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部署,并将其置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更是体现了国家明确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路径的发展思路。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大新兴产业生产能力、销售收入、市场份额等多项指标都居于全国前列。2012年,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突破4万亿元,连续三年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三年“倍增”计划,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江苏经济新的增长极和产业升级新的动力源,在全国也具备了一定优势。
破解发展中的问题
产业现状约束。一是内资企业规模不具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产业领域,外资企业以产值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作为江苏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的主力和培育根植型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内资新兴产业企业亟需进一步发展壮大。二是梯队力量有待培育。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是江苏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产值占新兴产业总量的63.2%,但中小企业发展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政策、资金、技术支持更多倾向于大企业、大项目,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诸多掣肘,自主创新步履艰难。因此,注重培育和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加强后备梯队建设势在必行。三是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初显。目前,各省市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部分重点发展领域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如在新能源领域,出现了量上而价跌甚至出现半停产状态。2012年,我国多晶硅产能约为18万吨,但其中具备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产能约为10万吨左右,仅占总产能的56%。我国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企业——无锡尚德由于盲目投资、金融危机、国外技术垄断和多晶硅价格下降等原因陷入困境,这表明江苏新兴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将面临严峻考验。
地区发展不均衡。一是苏南地区明显占据主导地位,苏州、无锡新兴产业产值占据了全省新兴产业的半壁江山,其他11个省辖市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均不足10%,苏北地区个别市占比甚至不足1%。二是苏中、苏北地区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与苏南地区差距明显,呈现出南“重”北“轻”格局。三是苏南地区新兴产业单体规模优势明显,其中苏州、无锡、南京六大领域产值均超百亿元,而苏中、苏北一些市部分产业产值规模在50亿元以下,个别地区依然存在10亿元以下的产业甚至空白。总体来看,我省新兴产业发展地区差距比较显著,受地方资源、环境、产业政策导向等因素影响,不利于形成南中北联动、多元驱动发展的格局,更不利于规避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系统性风险。
行政化力量大。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中,政府部门显示了更强的认识市场、利用市场和弥补市场的能力,但如果政府过度干预了企业运作,则会带来较大的负面作用。政绩导向的地方政府与预算软约束下的国有企业具有强大的投资冲动,它们深度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易造成超出“适度过剩”的“超级过剩”,诱致低端环节的恶性竞争并导致多输,高昂的沉没成本迫使地方财政与信贷力挺,于是阻滞产业生态的新陈代谢,砍断质量、利润、产能的正反馈循环,最终导致高端与创新型企业被逆淘汰。
外需依赖大。近年来,江苏省的对外贸易占比进一步增大,2012年,江苏省出口达3285.4亿美元,增长5.1%,但占同期全国出口总值的16%;进口达2195.5亿美元,下降3.3%,但占同期全国进口总值的12.1%。经济对外贸依存度大,大部分战略性新兴企业关键技术、原料和市场需求过度依赖国外市场,带来了较大的贸易风险,受欧洲补贴政策调整、美国双反、欧洲金融危机等情况的影响,导致国外市场需求萎缩,让产能过剩及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的弊端暴露无疑。
强化四项对策
先进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江苏是制造业大省,传统制造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大的价值,是帮助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和升级。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江苏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同时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向高端发展,提高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不是围绕某单个企业进行,应该是某个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产业区域和产业群。而这个产业链是围绕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进行的,是人才、技术研发、物流和制造业企业的聚集和融合。应把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不同区域分工协作。《“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对苏南、苏中和苏北不同区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定了方向路径:苏南地区突出高端化发展,注重原始创新,成为全球知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发展区;苏中地区突出国际化发展,注重开放式创新,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增长点;苏北地区突出引进合作发展,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亮点。省内重点培育南京的软件和智能电网、苏州的纳米技术及材料应用、无锡的物联网和云计算、常州的智能制造装备和南通的海洋装备工程。同时,在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领域,形成以泰州为重点,南京、无锡、苏州和连云港等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在太阳能光伏领域,形成以无锡为重点,徐州、常州、南京、苏州、扬州等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在平板显示领域,形成以苏州、南京、昆山等为重点的发展格局;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以盐城、扬州等为重点的发展格局;在节能环保领域,形成以盐城、宜兴等为重点的发展格局;在高性能材料和碳纤维领域,形成以镇江、连云港、淮安等为重点的发展格局。
政府扶持与市场机制共同推动。市场机制是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力量。只有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发展壮大,政府扶持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重要保障,只有具备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健康成长。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两者的作用机理不同,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需要政府完善市场准入规则和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政府扶持也需要市场调节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模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初期,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高度风险和不确定性,需要政府扶持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成长期,政府应退出市场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当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成熟期,在市场竞争中已经占据优势,产业竞争已基本定型,产业内的创新也以营销创新和组织创新为主,市场机制的作用转为次要位置。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国内市场的巨大优势,进一步完善各类市场规模和市场培育政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如加大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减少对国外市场的过度依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启广阔的国内省内市场空间。同时,我们也应当抓住当前国际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和布局调整的有利时机,以提升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规模大和带动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鼓励国外制造厂商和研发机构来我省投资办厂和建立研发中心。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合理利用境外资源,以购并、合资合作和租赁等方式开拓境外市场。
(作者吴先满系省社科院研究员;张莉系扬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余雯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大新兴产业生产能力、销售收入、市场份额等多项指标都居于全国前列。2012年,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突破4万亿元,连续三年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三年“倍增”计划,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江苏经济新的增长极和产业升级新的动力源,在全国也具备了一定优势。
破解发展中的问题
产业现状约束。一是内资企业规模不具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产业领域,外资企业以产值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作为江苏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的主力和培育根植型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内资新兴产业企业亟需进一步发展壮大。二是梯队力量有待培育。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是江苏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产值占新兴产业总量的63.2%,但中小企业发展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政策、资金、技术支持更多倾向于大企业、大项目,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诸多掣肘,自主创新步履艰难。因此,注重培育和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加强后备梯队建设势在必行。三是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初显。目前,各省市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部分重点发展领域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如在新能源领域,出现了量上而价跌甚至出现半停产状态。2012年,我国多晶硅产能约为18万吨,但其中具备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产能约为10万吨左右,仅占总产能的56%。我国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企业——无锡尚德由于盲目投资、金融危机、国外技术垄断和多晶硅价格下降等原因陷入困境,这表明江苏新兴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将面临严峻考验。
地区发展不均衡。一是苏南地区明显占据主导地位,苏州、无锡新兴产业产值占据了全省新兴产业的半壁江山,其他11个省辖市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均不足10%,苏北地区个别市占比甚至不足1%。二是苏中、苏北地区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与苏南地区差距明显,呈现出南“重”北“轻”格局。三是苏南地区新兴产业单体规模优势明显,其中苏州、无锡、南京六大领域产值均超百亿元,而苏中、苏北一些市部分产业产值规模在50亿元以下,个别地区依然存在10亿元以下的产业甚至空白。总体来看,我省新兴产业发展地区差距比较显著,受地方资源、环境、产业政策导向等因素影响,不利于形成南中北联动、多元驱动发展的格局,更不利于规避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系统性风险。
行政化力量大。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中,政府部门显示了更强的认识市场、利用市场和弥补市场的能力,但如果政府过度干预了企业运作,则会带来较大的负面作用。政绩导向的地方政府与预算软约束下的国有企业具有强大的投资冲动,它们深度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易造成超出“适度过剩”的“超级过剩”,诱致低端环节的恶性竞争并导致多输,高昂的沉没成本迫使地方财政与信贷力挺,于是阻滞产业生态的新陈代谢,砍断质量、利润、产能的正反馈循环,最终导致高端与创新型企业被逆淘汰。
外需依赖大。近年来,江苏省的对外贸易占比进一步增大,2012年,江苏省出口达3285.4亿美元,增长5.1%,但占同期全国出口总值的16%;进口达2195.5亿美元,下降3.3%,但占同期全国进口总值的12.1%。经济对外贸依存度大,大部分战略性新兴企业关键技术、原料和市场需求过度依赖国外市场,带来了较大的贸易风险,受欧洲补贴政策调整、美国双反、欧洲金融危机等情况的影响,导致国外市场需求萎缩,让产能过剩及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的弊端暴露无疑。
强化四项对策
先进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江苏是制造业大省,传统制造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大的价值,是帮助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和升级。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江苏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同时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向高端发展,提高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不是围绕某单个企业进行,应该是某个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产业区域和产业群。而这个产业链是围绕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进行的,是人才、技术研发、物流和制造业企业的聚集和融合。应把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不同区域分工协作。《“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对苏南、苏中和苏北不同区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定了方向路径:苏南地区突出高端化发展,注重原始创新,成为全球知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发展区;苏中地区突出国际化发展,注重开放式创新,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增长点;苏北地区突出引进合作发展,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亮点。省内重点培育南京的软件和智能电网、苏州的纳米技术及材料应用、无锡的物联网和云计算、常州的智能制造装备和南通的海洋装备工程。同时,在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领域,形成以泰州为重点,南京、无锡、苏州和连云港等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在太阳能光伏领域,形成以无锡为重点,徐州、常州、南京、苏州、扬州等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在平板显示领域,形成以苏州、南京、昆山等为重点的发展格局;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以盐城、扬州等为重点的发展格局;在节能环保领域,形成以盐城、宜兴等为重点的发展格局;在高性能材料和碳纤维领域,形成以镇江、连云港、淮安等为重点的发展格局。
政府扶持与市场机制共同推动。市场机制是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力量。只有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发展壮大,政府扶持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重要保障,只有具备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健康成长。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两者的作用机理不同,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需要政府完善市场准入规则和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政府扶持也需要市场调节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模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初期,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高度风险和不确定性,需要政府扶持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成长期,政府应退出市场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当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成熟期,在市场竞争中已经占据优势,产业竞争已基本定型,产业内的创新也以营销创新和组织创新为主,市场机制的作用转为次要位置。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国内市场的巨大优势,进一步完善各类市场规模和市场培育政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如加大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减少对国外市场的过度依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启广阔的国内省内市场空间。同时,我们也应当抓住当前国际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和布局调整的有利时机,以提升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规模大和带动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鼓励国外制造厂商和研发机构来我省投资办厂和建立研发中心。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合理利用境外资源,以购并、合资合作和租赁等方式开拓境外市场。
(作者吴先满系省社科院研究员;张莉系扬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