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实践者所追求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现在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以及通过情感与态度的协调发展,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最近听了学校老师的一些自现课,高兴地看到了学生学习方式有了明显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学习”,“个人学习”变成了“合作探究”,课堂的师生互动气氛异常的活跃,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一定的张扬,这一转变确实令人欣喜。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习潜力,促进智慧更加有效地发展。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下面就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
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砸蛋游戏,把代表每个学生位置的“数对”输入电脑,同学们随机叫停,这位幸运的同学就到前边,在正确用“数对”说出想砸的金蛋或银蛋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后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后,电脑上会出现一句祝福的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二、正确评价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一位教师在“统计”一课的设计中,做了如下的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问题一: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感觉怎么样?
请全体同学合作进行现场调查,看一看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多少名同学很快乐、比较快乐,又有多少名同学不开心,把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另外,请采访不开心的同学,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开心,并帮助不开心的同學,争取让他们也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能让全体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全过程,尝试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数学问题,学会看统计图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为改进教学提供基本的依据。
问题二:给统计图命名。
下面是一个画好的统计图,请观察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你认为这幅统计图可能用来表示什么?
(2)请按照自己的想法给这幅统计图起名。
(3)请写出根据这幅统计图你所能想到的事情。
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解答时需要一定的创造性。评价教学效果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统计的意识,是否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了解情况。
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堂上的应用练习,也应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通过比较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
三、结束语
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整体观认为,只有各组成部分和谐地统一、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才能达到整体的优化。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掌握每个子系统的特点、功能以及各子系统设计的方法与策略,还要对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有深刻的认识,洞察每一子系统与整体教学目标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综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整体优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最近听了学校老师的一些自现课,高兴地看到了学生学习方式有了明显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学习”,“个人学习”变成了“合作探究”,课堂的师生互动气氛异常的活跃,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一定的张扬,这一转变确实令人欣喜。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习潜力,促进智慧更加有效地发展。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下面就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
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砸蛋游戏,把代表每个学生位置的“数对”输入电脑,同学们随机叫停,这位幸运的同学就到前边,在正确用“数对”说出想砸的金蛋或银蛋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后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后,电脑上会出现一句祝福的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二、正确评价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一位教师在“统计”一课的设计中,做了如下的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问题一: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感觉怎么样?
请全体同学合作进行现场调查,看一看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多少名同学很快乐、比较快乐,又有多少名同学不开心,把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另外,请采访不开心的同学,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开心,并帮助不开心的同學,争取让他们也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能让全体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全过程,尝试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数学问题,学会看统计图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为改进教学提供基本的依据。
问题二:给统计图命名。
下面是一个画好的统计图,请观察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你认为这幅统计图可能用来表示什么?
(2)请按照自己的想法给这幅统计图起名。
(3)请写出根据这幅统计图你所能想到的事情。
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解答时需要一定的创造性。评价教学效果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统计的意识,是否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了解情况。
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堂上的应用练习,也应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通过比较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
三、结束语
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整体观认为,只有各组成部分和谐地统一、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才能达到整体的优化。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掌握每个子系统的特点、功能以及各子系统设计的方法与策略,还要对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有深刻的认识,洞察每一子系统与整体教学目标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综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整体优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