容的教学中,讲到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因为我县企业众多,外来民工众多,许多学生对民工的生存状况有相当的了解。课堂上有许多学生提出民工没有太多机会和时间去了解这些渠道的存在,不清楚每种渠道的特点和实现的程序步骤、不了解联系这些部门的简捷办法等问题,一时热闹非凡。由于课堂时间不够,我就让他们在课后分工合作,把这些渠道的选择、程序步骤、联系方法等内容都罗列出来,做成一份简单的宣传单,肯定能对民工的维权提供有力帮助……一周后,每个班级都做出了一份详尽美观的宣传单,他们组织代表小队,将宣传单送到了选定的工厂工地,每个学生都为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而欢欣鼓舞。
因此,教师首先要做表率,自己先要喜欢政治,钻研政治。带头融入到其中去,用正义的声音和自强的精神引导学生去感受,去把握时代的脉搏。
荀子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以上是我近些年来的教学实践的点滴体会,我相信,只要有心,只要有爱,并在以后教育教学工作这条道路上不断努力,不断前进,就能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
参考文献: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2、6、7、10).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艺术化语言 幽默的语言 提问技巧 生活实际
政治课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都是不大感兴趣,究其根源,无非有三,一是理论观点与现实的生活有较大的距离,特别是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的观点。二是义务教育阶段,政治被学校或教师看作副科,不受关注。学生对政治知识一无所知,也就谈不上什么兴趣。三是上这门课的方法多是划书、读书,学生听起来十分沉闷。到了高中阶段,政治在高考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有相当的质量,但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的空白或脱节使到高中教学十分困难。因此,高中的政治教学先要吸引学生去听,让学生喜欢政治,才有机会去培养学生的逻辑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等。所以高中政治课的起点关键是如何改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政治课的观点,吸引学生去听,牵引学生的思维一直走过40分钟,到最后变成是学生主动去获取相应的政治知识、发展相应能力。
政治课可以吸引学生的地方在于有时事性、哲理性,但一节课不能无限度地讲时事,讲哲理,否则,相关的知识点是无法把握的,结果学生只会变成“政治文盲”,分析综合能力。经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在如何提高学生的政治兴趣这点上,我最深的体会是:用艺术化语言去串起各知识点,用生动的语言去吸引学生,使之在听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有关知识。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课堂的语言设计也变得尤为重要,用点心思去设计课堂语言,课堂会变得生动、流畅,富有生气。讲解清晰了,更易为学生所接受。清水煮菜淡而无味,但若加上适当的调料,掌握好火候,就会烹调出美味佳肴来。那怎样调料呢?以下是我的教学实践体会。
一、语言要有幽默感、逻辑性和通俗性
“一名好的教师首先应当是一名好的演员”。“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它们深刻地揭示了教师自身表达能力在调节课堂教学中引导和调动的作用。教育心理学明确阐述:“一个人不可能对一个事物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很多学生认为在课堂中对一些理论性的知识的学习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注意之后,往往容易走神,此时教师如果能将一些生动有趣、富有机智语言用在师生的对话中,或鼓励、鞭策,情动于中;或纠错,情真意切;或挑逗,风趣幽默;或点拨,发人深省……给课堂教学增色添彩。插入语短小精悍。例如:我在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雨水对农作物的收成是有益还是有害?”学生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几乎是异口同声回答:“当然有益。”“既然是有益的,那么雨水越多对农作物的收成就越好吗?”我一反问,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热烈地议论着。这时,我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在短时间内实现有效的引导和说服,可以更多地借助逻辑的力量。事实上,讲求逻辑也是帮助政治教师的生成性教学语言呈现出简洁、准确特征的好方法。从逻辑角度看,任何学科知识都是一系列概念、命题和推理论证构成的逻辑体系,而政治更是一门极强调逻辑性的课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在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环节存在问题而造成的。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准确地捕捉到这些环节,帮助其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理顺逻辑关系,就能在教学中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顺利地破除学生的错误认识。如:讲到商品概念时,一位同学突然提问:在废品收购站里的废品是不是商品?这个问题一下子提出来,辩论的声音响成一片。我运用逻辑假言判断中充分与必要条件的知识进行了以下引导分析:成为商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劳动产品;一个是用于交换。这两个条件都是一事物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但每一个条件都是不充分的,只有当两个条件同时存在时,产品才能成为商品。因此,结论很清楚,废品收购站是流通性质的经营单位,这些废品明确将被用来交换;这些废品是劳动生产出来的。因此,答案是肯定的。这样的分析条理清晰,使学生感受到强大的说服力量,很快就统一了认识。在后来的复习中,明显可以检查到凡是运用了逻辑性语言的地方,学生都记得很牢。同时,也可以知道学生这时候是听课的,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身上。
政治课本里的语言都是高度概括、精炼的,若照搬书本语言上讲,老师不愿上,学生也不愿听。所以,教师要首先理解好,化成日常谈话似的通俗语言来告诉学生,像平时的谈话一样,切忌使用太多专业术语及照搬课本语言。如有学生对究竟如何区分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职能提出了疑问,其余同学七嘴八舌地提出了一些区分标准。我在点评了其中一些可以运用于实践的标准后,总结出其中的共同点,即流通手段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货币履行支付手段职能时钱货的交付则存在“时间差”。“时间差”这个简明扼要标准的提出,让学生对支付手段职能的内在含义有了更深入准确的理解,也让学生们在今后练习考试中再碰到这样的题目时能够更轻松地作出正确判断。可见,教学语言能否做到通俗易解,对学生能否掌握知识点是有很大关系的。
二、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上必要的提问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进行大量的听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控制,符合语言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原则。但要达到这种效果,则必须注意课堂上的提问技巧,否则弄巧成拙。技巧包括:提问的语言、方式、表达的过程及提问后的适当表扬。
讲到经济生活的“市场调节”时,我提问学生:“你怎样认识市场调节?”刚开始,学生表现得很迷茫,尽管已学完这部分内容也不知道该怎么答,后来我换成提问:“市场调节的优缺点有那些,怎样克服它的缺点?”学生马上跃跃欲试,争先回答,他们用平实易懂的语言来概括刚学完的内容。为什么一开始提问,学生无从答起?可见,教师怎样去表述问题,让学生明白是很关键的。
以班为单位的课堂教学,主要针对全体学生,但又要考虑因材施教,对基础程度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因此,备课时问题的设计要使各类学生都有表现和发展的机会—备三类问题,备三种教法,备三种学生。
第一种问题属于中等难度的,主要针对中下层学生,若答不出,则一步步从浅入深引导他回到问题上来,采用启发式教学。此外,再提问一个中上层学生,让他来补充完整,加深印象。
第二种问题属于中等难度的,主要针对中层学生,先让学生思考,提示若干地方,采用发现法教学。从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思考的方式、足迹,亦可借此来向全班学生作为典型的示范回答或加以修正后,教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
第三种问题是属于难度较大的,主要针对中上层优秀的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悟性”,采用尝试法教学,提出问题后,让其自行解决。
备课时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不能随便乱提问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一方面,学生每答出一个问题,就要有一种成功的体会和赏识,所以学生答对了,教師要适当赞扬,给予鼓励,使学生有一种荣誉感。如果不适度鼓励,就会使学生产生不良心理,今后会因怕错而不敢轻易回答。另一方面,如果老师面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动不动就说good或excellent,那么就会让学生觉得这种赞扬来得太容易了,也就失去它原先的鼓励和赞扬作用了,所以赞扬要做到既让他们觉得对老师的赞扬受之无愧,又来之不易,含“金”量高。
三、把理论观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如果老师的讲课与学生读课本没什么两样的话,那么这一节课无疑是失败的。要使课堂有深度就必须加强与现实生产、生活的联系,就像做一道菜,加点调料才能色、香、味俱全。特别是政治课,尽讲时事,即使上课听得津津有味,但长期下去学生的兴趣是无法维持的,而且也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原则。只有从政治事件里挖掘出待人处事的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出分析政治现象的能力和方法,等等,让学习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得上,学生学起来才有趣味,才有劲头。
比如在《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一块内容的教学中,讲到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因为我县企业众多,外来民工众多,许多学生对民工的生存状况有相当的了解。课堂上有许多学生提出民工没有太多机会和时间去了解这些渠道的存在,不清楚每种渠道的特点和实现的程序步骤、不了解联系这些部门的简捷办法等问题,一时热闹非凡。由于课堂时间不够,我就让他们在课后分工合作,把这些渠道的选择、程序步骤、联系方法等内容都罗列出来,做成一份简单的宣传单,肯定能对民工的维权提供有力帮助……一周后,每个班级都做出了一份详尽美观的宣传单,他们组织代表小队,将宣传单送到了选定的工厂工地,每个学生都为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而欢欣鼓舞。
因此,教师首先要做表率,自己先要喜欢政治,钻研政治。带头融入到其中去,用正义的声音和自强的精神引导学生去感受,去把握时代的脉搏。
荀子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以上是我近些年来的教学实践的点滴体会,我相信,只要有心,只要有爱,并在以后教育教学工作这条道路上不断努力,不断前进,就能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
参考文献: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2、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