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人体,我们至今仍有不知晓的秘密,即便是对于日常见到的一些现象,我们仍然知道得太少。
汗水传达情感信息
我们都知道,当我们感觉太热、心情焦虑或十分尴尬之时,就会出汗,但汗水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汗水还能承载和传达情感信息。
汗水通过分布在身体各处成千上万的大小腺体排出。当身体和皮肤感觉热的时候,温度感受器就将信息发送至大脑,大脑下丘脑的一小簇细胞管理和控制着我们对饥饿、口渴、睡眠、体温的感觉和反应,在收到腺体发送的信息时,就开始控制排汗。
几乎所有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吃了太辣的东西会大汗淋漓,产生恐惧、羞耻、焦虑或疼痛等情绪时也会出汗,特别是手掌、额头和脚底这些与情感性出汗相关的部位汗腺分布非常密集,每平方厘米多达700个汗腺,而背部每平方厘米的汗腺只有64个。
情绪因素导致的出汗是人类交流的一个重要工具。事实上,汗水中检测出的气味可以告诉我们其他人的很多情绪和感受。在一次实验中,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心理学家让10名志愿者观看引发恐惧或厌恶等多种情绪的视频节目,同时收集他们此时的汗水样本。为避免气味污染,实验团队和志愿者们事先达成协议,让他们在检测的前两天内避免食用气味浓烈的食物、酒精、烟草等。
然后让36位女性闻这些汗水样本。在接触到恐惧心理下产生的汗水样本时,她们的脸上也会出现害怕的表情,而接触到因厌恶而产生的汗水时,她们的脸上也会反映出同样的情绪。显然,汗水是将情绪状态从某个人传给另一个人的有效沟通途径。
其他一些实验也有类似的发现。例如,美国莱斯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接触到恐惧情绪汗液样品的人,完成词语联想任务的成绩比接触不含恐惧情绪汗液样本的人,或接触不含任何汗液样本的人的成绩更佳。这表明,从其他人汗水中感受到的恐惧情绪提高了他们对环境的警觉意识。
2012年,美國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提取了64名志愿者在实验中所穿T恤上的汗液。实验中,他们有一半人是第一次从飞机上跳伞,而另一半人则进行了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嗅闻高空跳伞者恐惧汗液的人,对于屏幕上愤怒的面孔,以及表情不明确的脸都会产生反应。心理学家将这种表现称为“警觉感”。汗味引发参与者留意通常情况下被忽视的一些微妙线索,而那些嗅闻精疲力竭锻炼者汗水的人,只有在观看愤怒表情的脸时才会产生警觉感。
研究发现,汗水可以传达和交流我们内心心理状态的重要信息,并且我们可以利用别人汗水中包含的信息更好地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虽然受试者本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别人汗液的气味改变了他们的认知和行为。
也许这并不奇怪,我们人类可能是在进化中渐渐适应了用语言进行交流,但语言实际上只是人类在进行社会交流“工具包”中较新的一种“工具”。因此我们似乎可以合理地想象和推断,在语言出现之前,我们的祖先是利用不断进入他们鼻子的嗅觉数据来判断周围环境的,并将这种技能的遗传基因传了下来。
研究还发现,受试者如果看到电脑屏幕上虚拟动画人物在出汗,就能更好地识别和感知到人物情绪的强烈程度。换句话说,汗水不只是一种嗅觉信号,同时也是一种视觉信号。
总之,出汗不仅仅能起到身体空调系统的作用,它可能还是情绪的风向标,作为一种社会交流的工具,向我们的亲朋好友传达着我们内心的感受和情感情绪。
眼睛如何“出卖”你内心的想法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有科学根据的。近距离观察眼球运动,你也许真的可以窥探到对方想要隐藏或掩饰的情绪和内心想法。眼睛不仅能揭示大脑活动,还有可能对我们如何记忆和如何做决定产生影响。
我们的眼睛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虽然眼部运动基本上是在我们有意识的控制之下,但有些眼部运动却是下意识的,在我们不经意中不知不觉地发生着。例如,在我们阅读的时候,会通过“跳阅”的方式在一个一个单词间进行一系列快速眼球运动;又比如当我们进入一个房间时,我们会左顾右盼,大范围地扫视房间;另外,在我们行走时,为稳定调节视线,也会有一些轻微的无意识的眼球运动;当然,还有睡眠时快速眼动阶段(REM)的眼球运动。
我们为什么打哈欠
我们为什么打呵欠?这个问题困惑了科学家两千年。新的研究理论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吗?
人们在开会或与人交谈中,有时身体深处会产生一种很想打哈欠的冲动,这种欲望会不可阻挡地在全身心蔓延开来。那么我们能有办法阻止自己打哈欠吗?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普罗文是《奇怪的行为:打哈欠、大笑、打嗝及其他》一书的作者。他说,忍不住要打哈欠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比如他在跟人们说话或演讲中,有时会发现很多观众嘴巴张得大大的在打哈欠,但他并不会觉得他的谈话对象或演讲台下的观众的这类行为是对他的冒犯。普罗文说:“其实你可以利用哈欠活跃演讲现场的气氛,看到观众开始打哈欠时,你可以让一些观众现场实验如何打哈欠,比如紧闭嘴唇、咬牙吸气、捏着鼻子打哈欠,等等。”
普罗文试图探索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谜:我们为什么打哈欠?我们都知道,当感觉疲劳、无聊,或者看到别人打哈欠时,人人几乎都抑制不住这种打哈欠的冲动。但是打哈欠对身体的意义是什么?20世纪80年代末,普罗文首次开始研究这种令人困惑的现象时曾写道:“打呵欠可能是最常见,也是人类知之甚少的一种行为。”今天,我们可能已经比较接近答案,但仍然存有争议。
世界上研究人类打哈欠现象的第一人是2500年前的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他认为,打哈欠是在帮助我们释放身体内的有毒气体,特别是在发烧的时候。直到19世纪,科学家们提出,打哈欠可辅助呼吸,促使吸入更多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改善供血状态。如果真是这样,人们打哈欠或多或少取决于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然而,当普罗文让志愿者吸入氧气和二氧化碳不同混合比例的空气时,却并未观察到有这种影响。
还有很多理论研究认为打哈欠具有传染特性。研究发现,大约有50%的人看到别人打哈欠时,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打哈欠;而且,任何与哈欠相关的因素都有可能触发这种传染性。例如,看到或听到别人打哈欠,或读到关于打哈欠的文字等。哈欠的传染性之强由此可见。因此一些研究人员猜测,打呵欠可能是进化过程中产生的某种原始的交流沟通方式。如果真是这样,它传达的又是什么信息呢?
我们通常会在感觉疲倦时打哈欠,所以一种假设认为,打哈欠有助于將群体中每个人的生物钟调整到同一节律上。瑞士伯尔尼大学的克里斯蒂安·赫斯认为,打哈欠是帮助同步社会群体行为的一种信号,让所有人大体在同一时间去休息入睡,以利于白天更有效率地协同工作。 还有,我们在感觉压力时也会打哈欠。奥林匹克运动员在比赛前经常打哈欠,音乐家在音乐会开始前有时也会打哈欠。包括普罗文在内的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哈欠有重启大脑的作用,有睡意时打个哈欠让你更加清醒,分心时打个哈欠让你更加专注。打哈欠的传染特性还可以帮助每个人将注意力提高到同等水平,例如对威胁的警觉性。虽然这其中的机制还有点模糊不清,但法国的一位研究人员提出,打呵欠有助于促使大脑脑脊液流通,引发大脑神经活动活跃起来。
这些明显相悖的理论,更增添了打哈欠现象的神秘性。过去几年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安德鲁·盖勒普提出了新的理论。他认为,打呵欠可能有助于给大脑“降温”,防止大脑过热。打哈欠时下巴头骨的大幅运动加速颅骨中的血液流动,可以带走多余热量,通过打哈欠时的深呼吸吸入凉爽空气进入大脑,就像空调一样给大脑降温,让大脑保持冷静。
大脑冷却理论也许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看似矛盾的推测。例如,不睡觉时人体体温会自然上升,大脑稍加冷却可让我们在无聊和分心时变得清醒一些。而打哈欠的传染特性则可有助于整个群体集中精力。普罗文也认为,打哈欠有助于大脑改变状态,集中注意力。
看来,打哈欠对我们确实有积极意义,但还有一些谜团有待于我们去继续探索。比如,为什么胎儿在子宫里也打哈欠呢?
普罗文认为,胎儿可能是在练习,为出生后来到世界上的生活做好准备,或者在引导身体成长发育中的某种积极作用。例如,帮助颌骨关节的接合发育,促进肺部生长等。如果是这样,胎儿在子宫里打哈欠可能比成年人打哈欠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可以肯定的是,当你在看这篇文章时,可能已经几度抑制了想要打哈欠的冲动。正如普罗文所指出的那样,看到打哈欠的文字,或想到打哈欠这事儿,就足以让我们也被迅速传染上。想打哈欠就打出来吧,因为你已经知道,你正在体验的是让人类迷惑了几千年的最有趣的生命谜团之一。
脚趾间隐藏的秘密
脚臭很讨人嫌,但了解这种恶臭却可以拯救生命。为此,研究人员对脚趾间的奇怪生态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
雷娜特·斯玛尔吉是研究臭脚的行家,她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分析了解它们的气味。她会收集散发强烈异味的破旧尼龙袜,要是她觉得这种气味还不够浓烈,她会让人用汗津津的脚在玻璃球珠上摩擦;有时她还让人将脚裹在一个塑料袋里,以便她收集臭脚丫子散发出来的气味。
与脚气味讨人嫌给人带来轻微尴尬相比,更严重的一个问题可能关乎生死。荷兰科学家巴特·克诺尔斯第一个注意到,某些种类传播疟疾的蚊子会被脚的味道吸引而来。例如研究发现,疟原虫似乎可改变蚊子的嗅觉,让它们就像蜜蜂被花丛所吸引一样,被脚臭味吸引而蜂拥而至。疟原虫以蚊子为载体寻找未来的宿主,以继续它在人类身体里的生命周期。
脚臭味研究可为对抗疟疾提供更多办法。例如,斯玛尔吉研究哪些气味组合更招蚊子时发现,脚趾间葡萄球菌越多的人对蚊子也更有吸引力,消灭这些细菌可有助于预防一些致命疾病。
研究人员设想,人们可以利用气味来诱捕蚊子,例如用异戊酸和其他成分合成的气味。斯玛尔吉说道:“化学成分的组合很重要,一般来说,混合成分比单个成分更有吸引力。吸引不同种类的蚊子可能需要不同的配方,每一种类型的蚊子都有自己喜欢的独特气味。”
肯尼亞目前正在进行一项实验,设置陷阱诱捕蚊子以减少被蚊子叮咬而感染疾病的机会。尽管其效果如何目前尚不清楚,但至少这种方法可用于早期预警,检测附近是否有携带疟疾的蚊子在活动和繁殖。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脚臭虽然会带来些许尴尬和不便,但算不了什么大事,冲个淋浴就可暂时缓解。而斯玛尔吉却要长期与这种令人难忍的气味相随相伴,但她乐此不疲,因为她知道,她做的工作很有意义,对脚部气味的研究将给拯救生命带来更多希望。
屁是健康与否的“指示灯”
肠道气体让我们有些小尴尬,但它却可能是你的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这是一个令人尴尬、让人讳言的话题,但医生们对于这种在肠道里酝酿而生的气体却很关注,并有与众不同的观点。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彼得·吉布森说:“它可以告诉我们发生在肠道最后20厘米处的事情。”但吉布森还想知道的是,最终导致“放屁”现象的消化道前面130厘米处的情况。
吉普森的研究小组发明了一种像吞服药片一样微小的传感器,在它穿过胃肠时,每隔一段距离可以将收集到的气体样本,测量到的人体内环境温度和酸度,以及它本身在肠道内位置的信息传送到平板电脑上。它的人体之旅的最后一段路程尤其重要。吉布森说:“当你收不到它的信息时,它已经成了大便的一部分,你不知道它的情况到底如何。但温度传感器可以提供即时预警。当温度开始下降时,说明它已经快到人体外面了。”
医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实时收集病人体内的相关数据信息。研究小组已将传感器原型在猪的身上进行了测试,并打算不久后开始人体试验。
一旦传感器被证明安全有效,吉普森准备建立一个人体气体与不同疾病和生活方式之间关系的数据资料库。由于甲烷被认为与便秘有关,吉普森希望了解它产生的时机及在体内的具体位置。“便秘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病症,我们需要知道如何来降低甲烷生成,如何通过简单的饮食变化或药物来改善便秘症状,因此首先我们需要有办法来测量它。”他说。
吉普森说:“对人体之气的研究越是深入,越是令人兴奋,我们看到了这方面研究对改善人们健康水平的更多潜力。”
眼屎对健康很重要
当我们一觉醒来,眼睛里充满一些黏性物质,它就是让我们倍感烦恼的“眼屎”,但它究竟是什么呢?研究认为,它可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烦人,而是对我们身体健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每天醒来,都会习惯性地用手擦去一晚上在眼角积聚起来的黏糊糊的东西。无论我们管它叫做“眼屎”还是别的什么,重要的是,它是如何产生的?由什么组成的?它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它从眼泪开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从泪液膜开始产生的。陆地上的哺乳动物,无论是人类、狗、刺猬或大象的眼睛,都覆有三层泪液膜。泪液膜的作用是让眼睛可以正常转动,但海豚和海狮等海洋哺乳动物的眼泪所起的作用与我们人类是有些不同的。
最靠近眼睛的一层主要由黏液组成,它覆盖着眼角膜,吸引水分并让泪水在第二层均匀分布。它的厚度为4微米,相当于单根蜘蛛丝的厚度,但这一層非常重要,它令我们的眼睛保持润滑,并冲走潜在感染性异物。最外面一层由一种叫做“睑脂”的油性物质组成,它由脂类物质构成,如脂肪酸和胆固醇。
随着生命进化过程,睑脂与哺乳动物的身体已达到了精密调谐的程度,正常人体温度下,睑脂是一种清澈的油性液体,但只要温度降低一度,它就会变成白色的蜡状固体,即我们所熟悉的眼睛产生的黏性分泌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眼屎”。
睡眠中眼睛会产生大量分泌物的原因有好几种。首先,晚间身体温度通常会低一些,一些睑脂变冷后低于其熔点而形成固体;其次,睡眠中睑板腺导管肌肉活动放松,比平时更多的睑脂流向眼睑和睫毛根。换句话说,睡眠中我们的眼睛会涂上比平时更多的睑脂。由于大量睑脂冷却凝固,因此,当我们一夜醒来,感觉眼睛中出现很多黏糊糊的东西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醒来后揉眼睛擦下眼屎并不会多麻烦,但我们想要知道的是,睑脂究竟对我们有多重要?首先,它可以防止我们的眼泪不断溢出而从脸颊流下。假如人们整天不停地流泪,显然会给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其次,睑脂将眼泪留存在眼睛里,可有助于眼睛保持湿润。动物实验发现,当兔子眼睛的睑脂被去除后,其眼睛通过蒸发作用失去水分的速度达到了正常情况下的17倍。 当然,睑脂不是防止眼睛干燥的唯一因素,眨眼也很重要。眨眼动作可有效滋润睑腺,分泌产生更多睑脂。眨眼还有助于油性睑脂与泪水混合形成叫做泪液膜的乳状液。如果长时间不眨眼,没有了泪液膜的保护,眼角膜就有可能暴露在空气中,轻者产生眼睛不适,严重的情况下,泪膜长期退化可能导致被称为“干眼病”的眼病,或医学专业术语所称的“干燥性角膜结膜炎”。
另外,一些人抠鼻子不仅仅是用手指,有13个学生承认他们会用镊子来抠鼻子,9人承认会使用铅笔,这些学生中甚至有9人承认他们会将抠鼻子行动中获得的“美味”吃掉!
抠鼻子行为没有社会经济等级上的差异,它属于我们所有人,然而却有一些性别上的差异。男孩更有可能去这么做,而女孩则更有可能认为这是一种不良坏习惯。另外据统计,男孩也更可能有其他的一些坏习惯,像咬指甲癖和拔毛发癖等。
抠鼻子并不是一种无害行为。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抠挖鼻孔可能导致严重问题,面部毁损就是抠鼻子的危害之一。在一个案例中,外科医生无法让鼻中隔穿孔的患者恢复,因为这人无法停止抠鼻子的行为,导致手术部位根本无法愈合。还有一名53岁的妇女,她的长期抠鼻子行为不仅导致鼻中隔穿孔,甚至还造成了鼻窦穿孔的严重后果。
一名29岁的男子有拔鼻毛的习惯,严重的时候甚至导致鼻子发炎。医生用一种药物来治疗炎症,这种药物有一种副作用,会让鼻子染上紫色。令他惊讶的是,紫色掩盖了明显可见的鼻毛,令他拔鼻毛的行为有所收敛,他觉得变成紫色的鼻子比看得见的鼻毛让他感觉更舒服一些。用这种药物成功治好他的医生称,他拔鼻毛的行为是一种强迫性的身体畸形恐惧症的表现。
偶尔小心地抠一下鼻子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无伤大雅,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完全安全的,抠鼻子有时會导致一些危险的后果。在2006年的一项研究中,荷兰研究人员发现,抠鼻子有可能导致细菌感染。他们发现来耳鼻喉科就诊的患者中,爱抠鼻子者比不抠鼻子的人更有可能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健康的志愿者中也发现类似的情况,挖鼻孔频率与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内的各种细菌感染率呈正相关关系。
抠鼻子危害不可谓不大,还可能引发别人的厌恶和反感,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这么做呢?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正如最近的一篇相关研究文章中所写的那样,抠鼻子也许只是为了满足我们简单的“清理欲”。另外,鼻子是一个触手可及的方便所在,换句话说,我们选择它,只是因为它在那里。
或者抠鼻子只是懒惰的表现,毕竟,当你产生想清理一下鼻孔的冲动时,用手指比去找一盒纸巾可要方便得多。
一些研究人员仍在锲而不舍地研究探索我们抠鼻子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2001年,印度研究人员安德雷德和斯里哈里因他们的研究而获得搞笑诺贝尔奖,他们的研究先是让你为之哈哈一笑,然后引发你的深思。在搞笑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安德雷德说道:“有些爱打听的人将手伸进别人的闲事中,而我要做的是将我的研究伸进别人的鼻子里。”
汗水传达情感信息
我们都知道,当我们感觉太热、心情焦虑或十分尴尬之时,就会出汗,但汗水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汗水还能承载和传达情感信息。
汗水通过分布在身体各处成千上万的大小腺体排出。当身体和皮肤感觉热的时候,温度感受器就将信息发送至大脑,大脑下丘脑的一小簇细胞管理和控制着我们对饥饿、口渴、睡眠、体温的感觉和反应,在收到腺体发送的信息时,就开始控制排汗。
几乎所有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吃了太辣的东西会大汗淋漓,产生恐惧、羞耻、焦虑或疼痛等情绪时也会出汗,特别是手掌、额头和脚底这些与情感性出汗相关的部位汗腺分布非常密集,每平方厘米多达700个汗腺,而背部每平方厘米的汗腺只有64个。
情绪因素导致的出汗是人类交流的一个重要工具。事实上,汗水中检测出的气味可以告诉我们其他人的很多情绪和感受。在一次实验中,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心理学家让10名志愿者观看引发恐惧或厌恶等多种情绪的视频节目,同时收集他们此时的汗水样本。为避免气味污染,实验团队和志愿者们事先达成协议,让他们在检测的前两天内避免食用气味浓烈的食物、酒精、烟草等。
然后让36位女性闻这些汗水样本。在接触到恐惧心理下产生的汗水样本时,她们的脸上也会出现害怕的表情,而接触到因厌恶而产生的汗水时,她们的脸上也会反映出同样的情绪。显然,汗水是将情绪状态从某个人传给另一个人的有效沟通途径。
其他一些实验也有类似的发现。例如,美国莱斯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接触到恐惧情绪汗液样品的人,完成词语联想任务的成绩比接触不含恐惧情绪汗液样本的人,或接触不含任何汗液样本的人的成绩更佳。这表明,从其他人汗水中感受到的恐惧情绪提高了他们对环境的警觉意识。
2012年,美國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提取了64名志愿者在实验中所穿T恤上的汗液。实验中,他们有一半人是第一次从飞机上跳伞,而另一半人则进行了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嗅闻高空跳伞者恐惧汗液的人,对于屏幕上愤怒的面孔,以及表情不明确的脸都会产生反应。心理学家将这种表现称为“警觉感”。汗味引发参与者留意通常情况下被忽视的一些微妙线索,而那些嗅闻精疲力竭锻炼者汗水的人,只有在观看愤怒表情的脸时才会产生警觉感。
研究发现,汗水可以传达和交流我们内心心理状态的重要信息,并且我们可以利用别人汗水中包含的信息更好地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虽然受试者本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别人汗液的气味改变了他们的认知和行为。
也许这并不奇怪,我们人类可能是在进化中渐渐适应了用语言进行交流,但语言实际上只是人类在进行社会交流“工具包”中较新的一种“工具”。因此我们似乎可以合理地想象和推断,在语言出现之前,我们的祖先是利用不断进入他们鼻子的嗅觉数据来判断周围环境的,并将这种技能的遗传基因传了下来。
研究还发现,受试者如果看到电脑屏幕上虚拟动画人物在出汗,就能更好地识别和感知到人物情绪的强烈程度。换句话说,汗水不只是一种嗅觉信号,同时也是一种视觉信号。
总之,出汗不仅仅能起到身体空调系统的作用,它可能还是情绪的风向标,作为一种社会交流的工具,向我们的亲朋好友传达着我们内心的感受和情感情绪。
眼睛如何“出卖”你内心的想法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有科学根据的。近距离观察眼球运动,你也许真的可以窥探到对方想要隐藏或掩饰的情绪和内心想法。眼睛不仅能揭示大脑活动,还有可能对我们如何记忆和如何做决定产生影响。
我们的眼睛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虽然眼部运动基本上是在我们有意识的控制之下,但有些眼部运动却是下意识的,在我们不经意中不知不觉地发生着。例如,在我们阅读的时候,会通过“跳阅”的方式在一个一个单词间进行一系列快速眼球运动;又比如当我们进入一个房间时,我们会左顾右盼,大范围地扫视房间;另外,在我们行走时,为稳定调节视线,也会有一些轻微的无意识的眼球运动;当然,还有睡眠时快速眼动阶段(REM)的眼球运动。
我们为什么打哈欠
我们为什么打呵欠?这个问题困惑了科学家两千年。新的研究理论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吗?
人们在开会或与人交谈中,有时身体深处会产生一种很想打哈欠的冲动,这种欲望会不可阻挡地在全身心蔓延开来。那么我们能有办法阻止自己打哈欠吗?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普罗文是《奇怪的行为:打哈欠、大笑、打嗝及其他》一书的作者。他说,忍不住要打哈欠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比如他在跟人们说话或演讲中,有时会发现很多观众嘴巴张得大大的在打哈欠,但他并不会觉得他的谈话对象或演讲台下的观众的这类行为是对他的冒犯。普罗文说:“其实你可以利用哈欠活跃演讲现场的气氛,看到观众开始打哈欠时,你可以让一些观众现场实验如何打哈欠,比如紧闭嘴唇、咬牙吸气、捏着鼻子打哈欠,等等。”
普罗文试图探索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谜:我们为什么打哈欠?我们都知道,当感觉疲劳、无聊,或者看到别人打哈欠时,人人几乎都抑制不住这种打哈欠的冲动。但是打哈欠对身体的意义是什么?20世纪80年代末,普罗文首次开始研究这种令人困惑的现象时曾写道:“打呵欠可能是最常见,也是人类知之甚少的一种行为。”今天,我们可能已经比较接近答案,但仍然存有争议。
世界上研究人类打哈欠现象的第一人是2500年前的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他认为,打哈欠是在帮助我们释放身体内的有毒气体,特别是在发烧的时候。直到19世纪,科学家们提出,打哈欠可辅助呼吸,促使吸入更多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改善供血状态。如果真是这样,人们打哈欠或多或少取决于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然而,当普罗文让志愿者吸入氧气和二氧化碳不同混合比例的空气时,却并未观察到有这种影响。
还有很多理论研究认为打哈欠具有传染特性。研究发现,大约有50%的人看到别人打哈欠时,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打哈欠;而且,任何与哈欠相关的因素都有可能触发这种传染性。例如,看到或听到别人打哈欠,或读到关于打哈欠的文字等。哈欠的传染性之强由此可见。因此一些研究人员猜测,打呵欠可能是进化过程中产生的某种原始的交流沟通方式。如果真是这样,它传达的又是什么信息呢?
我们通常会在感觉疲倦时打哈欠,所以一种假设认为,打哈欠有助于將群体中每个人的生物钟调整到同一节律上。瑞士伯尔尼大学的克里斯蒂安·赫斯认为,打哈欠是帮助同步社会群体行为的一种信号,让所有人大体在同一时间去休息入睡,以利于白天更有效率地协同工作。 还有,我们在感觉压力时也会打哈欠。奥林匹克运动员在比赛前经常打哈欠,音乐家在音乐会开始前有时也会打哈欠。包括普罗文在内的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哈欠有重启大脑的作用,有睡意时打个哈欠让你更加清醒,分心时打个哈欠让你更加专注。打哈欠的传染特性还可以帮助每个人将注意力提高到同等水平,例如对威胁的警觉性。虽然这其中的机制还有点模糊不清,但法国的一位研究人员提出,打呵欠有助于促使大脑脑脊液流通,引发大脑神经活动活跃起来。
这些明显相悖的理论,更增添了打哈欠现象的神秘性。过去几年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安德鲁·盖勒普提出了新的理论。他认为,打呵欠可能有助于给大脑“降温”,防止大脑过热。打哈欠时下巴头骨的大幅运动加速颅骨中的血液流动,可以带走多余热量,通过打哈欠时的深呼吸吸入凉爽空气进入大脑,就像空调一样给大脑降温,让大脑保持冷静。
大脑冷却理论也许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看似矛盾的推测。例如,不睡觉时人体体温会自然上升,大脑稍加冷却可让我们在无聊和分心时变得清醒一些。而打哈欠的传染特性则可有助于整个群体集中精力。普罗文也认为,打哈欠有助于大脑改变状态,集中注意力。
看来,打哈欠对我们确实有积极意义,但还有一些谜团有待于我们去继续探索。比如,为什么胎儿在子宫里也打哈欠呢?
普罗文认为,胎儿可能是在练习,为出生后来到世界上的生活做好准备,或者在引导身体成长发育中的某种积极作用。例如,帮助颌骨关节的接合发育,促进肺部生长等。如果是这样,胎儿在子宫里打哈欠可能比成年人打哈欠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可以肯定的是,当你在看这篇文章时,可能已经几度抑制了想要打哈欠的冲动。正如普罗文所指出的那样,看到打哈欠的文字,或想到打哈欠这事儿,就足以让我们也被迅速传染上。想打哈欠就打出来吧,因为你已经知道,你正在体验的是让人类迷惑了几千年的最有趣的生命谜团之一。
脚趾间隐藏的秘密
脚臭很讨人嫌,但了解这种恶臭却可以拯救生命。为此,研究人员对脚趾间的奇怪生态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
雷娜特·斯玛尔吉是研究臭脚的行家,她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分析了解它们的气味。她会收集散发强烈异味的破旧尼龙袜,要是她觉得这种气味还不够浓烈,她会让人用汗津津的脚在玻璃球珠上摩擦;有时她还让人将脚裹在一个塑料袋里,以便她收集臭脚丫子散发出来的气味。
与脚气味讨人嫌给人带来轻微尴尬相比,更严重的一个问题可能关乎生死。荷兰科学家巴特·克诺尔斯第一个注意到,某些种类传播疟疾的蚊子会被脚的味道吸引而来。例如研究发现,疟原虫似乎可改变蚊子的嗅觉,让它们就像蜜蜂被花丛所吸引一样,被脚臭味吸引而蜂拥而至。疟原虫以蚊子为载体寻找未来的宿主,以继续它在人类身体里的生命周期。
脚臭味研究可为对抗疟疾提供更多办法。例如,斯玛尔吉研究哪些气味组合更招蚊子时发现,脚趾间葡萄球菌越多的人对蚊子也更有吸引力,消灭这些细菌可有助于预防一些致命疾病。
研究人员设想,人们可以利用气味来诱捕蚊子,例如用异戊酸和其他成分合成的气味。斯玛尔吉说道:“化学成分的组合很重要,一般来说,混合成分比单个成分更有吸引力。吸引不同种类的蚊子可能需要不同的配方,每一种类型的蚊子都有自己喜欢的独特气味。”
肯尼亞目前正在进行一项实验,设置陷阱诱捕蚊子以减少被蚊子叮咬而感染疾病的机会。尽管其效果如何目前尚不清楚,但至少这种方法可用于早期预警,检测附近是否有携带疟疾的蚊子在活动和繁殖。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脚臭虽然会带来些许尴尬和不便,但算不了什么大事,冲个淋浴就可暂时缓解。而斯玛尔吉却要长期与这种令人难忍的气味相随相伴,但她乐此不疲,因为她知道,她做的工作很有意义,对脚部气味的研究将给拯救生命带来更多希望。
屁是健康与否的“指示灯”
肠道气体让我们有些小尴尬,但它却可能是你的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这是一个令人尴尬、让人讳言的话题,但医生们对于这种在肠道里酝酿而生的气体却很关注,并有与众不同的观点。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彼得·吉布森说:“它可以告诉我们发生在肠道最后20厘米处的事情。”但吉布森还想知道的是,最终导致“放屁”现象的消化道前面130厘米处的情况。
吉普森的研究小组发明了一种像吞服药片一样微小的传感器,在它穿过胃肠时,每隔一段距离可以将收集到的气体样本,测量到的人体内环境温度和酸度,以及它本身在肠道内位置的信息传送到平板电脑上。它的人体之旅的最后一段路程尤其重要。吉布森说:“当你收不到它的信息时,它已经成了大便的一部分,你不知道它的情况到底如何。但温度传感器可以提供即时预警。当温度开始下降时,说明它已经快到人体外面了。”
医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实时收集病人体内的相关数据信息。研究小组已将传感器原型在猪的身上进行了测试,并打算不久后开始人体试验。
一旦传感器被证明安全有效,吉普森准备建立一个人体气体与不同疾病和生活方式之间关系的数据资料库。由于甲烷被认为与便秘有关,吉普森希望了解它产生的时机及在体内的具体位置。“便秘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病症,我们需要知道如何来降低甲烷生成,如何通过简单的饮食变化或药物来改善便秘症状,因此首先我们需要有办法来测量它。”他说。
吉普森说:“对人体之气的研究越是深入,越是令人兴奋,我们看到了这方面研究对改善人们健康水平的更多潜力。”
眼屎对健康很重要
当我们一觉醒来,眼睛里充满一些黏性物质,它就是让我们倍感烦恼的“眼屎”,但它究竟是什么呢?研究认为,它可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烦人,而是对我们身体健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每天醒来,都会习惯性地用手擦去一晚上在眼角积聚起来的黏糊糊的东西。无论我们管它叫做“眼屎”还是别的什么,重要的是,它是如何产生的?由什么组成的?它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它从眼泪开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从泪液膜开始产生的。陆地上的哺乳动物,无论是人类、狗、刺猬或大象的眼睛,都覆有三层泪液膜。泪液膜的作用是让眼睛可以正常转动,但海豚和海狮等海洋哺乳动物的眼泪所起的作用与我们人类是有些不同的。
最靠近眼睛的一层主要由黏液组成,它覆盖着眼角膜,吸引水分并让泪水在第二层均匀分布。它的厚度为4微米,相当于单根蜘蛛丝的厚度,但这一層非常重要,它令我们的眼睛保持润滑,并冲走潜在感染性异物。最外面一层由一种叫做“睑脂”的油性物质组成,它由脂类物质构成,如脂肪酸和胆固醇。
随着生命进化过程,睑脂与哺乳动物的身体已达到了精密调谐的程度,正常人体温度下,睑脂是一种清澈的油性液体,但只要温度降低一度,它就会变成白色的蜡状固体,即我们所熟悉的眼睛产生的黏性分泌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眼屎”。
睡眠中眼睛会产生大量分泌物的原因有好几种。首先,晚间身体温度通常会低一些,一些睑脂变冷后低于其熔点而形成固体;其次,睡眠中睑板腺导管肌肉活动放松,比平时更多的睑脂流向眼睑和睫毛根。换句话说,睡眠中我们的眼睛会涂上比平时更多的睑脂。由于大量睑脂冷却凝固,因此,当我们一夜醒来,感觉眼睛中出现很多黏糊糊的东西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醒来后揉眼睛擦下眼屎并不会多麻烦,但我们想要知道的是,睑脂究竟对我们有多重要?首先,它可以防止我们的眼泪不断溢出而从脸颊流下。假如人们整天不停地流泪,显然会给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其次,睑脂将眼泪留存在眼睛里,可有助于眼睛保持湿润。动物实验发现,当兔子眼睛的睑脂被去除后,其眼睛通过蒸发作用失去水分的速度达到了正常情况下的17倍。 当然,睑脂不是防止眼睛干燥的唯一因素,眨眼也很重要。眨眼动作可有效滋润睑腺,分泌产生更多睑脂。眨眼还有助于油性睑脂与泪水混合形成叫做泪液膜的乳状液。如果长时间不眨眼,没有了泪液膜的保护,眼角膜就有可能暴露在空气中,轻者产生眼睛不适,严重的情况下,泪膜长期退化可能导致被称为“干眼病”的眼病,或医学专业术语所称的“干燥性角膜结膜炎”。
另外,一些人抠鼻子不仅仅是用手指,有13个学生承认他们会用镊子来抠鼻子,9人承认会使用铅笔,这些学生中甚至有9人承认他们会将抠鼻子行动中获得的“美味”吃掉!
抠鼻子行为没有社会经济等级上的差异,它属于我们所有人,然而却有一些性别上的差异。男孩更有可能去这么做,而女孩则更有可能认为这是一种不良坏习惯。另外据统计,男孩也更可能有其他的一些坏习惯,像咬指甲癖和拔毛发癖等。
抠鼻子并不是一种无害行为。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抠挖鼻孔可能导致严重问题,面部毁损就是抠鼻子的危害之一。在一个案例中,外科医生无法让鼻中隔穿孔的患者恢复,因为这人无法停止抠鼻子的行为,导致手术部位根本无法愈合。还有一名53岁的妇女,她的长期抠鼻子行为不仅导致鼻中隔穿孔,甚至还造成了鼻窦穿孔的严重后果。
一名29岁的男子有拔鼻毛的习惯,严重的时候甚至导致鼻子发炎。医生用一种药物来治疗炎症,这种药物有一种副作用,会让鼻子染上紫色。令他惊讶的是,紫色掩盖了明显可见的鼻毛,令他拔鼻毛的行为有所收敛,他觉得变成紫色的鼻子比看得见的鼻毛让他感觉更舒服一些。用这种药物成功治好他的医生称,他拔鼻毛的行为是一种强迫性的身体畸形恐惧症的表现。
偶尔小心地抠一下鼻子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无伤大雅,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完全安全的,抠鼻子有时會导致一些危险的后果。在2006年的一项研究中,荷兰研究人员发现,抠鼻子有可能导致细菌感染。他们发现来耳鼻喉科就诊的患者中,爱抠鼻子者比不抠鼻子的人更有可能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健康的志愿者中也发现类似的情况,挖鼻孔频率与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内的各种细菌感染率呈正相关关系。
抠鼻子危害不可谓不大,还可能引发别人的厌恶和反感,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这么做呢?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正如最近的一篇相关研究文章中所写的那样,抠鼻子也许只是为了满足我们简单的“清理欲”。另外,鼻子是一个触手可及的方便所在,换句话说,我们选择它,只是因为它在那里。
或者抠鼻子只是懒惰的表现,毕竟,当你产生想清理一下鼻孔的冲动时,用手指比去找一盒纸巾可要方便得多。
一些研究人员仍在锲而不舍地研究探索我们抠鼻子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2001年,印度研究人员安德雷德和斯里哈里因他们的研究而获得搞笑诺贝尔奖,他们的研究先是让你为之哈哈一笑,然后引发你的深思。在搞笑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安德雷德说道:“有些爱打听的人将手伸进别人的闲事中,而我要做的是将我的研究伸进别人的鼻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