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屋檐下的光阴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llen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傍晚时分是劳动路最繁华的时候,卖面条、凉皮、砂锅、麻辣串、烤鱿鱼的小摊点到处都是。昏黄的灯光下,老板热情地招呼着刚从外面回来的人们。
  在十多年前,劳动路周边还是片片的农田,低矮的楼房随处可见,可是现在已经让鳞次栉比的高楼重重围住了。我匆匆而过,回到劳动路自己的小房子。
  从阳台上俯瞰这座城市,某个瞬间,它变得恍若梦境。夜幕降临的时候,近处的高楼与远处的民房形成鲜明对比。高楼里的灯光先后亮了起来,不知疲倦地从窗口溢出来,漫过一片高高低低错落不平的低矮房舍,将都市夜晚的璀璨及不尽的繁华气息,一路铺陈。
  我不能相信,这热闹的市井画面,真的和我有关。
  就是这个小房子,给我提供了落脚与憩息的藏身之所。我在这儿睡觉、吃饭、走动、做事,度过一个个平淡、卑微、有点小意义或毫无意义的日子。即使走在路上,远远看见家里的那扇窗,再多的心事也会先放下,觉得安稳起来。
  细细想来,这短短的十几年里,我竟然在这座城市租过四次房子,再加上两次买房,搬家大约六次。搬家次数多了,我深切体会到居住问题压倒性的重要。很多时候,我捧着沉甸甸的房产证,曾经租房的点点滴滴就会在泪光中悄然浮现,那是只有江湖漂泊的人才能体会得到的挣扎。
  我租过最小的房间只有8平方米,那是一个小区的住宅楼,房东利用一层门前的空地搭建了两个房间,我的就在西边。一个小小的窗户,不论白天还是黑夜,都挂着厚厚的窗帘,用来阻挡试图窥探的目光。
  在那么小的屋子,我设法塞进了一张床、一张小饭桌、一个箱子、一台小彩电、两个塑料方凳,外屋有自来水、火炉。
  整个屋子阴暗潮湿,狭窄逼仄。在这个屋子里,危机四面埋伏,跨的脚步稍微大一些,不小心就会碰疼了腿脚。
  在一座城市初来乍到,这么个小房间对我来说足够了,甚至比要求的还富余一些。我尽一切可能把屋里收拾得美观干净,让自己有安于其中读书写作的环境,有时稿子被报刊发表,自尊心就会膨胀得小屋简直装不下。
  走出房门,是水泥铺就的窄窄细细的小过道。对面的屋子,租客是个健硕的男人,他不常住,但他十天半月会带一个女人来过夜。两边的屋子距离太近,他们做爱的声音此起彼伏,连床板像摇橹一样的吱嘎声都能听见。
  然而我的租房生活当然不只这些。因为屋里没地方坐,当然也没地方站,我从来不让同事来玩。搬家的时候,发现因为潮湿床上的褥子竟然发霉板结,搬家公司的人说,你到底是怎么在这里生活的?
  现在想来,年轻时拥有的激情与活力,化解抵消了生活的一些苦涩,但却经不住自己的辛酸从别人嘴里说出来。其实,这一幕只不过是我在租房阶段漫长的忍受和挣扎的开始。
  我租的第二个房间是一家单位的办公楼改成的,楼道两旁是整整齐齐的房间,每层共用一个厕所、一个盥洗间。房间隔音效果极差,就连轻微咳嗽声都能被邻居听到。
  记得刚搬来的头一个星期,我不断做梦,总是梦见自己的家乡,梦见辞世的父母。有次醒来我哭出了声,邻居就来敲门劝我,后来我就默默地流眼泪。但有天早上我听见隔壁的年轻夫妇吵架,凶狠的咒骂声,茶杯磁盘掷在地上碎裂的声音,男人摔门而去重重的脚步声,最后只剩下女人伤心、委屈的哭声,还伴着哗啦哗啦的炒菜声。
  她可能还得上班,所以尽管天都要塌了,早饭却还是要吃,公交车还是要赶。那种强烈的反差让我手足无措,我不知该出门去安慰,还是装作没听见保全她的尊严,扭门把的手停滞了十几秒,最后还是缩了回来,因为我想到我无声的流泪。在这个城市里很容易遇见千万种悲伤,却往往都不太适合跟别人细讲。
  楼道中的人群早出晚归,行色匆匆,每到晚上,整栋楼就变成了大舞台。一个孩子每天晚上七点开始拉二胡,另一个孩子喜欢晚上在家里玩轮滑,一户人家晚上爱打麻将,一个南腔北调的女人会教儿子念唐诗,还有一户人家经常半夜传来婴孩的啼哭……这些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舒缓,时而急骤,让我心惊肉跳而又非常苦恼。
  最头疼的是楼上的小孩,经常又跑又跳,这还好说,可有天凌晨两点钟他突然醒了,开始玩球,而且是那种里面包含了金属片会哐啷啷响的玩具球,他把球抛到地上,从房间这头滚到那头,然后跑过去,捡起来,再抛,再滚过来……楼板之下平躺在床上的我,睁大了眼睛无奈的叹息。
  各种声音交织扭结在一起,经常把我闪现的灵感给惊得杳无踪迹。好在,这几年里,我还是练就了抵御大多数声音的能力。当然现在有了自己的房子,过去的艰辛也变成了苍茫的回忆。
  对我而言,家的概念就是房子。有了房子,那口鍋有地方,床有地方,心里吃了秤锤般的踏实。大多数时候,房子就像一道屏障,屋外无论电闪雷鸣、阴风怒号抑或明媚晴朗,屋内都是温暖的家。现在,房子就是世界的中心,就像壳之于蜗牛,我用它抵御风霜雪雨。
  暮色苍茫里,负一身尘土,不带心思地回家,自觉倦鸟归林。我可以卸下面具,放开自己的心情。乐了,放肆地笑;恼了,痛快地骂;饿了,狼吞虎咽;累了,四脚八叉或横躺或竖卧,磨牙打呼任其自然。没有一处地方比得上我在家里活得真实自在。
  我可以蓬头垢面袒胸露腹,我可以随便穿一身睡衣,靸着一双脏兮兮的拖鞋,在房间里走东走西地瞎晃。我可以哄得撒娇耍赖噘嘴沉脸的老婆开心,一头扎进我的怀里,小鸟依人风情万种。
  下了班,我就和老婆一起挤到厨房动手做饭,手忙脚乱之余是乐趣。煮一点稀饭,拌两三个凉菜,或者来几个小炒,既然是自己制作,喜欢吃啥就做啥。两个人,做着饭,聊着天,说说彼此的工作,遇到的趣事,有了困惑也会在这个时候倾诉给对方,互相帮着出出主意,想想解决的办法。
  此刻,油、盐、酱、醋、生姜、小葱、藿香和辣椒油,调配的其实是一种心情。在这轻松的氛围中,一顿饭就做好了,两人共享佳肴,感觉更加美好。狼吞虎咽,显然超越了吃的意义,我的吃相自然会招来老婆的指责,我嘿嘿地乐,心里感觉很是受用。
  饭后可以泡一杯茶,斜倚着沙发,在茶香中翻阅自己喜欢的书或者报刊,没有阅读目标,翻阅就是最重要的目的意义。
  要么看一会自己喜欢的电视剧,听一曲温暖心灵的老歌,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静静地享受这份美好与安静,悠然与自得。如果兴致来了,就簇拥着老婆站在阳台上看一看月光,感觉一种说不清的别样柔情。
  夜阑人静,台灯写意成愉悦的心情,伏案于方寸小天地,生活的喜、怒、哀、乐流于笔端。幸福便简单又触手可及,爱也触手可及。
  在这座城市历练十几年,不能说具体实现了哪些梦想,但这是一段重塑自我的记忆,包括我看到这座城市的巨大变化,心里很感动,并烙下了日常生活的刻度,别人看不到打动我的每一个细节,自然触摸不到我体会的温度。
  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无暇空虚。当每一个白天欣欣然睁开双眼,陶醉在蜗居里微小的愉悦被无限放大。那简单平庸的每一个瞬间,也被涂抹上一层浪漫色彩,陪着似水流年笑着跑远,又忍不住回头张望。
其他文献
给秋天装一道门  给秋天装一道门  不愿看到多情的紫红  舞弄身姿 从岩壁  秋回大地  给秋天装一道门  想把嗖嗖的冷风阻于关外  让天边的彩虹 模糊着  大地双眸  给秋天装一道门  难以阻挡金黄的折扇  掰开缝隙 钻出来  一阵眩晕  给秋天装一道门  秋红的太阳倒悬在天空  白云恼人 门熔了  秋还在  种个月亮  游船把夜幕拖回港湾,  醇酒把渔村灯火点燃。  潮润,从湖面静静扑来,  
期刊
善乎,酒之移人也!  ——《北山酒经》  一  我在县城的陋室里听琴、煮茶  落日溶化于几十里外的黄河,月亮升起在 东边的善护山。  我知道,李白兄要來,陶潜兄要来,刘伶 兄要来  这些天上的星辰  即将光临我的寒舍:我们吟诗,我们饮酒。  群星合诵:“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朝露上的尘世  发着微光。  曹孟德也将路过这崭新的人间,我得备好 一坛老酒  一醉方休。人之一生  不过是度过难忘的三天
期刊
20年前,我参加高考时,用的是一支奇怪的旧钢笔。就是在当时也找不到这种古董笔了,黝黑的笔杆和笔筒没有任何花纹雕饰,但黑漆漆中透着光泽,似乎显示着看似平凡的高贵。笔杆笔筒摸起来很光滑,看似塑料,但掂起来沉甸甸的,又似是实木,出奇的是旋开笔筒后的笔尖。  现在用的钢笔笔尖很细,和笔舌一起被包进塑料笔杆里,露出了的笔尖只有绣花针针尖大小。但这支笔的笔尖却有大拇指的指甲盖大小,整个盖住了完全外露的笔舌,虽
期刊
阿炳的故事家喻户晓,我二舅的故事鲜为人知。尽管他们都命运坎坷,尽管他们都在用一把二胡倾诉内心的痛苦和抗争。只有那一把二胡,呜呜咽咽,用同样的声音在苍茫的夜里,一遍遍讲述……  张家是大户。外祖父是这个大户里唯一一个能舞文弄墨的文人和能人。可惜这么一个人,青年残疾,中年丧妻,无力养活六个孩子,更谈不上供他们上学。因此,以母亲为首的外祖父的六个儿女,除了三舅高中毕业当了兵,母亲断断续续地读了几年不完全
期刊
在还有三天就要离开瑞安的时候,我终于决定要去梅雨潭了。  对于梅雨潭的绿,我是不抱多大希望的。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梅雨潭,是1924年的梅雨潭;朱先生笔下的绿,是九十多年前的绿了。出门的时候,朋友也说,观景不如听景,你去看了,恐怕要你失望,还不如心存一点美妙的想象。  况且一出门就遇上大雨。但我没有放掉寻找梅雨潭的想法,匆匆的脚步在雨中切切前行,乘车,步行,再乘车,再步行。  我终于站在梅雨潭边了。 
期刊
敬笃,本名李安伟,河南永城人,1989年生,哲学硕士。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散文诗》《山东文学》等报刊及多种年度选本。出版诗集《凋谢的孤独》。  纳博科夫  一  一汪被时间遗弃的湖水,会在某个有风的日子泛起涟漪,至于那一抹波纹,可能会把所有的美好或者不快都消弭。  历史的错乱,总会把天才卷入一场漩涡,留下许多讲不完的故事,于是文字的无能为力也势必会凸显。  又是圣彼得堡,这座承载俄罗斯近千
期刊
我是老生儿,故家中添了许多长辈。那矮矮小小的饮水机一九八二年由父亲购回,足可被称作叔叔;家里的高压锅与其同年;母亲在卫校学习时带回一套由镊子、冲剪刀等组成的手术器械缝合套装,比它俩略年轻。有时夜晚睡觉,摸摸枕头,会忽然想到,这脖颈下的荞麦也比我大上两岁。  我小时用起这些“长辈”极不尊敬和仔细,待慢慢长大,懂了“礼”,便有了些敬意。  我们住的这老屋是一九七二年始建,次年建成的两层青砖瓦房,那时用
期刊
冬天,这里蛮荒而寒冷  这些诗歌,写给耕地和大山  我的身体和心,只有被关进则俄拉达——  一条,山沟组成的家乡  才拥有安全感和自由,这只有风知道  贡尔巴干的山 水 森林 炊烟与土地  都在用母语刻画着族人的模样  我那些一贫如洗的亲戚,愚昧如泥土  踏实得,从未走出大山  在贡尔巴干,晒太阳 喝酒  在冬天,劈柴,用毛竹篾编织的大箩筐  收集,森林里枯落了的松叶  好多年了  生活,让我的母
期刊
一  除了要紧的事情,我们很少主动联系彼此。当然,我们之间并无过节,感情要好得可以在私底下以哥们儿相称。以至于,我不得不一直思考这样的“疏远”感,猜想它会不会是普天之下所有父子都要跋涉的情感历程?  我不得而知,却又似有所悟。  二  清明的前一天晚上,我从图书馆回宿舍已经十点半了。由于想安心复习考研,每次去图书馆就都不带手机。等我坐在椅子上打开微信时,才发现父亲发来的几条消息,要我给拟一份修房子
期刊
桃花开,  杏花落,  不冷不热好三月……  在留山的怀抱里,离主峰不到半里的山嘴边,坐落着一个村子,名字叫柳疃。溪水几乎沿着整个村庄流了一圈,然后忽然陡坡地西去,在地势慢慢缓了下来的地方汇成一潭,潭的四面,正开着一大片的桃花。三月里的阳光还有些嫩,似照不到潭底,水还显得有些深蓝,早有白白的大鹅和灰褐色的鸭子,照老习惯,从容地游着,也有蛮横无理的公鹅,撵得母鹅们“嘎嘎嘎”地在水面上,展开翅膀飞跑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