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对应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与翼管神经切断术联合对患有变应性鼻炎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抽取74例患有变应性鼻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37例。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与翼管神经切断术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变应性鼻炎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鼻炎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围术期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后鼻炎病情再次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与翼管神经切断术联合对患有变应性鼻炎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翼管神经切断术;变应性鼻炎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79-01
变应性鼻炎是目前临床耳鼻咽喉科比较常见的一种多发病,是在鼻黏膜发生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1]。本次研究对患有变应性鼻炎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与翼管神经切断术联合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研究过程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1年2月——2013年2月抽取74例患有变应性鼻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2例,女15例;患者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51.4±1.3)岁;患鼻炎时间1-17年,平均患病时间(4.8±0.5)年;治疗组患者中男23例,女14例;患者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51.6±1.2)岁;患鼻炎时间1-19年,平均患病时间(4.6±0.7)年。本次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自然指标方面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式 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实施治疗。
1.2.2 治疗组治疗方式 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与翼管神经切断术联合实施治疗。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鼻炎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围术期不良反应、治疗后鼻炎病情再次复发率、变应性鼻炎病情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鼻塞、鼻痒、阵发性喷嚏等症状表现彻底消失,治疗半年后病情没有再次复发;有效:鼻塞、鼻痒、阵发性喷嚏等症状表现明显减轻,治疗半年后病情偶有复发,但用药后病情即得到控制;无效:鼻塞、鼻痒、阵发性喷嚏等症状表现没有减轻,治疗后半年内病情复发,用药治疗没有任何好转[2]。
1.5 数据处理 研究期间所得数据全部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采用数加减标准差(χ±s)的形式对所得所有计量资料进行表示,并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如果P<0.05,我们则可以认为数据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鼻炎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6.07±1.16)d后鼻炎症状彻底消失,共计住院接受治疗时间(11.22±1.84)d;治疗组患者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与翼管神经切断术联合治疗(3.18±0.84)d后鼻炎症状彻底消失,共计住院接受治疗时间(7.01±1.46)d。两组患者鼻炎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围术期不良反应和病情复发率情况 对照组患者在围术期内有8例出现不良反应,该组不良反应率为21.6%;治疗组患者在围术期内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该组不良反应率为2.7%。两组围术期不良反应率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有11例变应性鼻炎病情再次复发,该组病情复发率29.7%;治疗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有2例变应性鼻炎病情再次復发,该组病情复发率5.4%。两组患者病情复发率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 论
鼻塞、鼻痒、阵发性喷嚏、大量水样清涕是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避免接触变应源、药物治疗、免疫治疗是临床对该类疾病进行治疗的传统方法,目前还没有根治性的措施[3]。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变应性鼻炎机理为:破坏筛前神经在该区域的副交感纤维,导致疤痕形成,阻断神经反射,使神经功能下降,对不良刺激的敏感性降低,使血管扩张能力减轻,消除或减轻症状表现;切除肥大下、中鼻甲,破坏鼻甲黏膜中胆碱能微神经节,使乙酰胆碱的释放量明显减少,血管扩张能力降低,通透性下降,腺体分泌量减少,从而使症状表现得到显著改善。经鼻内镜翼管神经切断术对变应性鼻炎进行治疗主要具有微创、高效和术后复发率低等几大优点,是临床传统手术和药物治疗的一个有效补充[4]。
参考文献
[1] 马力学,赵波,姜海燕.鼻内窥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过敏性鼻炎[J].海军医学杂志,2010,22(4):325-326.
[2] 陈江波,谭国林.鼻内窥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对血管运动性鼻炎的治疗作用[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2(5):913-916.
[3] 杨平常.神经反射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作用[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10,16(2):77-78.
[4] 汪延宏,汪永干,史前妹.变应性鼻炎并鼻中隔偏曲手术159例[J].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2009,2(2):166.
【关键词】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翼管神经切断术;变应性鼻炎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79-01
变应性鼻炎是目前临床耳鼻咽喉科比较常见的一种多发病,是在鼻黏膜发生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1]。本次研究对患有变应性鼻炎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与翼管神经切断术联合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研究过程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1年2月——2013年2月抽取74例患有变应性鼻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2例,女15例;患者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51.4±1.3)岁;患鼻炎时间1-17年,平均患病时间(4.8±0.5)年;治疗组患者中男23例,女14例;患者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51.6±1.2)岁;患鼻炎时间1-19年,平均患病时间(4.6±0.7)年。本次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自然指标方面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式 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实施治疗。
1.2.2 治疗组治疗方式 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与翼管神经切断术联合实施治疗。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鼻炎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围术期不良反应、治疗后鼻炎病情再次复发率、变应性鼻炎病情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鼻塞、鼻痒、阵发性喷嚏等症状表现彻底消失,治疗半年后病情没有再次复发;有效:鼻塞、鼻痒、阵发性喷嚏等症状表现明显减轻,治疗半年后病情偶有复发,但用药后病情即得到控制;无效:鼻塞、鼻痒、阵发性喷嚏等症状表现没有减轻,治疗后半年内病情复发,用药治疗没有任何好转[2]。
1.5 数据处理 研究期间所得数据全部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采用数加减标准差(χ±s)的形式对所得所有计量资料进行表示,并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如果P<0.05,我们则可以认为数据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鼻炎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6.07±1.16)d后鼻炎症状彻底消失,共计住院接受治疗时间(11.22±1.84)d;治疗组患者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与翼管神经切断术联合治疗(3.18±0.84)d后鼻炎症状彻底消失,共计住院接受治疗时间(7.01±1.46)d。两组患者鼻炎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围术期不良反应和病情复发率情况 对照组患者在围术期内有8例出现不良反应,该组不良反应率为21.6%;治疗组患者在围术期内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该组不良反应率为2.7%。两组围术期不良反应率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有11例变应性鼻炎病情再次复发,该组病情复发率29.7%;治疗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有2例变应性鼻炎病情再次復发,该组病情复发率5.4%。两组患者病情复发率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 论
鼻塞、鼻痒、阵发性喷嚏、大量水样清涕是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避免接触变应源、药物治疗、免疫治疗是临床对该类疾病进行治疗的传统方法,目前还没有根治性的措施[3]。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变应性鼻炎机理为:破坏筛前神经在该区域的副交感纤维,导致疤痕形成,阻断神经反射,使神经功能下降,对不良刺激的敏感性降低,使血管扩张能力减轻,消除或减轻症状表现;切除肥大下、中鼻甲,破坏鼻甲黏膜中胆碱能微神经节,使乙酰胆碱的释放量明显减少,血管扩张能力降低,通透性下降,腺体分泌量减少,从而使症状表现得到显著改善。经鼻内镜翼管神经切断术对变应性鼻炎进行治疗主要具有微创、高效和术后复发率低等几大优点,是临床传统手术和药物治疗的一个有效补充[4]。
参考文献
[1] 马力学,赵波,姜海燕.鼻内窥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过敏性鼻炎[J].海军医学杂志,2010,22(4):325-326.
[2] 陈江波,谭国林.鼻内窥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对血管运动性鼻炎的治疗作用[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2(5):913-916.
[3] 杨平常.神经反射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作用[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10,16(2):77-78.
[4] 汪延宏,汪永干,史前妹.变应性鼻炎并鼻中隔偏曲手术159例[J].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2009,2(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